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善因问(九则)

问一:五遍行心所,是否属现量所摄?  答一:且看是何识之五遍行,若是第八识及前五识之五遍行,是属现量;若是第七相应,则属非量;若在第六,则通三量,待临时方定。

问二:现量是否要离念?  答二:夫经论中所谓离念者,是离三界有漏心心所之虚妄分别念,非是完全不了知如无想定等,且无想定等,亦完全无心识,不过伏灭前六识之心心所,而第七第八二识之王所全存,不得谓全然无想。不宁惟是,即无分别之根本智,此五遍行、四别境──除慧,以慧即智是主故──,十一善法及心王──因中或六或七心王,果上加第八心王──犹完全相应不减失。假使此二十一法都离,则完全消灭矣,何能谓智谓明谓菩提哉!故知经论所谓离念者,即离虚妄分别而已,非连无分别智相应心心所等亦离去也。

问三:无分别智以何为主?  答三:无分别智,以无漏慧心所为主,余皆属伴。

问四:禅定与参禅两名辞,其工夫固知大别,而两个禅字,似亦不同,谓一是定而不思,一是思而不定?  答四:两禅字不必别,以参禅虽是思惟参究,而禅定亦非全无思虑,不过但守定中之空寂静虑,不同平常粗浮乱想而已!且此空寂静虑时,其五遍行、四别境、十一善法及心王,亦皆趋于定心所,非谓定中全无一切如木石而已!

问五:真现量不许拟议,如有问曰:吃饭否?而答者随诺,不涉拟议,斯是真现量否?  答五:非也,以此际虽未拟议,然往昔实从拟议比较计度过来,不过日深月积,相习成性,似乎未涉拟议也。而实则非真现量,乃似现量也。或名世间现量亦可;盖真现量,惟是圣智自证境界,非言说所能形也。

问六:世间随问随答之语,既不可为现量,然诸大善知识,在法台上或他处之随问随答其不涉拟议者,斯可算是真现量否?  答六:亦非真现量,以彼此际虽未涉拟议,然往昔亲证现量后,亦曾用诸法比较其正误,以故一经直问,遂能正答,且问者开口至语落时,已历许多刹那,答者何能将现量境界一直道出?故曰:“第一峰头,不容话会,第二峰头,略可商量”。但此种答问,如果从真现量中来,亦可算是道理现量。

问七:近日所谓感觉,似即五遍中之意触,是否?  答七:感即触,觉即受。

问八:第六定中独头意识,可算现量,然率尔意识,既未明证众境,何得亦算现量?  答八:现量有二种:一者、观行智证现量,具遍行、别境等法,在定中独头及无漏智是。二者、世间现量,但有遍行五法或痴等,无念慧等,昧然若无所知。即率尔意识及有漏前五识与第八识是。古之开悟者,如香严等,皆因平日常修习定慧心行,同时意识一旦忽然与慧心所相应,即得一刹那之现量智。此现量智观行位上虽偶暂现,然功力未充,如闪电而已!若得初果或登初地,则成证不退也。

问九:此二种现量,其区别何在?  答九:世间现量无定、慧等,虽见闻如未见闻;观行现量──即定中独头──有定、慧等,所以能了了常知;若智证现量,则同明镜了然无忘矣。(见海刊六卷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六·雷庵正受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卷第三十七·佚名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佚名
  卷九·佚名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印光
  卷第九十六·李通玄
  福昌善禅师·惠洪
  嘱累品第九十·佚名
  第三十四卷·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中·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霁宇·唐圭璋

      水龙吟   青丝木香   丽华一握青丝,金珠粟粟香环里,春窥绮阁,新妆风舞,铢衣如碎。翠凤苍虬,骑来下界,蝶惊蜂避。甚三生富贵,垂垂晓露,犹凝满身珠翠。   谁共那人结髮,问何时、蹇修为理。对花一笑,香茸易剪,碎金难缀。

  • 御选明诗卷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八五言古诗三周浈始发建邺登龙江山祠感懐有作去国思旧防寻山发幽眺遥淩天门石恍对临海峤神闗列雄镇粉堞抱遗庙天水逺自空云霞近争耀客行始多感世事纷难料同俗岂懐素趋时固殊调既为达士耻复被

