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周颂 

《郑氏谱》曰:《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礼运》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又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祖庙所以本仁,山川所以傧鬼神,五祀所以本事。又曰: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礼之藏也,功大如此,可不美报乎?故人君必洁其牛羊,馨其黍稷,齐明而荐之,歌之舞之,所以显神明,昭至德也。 

洛邑 

孔氏曰:《书传》曰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烈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书》曰“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此之谓也。《周书·王会》曰:成周之会,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搢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搢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相者太史鱼、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堂下之东面,郭叔掌为天子菉币焉,絻有繁露。内台西面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中舅,比服次之,要服次之,荒服次之,西方东面正北方,伯父、中子次之。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是皆朝于内者。堂后东北为赤帟焉。《作雒》篇曰: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十七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凑。李氏曰:郑氏谓成洛邑,居摄五年时。孔氏谓朝诸侯在六年。按《书》,则周公城洛邑在七年。周公所以朝诸侯者,特相成王以朝诸侯而已,周公非自居南面受诸侯之朝。《书大传》:诸侯进受命于周公而退见文武之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 

高山 

郑氏曰:高山,谓岐山也。沈括曰:《后汉·西南夷传》作“彼岨者岐”。今按:《书》岨但作徂,韩子亦云“彼岐有岨”,疑或别有所据。 吕氏曰:大王、文王虽往,而其岨易可行之道,昭然皆在,与山俱存,而未尝亡也。 

及河乔岳 

《淮南子》作“峤岳”。范氏曰:古者天子巡守,至于方岳,以柴望告祭。封禅始于秦,古无有也。《公羊传》: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 

二王之后 

郑氏曰:二王夏、殷,其后杞、宋。《括地志》:汴州今开封府。雍丘县,古杞国。宋,见前。《王会》曰殷公、夏公。 微子,孔氏曰:微,采地名。孔安国曰:畿内国。 《水经》:济水迳微乡东。《注》云:在东平寿张县西北。 

西雍 

《韩诗·薛君章句》:西雍,文王之雍也。言文王之时,辟雍学士皆洁白之人也。王氏曰:雍,盖辟廱也,辟廱有水鹭所集也。朱氏曰:先儒多谓辟廱在西郊,故曰西雍。即旋丘之水,其学即所谓泽宫也。毛氏曰:雍,泽也。李氏曰:杞之地在陈留,宋之地在睢阳,其来周也,自东徂西。 

漆沮见前 

毛氏曰:岐周之二水。孔氏曰:以荐献所取,不宜远于京邑。故言岐周者,镐京去岐不远。曹氏曰:漆沮之水,上接泾渭,下与河通,所以多鱼。 

四岳 

孔氏曰:诸书皆以岱、衡、华、恒为四岳,《尔雅·释山》岱、泰、衡、霍,二文不同,一山而二名也。曹氏曰:言四岳而不及嵩高,嵩高在王畿之内故也。岱在今袭庆府奉符县,衡在潭州湘潭县,华在华州华阴县,恒在中山府曲阳县。 

允犹翕河 

郑氏曰:河言翕者,河自大陆之北敷为九,祭者合为一。犹,图也。皆信按山川之图而次序祭之。孔氏曰:九河之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盘,往往有遗处焉。《春秋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蔡氏曰:徒骇河、《地理志》云:滹沱河。《寰宇记》云:在沧州清池。许商云:在平成。马颊河、《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南东。《寰宇记》云:在棣州滴河北。《舆地记》云:即笃马河也。覆鬴河、《通典》云:在德州安德。胡苏河、《寰宇记》云:在沧之饶安、无棣、临津三县。许商云:在东光。简洁河、《舆地记》云:在临津。钩盘河、《寰宇记》云: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昌来。《舆地记》云:在乐陵。鬲津河、《寰宇记》云:在乐陵东,西北流入饶安。许商云:在鬲县。《舆地记》云:在无棣。太史河,不知所在。汉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集累世积传之语,遂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皆似是而非,无所依据。汉王横言昔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水所渐。郦道元亦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后世儒者,知求九河于平地,而不知碣石有无以为之证,故前后异说。严氏曰:《禹贡》河自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注云: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然则翕河即逆河也。苏氏曰:翕河,大河受众水者也。戴氏曰:祭先河而后海,故以河为主。 

