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注疏删翼卷六

明 王志长 撰

地官司徒第二

疏郑目録云象地所立之官司徒主众徒地者载养万物天子立司徒掌邦教亦所以安扰万民○朱子语类云问司徒职在敬敷五教而地官言教者甚略而言山林陵麓之事却甚详曰也须是教他有饭吃有衣着五方之民各得其所方可去教他若不恁地教如何施但是其中言教也不略如闾胥书其孝弟婣防属民读灋之类皆是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注教所以亲百姓训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扰亦安也言饶衍之

疏舜典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也周十有二教者据司徒职云以祀礼教敬已下是也按成王周官云司徒敷五典扰兆民则周亦有五教○明斋王氏曰扰者寛柔以教习与性成也

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师长也司徒掌六乡乡师分而治之二人者共三乡之事相左右也

某氏曰天子畿内附郭之地分为六乡大司徒主之故其副有乡师○舒氏曰周公设官之意谓教必发乎迩可以见乎远故教官于六乡为最详焉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注老尊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州党族闾比乡之属别正师胥皆长也正之言政也师之言帅也胥有才知之称郑司农云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

某氏曰乡师朝廷之命官乡大夫已下则里中之贤者而出使长之也党正族师即今之里正闾师比长即今之保长其下大夫上士下士皆里中之贤者民自兴举而出饩以共之也汉之乡老啬夫亦皆百石魏之州县乡官悉由吏部唐之里正村正皆以勳品宋以后则胥徒任之贱而多责人不乐为○俊卿章氏曰乡大夫卿也而谓之大夫王制曰诸侯之上大夫卿则卿固可谓之大夫矣卿知进止之义大夫以智帅人者也进止所以事上帅人所以临下列职于朝则名之曰卿正其位也分治六乡则名曰大夫非卑之也葢掌乡之政教禁令非以智帅人不可也故乡大夫之职所以异于他官者以此都家环于王畿所谓内诸侯也故每重其事焉朝大夫王官也天子之士眡诸侯之卿礼彼其有治于国而置官以掌之爵虽士也岂嫌以大夫名之哉惟智足以帅人然后能应事故以告其君长也○贵与马氏曰按两汉二千石长吏皆可以自辟曹掾而所辟之防多取管属贤士之有才守者葢必如是乃能知闾里之奸邪黔庻之休戚故治状之显著常必由之后世长吏既不与之以用人之权而士自一命已上拘于三互之法不使之効职显能于本土士之贤者亦以隠情惜已不预郡府之事为高而与郡守县令共治其民者则皆凶恶贪饕舞文悖理之胥吏大率皆本土人也然则岂三互之法可行之于僚掾而独不行之于胥吏可施之于有行止之命官而独不可施之于无籍在之恶少乎○明斋王氏曰周礼之法在朝则为六官在国则兼为乡遂之官及都鄙之君故平居则六卿各教其所治民不必别立守令国有大事而致民则六卿各率其乡遂之民而至不必别有徴召国有大故则六卿各纠其民而守不必别为长帅其有防同师田而用众则六卿各帅其都家所统之民而徃不必别为之将观夏书甘誓乃召六卿即六事之人则此法自古已然春秋列国三卿即三军之将则此法末世不废以此见古者公卿大夫靡不亲民岂以清高为务而重内轻外文事必知武备岂惟词翰是工而文武异揆以内则为上朝之臣治官府之事以外则为郊野之君统邦畿之政此体统合一情意流通而无后世内外隔絶上下司猜疑扞格之弊也其族师而下未必皆王臣不过民自推择其长因而秩之故曰使民兴贤出使长之汉赐民爵一级以上葢其遗灋也○又曰以王畿千里居民之数计之为田一千六百同每同除山泽邑居沟渠道路等三分之一为六千四百井每井以上中下三等不易一易再易计之一夫耕二夫之地实止四家以可任者三人至二人计之每井十人故每同二万五千余家可任者六万四千人出车百乘徒万人每五家而出二人可任者六人而用其一也是千里之地合有四千万家为车十六万乘矣然自古称天子曰万乘则十六倍而用其一四十家用其一人而已又以乡遂居民之数计之近郊逺郊四面各地方二百里为田六十四同每同二万五千家合有一百六十万家矣及观乡遂序官之数比隣之长共三万人所统止于十五万家是一家而兼十家每一比长所统五十余家矣夫丘甸之法兵皆设而不用比闾之法戸皆有余而不籍何也葢有居民可任之数用以力田治水田猎追胥每同可任者十万余人是也有丘甸出车之数每同出车百乘徒万人是也有简稽之数苟尽简阅之则民不胜其疲故如载师之法自十一至于二十而三每五分而稽其一必十余载而一周其比闾之法则以一家而兼十家所以统辖乎民者必十年而一周推此二法即如今之设里者计一而藏九休九而用一其法不得不然也至以调遣言则行者有暑寒锋镝之苦居者有离索怨旷之思是岂可轻发而多用哉故大司马所统不过六军为车七百五十乘为徒七万五千人于千里之内更番而调遣之其优裕而不廹均遍而不颇类如此是故天子出必有六军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徴发而不至于虚空行役而不以为劳苦居足以守而无虞出足以战而无敌田足以耕而不乏食老幼废疾有养而无失所此周制之所以为善也且夫车马器械皆平日之简稽委积刍薪随道里而贮峙吉行五十里军行三十里劳中而有逸将必知兵兵必顺民行险而不危故易曰毒天下而民从之也后世之民其佚者欤则漫然无教骄奢淫欲不遗余力遇有警急则束手无防延颈待毙其劳者欤则征伐四出戍役无节死亡相继至发闾左千里萧条天下骚然其不至于败亡也者几希○愚按序官载乡老二乡则公一人然经文不列其职掌意乡老特以道倡率一乡地优体尊不劳以事如六卿之上不列三公欤江陵项氏枝江学记云三公在朝二老在学公与老皆无职于六官学序庠塾皆无制于六典古之言道者固如是也若六遂则遂师之下即列以遂大夫葢遂大夫即禀公之所以教乡者教遂而已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注聚土曰封谓壝堳埓及小封疆也

