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王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善根既种。则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则为出世间福。故彼不可以比。而胜于彼无量无数也。且人一日三时。乌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盖假喻耳。乃极言其不可以比也。
【陈雄曰】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
【肇法师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戍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寒山诗曰。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龟本无毛。而谓之龟毛。兔本无角。而谓之兔角。皆假虚名耳。今众生寿者。五蕴之上。岂有是哉。亦假虚名而谓之众生。谓之寿者。亦犹龟毛之不实。兔角之无形也。)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
【李文会曰】信心不逆者。信顺于理。故云不逆。
【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为人解说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人所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心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莫穷。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肇法师曰】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也。
【王日休曰】所谓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不可称量者。既言不可议。则此所谓称者。非称说之称。乃称量之称。古者称与秤字通用。谓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谓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颜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积至无量不可数劫布施。不如于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顺行也。其福尚能胜彼有为之福。何况更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开解讲说。佛以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者。盖诸佛赞叹。不及此功德至大无有边际也。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王日休曰】乘乃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也。发乃起发之发。发大乘。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也。此经又为起发佛乘者说。谓佛之化度菩萨。亦以此经之理也。
【李文会曰】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又曰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可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黄檗禅师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
【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翻玄妙寨。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谢灵运曰】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
【李文会曰】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马祖曰】汝等诸人。须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又曰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云】若不信自心是佛。无有是处。
【圜悟禅师云】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开。非佛非心。重问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亦心片片。若也踌躇。则当面蹉过了也。
【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黄檗禅师云】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别无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随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傅大士云】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川禅师云】擘开太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几见去还来。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乐。(去声)好也。小法。谓外道法也。外道之法。正为著于有我人众生寿者。故为种种之说。如此。则于此经不相合矣。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陈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华经云。钝根乐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发大乘心者也。是人堕于邪见。不知所谓大乘最上乘法。尽在此经。且不听诵。况能为人解说乎。著我人见。堕邪见也。圆觉经云。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是也。
【李文会曰】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著。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保宁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试。到了终归是假银。
【黄檗禅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真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教。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止息念忘虑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又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者。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学者思之。但止依正法修行。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被一切诸境惑乱修行。
【正法眼藏云】若欲修行。当依正法。心体离念。相等虚空。不落圣凡。身心平等。如是修者。是为正法也。
【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陈雄曰】在在处处。言之所在之处不一也。若有此真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所应供养。即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其谁不恭敬礼拜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与法华经所谓须□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赤莲华香。青莲白莲华香是也。
【颜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拨便转。不乐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己灵。高超十地。(大藏一览集云。菩萨十地者。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明了大法。此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底人。长沙云。百尺竿头座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问果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南泉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答云。四海五湖皇化里。此二等人。即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菩提。若爱乐小法者。小法即世间有为法。则著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听受解说。此经在在处处。若有悟此经。即如佛塔。天人阿修罗。皆恭敬作礼。常持花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是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傅大士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子荣曰。所作依他性者。凡日用施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修成功德林者。修习成就菩提道果也。)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子荣曰。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者。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沉空趋寂。唯有大乘利众生心也。护法论云。傅大士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生。时有天竺僧嵩头陀来谓曰。我昔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今兜率天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大士曰。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盖谓度生为急者。即唯有济群心。何思彼乐者。即终无趋寂意也。)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小圣。乃小乘人也。)
【李文会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薰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川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僧问赵州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乃云观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首。)颂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猜你喜欢 皇明名僧辑略·袾宏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七·佚名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六卷·安慧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智旭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湛然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佚名 卷第一百一十九·佚名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道忞 卷第十·朝宗通忍 增修教苑清规卷上·佚名 复罗阁英居士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