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凡例

书传辑録纂注凡例

一案久轩蔡氏【抗】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黙帖及语录数段在前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以便观览

一是书以朱子为主故凡语録诸书应有与书经相闗者靡不搜辑仿辑略例名曰辑录附蔡传之次或有与蔡传不合及先后说自相同异处亦不敢遗庶几可备参考其甚异者则略之

一朱子语录诸书有总论一经及杂举诸篇难以分附各处者别为纲领一卷置之帙首亦读是书者所宜先知

一增纂诸家传注或推蔡氏所本或发其所未尽或补其所不及大约以经文为序训诂居先释经义者次之疏传义及释音又次之已说处末名曰纂注以附于辑录之后

一增纂诸家之说或节取其要语其有文势未融贯处与夫辞防未条畅处仿集注例颇加櫽括并用其意足之

一辑录纂注中多折衷归一者其或同异并存与姑备一说处善读者详择焉

一经文音释大槩如陆氏释文其有与古注异处读蔡传可知亦有间见蔡传及辑录纂注中今只于传内除文理旁音不可求者案诸家字书反切附注焉

一诸本蔡传脱误字句今依二程氏本补正凡五十余处

书传辑録引用诸书

语类

文集

四书集注章句或问

诗集传

通书解

楚辞集注

周氏【僴】录师说

杨氏【与立】集语略

黄氏【士毅】集书说

汤氏【巾】 集书说

叶氏【士龙】集紫阳格言

黄氏【大昌】王氏【迂】集武夷经说

董氏【梦程】理纂大尔雅通释

董氏【琮】尚书无义

陈氏【大猷】尚书集传

真氏【德秀】读书记

叶氏【绍翁】四朝闻见录

名儒传道精语

辑录所载朱子门人姓氏

李氏【方子 果斋正叔 昭武】

陈氏【淳  北溪安卿 临漳】

廖氏【德明 槎溪子晦 延平】

董氏【铢  槃涧叔重 番昜】

王氏【过  拙斋幼观 番昜】

范氏【念德伯崇】

杨氏【道夫仲思】

童氏【伯羽蜚卿】

呉氏【雉和仲】

刘氏【砥用之 并建安】

李氏【闳祖守约】

何氏【镐叔京 并昭武】

林氏【学正卿】

林氏【夔孙子武 并三山】

黄氏【士毅子洪】

郑氏【可学子上】

方氏【士繇伯谟 并莆田】

杨氏【至至之 温陵】

郑氏【南升文振 潮阳】

叶氏【贺孙味道】

沈氏【涧庄仲】

周氏【僴伯庄】

徐氏【防居父 并永嘉】

潘氏【时举子善 天台】

潘氏【履孙坦翁 金华】

辅氏【广汉卿 嘉兴】

窦氏【从周文卿】

林氏【砺用之】

汤氏【泳敬叔 并镇江】

郭氏【友仁德元 淮安】

余氏【大雅公晦】

陈氏【文蔚才卿 并广信】

滕氏【璘德粹 新安】

孙氏【自修敬夫 宣城】

包氏【显道 盱江】

黄氏【义刚毅然】

甘氏【节吉父】

呉氏【琮仲方 并临川】

黄氏【子耕 豫章】

张氏【洽元德】

呉氏【必大伯丰 并临江】

杨氏【长孺伯子 庐陵】

胡氏【泳伯量】

吕氏【焘德昭】

周氏【谟舜弼 并南康】

万氏【人杰正淳 兴国】

李氏【儒用仲秉 岳阳】

龚氏【盖卿梦锡 衡阳】

蔡氏【防行父】

林氏【赐闻一】

黄氏【卓先之】

符氏【叙舜功】

曾氏【祖道】

李氏【处谦】

陈氏【仲蔚】

胡氏【叔器】

李氏【庚】

朱氏【任道】

纂注引用诸书

尔雅

周礼

家语

老子

春秋左氏传

国语

公羊传

谷梁传

诗疏

礼记

史记

汉书

南史

地志

说文

释文

玉篇

广韵

纂注引用诸家姓氏

孔氏【安国子国】    古注

孔氏【颖逹仲逹】    注疏

伏生【胜】     五行传

贾氏【】

刘氏【向子政】

夏侯氏【胜长公】

孔氏【光子夏】

氏【雄 子云】    法言

马氏【融 季长】    训解

郑氏【 康成】    训解

高堂氏【隆升平】

贾氏【逵梁道】

王氏【弼 辅嗣】    易解

王氏【肃 元雍】    训解

皇甫氏【谧士安】

顾氏

顔氏【师古籀】    史注

李氏【白 太白】    文集

柳氏【宗元子厚】    文集

刘氏【禹锡梦得】    文集

胡氏【旦】     解说

顾氏【临子敦】

欧阳氏【脩 永叔】   泰誓论

刘氏【敞 原父】    经说

陆氏【佃农师】

范氏【纯仁尧夫】    杂著

王氏【安石介甫】    全解

苏氏【洵  老泉明允】 洪范论

苏氏【轼 子瞻】    全解

苏氏【辙 子由】    经论

沈氏【括 存中】    文集笔谈

孙氏【觉 莘老】    全解

家氏【复礼】    经说

叶氏【少蕴 石林】 全解

陈氏【鹏飞少南】    全解

王氏【日休 龙舒】 全解

蔡氏【元度】    全解

张氏【九成 横浦子韶】 全解

张氏【纲 彦政】    全解

宋氏【远孙 静吉仲山】 语録

王氏【十朋 梅溪龟龄】 全解

林氏【之奇少頴】    全解

陈氏【良 止斋君举】 书抄

夏氏【僎  柯山元肃】 全解

薛氏【肇明】    全解

张氏【庭坚才叔】    经义

