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谋篇 1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④,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⑤,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⑥。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⑦,斯盖其分也。
【注释】
①凡谋有道:要想谋划说服他人的策略。《易》:“君子以作事谋始。”孔颖达疏:“凡欲兴作其事,必须谋虑其始。”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要调查对方的心理状态,就要掌握他的实情。因,依靠,凭借;情,实情,情形。
③三仪:本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
④参以立焉,以生奇:三仪互相渗透,就可策划出奇谋妙计。
⑤司南之车:即指南车。司南是一种利用磁石指南的仪器。
⑥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有同样恶一习一而关系疏远,只能是一方受害。
⑦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墙倒屋塌在于有缝隙,树木毁坏在于有节疤。“墙”又作“缡”,指环绕住宅周围所建的土墙。墙有一点裂痕就有崩毁的可能,树则从节疤处开始腐败。一般人际一一交一一往也往往是从空隙处发生破裂。
【译文】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要掌握规律背后的依据,这样才能得到实情。通过研究审察实情,确立上、中、下三仪。所谓三仪,指上智、中才和下愚。三者互相参照,就能定出奇谋妙计。奇谋妙计能够通达易行,开始于古人的社会实践。郑人入山采玉时,都要携带指南车,这是为了不迷失方向。揣度才干、衡量能力和获知实情,这是做事的指南。所以,众人同心协力谋划事业,就会关系亲密,共同获得利益。想法一致的人共同做事,如果是部分受益,部分受损,就会关系疏远。有共同仇恨的事物就会相互亲近,因为他们都是受害者;有共同仇恨的事物而关系疏远,一定是其中一部分人受到了损害。所以,如果有共同利益就会相互亲近,如果其中一方受到损害就会相互疏远,这是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作为观察同心或异心的标准。所以,墙壁坍塌是因为缝隙的存在,树木毁坏是因为树木有节疤,因为缝隙和节疤都是它们的分界之处。
猜你喜欢 国风·郑风·佚名 景公梦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晏婴 卷二·高诱 提要·黄道周 卷二十八·李明复 卷三·顾栋高 卷六十九·胡广 卷十·王樵 四十九 杂守·墨子 卷二十二目录·乾隆 第七 揣篇 1·王诩 (九)·钱穆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智升 《联 语》·太虚 卷九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