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二 傅斯年著述年表

1918年

《文学革新申义》,见《新青年》第4卷第1号。

《文言合一草议》,见《新青年》第4卷第2号。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见《新青年》第4卷第4号。

《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见《新青年》第5卷第4号。

《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见4月17日至23日《北京大学日刊》。

《傅斯年致校长函》,见8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

1919年

《〈新潮〉发刊旨趣书》《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怎样做白话文》《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出版界评》《英国耶方斯之科学原理》《人生问题发端》《万恶之原》《去兵》《心气薄弱之中国人》《自知与终身之事业》等,见《新潮》第1卷第1号。

《社会——群众》《社会的信条》《破坏》《深秋永定门城上晚景》(诗歌)、《中国文艺界之病根》等,见《新潮》第1卷第2号。

《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老头子和小孩子》(诗歌)、《译书感言》《答〈时事新报〉记者》等,见《新潮》第1卷第3号。

《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辨〉》《一段疯话》《朝鲜独立运动中之新教训》等,见《新潮》第1卷第4号。

《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对于中国今日谈哲学者之感念》《随感录》《前倨后恭》(诗歌)、《咱们一伙儿》(诗歌)等,见《新潮》第1卷第5号。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见《新潮》第2卷第1号。

《心悸》(诗歌)、《心不悸了》(诗歌),见《新潮》第2卷第2号。

《中国狗和中国人》,见《新潮》第6卷第6号。

《新生活是大家都有一份的》,见《新生活》第2期。

《讨论“的”字的用法》,见11月29、30日《晨报》。

《再申我对于“的”字用法的意见》,见12月5日《晨报》。

《心理分析导引》,未刊。

1920年

《自然》,见《新潮》第2卷第3号。

《青年的两件事业》,见7月3、4、5日《晨报》。

《美感与人生》,见7月7、8、9、10日《晨报》。

《留英纪行》,见8月6、7日《晨报》。

《要留学英国的人最先要知道的事》,见8月12、13、14、15日《晨报》。

1923年

《刘复〈四声实验录〉序》。

1927年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

《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6期。

《评〈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

1928年

《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0期。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2集第13、14期。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周颂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诗经讲义稿》,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战国子家叙论》,国立中山大学讲义。

1930年

《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挖掘报告》第2期。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

《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论所谓五等爵》《姜原》,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

《〈明清史料〉发刊例言》,见《明清史料》甲编第1册。

《致〈史学杂志〉编辑先生函》,见《史学杂志》第2卷第3、4期。

《考古学的新方法》,见《史学》第1期。

1931年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未刊。

《戏论》,未刊。

1932年

《东北史纲》初稿。

《邮政罢工感言》,见《独立评论》第3号。

《监察院与汪精卫》,见《独立评论》第4号。

《中国现在要有政府》,见《独立评论》第5号。

《法德问题一勺》,见《独立评论》第8号。

《教育崩溃之原因》,见《独立评论》第9号。

《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答邱椿先生》,见《独立评论》第11号。

《日寇与热河平津》,见《独立评论》第13号。

《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见《独立评论》第14号。

《“九一八”一年了!》,见《独立评论》第18号。

《再谈几件教育问题》,见《独立评论》第20号。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瞥》,见《独立评论》第22号。

《陈独秀案》,见《独立评论》第24号。

《多言的政府》,见《独立评论》第30号。

《这次的国联大会》,见《独立评论》第31号。

《明成祖生母记疑》,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4分。

1933年

《史学方法导论》,北京大学讲义。

《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见《独立评论》第35号。

《国联态度转变之推测》,见《独立评论》第39号。

《夷夏东西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1934年

《周东封与殷遗民》,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

《〈城子崖〉序》,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不懂得日本的情形”!?》,见《独立评论》第88号。

《今天和一九一四》,见2月18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所谓“国医”》,见3月5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溥逆窃号与外部态度》,见《独立评论》第91号。

《政府与对日外交》,见6月1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大学研究院设置之讨论》,见《独立评论》第106号。

《睡觉与外交》,见《独立评论》第114号。

《日俄冲突之可能》,见《独立评论》第116号。

《再论所谓“国医”》,见《独立评论》第115、118号。

《青年失业问题》,见9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答刘学濬〈我对于西医及所谓国医的见解〉》,见《独立评论》第121号。