胡氏【伸】     解义

上官氏【公裕】   解说

张氏【沂】     经说

张氏【景 晦叔】    书说

李氏

李氏【樗 迂仲】    诗解

潘氏【衡】     书说

高氏【闶】     经说

彭氏【汝砺器资】

刘氏【一止 苕溪行简】 经说

冯氏【时可当可】    易说

唐氏【圣任】    全解

张氏【震 真父】    小传

姜氏【如晦 月溪弥明】 小传

程氏【大昌】    禹贡论

史氏【仲午正父】    书説

刘氏【  横舟子有】 讲业

史氏【渐 鸿渐】    书说

邹氏【补之】    书说

李氏【子材 谦斋子  眉山】 全解

陈氏【经    三山】 全解

陈氏【梅叟   永嘉】 书说

郑氏【景望永嘉】

郑氏   【永嘉】

陈氏【宾】     经说

张氏【文蔚】    经说

袁氏【黙 思正】    全解

侯氏【甫】     经说

葛氏【兴仁】

成氏【申之   眉山】 集四百家解

呉氏【棫    才老 新安】 禆传

马氏【子严 古洲建安】

陈氏【大猷 更斋】 集传

呉氏【泳  鹤林】

萧氏【滋】

任氏【渊】

朱氏【方大】

施氏

徐氏

杨氏

孙氏

曾氏

周子【惇頣 濂溪茂成】 通书

程子【颐  伊川正叔】 经说遗书

张子【载  横渠子厚】 正蒙理窟

邵氏【雍  康节尧夫】 经世书语録

司马氏【光  冻水君实】文集

杨氏【时  龟山中立】

朱氏【震  汉上子发】  易解

范氏【祖禹 太史淳父】  讲义解说

吕氏【大临 芸阁与叔】  经解语録

张氏【行成 观物文饶】  经说

刘氏【安世 元城器之 大名】  语录

胡氏【安国 文定公康侯 建 安】 春秋传

胡氏【宏  五峯仁仲】  皇王大纪

张氏【栻  南轩敬夫 广汉】  文集语孟解

吕氏【祖谦 东莱伯恭 金华】 书说

杨氏【万里 诚斋廷秀 庐陵】 易传

王氏【炎  双溪晦叔 新安】 全解

李氏【舜臣 隆山子思 四川】 小传

蔡氏【元定 西山季通 建安】 洪范解

黄氏【榦  勉斋直卿 三山】 书说

董氏【梦程 介轩九万 番昜】 杂著

董氏【琮  复斋玉振 番昜】 集义

邹氏【近仁 归轩鲁卿 番昜】 禹贡集说

真氏【德秀 西山景元 浦城】 读书记

魏氏【了翁 鹤山华父 临卭】 师友雅言

沈氏【贵瑶 毅斋诚叔 番昜】 杂著

余氏【九成 三峯鳯仪 建安】 书说

程氏【实之   士华 番昜】 荅柴中行问

程氏【若庸 徽庵达原 新安】 讲义

滕氏            【和叔 新安】 尚书大意

许氏【月卿 山屋太空 新安】 杂说

马氏【廷鸾 碧梧翔仲 番昜】 蔡传会编

李氏【谨思 养吾明通 番昜】 经论

方氏【囘  虚谷万里 紫阳】 文集

齐氏【梦龙 节初觉翁 番昜】 杂著

李氏【次僧 鳯林】 洪范精义

章氏   【约斋】 禹贡告成书

郑氏【元珤   彦珍 合沙】 禹治水谱

金氏【履祥 仁山吉父 金华】 尚书表注

吴氏【  草庐伯清 临川】 尚书纂言

熊氏【禾  退斋去非 武夷】 书说

胡氏【一桂 双湖庭芳 新安】 书说

王氏【希旦 葵初愈明 番昜】 书说

许氏【谦  白云益之 东阳】 尚书丛说

陈氏【栎  定宇夀翁 新安】 书解折衷

余氏【芑舒 息斋德新 番昜】 读蔡传疑

程氏【直方 前村道大 新安】 蔡传辨正

程氏【葆舒   虚縁 番昜】 蔡传订误

陈氏【师凯   庐山】 蔡传旁通

陈氏【普  惧斋尚德 三山】 闰讲

呉氏【亨夀   新安】 闰讲

金氏【燧    番场】 闰讲星说

余氏【钥  实翁脩水】 歴象管窥

牟氏【应龙   成父 陵阳】 九经音考

王氏【道    溵水】 书传音释

邹氏【季友   普昭 番昜】 书传音释

猜你喜欢
  卷三 三才章第七·邢昺
  卷六十五 易一·黎靖德
  第四章 9·辜鸿铭
  礼记析疑卷四十二·方苞
  卷二十二·顺治
  卷三·梁寅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道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朱棣
  卷第十·佚名
  卷三十五·赜藏主
  苏州自造寺莲社规章题辞·太虚
  致湖北教育厅长书·太虚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佚名
  石头狮吼·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712_1 【客舍寓怀】钱珝   洒洒滩声晚霁时,客亭风袖半披垂。野云行止谁相待,   明月襟怀只自知。无伴偶吟溪上路,有花偷笑腊前枝。   牵情景物潜惆怅,忽似伤春远别离。   卷712_2 【送王郎中】钱珝

  • 楚辞集注卷第一·朱熹