舒氏曰右官俞氏谓封国造邑为邦土之事以复冬官吴氏谓其所掌与下文牧人充人牛人皆祭祀坛壝牲牷之事合属礼官芬按左传宣十一年楚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今职文有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之说则是司徒之属明矣又大司徒有奉牛牲之文此官则有饰牛牲之说是与下职牛人皆当为司徒之属无疑也夫牛之为牲莫大焉者充人牧人之设要亦重此也牛人既属司徒则牧人充人亦当以类联矣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何氏曰鼓人兼掌金而称鼓人者金以节鼓也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注舞徒给繇役能舞者以为之

庄渠魏氏曰或以鼓人舞师属春官夫大司乐所教肄于学官唯鼓舞为民间通用之乐圣人所以动民而兴起教化者也其神矣乎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注牧人养牲于野田者诗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疏掌牧六牲以供祭祀亦地事故也养牲于野田者对充人养牲于国中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注主牧公家之牛者诗云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犉者九十其余多矣

黄牛黑唇曰犉○明斋王氏曰牧人兼六牲而官为下士以其职止刍牧之事故与鸡人羊人犬人等同爵牛人虽主一牲然其用非止于牲事其掌财赋为大故官为中士若马则尤重于牛故校人为下大夫也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充犹肥也养系牲而肥之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注载之言事也事民而税之禹贡曰冀州既载载师者闾师县师遗人均人官之长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注主徴六乡赋贡之税者乡官有州党族闾比正言闾者徴民之税宜督其亲民者凡其赋贡入大府谷人仓人

疏徴民之令恐不能细委其民故以近民之官为号云凡其赋贡此贡非大宰九贡正是九赋之贡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主天下土地人民已下之数徴野赋贡也名曰县师者自六乡以至邦国县居中焉郑司农云四百里曰县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谓以物有所馈遗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均犹平也主平土地之力政者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保氏司谏司救官之长郑司农云诗云楀维师氏

