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利园佛教联合欢迎会讲──

今天承香港佛学会、及香港各佛教团体的领袖,在利园开了这个盛会,因此得与各位聚集一处谈佛法,是非常欣幸的!不过听了苇庵总代表对本人的奖饰,陈静涛居士述说本人行迹的过誉,王学仁会长的欢迎颂词,这些都是使我不敢当的!我这次到了香港,发生两种的感想:

第一、关于我本人在香港之经过:我来香港连此次已有五次了。第一次在宣统二年,因赴广东,经过此地,虽只逗留一两天,漫游一遭,但对香港那种星光灿烂如仙山一样的印象,至今尚留脑际。宣统三年,从广东去沪过此地,但船未登陆,此可不算。第二次在民国九年,那时因在广东非常国会议员俱乐部讲经圆满后,由觉一法师与陆逢仙、吴子芹等居士发起要我来香港讲经,于是又住了旬日。当时除了在名园公讲经演讲;并且还有小部人作三论、唯识的研究。第三次是我应星洲僧俗同人发起的星洲讲经会;今在座的苏慧纯居士是其中发起的一人,去时亦未登陆,回来,船在香港停泊一天,与同船之福建教育厅长黄琬等登岸,同游青山寺。寺里正在开坛放戒,人众很多,于是他们便临时集会,要我说法。这次颇有些感想,因为第一次来时,香港纯是西洋文化弥漫的时期,寻不出一些佛化;第二次因来此一番的讲经,作了佛法在香港肇兴的征象;而到了这第三次,已有青山寺等佛教的寺院成立了;第四次是在民国十七年,我将从中国漫游欧、美,船过此地,乘暇访潘达微居士及证道学会的一位英国先生,时与译话的有今在座的韦达居士,只担搁了几点钟;笫五次就是现在。深觉佛学的研究和佛教的信行,在香港已较过去时代的现象进步得多,已能于各层社会透彻融贯,故今日乃有香港佛教各团体及对佛法有相当倾信的来宾,以佛法因缘来聚集于一处,由此引起我今昔不同的感想,而我此次所得的印象,确比以前更佳了。

但是于中最有意义的,是第二次在名园讲经,第五次在利园集会。因人类众生所过的生活,莫非在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中;以中国的习惯名字说,就是名和利而已。五欲中的名,便是名利的名;其余财、色、食、睡的四种,都可以包括在利中。故谚云:世上所有的人类,不出名与利的两种人,名利二字,实足以包括一切人事而为世间法的代表。前第二次在名园讲经,已于世间法中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现在第五次来利园说法,早形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佛学会”,已从世间法表现出世间法了。这是吾对于来港各次不同的感想。

第二、从香港是特殊的地位所生的感想:在表面上看,香港是由西洋近代文明所开辟的地方,其实、香港所以繁盛兴旺,多半因为向来是中国人聚居之处,故不但人数百分之九十余是中国人,即力量上亦出中国的居多。香港所以成为香港,实由中国民族几千年来之文化精神,加以近代几十年来的西洋文明,在这二种交叉点下的产品;故香港也可以说是中西文明的结晶体,含有历史复杂性和世界普遍性的关系。同时,香港的佛学,也可说是在中西文明的交互点中孕育出来的,是含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的佛学。若把这具有复杂普遍性的佛学,研究而发扬流行到全世界,便可从此而建立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了。依香港是由中西文明结晶的特殊性质上,说明香港之佛教与佛学,是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教与佛学;故现在就来讲一点我认为是具有世界性的佛教与佛学。

所谓具有普遍世界性的佛学,其意义是什么?就是要超脱以前历史上各时代、各方域的佛教“教理”、“教制”的拘缚。盖历史的教理,分大乘、小乘,而大小乘中又各自分宗别派,完整的教法便因此趋于歧异。故现在应把这历史的佛教观念打破,要知世界上所流传的经过各时代、各处所的佛法,都以释迦佛所证悟的诸法性相为源泉;而此大觉妙悟的诸法性相,应闻法者的根机差别,流演出种种殊异的法门,故后代有在各处、各时流传的各种佛法。要之、佛法皆从一大圆觉海中流出,佛为一切法本,为一切法藏,佛在世时则依于佛,佛灭度后则依佛弟子众,所有各时期佛法的结集与传持。其在印度第一时期结集弘传佛法者,以上首迦叶、阿难等为主,故成了声闻乘三藏的盛行。到了四五百年以后,内部已因诤论分裂至十八部或二十部,渐渐失却信仰;时乃有马鸣、龙树、提婆、无著、天亲诸大菩萨兴起,而大乘佛教遂应运弘盛;已在衰微中的声闻乘各派,已失其抗衡之力,乃渐摄归于大乘,此为第二期的菩萨乘佛教。大乘佛教到佛灭后千余年间,也渐发生大乘性相空有的对抗。后来,因佛教形成一般民众普遍的信仰,切于实际修行的要求,乃有龙智菩萨出而兴立密咒乘;故第三时期的佛教,就是密咒乘兴盛的时期。

