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悦乐龙王品第十三

譬如族姓子。悦乐龙王。处於金山之面七宝之藏。以七宝而造作。周匝亦以七宝。以雪而覆之。其悦乐龙王悉白而皎洁。如雪之色。金色明曜。金色若画色。庄饰白妙以覆之。垂以交露。以众宝清净网。而覆之。垂众宝为旒苏。以七体而止立。是谓柔之所乐。是无秽之色像。睹者无厌。清净无瑕。调柔性之谓也。

彼则天帝释。於忉利自在者,方这有念。金色面山众宝之藏。於彼忽不现。而住忉利帝释天王之前。尔时天帝。即乘悦乐龙王。天帝释寻随上此龙王。尔时悦乐龙王。於其时。为若干变。而种种行现有三十三头。於一一头。各各有七牙。於一一之牙。而有七浴池。於一一浴池而现七百莲华。於一一莲华。现有七百玉女。如其一玉女。而悉叹歌。如天礼仪。雅同一商。而作音乐。帝释天王,於其天堂。乘此一象。而至妙树园。悦乐尽欢。在意驰游。尔时帝释天王,於一象上。在园观而戏。从悦乐龙而下。至众宝庄交之堂。与诸玉女。和歌作乐。极意欢喜。快相娱乐。尔时悦乐龙王。现其威神。在忉利天。尽彼园观。为一象身耳。与诸玉女。而相围绕。娱乐欢喜尔时悦乐龙王。娱乐已极。与诸天人。皆共交错。皆与悦乐。龙威神被服而无异。及众身相色像神炜。以无异。及其交饰。所衣服。诸所一切。屈伸坐起。悦乐龙王。众诸所有亦同无异。彼诸天人。与悦乐龙王。众诸所有。亦同无异。如悦乐龙王所有。诸天人亦悉如之。如诸天所有。悦乐龙王亦悉如之。如忉利天人所食器。悦乐龙王复悉如之悦乐龙王亦不现化。而有紫金之像色。在于七宝之藏。天所化致此众所有。至忉利天。而来为帝释天王,供养之故。悦豫而供养之。天乐而自有。以忉利众所有悉有之。以众化德。而无异。如是族姓子。菩萨大士。以普贤菩萨之行。修立誓愿菩萨之定。众宝交庄。以菩萨七体之藏。而以趾立。从身放诸焰网明。击法铃以显法幡。普悉化现那罗延身。致最无上誓愿。为师子步。以转诸慧。整以法采。而住诸藏。於诸菩萨。为最上行。具满诸行。而致誓愿。以趣佛树。修行誓愿。而无断绝。为欲致普智之慧故。致普贤菩萨行愿。修增广大。以觉觉之故。於菩萨愿行。而无回还。亦无懈止。又无断息。亦无退转。增益无量之大悲。以大乘愿行。於一切无身。以上普贤之乘。行不舍精进。为度当来一切众生故。不断普贤菩萨之德行。亦不见致道之时,道为无得不得之门。无得之得。转法之门。无得之得。种种行性之门。无得之得。种种众生。至诸土处所。感动之门。又彼以无得之得。普入於诸土。现其生。亦悉现普贤之行。以无得之得。於如来道树。而致正觉。以无得之得。为诸菩萨众。围绕而行。以无得之得。至诸种种处所。於诸十方佛土现种种身像。寻时致正觉斯须致正觉。时间致正觉。以日致正觉。旬月致正觉。岁数无限。至於一劫。於其时。无得之得。於此诸数。而致正觉。觐诣诸如来足下。如是比诸土如来。而皆稽首。敬而礼之。供养承事。问诸佛事。於诸幻常而有增益。以清净修诸菩萨无量清净行。以无得之得。修菩萨慧行。以菩萨种种感动。种种菩萨处所。菩萨种种慧方等。菩萨种种之微妙。菩萨种种神足无量之意。菩萨种种至诸处所。菩萨种种游乐感动。菩萨种种法修其明显。菩萨种种顺导之化。彼普而示现菩萨之愿行。亦不毁其本际。其普贤菩萨化一切众生。诸情所有。以无得之得。修行清净。以断生死之轮。以声听闻语而清净。以如来之耳。闻诸佛兴佛法之音。受而行之。而皆过於三世而无二。诸佛之种。皆而念之。普智之音声佛法。而以分别。於诸处而无处。彼以法身。而以念之。一切菩萨诸行。以音声受之。具满其行。普贤之音声。以等觉普智慧处。是族姓子。当观普贤之行。以无懈断菩萨之行。而无断。以智之慧。而见诸佛。普贤菩萨之行。而无休息。而致普智之境界。如彼悦乐龙王。莫能动者,昇於忉利。於彼兴起。行至负乘。而甚娱乐。食天之快乐。不失众诸极快之养。与诸采女。而娱乐。悉现众变。与忉利诸天。悉等一类。如是族姓子。菩萨以普贤之行。无毁大乘之常不舍誓愿。受诸佛境界。以普智而自乐。明了诸佛之行。晓解於无数无数无得。而悉清净於诸土。而无住於佛法。而无我。亦无想念。等诸佛法。不起兴二。明诸佛土。菩萨如是,现与诸佛等其去来现在菩萨之行。音声无断。其悦乐龙。为若此处龙境界。复现天上。受彼极乐。如是族姓子。是像大德之法。立志以普贤大士行。菩萨无上誓愿。当奉勤修。净其内性。是谓族姓子。第十大定场广博明显无量菩萨之行。得其净性。广其大乘。此族姓子。普贤菩萨十定之场也佛说是普贤菩萨十德大道之定十无上要慧。普於十方诸佛国土。皆悉旷明。自然感动诸土。都悉率自庄严诸土菩萨及诸天人。悉作天上。无量倡乐。咸悉歌叹普贤菩萨无量之德。明照诸土。众冥莫不开避。十方诸地狱诸苦痛。登尔之时,莫不懈息。十方诸土如尘之数。诸众生之类。咸悉各各所在。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那术百千之众。皆得无所从生法乐之忍。佛说是已,普贤大士等目菩萨。一切菩萨。及一切众会。天龙鬼神。阿须伦。人与非人。闻佛所说,莫不欢喜。为佛作礼而退。