  • ●卷第十九·胡三省

    【汉纪十一】起强圉大荒落,尽玄黓阉茂,凡六年。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一二四年)①冬,十一月,乙丑,薛泽免。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勃海郡高成县有平津乡。宋白曰:沧州盐山县,勃海高成县也,有平津乡。考异曰

  • 第四十七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黄士衡

    诗曰:争名夺利总成空,万里山河一梦中。由此看来都是幻,问君谁是主人翁?却说两宫被洋人八国联军逼得西狩,一路忍饥挨饿,始至怀来县。县官吴永迎接入署,才得饱餐。不到一日,护驾大臣亦陆续赶到,各诉途甲苦状。次日,太后即命庆王入

  •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四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壬午赦改元【新纪长安五年正月壬午大赦甲子太子监国改元按则天实录神龙元年正月壬午朔大赦改元旧纪唐厯统纪会要皆同纪年通谱亦以神龙为武后年号中宗因之新纪误也】张柬之等谋诛

  • 卷七十·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七十新疆各官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七十<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七十新疆各官国朝官制总统伊犂等处将军一人防賛大臣一人【裁设无定】领队大臣五人

  • 七年·佚名

    (辛亥)七年清雍正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丑,上親行朔祭于敬徽殿。1月2日○丙寅,上覽《麗史》,敎曰:「麗之許珙率一僕掩骼埋胔,殆無虛日。以王者之道言之,文王之治,亦恩及枯骨矣。勝國諸陵寢,其或有剪柴入葬者乎?歷代始祖陵及麗朝

  • 权修第三·管仲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故

  • 卷十四·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四   宋 李樗黄櫄 撰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    国风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有车邻邻有马白颠【都田反】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力呈反】阪【音

  • 卷三·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三     明 夏良胜 撰脩道之教之义【立教之本 敷教之则垂教之典章教之风 尊教之制异教之流】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程頥曰民之生

  • 磬氏/车人·佚名

    磬氏制作磬,[股、鼓]弯曲的度数为一矩半。以股的宽度作为一,股的长度就是二,鼓的长度则为三。把股的宽度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鼓的宽度;把鼓的宽度分成三等分,用一等分作为磬的厚度。[磬发出的声音]太清就琢磨它的两面

  • 达摩宝传上卷·悟真子

    偈曰达天通地一部文摩诃揭谛度众生宝秘诸仙五千道卷隐如来三藏经赞曰达摩慈悲宝卷传诸佛菩萨下九天闻听偈语忙护佑韦驮灵官排两边金炉沉檀香烟起法身清静性自然大众虔诚体佛语直超三界证涅槃南无皈依十方一切佛法僧慈

  • 急欲见佛易著魔·印光

    当以都(全)摄(收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

  • 佛说息除贼难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与诸大众围绕经行。到于庵罗树园侧韦提呬山帝释岩中。时尊者阿难。忽见大恶贼众遥远而来。见已生大恐怖。心怀忧恼身毛皆竖。时尊者

  • 日涉编·陈堦

    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

  • 译语·尹耕

    民族地理著作。明尹耕撰。一卷。耕字子华,号岷峨山人,代州(今山西代县)人。嘉靖进士,官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为张万纪所劾,谪戍辽左。是志约作于正德间,因叙蒙古事迹,故取《说文》释“译”之意,名之曰《译语》。约一万五千字。

  • 归田录·欧阳修

    笔记。宋欧阳修(1007—1072)撰。二卷。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已著录。本书成于治平四年(1067),自序称:“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跋尾又称以李肇《国史补序》为法,“言报

  • 泾野子内篇·吕柟

    明吕柟撰。“泾野子”为吕柟号。其学以薛瑄为宗,是书乃其门人所编语录。二十七卷。包括云槐精舍语、东林书屋语、端溪问答、解梁书院语、柳湾精舍语、鹫峰东所语等部分,大抵都系作者长期精研理学所得。《明史·吕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