鲁颂 

《郑氏谱》曰:鲁者,少昊摰之墟也。《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县东北六里。国中有大庭氏之库,则大庭氏亦居于兹乎?在周公归政成王,封其元子伯禽于鲁,《左传》: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注:曲阜也,在鲁城内。其封域在《禹贡》徐州大野蒙羽之野。自后政衰,国事多废。十九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时,而遵伯禽之法,养四种之马,牧于坰野。尊贤养士,修泮宫,崇礼教。十六年,会诸侯于淮上,东略,公遂伐淮夷。孔氏曰:经传无文。二十年,新作南门,又修姜嫄之庙,至于复鲁旧制,未遍而薨。国人美其功,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作其颂。文公十三年,太室屋坏。初,成王以周公有太平制典法之勋,命鲁郊祭天三望,如天子之礼,故孔子录其诗之颂,同于王者之后。问者曰:列国作诗,未有请于周者,行父请之,何也?曰:周尊鲁,巡守述职,不陈其诗。至于臣颂君功,乐周室之闻,是以行父请焉。周之不陈其诗者为优耳,其有大罪,侯伯监之,行人书之,亦示觉焉。朱氏曰:先儒以为时王褒周公之后,比于先代,故巡守不陈其诗,而其篇第不列于太师之职,是以宋、鲁无风。朱氏曰:今袭庆东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故赐伯禽之礼乐,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谓之颂。旧说皆以为伯禽十九世孙僖公申之时,今无所考,独《閟宫》一篇为僖公无疑耳。夫以其诗之僭如此,然夫子犹录之者,盖其体固列国之风,而所歌者乃当时之事,则犹未纯天子之颂。若其所歌之事,又皆有先王礼乐教化之遗意焉,则其文疑若犹可予也。况夫子鲁人,亦安得而削之哉?宋氏曰:秦有《誓》而书亡,鲁有《颂》而诗绝。李氏曰:周有《风》,鲁有《颂》,而《春秋》为之作。唐氏曰:《王风》而《鲁颂》,诗之末也。刘氏曰:鲁之有天子礼乐,殆周之末王赐之,非成王也。昔者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吕氏春秋》云。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鲁,实始为墨翟之学。由是观之,使成王之世,鲁已郊矣,则惠公奚请?惠公之请也,殆由平王以下乎?陈氏曰:诸侯之有郊禘,东迁之僭礼也,故曰。秦襄公始于诸侯,作西畤,祠白帝,僭端见矣。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则平王以前未之有也,鲁之郊禘,惠公请之也。齐桓公欲封禅,而晋亦郊鲧,皆僭礼也,然则《春秋》何以始见于僖公?向者庄公之观齐社也,曹刿谏曰:“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用见惠公虽请之,而鲁郊禘,犹未率为常也。僖公始作颂,以郊为夸焉。于是四卜不从,犹三望,是故特书之,以其不胜,讥讥其甚焉者尔。《地理志》:鲁地,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近正也。《括地志》:兖州曲阜县汉为鲁县。外城,即伯禽所筑古鲁城。今袭庆府仙源县。《郡县志》:曲阜在县治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史记·儒林传》:高皇帝举兵,诛项籍,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世本》云:周公居少昊之墟,炀公徙鲁。 《史记正义》:少昊墟即寿丘。 皇甫谧云:黄帝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鲁国即曲阜县。 

坰野 

毛氏曰:坰,远野也,林外曰坰。《郡县志》:坰泽,俗名连泉泽,在兖州曲阜县东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寰宇记》:大野,在济州钜野县东五里,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注: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 

泮水 泮宫 

毛氏曰:泮水,泮宫之水。天子辟廱,诸侯泮宫。郑氏曰:辟廱者,筑土廱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朱氏曰:《说文》曰泮宫,诸侯乡射之宫也,西南为水,东北为墙。康成以为东西门,《说文》以为东西墙,其说不同。程氏曰:《春秋》凡用民力必书,修泮宫、复閟宫不书。复古兴废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礼器》: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注:郊之学也,《诗》所谓頖宫。《疏》:鲁以小学为頖宫,在郊。《通典》:兖州泗水县有泮水。《九域志》:袭庆府有泮宫池、泮宫台。《水经注》:灵光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 