《政府与提倡道德》,见11月25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35年

《中日亲善??!!》,见《独立评论》第140、141号。

《论学校读经》,见4月7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中学军训感言》,见6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医生看护的职业与道德勇气》,见《独立评论》第157号。

《一夕杂感》,见8月1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闲谈历史教科书》,见《教与学》第1卷第4期。

《一喜一惧的国际局面》,见10月7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国联与中国》,见《独立评论》第174号。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方人民与国难》,见《独立评论》第181号。

《论伯希和教授》,见12月19、20、21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地方制度改革之感想》,未刊。

1936年

《公务员的苛捐杂税》,见2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见《独立评论》第188号。

《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说〈广陵之曲江〉》,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1分。

《谁是〈齐物论〉之作者》,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4分。

《国联之沦落和复兴》,见5月3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国际组织与世界和平》,见《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1期。

《〈明清史料〉复刊志》,见《明清史料》乙编第1种。

《北局危言》,见《独立评论》第208号。

《欧洲两集团对峙之再起》,见《独立评论》第215号。

《跋陈槃〈春秋公矢鱼于棠说〉》,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2分。

《论张贼叛变》,见12月16日《中央日报》。

《讨贼中之大路》,见12月21日《中央日报》。

1937年

《西安事变之教训》,见《国闻周报》第14卷第7期。

1938年

《波兰外交方向之直角转变》,见11月29日《中央日报》。

1939年

《英美对日采取经济报复之希望》,见《今日评论》第1卷第3期。

《政治之机构化》,见《今日评论》第1卷第5期。

《抗战两年之回顾》《地利与胜利》,见《今日评论》第2卷第3期。

1940年

《性命古训辨证》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序》,见《中国音韵学研究》。

《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见《今日评论》第3卷第8期。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见3月24日《中央日报》。

1941年

《谁是〈后出师表〉之作者?》,见《文史杂志》第1卷第8期。

1942年

《大明嘉靖三十三年〈大统历〉跋》。

《论性命说之语学及史学的研究》,见《读书通讯》第56期。

《本所刊物沦陷港泸情形及今后出版计划》,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第1分。

1943年

《论李习之在儒家性论发展中之地位》,见《读书通讯》第57期。

《理学的地位》,见《读书通讯》第61期。

《盛世危言》,见5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五四”偶谈》,见5月4日《中央日报》。

《跋〈人境庐诗草〉》。

《战后建都问题》,见11月2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史料与史学〉发刊词》,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2种。

《丁鼎丞先生七十寿序》。

1944年

《天朝——洋奴——万邦协和》,见4月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五四”二十五年》,见5月4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我替倭奴占了一卦》,见7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第二战场”的前瞻》,见7月12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现实政治》,见11月1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45年

《〈殷历谱〉序》,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殷历谱》。

《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见4月2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评英国大选》,见7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黄祸》,见8月9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1946年

《中国要与东北共存亡》,见7月30日《大公报》星期论文。

《漫谈办学》,见8月4日《经世日报》。

1947年

《内蒙自治问题》,见《观察》第1卷第22期。

《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见《世经评论》第1卷第7期。

《宋之文的失败》,见《世经评论》第1卷第8期。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见《观察》第2卷第1期。

1948年

《论美苏对峙之基本性》,见《正论》新11号。

《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后汉书残本〉跋》,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

1949年

《中国学校制度的批评》,见《台湾大学校刊》第28期。

《台湾大学选课制度之商榷》,见《台湾大学校刊》第37期。

《台湾大学与学术研究》,见《台湾大学校刊》第41期。

《自由与平等》,见《自由中国》第1卷第1期。

《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见《自由中国》第1卷第3期。

1950年

《几个教育的理想》,见《台湾大学校刊》第56期。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见《台大社会科学论丛》第1期。

《我对萧伯纳的看法》,见《自由中国》第3卷第10期。

《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的制度》,见11月29日台北《中央日报》。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见台湾《大陆杂志》第1卷第11、12期。

猜你喜欢
  明鬼上第二十九(阙)·墨子
  卷十二·陆九渊
  卷九·杨于庭
  卷八·惠士奇
  卷二·吕本中
  卷五十四·李光地
  书经衷论卷三·张英
  卷三十五·顺治
  (一)·钱穆
  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欧阳竟无
  僖公·僖公三十三年·左丘明
  卷十六·赞宁
  卷一·佚名
  时 事 短 言·太虚
  旧杂譬喻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咏槐·唐圭璋