印度三时期的佛教展转流传到今世者,其第一期,可以钖兰、暹罗、缅甸代表之,由锡兰、暹、缅之现代佛教,可以考察到古印度第一时期的佛教。第二时期可由中国文字所传经典去研究之,由中国流传于日本、高丽等处。第三期经典中国亦有,但能代表者,是西藏、蒙古等处的佛教。故有印度三时期之佛法,乃成今世锡兰、中国、西藏三系统之佛法,再由三系统还源回复到印度三时期,由印度三时期还源到佛说的法源,整个佛法的总相不难洞明了。

今世科学昌明,交通便利,东西千万里、上下数千年之世界,皆为人迹所至、人文所通之处,故佛教和佛学亦应从此等广阔之意义上去建立和研究。在此种世界性佛学意义之上,与前人所讲佛学的观念不同。譬如说第一期佛教二十部派的分裂和诤论,其时已成了重大的问题;但到了笫二期,大乘起而与小乘对峙,甚而全然摄服了小乘,遂使小乘各派之争全失其意义了。及至第三期密宗兴起,复由大小对抗转变为显密对抗,而到密宗全盛时期,大乘的“空”、“有”分宗亦失其重要了。故传在中国之佛教,已无小乘与大乘之诤;即有代表小乘空有二派的成实与俱舍,也摄属于大乘的性相二宗,而唯以融合性相之“台”、“贤”、“禅”、“净”为重要。时至今日,在佛教的历史上,一切大小、显密、台、贤、禅、净的诤论,亦完全失其意义,应观佛法导源于释迦佛,从三时期现流为三系统,今综合来研究之、贯通之、融摄之、还源于佛之大圆觉海,则向来历史上小大、显密等争长论短的佛学,置诸现代世界普遍性的佛学与佛教中,自然也都失其意义和作用了。

前就学理方面,说明世界性之佛学;但佛法中修行法门方面,依世界性的佛学原理观察之,可有四类:

一、律义行:依戒律与仪轨修行,实为一切修行的基础。今锡兰、暹罗等地,极重修习律仪;其功用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乃超凡入圣。

二、禅观行:一切禅定止观行门,皆包括之。从五停心以至天台之一心三观,华严之十法界观,禅宗之直指入心见性成佛等。

三、真言行:即咒印秘密行,一切密宗的行法属之。托质于本尊三业:意观想、手结印、口诵咒,三业相应,即身成佛。

四、净土行:通常言净土行,只知有弥陀净土,实则广义言之,十方诸佛菩萨各有净土,如药师之琉璃净土,弥勒之兜率净土,维摩之众香净土等是。法华经云:‘临命终时,千佛授手’;是知十方诸佛,净土无尽。修行法门虽无量种,摄归四类,统无不尽,依之修持,皆得证悟,当机者妙,固毋须严别其高下也。

由是世界性之学理与行门,而建立世界性之佛教,则教徒方面:第一、要从正解正信下手,成立一般正解正信的徒众,使之普遍广大于全人类,对于佛教有真实正解正信,方为真正信仰者。第二、是进从律仪建立分部实行持戒的徒众。佛教原分七众团体,简之或可言四众,即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众和优婆塞、夷的在家二众,其基础是同具正解正信者,而因所修之律仪不同,故分四众。但出家二众中之比丘众,是正为主持佛法者,于中宜居领导四众之首位,而佛教之三宝应如是建立。由前所讲,再转到香港来,则知香港佛学界所研究之学理与佛教徒所信行之法门,和前说的世界性的学理与行门,亦颇相应。但是现在的香港,佛学院既渐普遍于全社会,四部众的弟子,须各依部别的律仪建立各别的教团。如现在出家二众各有主持的寺院和山林,即在家二众亦已成立了许多的教团,这是很好的现象;但若再本于佛法戒律的原义,依四众律仪制度各自分别组织教团,使教团合理化、纪律化、清净化、美满化,那就更好了。因四众律仪各有不相通容之处,如比丘所持之律仪,唯比丘可听讲研究,余者即不得参预,否则便违戒法;故须四众各立团体。香港既已有四众各别为主的团体,遇有公共的事,大家又能如今日一样临时互相集会,这是再好不过的;若能依于律仪建筑清净的四众团体,然后再来建设一个做四众总集合的中心道场,以比丘主持之,平时各人别居各团体各自修学,遇有公共要事,临时俱会一处,那是再适宜没有了。