淮夷 

《通鉴外纪》:周襄王八年冬,僖公会诸候于淮上,《左传》注:临淮郡左右。谋东略,未几,遂伐淮夷。李氏曰:观《费誓》,是淮夷世为鲁患。僖十六年会于淮,乃齐桓救鄫,非是淮夷从僖公也。孔氏曰:《禹贡》徐州“淮夷蠙珠”,则淮夷在徐州也。春秋时,淮夷病鄫,齐桓东会于淮以谋之。《左传》谓之东略,是淮夷在东国。昭四年,楚会诸侯于申,有淮夷。淮夷居淮水之上,在徐州之界,最近于鲁,于是霸者使鲁独征之。 朱氏曰:或谓僖公未尝有伐淮夷之事,此乃颂祷之辞。“狄彼东南”,谓淮夷也。 严氏曰:淮夷世为鲁患,未必慕泮宫之化。诗人张言泮宫之美,以为淮夷亦将来慕也。 《说文》引《诗》“犷彼淮夷”。 《韩诗》:犷彼淮夷。《春秋》:僖十四年,杞辟淮夷,迁都,诸侯城缘陵。十六年,鄫为淮夷所病,会于淮,谋鄫。《后汉·东夷传》:秦并六国,淮西夷皆散为民户。 《左传》:昭二十七年,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注:鲁东夷。 

附庸 

《王制》注:小城曰附庸。朱氏曰:犹属城也。小国不能自达于天子,而附于大国。王氏曰:孟子曰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而《周官》以为诸侯之地方四百。盖特言其国也,则俭于百里;并附庸言之,则为方四百里也。李氏曰:颛臾,鲁之附庸也。春秋之时有邾国,亦鲁之附庸也。郑氏据《明堂位》,谓封以七百里,欲其强于诸国。其说不然。诗人言“大启尔宇”,不过诸侯方百里,居上等。《春秋》无骇入极,附庸小国。取鄟、取邿,附庸国。皇甫谧言:武王伐纣之年,夏四月,乙卯,祀于周庙,将率之士皆封,诸侯国四百人,兄弟之国十五人,同姓之国四十人。《鲁世家》:武王既克殷,封周公于少皥之墟。曲阜。《书大传》:周公封以鲁,身未尝居鲁也。 

戎狄 

朱氏曰:西戎北狄。《春秋》:公会戎于潜。隐二年。公追戎于济西。庄十八年。《史记》:戎狄是膺。《孟子》言:周公方且膺之。 黄氏曰:《春秋》所记,凡鲁之自主兵者,皆邾、莒、项之小国。至于所伐大国,皆齐、晋主兵。则膺戎狄,惩荆舒,僖公果有是乎? 吴氏曰:公车千乘,止则莫我敢承,考其谊为周公、鲁公设。简编错乱,当与“土田附庸”为连文。盖诗人言成王命周公建元子于鲁,锡之以山川、土田、附庸,有千乘之赋,有三军之众,使之膺戎狄、惩荆舒也。不然,孟子引此诗,何以云周公膺之乎? 

荆舒见前 

郑氏曰:僖公与齐桓举义兵,北当戎与狄,南艾荆及群舒,天下无敢御也。孔氏曰:僖四年,经书会齐侯伐楚。楚,一名荆,群舒又楚之与国,故连言荆舒。其伐戎狄,则无文。《史记》:荆荼是徵。 

泰山 

《说苑》:泰山岩岩,鲁侯是瞻。孔氏曰:泰山在齐鲁之界,鲁之望也。李氏曰:《禹贡》海岱、徐州之地,泰山乃其境。《史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郡县志》:泰山一曰岱宗,在兖州乾封县西北三十里。今奉符县。《春秋》:犹三望。郑氏谓海、岱、淮。《公羊传》:祭泰山、河、海。《职方氏》:兖州山镇曰岱山。 