    【一】离骚经第一【离骚一】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战国策楚有昭奚恤。元和姓纂云:楚武王子瑕食釆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建、屈平并其后

  • 寒风中闻雀声·戴望舒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雀儿在高唱薤露歌,一半儿是自伤自感。大道上是寂寞凄清,高楼上是悄悄无声,只那孤岑的雀儿

  • 卷二百六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六十一瓜类五言古寄姚司马        【唐】张 说共君春种瓜本期清夏暑瓜成人已去失望将谁语裛露摘香园感味怀心许偶逢西风便因之寄鄂渚种瓜          【唐】韦

  • 卷五十五·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七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乙丑朔。) 乙亥,蔡京移儋州,(案:《续宋编年通鉴蔡》京窜儋州系於二月,误。二月甲寅朔,攸与童贯始为孙觌所劾,但责降未放逐。) 攸雷州,(案:李〈上直下

  • 第七十九回 识诈书终惩逆党 效刺客得毙番王·蔡东藩

      却说上官桀父子,为了丁外人不得封侯,恨及霍光。就是盖长公主得知此信,也怨霍光不肯通融,终致情夫向隅,无从贵显,于是内外联合,视霍光如眼中钉。光尚未知晓,但照己意做去,忽由昭帝自己下诏,加封上官安为桑乐侯,食邑千五百户,

  • 卷第一百七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二〔起玄黓困敦(壬子),尽屠维协洽(己未),凡八

  • 东林列传卷十五·陈鼎

    ○明郭正域传郭正域字美命湖广江夏人万厯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才气髙朗博览羣书与寜波沈一贯相左功名遂以坎■〈土禀〉终一贯者正域馆师也正域服阕补原官不复执弟子礼衔之又一贯之戚仝中允为曹给事所纠一贯疑机发

  • 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八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三 新生·周作人

    鲁迅的《新生》杂志终于没有办成,但计划早已定好,有些具体的办法也已有了。稿纸定印了不少,至今还留下有好些。第一期的插画也已拟定,是英国十九世纪画家瓦支的油画,题云“希望”,画作一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

  • 李彪传·李延寿

    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这是孝文帝赐给的名字。家庭贫寒,从小失去父亲,饱受贫困折磨。然而却胸怀大志,好学不倦。最初,受学于长乐的监伯阳,伯阳十分称赞他。后来与渔阳的高悦、北平的阳尼等人想一起隐居名山,没有实行。高悦的

  • 聂豹传·张廷玉

    聂豹,字文蔚,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官为华亭知县。疏通陂塘,使三千余户农民复业。嘉靖四年(1525)被召到京都封为御史,巡按福建。又派到苏州任知府。家有丧事归回故里,后来补为平阳知府。山西多次受到寇贼的

  • 王鉴和·周诒春

    王鉴和 字干园。年三十一岁。生于福建福州。父锺斌。业商。本籍住址。福州南台下渡。已婚。子一。女一。初毕业福州英华书院。任该校教员。宣统元年。自费游美。入埃瓦省之康奈尔学校。习理科。民国二年。得学士学位

  • 目录·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御定孝经衍义目録     儒家类卷首上衍经之序卷首下述经之防卷一衍至德之义仁卷二衍至德之义仁卷三衍至德之义义卷四衍至德之义礼卷五衍至德之义智卷六衍至德之义

  •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太虚

    ──民国三年春作──第一章 集起  第二章 来历  第三章 道基  第四章 行解  第五章 师学  第六章 诗文  第七章 法轮  第八章 爱国  第九章 卫教  第十章 圆寂  第十一章 友嗣  第

  • 答善因问(九则)·太虚

    问一:五遍行心所,是否属现量所摄?  答一:且看是何识之五遍行,若是第八识及前五识之五遍行,是属现量;若是第七相应,则属非量;若在第六,则通三量,待临时方定。问二:现量是否要离念?  答二:夫经论中所谓离念者,是离三界有漏心心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