综上所说意思:先是建立共同正解正信的基础,次是依律仪制度来建立分部别居的四众团体,再后是建设一个四众总集会的中心道场。今天因在这个大众集合的盛会中,便发生这点感想与希望,各位当不以我的希望为奢侈吧!﹙十二月一日在利园。陈慧涛、竹摩合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答罗普悟问(五则)·太虚
  卷第四十(第六诵之五)·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湛然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二卷·法宝
  第十八卷·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二卷·护法
  卷下·其白德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佚名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
  卷第九十四·佚名
  师姑是女人·佚名
  卷四百八十五·佚名
  牟梨曼陀罗咒经·佚名
  南普陀寺林园记·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演舞·梁辰鱼

    【风入松慢】〔旦上〕落花无主乱纷纷。切莫恨残春。佳人自古多薄命。笑已往姻亲休问。半路今来别馆。不知终身何处朱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

  • 莲子居词话卷之四·吴衡照

    拙政园词徐湘蘋夫人拙政园词,清新独绝,为闺阁弁冕。同时如商媚生、朱远山,弗逮也。拙政园始末,详阮葵生茶余客话。余获见文待诏为王御史所作拙政园图,设色细谨,笔法纵横变化,极经营惨淡而出之。凡三十有一叶,叶各系以古今体诗

  • 断指·戴望舒

    在一口老旧的,满积着灰尘的书橱中,我保存着一个浸在酒精瓶中的断指;每当无聊地去翻寻古籍的时候,它就含愁地向我诉说一个使我悲哀的记忆。它是被截下来的,从我一个已牺牲了的朋友底手上,它是

  • 卷五百五 列传二百九十二·赵尔巽

      ◎艺术四   王来咸 褚士宝 冯行贞 甘凤池 曹竹斋潘佩言 江之桐 梁九 张涟叶陶 刘源 唐英 戴梓 丁守存 徐寿子建寅 华封   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先世居奉化,自祖父居鄞,至来咸徙同,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

  • 卷四十三 志十八·赵尔巽

      ◎灾异四   洪范曰:“金曰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徵。凡恒旸、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于金。   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三年,平乐、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台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绍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三·汪楫

      崇禎四年二月   ○崇禎四年二月   四年辛未二月乙巳朔工科給事中李春旺以大計事竣地方不可一日無人請敕部嚴限水程令其刻期復任仍行各撫按重加查核倘有優游途次枉道歸里者重加罰治其已經禠斥懸缺之官尤宜急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一·杨仲良

      哲宗皇帝   回河上   元丰八年八月己巳,镇江军节度使、知河南府韩绛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绛陛见,面谕河北水灾,故老大臣莫能安集。遣使就第赐告。时河决小吴未复,议者欲为支川,傍北都注故道,魏人惴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四宋赵汝愚编君道门用人二上仁宗论包拯不当代宋祁为三司使欧阳修臣闻治天下者在知用人之先後而已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军旅

  • 公主府·朱元璋

    中使司司正(杂职) 司副(杂职)

  •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佚名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姤遤乎火; 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卷六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七宗庙制度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诸乾坤【注垂衣裳以辨贵贱干尊坤卑之义也】书益稷帝曰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

  • 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明旦著衣持钵。入城分卫。饭食既讫。诣中流泉。有凶咒女。名曰波机提 (晋曰志性)趣流泉汲。阿难见之。便从求饮言。唯大姊以水相惠。

  •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 宁武军承宣使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武功郡开国矦张抡 撰 西方圣人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后以正法眼藏付嘱迦叶。传至二十七世。而达磨入于中夏。设大法药。开甘露门。直接上根。不立文字。逮今

  • 卷之十二·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二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自赞法云洞上座请者个和尚倔倔僵僵打风打雨一条拄杖若非彻骨儿争敢近傍昙瑞安上座请者和尚不著相山为身海为量师黄檗祖百丈教儿孙惟向上接

  • 易纂言外翼·吴澄

    元吴澄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吴氏因所著《易纂言》之义例各散见诸卦中,不相统贯;其卷首所列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故复撰此书以畅明之。据吴氏《小序》,全书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二曰《卦对》,三曰

  • 正一威仪经·佚名

    一卷。收录正一派讲经受职诸法仪则一百三十二条。凡法服、入靖、启奏、读经、讲经、事师、奉斋、受戒、忏悔、礼拜、烧香、燃灯、鸣钟、鸣磬、章奏、醮请、法具、食器、器用、居处、卧具、屨履、井泉、用水、饮食、动

  • 临春阁·吴伟业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