龟蒙 

孔氏曰:定十年,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论语》颛臾为东蒙主,谓主蒙山也。鲁之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曰:邹之龟山,费之东蒙。《郡国志》:泰山博县有龟山。今袭庆府奉符县。 《水经注》:山在博县北十五里。 《郡县志》:在兖州泗水县东北七十五里。 孔子有《龟山操》。《地理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郡县志》:在沂州费县西北十里。 东蒙山在费县西北七十五里。 蒙山在沂州新泰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寰宇记》:蒙山在海州怀仁县北七十五里。 《括地志》:在沂州临沂县。 《唐六典》注:在费县。 《舆地记》:蒙阴县故城在新泰县东南。 

大东 海邦 

郑氏曰:大东,极东也;海邦,近海之国。孔氏曰:僖公之时,东方小国见于盟会,唯邾、莒、滕、杞而已。《尔雅》:东至于泰远。东至日所出为太平。《尔雅注》:遂怃大东。 

凫绎 

《郡县志》:凫山在兖州邹县东南三十八里。绎山,一名邹山,在邹县南二十二里。《地理志》:绎山在鲁国驺县北。 《禹贡》徐州绎阳孤桐,谓绎山之阳。 《左传》:邾文公卜迁于绎。杜氏注:绎,邾邑,鲁国邹县北有绎山。 《水经注》:邹山,所谓绎山,邾文公所迁,城邹山之阳,依岩岨。京相璠曰:绎邑,依绎山为名。山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三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秦始皇观礼于鲁,登绎山之上,命李斯勒铭。太史公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绎。 今按凫绎在邾地,亦颂祷之辞。 《邹山记》曰:邹山,古之绎山,鲁穆公改为邹山,绎阳犹多桐树。 《春秋》:宣十年,伐邾取绎。 

徐宅 

朱氏曰:宅,居也,谓徐国。曹氏曰:凫、绎二山,在邹之北,本徐州之地,而鲁宅之。李氏曰:僖公十五年,楚国伐徐,是徐为楚所服,岂为僖公服乎? 

蛮貊 

孔氏曰:南夷之蛮。《后汉·传》:平王东迁,蛮侵暴中国,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春秋》:伐蛮子在河南新城东南。傅氏曰:东夷之貊。《后汉·传》:有貊耳。小水貊,濊貊之属。孔氏曰:鲁僖之时,貊近鲁。《说文》:南方蛮从虫,东貉从豸。《职方氏》:八蛮九貉。 

南夷 

毛氏曰:荆楚也。傅氏曰:上已言荆舒,此南夷是南蛮也。上所谓蛮貊,亦东方诸种。 严氏曰:莫不率从,非愿之之辞。 

常 许 

毛氏曰:鲁南鄙、西鄙。孔氏曰:常为南鄙,许为西鄙。郑氏曰:常或作尝,在薛之傍。《春秋》庄三十一年,筑台于薛,是与周公有常邑。六国时,齐有孟尝君,食邑于薛。《史记正义》:尝邑在薛国之南。 《九域志》:淄州薛邑城,孟尝君所食之地。 《地理志》:鲁国有薛县。 《皇览》曰:有孟尝君冢。许,许田也,鲁朝宿之邑。孔氏曰: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杜氏注: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志,故赐周公许田,以为鲁朝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别庙。其地近郑,故郑人易之。许田,近许之田。刘氏曰:许田,鲁本受封之地,居常与许是也。地名与国同者,鲁多有之。庄公筑台于许,秦筑台于薛,岂真近秦近薛哉?鲁自地名许田。《括地志》:许田在许州许昌县南四十里,有鲁城,周公庙在其中。《九域志》:颍昌府许田县,省为镇,入长社县。朱氏曰:常、许皆鲁之故地,见侵于诸侯而未复者,故鲁人以是愿僖公也。 

