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三才章第七

[疏]正义曰: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常也。利物为义。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

[疏]曾子曰至而治。○正义曰:夫子述上从天子下至庶人五等之孝,后总以结之,语势将毕,欲以更明孝道之大,无以发端,特假曾子叹孝之大,更以弥大之义告之也,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经,常也。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节,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义也。圣人司牧黔庶,故须则天之常明,因依地之义利,以顺行于天下。是以其为教也,不待肃戒而成也;其为政也,不假威严而自理也。○注参闻至大也。○正义曰:高谓天子,卑谓庶人。言曾参既闻夫子陈说天子庶人皆当行孝,始知孝之为大也。○注经常至义也。○正义曰:云“经,常也。利物为义”者,“经,常”即书传通训也。《易·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是“利物为义”也。云“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者,郑注《论语》云:“孝为百行之本,言人之为行,莫先于孝。”案《周易》曰:“常其德,贞。”孝是人所常德也。云“若三辰运天”,谓日月星以时运转于天。《释名》云:“土者吐也,言吐生万物。”《周礼》:“五土十地之利,言孝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运行于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别土地而为利,则知贵贱虽别,必资孝以立身,皆贵法则于天地。然此经全与《左传》郑子大叔答赵简子问礼同,其异一两字而已。明孝之与礼,其义同。○注天有至行也。○正义曰:云“天有常明”者,谓日月星辰明临于下,纪于四时,人事则之,以“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故下文云“则天之明”也。云“地有常利”者,谓山川原隰,动植物产,人事因之,以晨羞夕膳也,色养无违。故下文云“因地之利”也。此皆人能法则天地以为孝行者,故云:“亦以孝为常行也。”上云“天之经,地之义”,此云“天地之经”而不言“义”者,为地有利物之义,亦是天常也。若分而言之,则为义;合而言之,则为常也。○注法天至理也。○正义曰:云“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者,上文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者,故云“法天明以为常”,释“天之明”也;“因地利以为义”,释“地之利”也。云“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者,经云“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注则以政教相就而明之,严肃相连而释之,从便宜省也。《制旨》曰:“天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明。地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元缺十一字)利。人无立身之本,无以常其德。然则三辰迭运,而一以经之者,天利之性也。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顺之理也。百行殊涂,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夫爱始于和,而敬生于顺。是以因和以教爱,则易知而有亲;因顺以教敬,则易从而有功。爱敬之化行,而礼乐之政备矣。圣人则天之明以为经,因地之利以行义。故能不待严肃而成可久可大之业焉。”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疏]先王至知禁。○正义曰:言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须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风教,无有遗其亲者。于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恶者必讨之,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注见因至易也。○正义曰:此依郑注也。言先王见天明地利,有益于人,因之以施化,行之甚易也。○注君爱至亲者。○正义曰:此依王注也。言君行博爱之道,则人化之,皆能行爱敬,无有遗忘其亲者,即《天子章》之“爱敬尽于事亲,而德义加于百姓”是也。○注陈说至行之。○正义曰:《易》称“君子进德?业”。又《论语》云:“义以为质。”又《左传》说赵衰荐??云:“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且德义之利,是为政之本也。言大臣陈说德义之美,是天子所重,为群情所慕,则人起发心志而效行之。○注君行至不争。○正义曰:此依魏注也。案《礼记·乡饮酒义》云:“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言君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注礼以至睦矣。○正义曰:此依魏注也。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于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检之谓检束也。言心迹不违于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注示好至犯也。○正义曰:云“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者,案《乐记》云:“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故示有好必赏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归善也;示有恶必罚之,禁以惩止之,使其惧而不为也。云“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者,谓人知好恶,而不犯禁令也。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疏]诗云至尔瞻。○正义曰:夫子既述先王以身率下,先及大臣助君行化之义毕,乃引《小雅·节南山》诗以证成之。赫赫,明盛之貌也,是太师尹氏也。言助君行化,为人模范,故人皆瞻之。○注赫赫至之也。○正义曰:“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者,此《毛传》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之三公。尹氏时为太师,故曰尹氏也。云“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者,引《诗》大意如此。孔安国曰:“具,皆也。尔,女也。古语或谓‘人具尔瞻’,则人皆瞻女也。”此章再言“先之”,是吾身行率先于物也;“陈之”“导之”“示之”,是大臣助君为政也。案《大载礼》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大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后引《周礼》称三公无官属,与王同职,坐而论道。又案《尚书·益稷篇》称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又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孔传曰:“言君臣道近,相须而成,言大体若身,君任股肱,臣戴元首之义也。”故《礼·缁衣》称“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缁衣》之引《诗》、《书》,是明下民从上之义。师尹,大臣也。一人,天子也。谓人君为政,有身行之者,有大臣助行之者。人之从上,非惟从君,亦从论道之大臣,故并引以结之也。此章上言先王,下引师尹,则知君臣同体,相须而成者,谓此也。皇侃以为无先王在上之诗,故断章引大师之什,今不敢也。

猜你喜欢
  匡君大匡第十八·管仲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晏婴
  ●《物犹如此》简体标点本校后记·徐谦
  通书述解卷下·曹端
  卷十·李廉
  第七章 30·辜鸿铭
  卷十·张大亨
  戒第二十六·管仲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卷二·佚名
  问幻品第十三·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七十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蔡士裕·唐圭璋