疏以国子人多使役处众故其徒多矣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氏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注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

疏既与师氏同教国子官与府史别者以其教国子虽同馆舍别所故置官有异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魏氏曰司谏以劝善司救以惩恶设官教民本有常职王时遣使廵省民间宣?教化圣人所以作新民也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注调犹和合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注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疏异类谓别姓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司市市官之长

疏市官谓质人已下至泉府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质平也主平定物贾者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杜子春云廛中空地?谓廛民居区域之称○疏遂人云夫一廛田百亩次载师廛里任国中之地皆是民之所居区域又其职有廛布谓货贿停储邸舍之税即市屋舍名之为廛不得为市中空地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司虣十肆则一人司稽五肆则一人胥二肆则一人肆长毎肆则一人注自胥师以及司稽皆司市所自辟除也胥及肆长市中给繇役者胥师领羣胥贾师定物价司虣禁暴乱司稽察留连不时去者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八人徒八十人注郑司农云故书泉或作钱○○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每门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司门若今城门挍尉主王城十二门

郎氏曰汉犹用士人后世则以奄人掌之

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每关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关界上之门

疏王畿千里王城在中面有五百里界首面置三关则亦十二关故云关界上门也○国裳舒氏曰自司市至此十二官呉氏以司市质人廛人贾师肆长泉府司门关八官移属司空良以司空居四民而商贾阜通货贿在九职也又以胥师司虣司稽胥四官移属司防谓四官之文皆戢奸禁暴挞罚诛戮之事也芬谓司空居四民与有司治市之义有间矣治市之官列教职者葢教以五伦三物固足以成其德行道艺然不正其所习而先之以义利之辨则耳濡目染物欲之感化不难矣故习莫讙于市而百货利之所也过市之罚自国君始则谨耳目之习而严义利之辨者于教道又何加哉此司市诸职之所以列于教官也若夫司虣四官亦因市而设者且与贾师肆长联序又乌得而列属哉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遂人主六遂若司徒之于六乡也六遂之地自逺郊以达于畿中有公邑家邑小都大都焉郑司农云遂谓王国百里外

疏六遂之地只在二百里内遂人虽专六遂以其言掌野郊外曰野大总之言以言达于畿故知兼掌此等○愚按王国之外百里为六乡大司徒自治之二百里为六遂则司徒不能徧教特设遂人分理而郑氏云自逺郊以达于畿则遂人职掌似不止于六遂矣按家邑大夫之采地在稍地三百里小都卿之采地在县地四百里大都三公王子弟采地在畺地五百里意六遂之外公卿大夫及王子弟各任其教养之政而遂人则总其要成欤详攷春官有都宗人家宗人夏秋官有都家司马及都家士而司徒不设此官其微意可知矣葢礼政刑三典其权不可旁寄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故特设宗人司马士于都家以监领之至教化之事不过与斯民共陶淑于德行道艺之间食其地即当教其民有无嫌于专擅者故王国不复设都家分教之官而第以遂人总其成此王道所谓寛严本末无不要于中而立其极也不然谓遂人所掌自郊达畿则其所治之地反三倍于乡老乡师矣又不可通也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毎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人注县鄙酂里邻遂之属别也何氏曰郊内有比闾族党州乡郊外有邻里酂鄙县遂内外异名者逺近之等也愚谓先王立乡遂之官无非教民良法故大司徒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则乡遂皆在其中矣今吴氏以乡大夫之属丽司徒而以遂人已下丽司空何也故今仍用俞氏王氏之说归遂人之属于司徒云○庄渠魏氏曰国中自百里外制六遂以副贰六乡王化首及于乡其次及遂故以区处农民王治之稍详亦以王朝之官兼之卿不自兼故其秩每下一等至隣长则无秩矣六遂之外则为都鄙以封公卿大夫及王子弟各使吏自治之王不察察焉都鄙之外则为邦国以封建诸侯王治之弥略矣德则无不徧覆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主敛县师所徴野之赋谷者也旅犹处也六遂之官里宰之师也正用里宰者亦敛民之税宜督其亲民