徂来 

《郡县志》:徂来山,亦曰尤来山,在兖州乾封县。今奉符县。《后汉志》:博尤来山。注:博城县有徂来山,一名尤来。《水经注》:《邹山记》曰徂来山在兖州梁父、奉高、博城三县界,今犹有美松。赤眉樊崇保此山,自号“尤来三老”。 《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有徂山在北。 《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今奉符县。 《通典》:梁父故城在泗水县地。 

新甫 

《后魏志》:鲁郡汶阳县有新甫山。《通典》:汉汶阳故城在兖州泗水县东南。《九域志》:袭庆府有新甫山。 

商颂 

《郑氏谱》曰:商者,契所封之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者,吞鳦卵而生契。尧之末年,舜举为司徒,有五教之功,乃赐姓而封之。世有官守,十四世至汤,则受命伐夏桀,定天下。后世有中宗者,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后有高宗者,旧劳于外,爰洎小人。作其即位,乃或谅闇,三年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静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此三王有受命中兴之功,时有作诗颂之者。商德之坏,武王伐纣,乃以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封纣兄微子启为宋公,代武庚为商后。其封域在《禹贡》徐州泗滨,西及豫州盟猪之野。自后政衰,散亡商之礼乐。七世至戴公时,当宣王,大夫正考父者,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孔子录《诗》之时,则得五篇而已,乃列之以备三颂,著为后王之义,监三代之成功,法莫大于是矣。问者曰:列国政衰则变风作,宋何独无乎?曰:有焉,乃不录之。王者之后,时王所客也,巡守述职,不陈其诗,亦示无贬黜,客之义也。又问曰:周太师何由得《商颂》?曰:周用六代之乐,故有之。《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孔氏曰: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汤居亳,见经传有四,其四未闻。商,在商州商洛县。砥石,或曰即砥柱,在陕州陕县。商丘,在应天府宋城县。亳,在应天府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盘庚曰: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孔氏注:汤迁亳,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河南府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仲丁迁嚣,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七十里,殷时敖地。河亶甲居相,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祖乙居耿,在绛州龙门县东南十四里耿城。并盘庚迁都殷,为五邦。《三代世表》:盘庚徙河南。 《括地志》云:盘庚都偃师西亳。蔡氏曰:以下文“今不承于古”考之,盘庚之前,当自有五迁。《史记》言祖乙迁邢,或祖乙两迁也。《通典》:在邢州。《史记》云:武乙去亳,徙河北。《世纪》帝乙徙朝歌。在卫州卫县,今并入黎阳。三亳。皇甫谧曰:二在梁国,一在河洛之间。谷熟为南亳,汤所都也;蒙为北亳,亦曰景亳,汤所受命也;偃师为西亳,盘庚所迁也。 黄氏曰:三亳,南亳、北亳、亳殷也。南亳,今应天府谷熟县;北亳,拱州考城县;亳殷,河南偃师县。 《补传》曰:汤始居西亳,次居北亳,最后居南亳,三亳皆汤所居。书曰《商书》,颂曰《商颂》,本契之始封而称之也。苏氏曰:《商诗》骏发而严厉,商人之风俗在此,故其后世有以自振于衰微。 

宋 

《地理志》:梁国睢阳县,故宋国,微子所封,今应天府宋城县。本阏伯之墟。《左传》:商主大火。不利于商。自根牟至于商、卫。宋商,后谓宋为商,《释例》曰商、宋一地。孔氏曰:《商颂》五篇,由宋而后得存,故郑为《谱》,因商而又序宋。朱氏曰:太史公云宋襄修仁行谊,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之所以兴,作《商颂》,盖本《韩诗》之说,诸儒多惑之者。今考此《颂》,皆天子之事,非宋所有,且其辞古奥,亦不类周世文。而《国语》闵马父之言,亦与今序合。《乐记》:《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注:《商》,宋诗也。 《韩诗序》曰:《那》,美襄公也。 《法言》曰:正考甫尝晞尹吉甫矣。 《扬子》谓:正考甫作《商颂》。韩退之亦云:夫子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 

生商 

《殷纪》:契封于商。郑氏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曰:在上洛商县。汉属弘农郡。《括地志》:商州城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卨所封。《国语》:元王勤商,十四世而兴。李氏曰:生契谓之商者,封于商也。《补传》曰:地有商山,因是得名。 