      士裕字子后,号古梅,必荐长子。   金缕曲   罗帛剪梅缀枯枝,与真无异作   怪得梅开早。被何人、香罗剪就,天工奇巧。茅舍竹篱容不得,移向花堂深悄。别一样、风流格调。玉质冰姿依然在,算暗中、只欠香频到。著些子,

  • 八集 一卷·钱德苍

    缀白裘八集序梨园之词曲,由雅颂变骚赋,而再变者也。文人志士,惟举业之是问,何有关于梨园之曲哉?钱君沛思,髫年英俊,屡蹶场屋;然豪放不羁,性好音律,常遨游于燕赵齐楚,诸王公贵人,莫不羡其才,愿罗而致之幕下,钱君不屑也。唯跌宕于酒旗

  • 提要·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长江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长江集十卷唐贾岛撰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僧名无本後返初服举进士不第坐谤责授长江主簿终於普州司仓参军岛之谪也唐书本传谓在文宗时

  • 卷四百五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辛卯,三省言:「吏部奏,供備庫副使趙思復乞以磨勘轉西京左藏庫副使一官,回授男三班差使希元轉借職。」詔:「思復為是趙普之後,特許回授,餘人毋得引例。」   起居郎、權中書舍人孫升

  •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蔡东藩

      却说仁宗宠幸尚、杨二美人,每夕当御,累得仁宗形神疲乏,渐就尫羸,甚至累日不能进食,奄卧龙床,蛾眉原足伐性,仁宗亦太无用。中外忧惧得很,杨太后诇悉情由,命仁宗斥退二美,仁宗含糊答应,心中恰非常眷恋,怎肯把一对解语花,驱出宫

  • 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马关订约 市恩索谢虎视争雄·蔡东藩

      却说叶志超既逃归辽东,丁汝昌又败回旅顺,警报迭达北京,光绪帝大为懊恼,即命将叶志超、丁汝昌革职,卫汝贵、方伯谦拿问,并严责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只得自请议处,又把海军败绩的缘由,推在方伯谦等身上。奉旨令将方伯谦

  • 大事记续编卷十五·王祎

    汉孝顺皇帝阳嘉元年解题曰宋庠纪年通谱时灾异数见水旱相仍故下诏改元阳嘉意欲阳道嘉休以消灾眚又阳以喻君道亦取君道之美云春正月乙巳立贵人梁氏为皇后【以本纪修】解题曰袁宏曰梁商女也竦中子雍生商商生三男四女次女

  • 第一节“五四”·老舍

    及壮,餬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第一节“五四”因家贫,我在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去挣钱养家,不能升学①。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弘治十四年二月庚辰朔吏兵二部各议覆吏科都给事中王洧等所陈节财裕民事请将先后传升官员查奏裁革不允○工科给事中张文言四事一谓兵部尚书马文升居位不职乞暂出之于边以观其成功或无意于行则令以礼致仕别举才望老成如

  •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十四·徐紘

    (明)徐纮 撰刑部右侍郎段君墓志铭  杨士奇宣德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右侍郎段君卒于南京家素贫佥都御史呉君敏德既经纪丧事礼部尚书胡公源洁以闻上为悼叹赐祭命有司营葬于是呉君使人北京需葬铭而胡公以属士奇呜呼段君

  • 六二六 寄谕两江总督萨载等速将程树榴一案审讯明确定拟具奏·佚名

    六二六 寄谕两江总督萨载等速将程树榴一案审讯明确定拟具奏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两江总督萨<载>、安徽巡抚闵<鹗元>,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据闵鹗元奏,天长县生员王廷赞控首贡生程树榴

  • 七七 翻译小说上·周作人

    我们留学日本,准备来介绍新文学,这第一需要资料,而搜集资料就连带的需要买书的钱,于是便想译书来卖钱的事。留学费是少得可怜,也只是将就可以过得日子罢了,要想买点文学书自然非另筹经费不可,但是那时稿费也实在是够刻苦的,平

  • 近思録原序·茅星来

    淳熈乙未之夏【淳熈二年孝宗之二年也】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其先河东人五世祖正献公徙间封祖好问始居婺州仕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諡曰成东莱吕氏郡名东阳县名隶浙东路婺州婺州今金华府】过予寒

  • 宗镜录卷第五十九·延寿

    夫有为无为二门。为当是一是异。答。非一非异。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经不应云。诸菩萨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悉皆成就。又维摩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等。二义双明。岂是一耶。若是异者。般若经。佛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料拣诸圣四。一依尘显悟门六。一色境。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析色明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今此拣云。色由妄想所结。染污真性。其体本粗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六(疏第七余)·智周

    沙门智周撰论。庄严论许心似二现等者。按隋所译论第五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 释曰。求唯识人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义净

    并序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恩

  • 临皋文集·杨寅秋

    文集。明杨寅秋撰。四卷。寅秋字义叔,号临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广西按察司副使、左江兵备道。为杨士奇之裔孙。是集约十一万三千字。正文含奏疏、序、记一卷,传、墓志铭、行状、赞、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