疏六乡之内所有赋税闾师徴之闾师敛之此二百里已外至五百里其地广故县师徴之旅师敛之徴敛别官故官属与胥徒多也○又云旅者众也众之所处即与里义同故郑云里宰之师也遂官之内县鄙已下正用里宰为徴敛之官名者亦是敛民之税宜督其亲民如六乡之于闾师也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注主为县师令都鄙丘甸之政也距王城三百里曰稍家邑小都大都自稍以出焉

庄渠魏氏曰事与县师相关县师通掌天下兵赋稍人则专掌稍甸都鄙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主敛甸稍刍薪之赋以共委积者也

疏主敛甸稍刍薪之赋共与遗人在道以供宾客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均犹平也主平土地之政令者也庄渠魏氏曰事与均人相关均人止国中及四郊土均尽于天下禹贡庻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土均其遗法也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注草除草

疏按其职唯有粪种之文无杀草之事葢杀草然后种之职虽不言杀草名为草人明知除草也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注?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注能训说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久时事

疏乆时事谓博知古事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注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

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注衡平也平林麓之大小及所生者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

疏山足亦有林木与山虞别官

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注川流水也禹贡曰九川涤源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注泽水所钟也水希曰薮禹贡曰九泽既陂尔雅有八薮

疏钟聚也希干也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注迹之言迹知禽兽处

浚仪王氏曰春秋末宋犹有是官左氏哀十四年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麋焉 庄渠魏氏曰主知禽兽之处田猎则用之为耳目其兵法之有乡道乎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卝之言矿也金玉未成器曰矿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注染草蓝蒨象斗之属

疏蓝以染青蒨以染赤象斗染黑按其职注云染草茅搜槖芦豕首紫茢之属二注不同者染草既多互见略言耳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注荼茅莠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注蜃大蛤月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囿今之苑

塲人毎塲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注塲筑地为墠季秋除圃中为之诗云九月筑塲圃十月纳禾稼

疏春夏为圃以种菜蔬至季秋始为塲○愚按塲人职云掌国之塲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凡祭祀宾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则塲人掌圃耳非掌塲也而命官曰塲人者葢春夏塲人树艺果蓏既尽地之力矣季秋则筑为塲以授农夫使纳稼焉故不曰圃人而曰塲人所以重谷也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注藏米曰廪廪人舍人仓人司禄官之长

疏藏米曰廪者对下仓人藏谷曰仓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舍犹宫也主平宫中用谷者也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主班禄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

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注女舂抌女奴能舂与抌者抌抒臼也诗云或舂或抌

疏按其职云掌祭祀宾客牢礼之米所共多矣而舂人少者葢举其能者亦应兼有别奚于其中矣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注郑司农云饎人主炊官也特牲馈食礼曰主妇亲饎防故书饎作?槀人奄八人女槀每奄二人奚五人注郑司农云槀读为犒师之犒主冗食者故谓之犒

周礼注疏删翼卷六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七 乐记第十九·郑玄
  卷二·刘敞
  榕村语録卷二十二·李光地
  卷二十七【起成公十一年尽十五年】·杜预
  卷七十九·程公说
  第十九章 20·辜鸿铭
  第八章 16·辜鸿铭
  第四章 10·辜鸿铭
  仪礼释宫·李如圭
  卷八·顺治
  执务第三十九·桓宽
  等行品第十四·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欧阳竟无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目录·印光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处士偕(宝峰集)·顾嗣立

    偕字子永,宋魏王廷美之后,迁于慈溪。自以前代宗室,不求禄仕。尝读杨文元公遗书有省,隐于大宝山之东麓,学者称为宝峰先生。郡守县令多执弟子礼,受成法焉。门人乌斯道序其遗文,谓为有道之言。六世孙文华重刻。其诗不多,类皆陈腐

  • 卷四十·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四十    歙县汪立名编补遗下【杂体聨句凡三十首】 七老会诗 刑部尚书致仕太原白居易【年七十四并序】 【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夀余亦次焉偶於东都敝居履道坊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