殷土 

郑氏曰:汤始居亳之殷地。孔氏曰:殷是亳地之小别名。《书序》:盘庚将治亳殷。注:商家改号曰殷。周氏曰:商人称殷,自盘庚始,自此以前称商。自盘庚既都亳,于是殷、商兼称。故单称殷。《补传》曰:殷以溵水得名。 

九有 九围 

毛氏曰:九州也。孔氏曰: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故谓之九围。易氏曰:殷人九州之制,不见于经传,是以后世莫详焉。《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其九州之名,与夫疆域所至,与《舜典》异,又与《禹贡》异,后世皆莫得其说。先儒以为殷制,其说诚然。由今考之,有舜之幽、营、徐,而无舜之青、梁、并,是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既分《禹贡》冀州之境,而复舜之幽州,又并青与徐,而复舜之营州,殷之九州,粲然可考,而其山川道里,亦以类举。至周人,则又分冀为并,而并营于幽,复禹之青州而省徐,以入于青。孔氏曰:《尔雅》九州之名,孙炎以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疑为殷制,亦无明文。《地理志》云殷因于夏,无所变改。《王制注》:殷汤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分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国。《小雅》:率土之滨。孔氏曰:谓中国九州者,以水中可居曰洲,居民之外皆有水也。《韩诗》:奄有九域。薛君曰:九州也。 《说文》:晋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邦畿千里 

《王制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诗》邦畿,周亦曰畿。孔氏曰:殷周称畿,唐虞称服。《周礼·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职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易氏曰:《禹》之五服,王畿在内。《职方氏》王畿,不在九服之内。《汉志》:殷周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 

景员维河 陟彼景山 

朱氏曰: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传》曰商汤有景亳之命。员,与幅、陨义同,盖言周也。维河,大河也,言景山四周皆大河也。陟彼景山,盖商所都之山。《卫诗》亦言景山,乃商旧都。《补传》曰:景山,商都之望也。商都带河,《盘庚》所谓“惟涉河以民迁”是也。今亳有景山,故曰景亳。《括地志》: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九域志》:亳城,古景亳也,本帝喾之虚,汤都之。《书》云“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在应天府。严氏曰:自汤至盘庚五迁,亳、嚣皆在河南,相、耿皆在河北。自盘庚之后,传三世至武丁,又传四世至庚丁之子武乙,始去亳,徙河北。此诗言河,正谓亳也。《寰宇记》:景山在应天府楚丘县北三十八里。高四丈,今属拱州。 

禹敷下土方 

朱氏曰:下土方,绝句,《楚辞·天问》“禹降省下土方”,盖用此语。《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释文》曰:一读至“方”字绝句。“幅陨既长”,徐氏曰:自直方言之曰幅,自周围言之曰陨。曹氏曰:犹云广轮。 

有娀 

毛氏曰:有娀,契母也。《离骚经》曰:见有娀之佚女。注:有娀,国名,契母简狄也。《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佚,美也。《淮南子》: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古今人表》:简逷。少女建疵。《史记》云:又桀败于有娀之墟,当在蒲州。今河中府。朱氏曰:旧说有娀国在不周之北,恐不应绝远如此。 

韦顾 

《郑语》:祝融其后八姓,己姓昆吾、顾,彭姓豕韦。《左传》注:东郡白马县有韦城。《郡国志》:有韦乡。《通典》:滑州韦成县,古豕韦国。《郡县志》:顾城在濮州范县东二十八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夏之顾国。《古今人表》:韦鼓,鼓即顾。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吕氏春秋》:汤立天子,商不变肆,亲郼如夏。 

昆吾 

《郡国志》:东郡濮阳县,古昆吾国。《通典》:濮州濮阳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括地志》:濮阳县,古昆吾国,故城县西三十里,昆吾台在县西百步,在颛帝城内,周回五十步,高二丈,即昆吾虚也。濮阳今属开德府。《郑语》:昆吾为夏伯。韦氏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高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左传》: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杜氏云:卫有观,在古昆吾之虚,今濮阳城中。郑氏曰: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孔氏曰:昭十八年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苌弘曰:“是昆吾稔之日也。”言昆吾以乙卯日亡,与桀同日诛也。故《檀弓》注云:桀以乙卯日亡。《寰宇记》:解州安邑县有昆吾亭,盖汤伐桀之时,昆吾以兵助桀,同时而灭,故有亭,非国于此也。《郡国志》:河东安邑有昆吾亭,汤伐桀战处。朱氏曰:三檗韦、顾、昆吾。 《汉书注》:包有三枿。 