猜你喜欢
  無趣老人語錄·无趣如空
  宁波七塔寺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太虚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十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玄奘
  第十三卷·圆瑛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二卷·佚名
  六道集卷四·弘赞
  教 育 新 见·太虚
  增慧陀罗尼经·佚名
  第十三卷·佚名
  卷第二十九·呆翁行悦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目录·佚名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六·从义
  古农佛学答问卷七·范古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一·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十一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蜀相【上元元年作】补注【鹤曰蜀相谓诸葛武侯当是上元元年作公虽以乾元二年岁暮至成都而此诗言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当是次年春日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

  • 卷三十二·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三十二 明 王十朋 撰 乐府 竹枝歌【并序忠州作】 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岂亦往昔之所见有足怨者欤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

  • 卷469 ·佚名

    喻良能 试院一首 南国诸侯老宾客,霜叶青衫头雪白。 绣衣使者急搜贤,又向文场三捧檄。 全闽多士如邓林,大厦度材惭匠石。 细看太白日万言,时取武成二三策。 清心期识璞三献,过眼敢迷目五色。

  • 卷五·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五明 文徴明 撰太史诗集五言律诗春日闲咏时节烧灯近羇穷独卧家余寒春挟纩残困晚煎茶土润先滋草梅晴薄试花新年眠食好随分足生涯故园屋舍小山村终然思故园雨晴秋倚阁月出夜开门好景亦无改逺

  • 卷之二十六·佚名

    吴元年冬十月甲辰朔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乙巳置苏州卫指挥使司○徙苏州富民实濠州○上御戟门与给事中吴去疾等论政务因谓之曰吾以布衣起兵与今李相国徐相国汤平章皆乡里所居相近远者不过百里君臣相

  • 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明 俞汝楫 编圣谕成祖文皇帝敬天之训永乐元年七月朔大祀天地预告太祖高皇帝配神告毕谕礼官曰祭天严父国家第一事必以恭敬为本固当自朕始然陪祀与执事之臣皆当同朕此敬庶几感格之道尔等职典

  •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钱穆

    一、孔子出仕之前缘《史记 孔子世家》:桓子嬖臣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执怀,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益轻季氏。阳虎为季氏家臣,其囚季桓子事,详见《左传》定公五年。季氏为鲁三家之首,执鲁政,而其家臣阳虎乃生心叛季氏。孔

  • 卷一百三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三十七雍正十一年十一月上谕十道十五日奉上谕大学士嵇曾筠敬愼居心忠勤襄事自简任河道总督以来整理有方调度合宜即如今年直隶豫省堤工均有溃决而江南地处下游不但各工平稳且有自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一  宋 时烂 撰酒诰第十二      周书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酒小事尔周公乃爲之作一篇之书何也葢酒之爲病在后世视之则甚轻当时视之则甚重大抵有一身之病有一世之病或病于彊或病

  • 天文训·刘安

    【原文】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

  • 法来闿士品第二十九·佚名

    是时普慈闿士安隐从定觉起。与诸采女共至法来宫门外。立自念言:我用经法故来。师今在内。我无宜坐卧矣。须师出上高座说明度无极。尔乃坐矣。诸女亦效立。是时法来適教中宫诸采女。说经道已,沐浴澡洗更著新衣。上明度台

  • 宗镜录卷第四十五·延寿

    夫已上是引台教明定慧二法安心。次依华严宗释。华严经云。于眼根中入正定。于色尘中从定出。示现色性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尘中入正定。于眼起定心不乱。说眼无生无有起。性空寂灭无所作。疏释云。定慧虽多。

  • 天才·德莱塞

    长篇小说。德莱塞著。作于1915年。主人公威特拉青年时代追求现实主义艺术,在画布上描绘了城市贫民区的景象、饥饿的人们和衣衫褴褛的儿童形象,但这些很快就不“时髦”了。他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把自己的优秀作品低价

  • 重修凤山县志·余文仪

    台湾地方志。清余文仪、王瑛曾修纂。十二卷。文仪另有《(乾隆续修)台湾府志》已著录。瑛曾字玉裁,江苏无锡人。乾隆举人,屡官知县。旧志为时已久,为增新内容,乾隆二十八年(1763)王氏邀台籍乡贤、儒学重修此志。计有舆地、

  •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佚名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录。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修道治心之要。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云笈七签》卷9释本箓。箓中称为三天正一先生所佩,故本箓盖出自六朝。述惭愧定心之法。劝人受箓佩箓。

  • 黄帝阴符经注·刘处玄

    一卷。金刘处玄(1147—1203)撰。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又称刘长生,清人避玄字讳,称刘处元。东莱 (今属山东)人,王重阳弟子,全真道随山派创建人,全真道称为北七真之一。撰有《仙药集》、《至真语录》、《阴符经注》

  • 七知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智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一)A. (An%guttara-nika^ya,增支部)VII.64 Dhamman~n~u^、(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大正藏第一册)、(三)增一阿含经等法品第三十九(大正藏第二册)合为四异译本,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佚名

    二卷,一名伽耶山顶经论,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有经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