      贺新郎   代寿东屏   绿长阶蓂九。近黄钟、薰晴爱日,渐添宫绣。乾鹊檐头声声喜,催与东屏祝寿。怪一点、星明南斗。玉燕当年储瑞气,记垂弧、共醉蓬莱酒。无杰语,为觞侑。   英风耿耿拏云手。向青春、蟾宫已步,桂

  • 第二折·金仁杰

    (等霸王上。开,一折。下)(等驾提一折)(等萧何云了)(正末背剑蹬竹马儿上,开)想自家离了淮阴。投于楚国不用。今投沛公。亦不能用人。闷闷而不已,而成短歌。歌曰: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弃执戟离霸主,谋大将投

  • 卷三十七 前秦録五·崔鸿

    苻坚中 建元八年春二月以清河房旷为尚书左丞征旷兄黙及清河崔逞燕国韩胤为尚书郎北平阳陟田勰阳瑶[鹜之子也]为著作佐郎郝晷为清河相皆闗东士望王猛所荐也冠军将军慕容垂言于坚曰臣叔父评燕之

  • 卷二十九·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二十九宋 张九成 撰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飱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光绪十二年。丙戌。三月。甲午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行宫问安。至还宫皆如之。记注  ○谕内阁、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许庚身、孙毓汶、均着赏穿黄马褂。现月  ○赏恭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 卷一百二十一·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正义姚承云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

  • 李椿传·脱脱

    李椿字寿翁,氵名州永年人。父亲李升,起家于进士。靖康之难时,李升为保护其父,以致背部受刺,与长子一起死亡。李椿年纪尚小,他用稻草包起灵柩把它停放在佛寺里,深挖墓穴而葬并细细地记下位置;李椿侍奉着继母南迁,尝尽了千辛万苦

  • 铁政例·佚名

    目录 商民贩运铁觔章程 铁炉锅炉请帖请戳锅商请照新定章程 商民贩运铁觔章程 一件遵札饬议事。嘉庆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奉总督部堂阿批据南平县详覆商民贩运铁觔条议章程一案,详称:遵查例载本省商贩在各属产铁处所,收买转运

  • 卷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八刑部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掌法律刑名以肃邦宪所属十有八司直隶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二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直隶及八旗游牧察哈尔左翼所属【正黄东

  • 礼记析疑卷三十四·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奔丧望其国竟哭竟哭终不止也过国他国也至竟至本国之界也望其国望见国都也过国至竟哭尽哀而止望见国都则行哭至家不止也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绖于序东

  • 卷六十九·佚名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经作两不和合过品)【经】“复次,须菩提,说法者有信有善,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听法者无信,破戒恶行,不欲书受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须菩提,听法者有信有善;说法者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释大涅槃小涅槃义。举有山大山等喻 释声闻习气义 释有因缘名及无因缘名义 释五神通义 辨二种神通。一与外道共。一与二乘共 辨涅槃非音声之音德王品之第五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

  • 杂阿毗昙心论 第四卷·佚名

    杂阿毗昙心论 第四卷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使品第四已广说业。彼业伴烦恼受种种生。非离烦恼。烦恼今当说一切有根本业侣生百苦谓彼有七使牟尼说当思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有贪欲等七使为种。以烦恼

  • 说矩里迦(唐作尊敕)龙王像法·佚名

    其形如蛇作雷电之势。身金色系如意宝。三昧焰起四足蹴踏之形。背张竖七金刚利针。额生一支玉角。缠绕剑上画阿字。兼用观心一一分明。若作人相者。面目喜怒遍身甲胄。犹如毗噜博叉王。左托腰把索。右臂屈肘向上执剑。

  • 折疑论卷第一·佚名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曲而断之谓折。犹豫不决之谓疑。评议难辨之谓论。此论因妙明子居山时有客特诣请问以决所疑。妙明子引三教微言以答之。遂成是录。故曰折疑)。叙问第一(叙者。叙其来因。问者问其所疑。

  • 女科秘要·静光禅师

    清·静光禅师撰。8卷。该书与《女科旨要》、《女科秘旨》合刊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亦称《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为竹林寺女科著作文字最多者)。3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

  •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林希逸

    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

  • 晚晴簃诗汇·徐世昌

    诗总集。近人徐世昌编。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号弢斋,天津人。清光绪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民国以后,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该书由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