首页 / 正文

谈乐天知命

古人有许多说话,早先我自以为能领会其意义,其实所领会的极其粗浅。今年过八旬后,感受时事环境教训,乃有较深领会于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里明白而已,难以语人。今略记之于左;人之领会于吾言者如何,又将视其在人生实践上为深为浅而不同焉。

例如50年前旧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曾比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指出“仁者不忧”之大可注意,自谓能晓然其意义矣;其实甚浅甚浅。今所悟者乃始与《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一语若有合焉。乐天知命是根本;仁者不忧根本全在乐天知命。

何谓乐天知命?天命二字宜从孟子所云“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来理解。即:一切是事实的自然演变,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自然演变有其规律,吾人有的渐渐知道了,有的还不明白。但一切有定数,非杂乱,非偶然。这好像定命论,实则为机械观与目的观之合一,与柏格森之创化论相近,不相违。吾人生命与宇宙大自然原是浑一通彻无隔碍的,只为有私意便隔碍了。无私意便无隔碍,任天而动,天理流行,那便是乐天知命了。其坦然不忧者在此。然而亦不是没有忧,如云“忧道不忧贫”;其忧也,不碍其乐。忧而不碍其乐者,天理廓然流行无滞故耳。孔子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可见。孔子又云,“五十而知天命”,殆自其其学养功夫到五十之年自家生命乃息息通于宇宙大生命也。

在平素缺乏学养的我如上所说,不过朦胧地远远望见推度之词。即从如上所见而存有如下信念: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

临深履薄之教言,闻之久矣。特在信服伍庸伯先生所言反躬慎独之后,意旨更明。然我因一向慷慨担当之豪气(是个人英雄主义,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主义),不能实行。及今乃晓得纵然良知希见茁露,未足以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却是敛肃此心,保持如临深履薄的态度是日常生活所必要的。此一新体会也。

信得及一切有定数(但非百分之百),便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怕了。

随感而应,行乎其所当行;过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此亦是从临深履薄态度自然而来的结果。

注:一切有定数,但又非百分之百者,盖在智慧高强的人其创造力强也。一般庸俗人大都陷入宿命论中矣。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昭五年,尽六年)·孔颖达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佚名
  卷七·段昌武
  原序·顾栋高
  卷十四·林之奇
  书经集传卷二·蔡沈
  卷十·季本
  饬令·韩非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林语堂
  卷一百七十·佚名
  卷四十六·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玄奘
  南洋佛教会之展望·太虚
  毗耶娑问经卷下·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汪元量·唐圭璋

      元量字大有,号水支,钱塘(今杭州)人。以善琴事谢后、王照仪。宋亡,随三宫留燕,后来黄冠师南归。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满江红   吴江秋夜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

  • 今传是楼诗话 十三·王揖唐

    四八一、弢庵先生与竹坡侍郎、绳庵学士投分最挚,中年被放,过世亦同。弢庵有《泛月入山,道得苏庵江南寄诗。竹坡,苏庵座主也。感赋因寄》云:“诗筒把向江天读,拍拍春潮月满船。夜梦欲因度云海,前游可惜欠风泉。别来痛逝

  •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班固

    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编发,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

  •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赵尔巽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表略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十一、自称忠民义士的曾·雍正

      二十一、自称忠民义士的曾静,你为什么要甘愿赴蹈灭族死罪而谋反呢?  【原文】  奉旨讯问曾静:你供称“身居山谷,我皇上御极初年,大德尚未遍洽,即为奸言先入,遂尔步步生疑,后此入耳谣传,皆与圣祖皇帝为仇为敌之事。因身

  • 御定资政要览卷一·顺治

    大学士吕宫等恭纂君道章第一得道者必静静而寕可以为天下贞故至精无象而万物以成至圣无事而千官尽能茍有事则必有所不事此事所以隳也譬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治天下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苍颉作书后稷作稼伶伦作律

  • 卷八·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八宋 张九成 撰公孙丑章句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 卷之一·佚名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竭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嗣子。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从弟也。皇本生父。醇贤亲王。宣宗成皇

  • 皇王大纪卷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周成王周公以君人之道在正其身正身之道在得其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然后身正身正则有司正庻事毕正而天下皆正矣大君亲庶事而官不择人大乱之道也于是作立政以告于王周书叙曰周公作立政立政周公若曰拜手

  • 第三二○具领状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廿四日一二一○四--九·佚名

    泥匠首向新竹县具领考棚工料银具领包修考棚工料银状,泥匠首沈仰企,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包修考棚原估单开工料,实银贰佰柒拾伍大圆,前来采买砖瓦、灰木 私记 私记 等件,以凭兴工修理。合具包修工料领银

  • 通制条格卷第三·拜住

     户令  隐户占土百姓每根底宣谕的圣旨行呵,怎生?」么道奏来。如今不拣那个诸王公主驸马,依在先圣旨体例里,漏籍并不干碍他每的户计,休收拾者,休隐藏者,地土也休占者。已收拾来的户计,已占来的地土,依体例回付者。这般宣谕了

  • 第七章 文武宣三宗的抗争·吕思勉

    第一节 甘露之变穆敬之世,朝局之症结,果安在乎?曰:宦竖专权,士大夫不能出身犯难,而转与之相结。宦竖之专横,可于刘蕡之策对见之。蕡以太和二年应贤良策对,极言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为国家已然之兆。其言曰:“以亵

  •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韩非

    一、以罪受诛,人不怨上,刖危坐子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翟璜操右契而乘轩。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屩。上不过任,臣不诬能,即臣将为失少室周。二、恃势而不恃信,故东郭牙议管仲。恃术而不恃信,故浑轩非文公。故有术之主,信赏以

  • 诸法集要经卷第九·佚名

    观无畏尊者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寂静品第二十八  若尽诸烦恼  则得最上乐  此为寂静通  智者如实说  又彼诸如来  常赞寂静法  得至不灭处  

  • 卷第九·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九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青原第十三世(云门七世) 投子证悟修颙禅师法嗣 邓州香严海印智月禅师 不知何许人也。久参证悟。深达法源。自京师出居颕之荐福。绍圣三年。移香严。 上堂曰

  • 卷第三十一·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一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第二明德用所因者所建十玄之义皆通德用今能建立之因由从所建义以彰其名德用之所因依主彰名於十因中自有德用乃德用即所因持业建号。疏因广难陈等者探玄亦云亦彼列

  • 入越录·吕祖谦

    《入越录》是吕祖谦的长篇日记体游记,记载了吕祖谦与潘叔度的十八日会稽之游,语言朴质平实,简拔切当,大多以白描为主,个别段落则能娓娓道来,细细铺写.作者尤其对光与色有着敏锐的感受,使得文中点染着鲜丽的色彩与美妙

  • 善生子经·佚名

    《佛说善生子经》是由西晋沙门支法度翻译的,被收录在《大正藏·阿含部》卷一中。《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想,诸如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尊重妇女、夫妻和睦、恩厚朋友、善待下属、尊敬供养清净福田僧、积极行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