夏桀 

吴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寰宇记》:禹自安邑都晋阳,桀徙安邑。《郡县志》:安邑故城在陕州夏县东北十五里,禹所都也。《书序》孔氏注: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陑在河曲之南。战于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寰宇记》:解州安邑县东北七十五里有鸣条陌,陑在县北二十里。《郡县志》:高堠原,在安邑县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战地在安邑西。桀走保三朡,今定陶也。三朡亭在曹州济阴县东北四十九里。桀自安邑东入山,出太行,东南三十里有陑山。傅氏曰:河曲,即蒲坂,后改河东。 

荆楚 

毛氏曰:荆州,言楚国也。孔氏曰:周有天下,始封熊绎为楚子。于武丁之世,不知楚君为何人。 《补传》曰:或者谓周成王始封熊绎于荆,至周惠王之时,鲁僖公元年始有楚号,遂疑商时未有荆楚,乃欲假此以实韩氏宋襄公之说。殊不思荆自帝喾九州,已有荆州之名,至《禹贡》分荆州之荆也。诗人以有二荆,故以荆楚别荆岐耳。既自古有荆,孰谓周封熊绎,始有荆哉?苏氏曰:《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盖谓此与。《书大传》:武丁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诸侯以重译来朝者六国。“深入其阻”,《笺》云:谓逾方城之隘。方城山在唐州方城县东北五十里。 《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太史公曰: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吕氏曰:楚之于中国,自商以来,迭为盛衰。《春秋正义》: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号,亦得二名。庄公之世经皆书荆,僖之元年乃书楚人伐郑,盖始改为楚。 

氐羌 

郑氏曰:夷狄国,在西方。《后汉·西羌传》云: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是以颂声并作。《通鉴外纪》:成汤云云,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地理志》:陇西郡有氐道、羌道。《郡县志》:夏桀之乱,犬夷入居岐、邠之间,成汤伐而攘之。武王伐商,羌、茅会于牧野。《括地志》:陇右岷、洮、丛等州,西羌也。曹氏曰:商居河、洛之间,则荆楚乃国之南乡而已,非若氐、羌之极远也。成汤之时,氐、羌之国,近者以时聘享,远者亦来终王。氐、羌自谓此商之典常也,荆楚岂得独废之邪?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此所谓典常也。《汉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羌,即西域婼羌之属也。孔氏曰:氐羌之种,汉世仍存,其居在秦陇之西。黄氏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说文》:西方羌,从羊。《尔雅疏》:戎类,曰耆羌。《山海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商邑 

朱氏曰:商邑,王都也,极中之表也。《周礼疏》:尧治平阳,舜治安邑,唯汤居亳,得地中。《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韩诗》:京师翼翼,四方是则。《孟子》: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猜你喜欢
  哀公问·戴圣
  封禅第五十·管仲
  贵农第十一·佚名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卷九十四·卫湜
  卷四·江永
  卷十六·乾隆
  商书·仲虺之诰·佚名
  卷五百六十四·佚名
  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卷三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佚名
  卷第三十·李遵勖
  在锡兰科仑坡麻里卡坎达最高巴利文学院致词·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百零二·彭定求

        卷902_1 【句】惠文太子   渭水桥边春已渡,灞陵原上雨初晴。(《同李士怀长安》)   清冷池里冰初合,红粉楼中月未圆。(《宴大哥宅》)   可惜韶年三日暮,风光由绕碧燕觞。(《三月三日》)   晚日半衔西苑树,晴

  • 二集卷六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六十五古今体九十四首【丙子六】秋日奉皇太后幸口外行围启跸之作膝下常承爱日欢不暄节复不严寒山山海海增遐算岁岁年年奉大安远近黄云马首逢西成定矣慰良农三

