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善因问(九则)
问一:五遍行心所,是否属现量所摄? 答一:且看是何识之五遍行,若是第八识及前五识之五遍行,是属现量;若是第七相应,则属非量;若在第六,则通三量,待临时方定。
问二:现量是否要离念? 答二:夫经论中所谓离念者,是离三界有漏心心所之虚妄分别念,非是完全不了知如无想定等,且无想定等,亦完全无心识,不过伏灭前六识之心心所,而第七第八二识之王所全存,不得谓全然无想。不宁惟是,即无分别之根本智,此五遍行、四别境──除慧,以慧即智是主故──,十一善法及心王──因中或六或七心王,果上加第八心王──犹完全相应不减失。假使此二十一法都离,则完全消灭矣,何能谓智谓明谓菩提哉!故知经论所谓离念者,即离虚妄分别而已,非连无分别智相应心心所等亦离去也。
问三:无分别智以何为主? 答三:无分别智,以无漏慧心所为主,余皆属伴。
问四:禅定与参禅两名辞,其工夫固知大别,而两个禅字,似亦不同,谓一是定而不思,一是思而不定? 答四:两禅字不必别,以参禅虽是思惟参究,而禅定亦非全无思虑,不过但守定中之空寂静虑,不同平常粗浮乱想而已!且此空寂静虑时,其五遍行、四别境、十一善法及心王,亦皆趋于定心所,非谓定中全无一切如木石而已!
问五:真现量不许拟议,如有问曰:吃饭否?而答者随诺,不涉拟议,斯是真现量否? 答五:非也,以此际虽未拟议,然往昔实从拟议比较计度过来,不过日深月积,相习成性,似乎未涉拟议也。而实则非真现量,乃似现量也。或名世间现量亦可;盖真现量,惟是圣智自证境界,非言说所能形也。
问六:世间随问随答之语,既不可为现量,然诸大善知识,在法台上或他处之随问随答其不涉拟议者,斯可算是真现量否? 答六:亦非真现量,以彼此际虽未涉拟议,然往昔亲证现量后,亦曾用诸法比较其正误,以故一经直问,遂能正答,且问者开口至语落时,已历许多刹那,答者何能将现量境界一直道出?故曰:“第一峰头,不容话会,第二峰头,略可商量”。但此种答问,如果从真现量中来,亦可算是道理现量。
问七:近日所谓感觉,似即五遍中之意触,是否? 答七:感即触,觉即受。
问八:第六定中独头意识,可算现量,然率尔意识,既未明证众境,何得亦算现量? 答八:现量有二种:一者、观行智证现量,具遍行、别境等法,在定中独头及无漏智是。二者、世间现量,但有遍行五法或痴等,无念慧等,昧然若无所知。即率尔意识及有漏前五识与第八识是。古之开悟者,如香严等,皆因平日常修习定慧心行,同时意识一旦忽然与慧心所相应,即得一刹那之现量智。此现量智观行位上虽偶暂现,然功力未充,如闪电而已!若得初果或登初地,则成证不退也。
问九:此二种现量,其区别何在? 答九:世间现量无定、慧等,虽见闻如未见闻;观行现量──即定中独头──有定、慧等,所以能了了常知;若智证现量,则同明镜了然无忘矣。(见海刊六卷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六·雷庵正受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卷第三十七·佚名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佚名 卷九·佚名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印光 卷第九十六·李通玄 福昌善禅师·惠洪 嘱累品第九十·佚名 第三十四卷·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中·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