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哀公问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昬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

公曰:“敢问何谓为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昬为大。大昬至矣!大昬旣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

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

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昬,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

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

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

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

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旣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猜你喜欢
  国风·豳风·佚名
  乘马第五·管仲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晏婴
  迩言卷一·刘炎
  提要·康熙
  卷二十三·孙瑴
   八 保守性·林语堂
  卷十·林岊
  卷六·王樵
  卷七·朱鹤龄
  卷十五·季本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1)·戴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欧阳竟无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从信心上修戒定慧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出 债饵·李渔

    〖赵皮鞋〗(丑带净上)现做财主公,又遇鸡鸣狗盗雄。巧偷财物助家翁,更向这银山添个矿。(笑介)该发积,该发积,想妓思嫖都有益。家私尽卷入门来,只少婚书三两笔。饶他人会呷西风,当不得我口内西风又会把人吸。我赵钱孙为想娶妾,费了

  • 赵氏孤儿大报雠·臧懋循

    赵氏孤儿大报雠杂剧(元)纪君祥撰●赵氏孤儿大报雠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第五折 〔音释〕题目 公孙杵臼耻勘问 正名 赵氏孤儿大报雠楔子〔凈扮屠

  • 卷二十六·唐圭璋

    ○踏云行一得冲和,重观幽胜。乌飞兔走交相应。化成天理任纵横,丹炉万道金光迸。开度诸天,祝邀真圣。升腾发显如如性。福生无量见元初,这回了了无修证。○踏云行赠刘妙真化缘普化行缘,心清步稳。通玄路上同

  • 卷四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四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独乐园稿【六】吴冲卿直舍阎士安画墨竹歌阎生画竹旧所闻望中一见遥可分伊予不甚晓佳画犹爱气骨高出羣狂枝怒叶凌绢素势若飞动争纷纭蟠根数节出地底上有

  • 卷一百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十九楼类五言古登景阳楼        【宋】文 帝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瑶轩笼翠幌组幕翳云屏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蔓藻嬛緑叶芳兰媚紫茎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交渠纷绮错列植

  • 王玄诗中旨格·佚名

    诗中旨格 五代 王玄王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仅知其曾官正字。罗根泽考其为五代时人,宋初或犹在世。 《诗中旨格》一卷,王玄撰。《直斋书录解题》录有《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并称“正字王元撰,不知何人。”疑即此

  •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赵尔巽

      ◎时宪三   康熙甲子元法上上卷述立法之原,中卷志七政恒星之顺轨,下卷志诸曜相距之数。   日躔立法之原:   一,求南北真线以正面位。用方案极平,作圜数层,植表于圜心取日影。识表末影切圜上者,视左右两点同在一圜

  • ◎新舞台重整旗鼓·李定夷

    上海九亩地开辟商场,经开明公司广营房屋,建造戏园,各项商业,渐趋发达。自甲寅新年,新舞台遭劫之后,复经该公司经理姚君招集新旧股本十余万元,重建舞台,暨门面市房等数十幢,计洋四万余元,又舞台一切行头、布景、装修、聘角约近八

  • 武延秀传·刘昫

    武延秀,是武承嗣的次子。武则天在位时,突厥首领默啜上言武则天,自己有个女儿,请求和亲。武则天下令:武延秀与阎知微一同前往突厥。打算由武延秀亲自迎娶默啜的女儿为妻。不久,默啜抓了阎知微,入侵赵、定等州,因而武延秀很长时

  • 魏纪六 烈祖明皇帝下景初二年(戊午、238)·司马光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戊午,公元238年) [1]春,正月,帝召司马懿于长安,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也。”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卷二·李琪

    宋 李琪 撰一列国同姓世纪 蔡蔡周蔡叔子蔡仲之后也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蔡叔既没乃命诸王邦诸蔡仲越九世而宣公考父立宣公二十八年为鲁隠元年春秋终始蔡十二公讫于成公十年由成公以降歴三世而楚恵王灭蔡隐元【

  • 佛说园生树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是时佛告诸苾刍言。汝等当知。彼三十三天中有一大树名为园生。其树盘根及五由旬高百由旬。所有枝叶覆五十由

  • 卷第五十九·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示现处胎,有十种事。何等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为欲成就小心劣解诸众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萨自然化生,智慧善根不从修得。’是故菩萨示现处胎。是为第一事。菩萨摩诃萨为成熟

  • 华严游意·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且话阎浮得有此经录虽不载相承云。龙树有佞弟子劝其师令与释迦并化。师智德如此。宜作新佛。岂为释迦弟子。然其所言克日月。别制新戒新衣使大同小异。坐水精房中思惟斯事。时有大龙菩萨伤而愍之

  • 金刚般若经挟注·佚名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法空)□□□□□□(离相而见矣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句。生实信不(凡夫心。信因取相生恐闻是理无处寄。心)□□□□□□作是说(般若深宗。为最上乘者。说闻□即悟不应不信

  • 卢溪集·王庭珪

    诗文别集。一作《泸溪集》、《卢溪文集》、《卢溪先生文集》。宋王庭珪撰。有五十卷本,即周必大《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庭珪行状》所云之本。原本已佚。今存最早刊本。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本,即《四库全书》所收

  • 秦鬟楼谈录·佚名

    我国东南各省,与欧洲各国通商,自粤始。其奏许通洋舶,立十三行,便中外人贸易者,则在康熙中。其时,两广总督为吾乡吴留村兴祚。然吴督粤之先,有所谓石濂和尚者,已私与洋舶通贸易,则粤之通商,石濂实启之。石濂名大汕,本苏人,徐氏子。

  • 新语·陆贾

    西汉陆贾所著,分上下两卷共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汉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