  • 我写《唐诗百话》·施蜇存

    施蜇存从一九三七年起,我中止了文学创作,一直生活在古典书城中。这是职业改变的结果,倒不是"江郎才尽",写不出东西来了。要说写作,我的主观愿望,宁可写小说,而不想写什么学究气的研究论文。我的古典文学知识,只够应付教学,谈不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二·宋濂

        张禧   张禧,东安州人。父仁义,金末徙家益都。及太宗下山东,仁义乃走信安。时燕蓟已下,独信安犹为金守,其主将知仁义勇而有谋,用之左右。国兵围信安,仁义率敢死士三百,开门出战,围解,以功署军马总管。守信安逾

  • 卷四十八 咸平四年(辛丑,1001)·李焘

      起真宗咸平四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甲戌,德音降天下死罪以下囚,杖罪釋之。   殿前都指揮使、河西節度使范廷召有疾,辛巳,上親臨問之,及卒,贈侍中。廷召善騎射,在軍中踰四十年,由顯德以來,凡親征,未嘗不從也。   

  • 曾静、张熙供词二条 一、我曾静这个文弱书生是怎样成·雍正

      【原文】  曾静供:弥天重犯幼承父训读书,粗知仰体朝廷作养人材之意,不肯虚度岁月,自了其生。平常有志于圣贤《大学》之道,期勉强躬行实践,以副朝廷之望。无奈身处幽僻山谷,名人文士足迹不到,而慈父弃世又早,且家贫力单,势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十三)·陈寅恪

    钱氏家难关于牧斋八十生日,除前论&ldquo;丁老行&rdquo;谓丁继之于干戈扰攘之际特来虞山祝寿,殊为难得外,牧斋尚有红豆诗十首,皆关涉其己身及河东君并永历帝者,故与颇饶兴趣之牧斋辞寿札及归玄州恭寿序各一篇,录之于下。至钱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八十六上·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六上   元 郝经 撰 録第四上 职官 爵级 奉禄 车服 印绶 选举 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太师 太傅 太保司徒 司空】 将军【大将军 骠骑将军 

  • 后集卷九·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九 宋 朱子 纂集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人中进士第事英宗神宗官至中书舍人 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以赈给而田居野处之人不能皆至城郭至者羣聚有

  • 卷四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十乾隆元年春正月己亥命防赞大臣萨木哈回京尚书性桂暂留鄂尔昆办理粮饷候代定边大将军庆复等奏言奉硃批谕防萨木哈年迈且身有疾病若彼处必有用伊之处则留之不然则令来京性桂亦属老

  • 古乐经传卷二·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乐记乐记盖孔门之遗书先儒以爲公孙尼子次撰而曰通天地贯人情辨政治其语精矣然又谓河闲献王与诸生等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爲乐记则似此书爲汉儒编辑盖当时礼乐道微传说不同故也又刘向校书时得乐记二十

  • 第60章·老子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2)。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4)。【题解】本章,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统治阶级不要以烦

  • 卷第二十八·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如来出兴于世开演正法,以大音声普告一切:‘如来出世!如来出世!”令诸众生得闻佛名,舍离一切我慢、戏论;复更劝导,令速见佛,令忆念佛,令归向佛,令攀缘佛,令观察佛,令赞叹佛;复为广说佛难值

  • 卷八·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八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慧业中朝宰相独友支公高座上人偏留玄度鱼山之响旧矣竹林之意终焉。范晔西域传论云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跪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选·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对于我国广大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同为俄国文学卓越的代表作。他走的是一条

  • 历代帝王宅京记·顾炎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又名《历代宅京记》。共20卷。记载自上古伏羲以后迄于元代,历代帝王的建都所在及有关事迹。前2卷为总叙。后18卷仿照宋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的体例,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

  • 童年的悲哀·鲁彦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1931年6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内收《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小说14篇。其中《童年的悲哀》通过雇工阿成哥帮助一个小孩走进艺术境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劳动者美丽的灵魂。善良的阿成哥虽是“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