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杕杜

——孤独的生存体验

【原文】

有林之杜①,其叶湑湑②。

独行踽踽(3),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灶,其叶菁菁。

独行畏睘睘,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我无兄弟,胡不佽焉?。

【注释】

(1)杕(di):树林孤生的样子。杜:棠梨树。(2)湑湑(xu):繁盛的样子。(3)踽踽(ju):孤独的样子。(9)同姓:指兄弟。

【译文】

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难道没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没兄弟,何不帮他解忧戚?

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苍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无依靠。难道没有别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亲。

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无兄无弟,何不帮他解忧戚?

【读解】

看来,孤独感并非现代人才具有的独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人类从此成了孤独无靠的流浪儿。这一宣言被看作是惊世骇俗之言。那么,照这个标准来看,从来没有上帝保佑的中国人,岂不是早就是孤独无靠的流浪儿了吗?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杕杜》所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流浪汉的具体孤独感,同时还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说,它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喟叹,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孤独并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来判断。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孤独无靠;即使身处闹市,在亲朋好友的包围之中,也会有孤独感。真正的孤独感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是心灵牌沉寂时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灵失去了激活的源泉,没有碰撞、发出火花的机会,对外在事物的反应陷于麻木和绝望之中,仿佛只有心灵本身在黑暗不断漂浮游移,完全丧失了向上的活力。

处在孤独状态之中,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谈笑风生、寻欢作乐,这仅仅是外在的、肉体层面的机械生命活动,而内存的心灵却处在游离的孤独状态。这同强装笑脸、强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灵的孤独是绝对的,无可救药的;现实的孤独是相对的,可以战胜的。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独;一个身处闹市的人,完全可能孤独。因此,是否孤独,难以用是独自一人不是众多人相片这个外在标准来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却又喜欢独处。这里面有太多的话可说。

猜你喜欢
  道艺·方以智
  卷第九·朱熹
  春秋管窥卷三·徐庭垣
  卷十三·纳兰性德
  第十四章 47·辜鸿铭
  春秋左传谳卷二·叶梦得
  春秋左传补注卷六·惠栋
  卷九·吕本中
  卷四十四·魏了翁
  我与他·钱穆
  礼记要义卷第三十·魏了翁
  伐功第四十五·桓宽
  卷十一(竺法护译)·佚名
  目录·袾宏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九辩原文·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

  • 提要·刘应时

    【臣】等谨案颐庵居士集二巻宋刘应时撰应时字良佐四明人集凡二巻前有陆游杨万里序游序称其诗为范至能所赏又摘其句如颇识造物意长容我辈闲日晏犹便睡犬鸣知有人世事不复问旧书时一看一夜催花雨数家临水村青山空解供望

  • 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五·宋濂

        特薛禅   特薛禅,姓孛思忽儿,弘吉剌氏,世居朔漠。本名特,因从太祖起兵有功,赐名薛禅,故兼称曰特薛禅。女曰孛儿台,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子曰按陈,从太祖征伐,凡三十二战,平西夏,断潼关道,取回纥寻斯干城,皆与有功。

  • 第三十一回 讨叛镇行宫遣将 纳叔母嗣主乱伦·蔡东藩

      却说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出自行伍,恃勇轻暴,尝语部下道:“现今时代,讲甚么君臣,但教兵强马壮,便好做天子了。”府署立有幡竿,高数十尺,尝挟弓矢自诩道:“我射中竿上龙首,必得天命。”说着,即将一箭射去,正中龙首。投弓大笑,侈

  • ◎进步党失败原因·刘以芬

    梁、汤、林入阁,为进步党最盛时期,同时亦即其失败开始时期。盖前此因有国民党对峙,不但以对外苦斗促成内部团结,即与相接近之现势力,亦以有正面敌人存在,虽对之未必完全信任,终不能不相当敷衍,恐操之过切,难保不激而与敌人携手

  • 卷八十三·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三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丁丑朔命陞叙辟展办事効力人员上谕军机大臣曰定长奏西安马甲富泰凉州领催巨佛保西安前锋徳克精额石麟领催卓特巴庄浪马甲佟其良等办理台站屯田事务俱属奋勉

  •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司马迁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索隐】:案:地理志观津县属信都。以言其累叶在观津,故云“父世”也。【正义】: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正义】:百

  • 大道上·尹文

    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

  • 卷十·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汉郑氏笺 唐陆德眀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唐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逺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笺忧深思逺谓宛其死矣百歳之后

  • 卷四十三【礼器图三】·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三【礼器图三】案考工记曰鳬氏爲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

  •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三   極言·王明

    或問曰:「古之仙人者,皆由學以得之,將特稟異氣耶〔一〕?」抱朴子答曰:「是何言歟?彼莫不負笈隨師,積其功勤,蒙霜冒險,櫛風沐雨,而躬親灑掃,契闊勞藝,始見之以信行,終被試以危困,性篤行貞,心無怨貳,乃得升堂以入於室。或有怠厭而中止,或

  • 弘明集卷第十三·僧祐

      郗嘉宾奉法要颜延之庭诰二章王该日月烛。奉法要(郗中书)  三自归者。归佛归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见在当来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愿令悉得度脱。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七(末)(论第十)·慧沼

    论。此十一障等。本疏言体性宽狭更无别异者。非唯十一障。以十种障各举初断。影显住.出所断障故。疏云十地所断虽但所知。俱品不行即通二障。非唯十一初所断者。论意如是。本明断障得果。唯断十一非但断不成。亦不能得

  • 卷上之上·佚名

    禅门诸祖师偈颂上之上 五老峰释 子升 录 佛祖偈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於无住本立一切法)。犹如幻出诸形像(念念是幻。山河大地是幻)。幻人心识本来无(东涌西没是什么)。罪福皆空无所住(水月镜像)。 尸弃佛 起

  • 诗话后编·魏元旷

    清江杜作航(苇如),馆选后居忧。光绪丙申,予北上,遇于汉皋,见橐中诗,取而论之,亦话之亚也。苇如不作诗,仅于此得其二首,久存之箧,不忍终弃,并箧中旧有及近所得,次为《后编》。

  • 四书蒙引·蔡清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

  • 一字佛顶轮王经·佚名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

  • 无量大慈教经·佚名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