  • 第二回 计赚双枭·蒲松龄

    张二上说做儿也罢了,琐碎在养老。亏了老兄乖,跟好就学好。自家张二怪便是。家达有五十亩好地,留着养老。我合家兄哄法了哄法,便就分了,着他情着吃穿。起初时,耸着蛇头实落去做衣买帽,傻着脖子当真的称肉杀鸡,恐怕不如家兄,我先

  • 卷之三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八·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四月。壬午。恭亲王奕奏。查明原犯军流徒折圈之宗室松德等六名。内辂、和昆、联照、共四名。现已圈满释放。毋庸查办外。查德明额系宗室。因拆毁衙署窗棂。比例。拟杖一百流三千里。折圈禁三年。

  • 节义传序·李延寿

    《易》说:“立身的途径,称作仁和义。”大概士人成就美名,就在这两个方面。所以,古人把天下之事视为大事,而对自身则看得轻;生存是重要的,但和义相比较就轻了。这样说的话,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

  • 高钅弋传·欧阳修

    高钅弋的字叫翘之,史籍上没记载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和弟弟高铢、高锴都考中了进士。他多次升官后任右补阙、史馆修撰。元和末年,皇帝任命宦官为和籴使,他连续写奏章反对。后调任起居郎,多次议论政事是否恰当,唐穆宗称赞他

  • 卷二十一 耶律隆运柄用·李有棠

    〔张俭事附〕景宗乾亨元年秋七月辛丑,以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御宋有功,赐诏褒奖。德让,蓟州玉田人,后赐姓耶律,名隆运。为中书令知古孙,燕王匡嗣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建功立事。景宗婴疾,萧后与决国政,加东头供奉官,充枢密院通事

  • 卷第一百二十二·佚名

    典礼七南郊五建中靖国元年南郊改来年崇宁元年赦天下制十一月丁丑门下。朕绍膺宝命。祗遹鸿图。躬节俭以御邦。本宽仁而敷政。维先训是式。惟师虞是从。永言继序之囏。克谨持盈之戒。荷皇天之降祐。蒙列圣之贻谋。方夏

  • 论语纂疏卷一·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一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语録曰此一篇都是先説一个根本○胡氏曰此篇首取其切于学者记之故以为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徳之基学者之先务

  • 卷二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二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十谨按宋板与上合为一卷説命上考异古本经不言臣下罔攸禀令不作弗罔作亡下文惟暨乃僚罔不同心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并放此注其名曰説下有也字使摄政下

  • 佛说阿难四事经全文·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欲灭度时。阿难白佛言:我念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与佛相见。闻佛教诫。无不欢喜。在志所愿。或作沙门。得应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上天者,今佛去世。天龙鬼神。帝王人

  • 大乘玄论 第一卷·吉藏

    大乘玄论 第一卷胡吉藏撰二谛义有十重第一标大意 第二释名 第三立名 第四有无 第五二谛体 第六中道 第七相即 第八摄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异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

  • 题刻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大慧宗杲

    题刻大慧禅师正法眼藏大慧杲公以迅鹰俊鹘之资。初被湛堂脱鞴。继受圆悟砺爪。然后抟摩云空蹴躐海浪。毛群羽族靡不遭其裂脑碎肝者。快哉无师自然之智。真超然而独雄者也。若夫议论风旨形於楮墨。博大详尽。横所欲吐必

  • 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

  • 女论语·宋若莘

    封建社会传统女教之书之一。唐代女学士宋若莘撰,其妹宋若昭对书进行了申释。共10篇,包括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侍客、和柔、守节等十二章,体例仿效《论语》。以前秦设学授业的女

  • 神灭论·范缜

    南朝齐梁时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的论战之著。范缜(约450~510)字子真,河南人。出身寒微,性情率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势。齐梁两朝,先后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早年,曾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

  • 金光明经文句记·知礼

    凡十二卷。宋代知礼撰述。又作金光明文句记、光明文句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其初,知礼之师义通宣讲金光明经文句时,门徒竞录所闻成卷,然旷远之旨羁绊不宣,经论援证谬误亦不少,以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