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而篇第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

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

《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舐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 悦在心, 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

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

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

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

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资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为仁之本: 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未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已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门弟子所推服。《论语》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无故而然。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用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白话试译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亦孔子晚年弟子。

三省吾身: 省, 察义。三省有两解。一, 三次省察。一,省察三事。依前解,当作日省吾身者三,如三思三复。惟所省则为下列三事。

不忠:尽己之谓忠。己心之尽不尽,惟反己省察始知。

不信:以实之谓信。居心行事,诚伪虚实,亦惟反己省察始知。

传不习:传字亦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已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素不讲习而传之,此亦不忘不信,然亦惟反己省察始知。人道本于人心,人心之尽与实以否,有他人所不能知,亦非他人所能强使之者,故必贵于有反己省察之功。

今按:此章当属曾子晚年之言。孟子称曾子为守约,观此章,信矣。盖曾子所反己自尽者,皆依于仁之事,亦即忠恕之极也。

又按:《论语》以有子之言一章次学而章之后,不即次以曾子之言者,嫌为以曾子处有子后。另人巧言章,而以曾子言次之,是有、曾二子之言,皆次孔子言之后,于二子见平等义。

白话试译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领导义,犹言治。乘,兵车。能出兵车千乘,为当时一大国。

敬事而信:敬,谨慎专一意。于事能谨慎专一,又能有信,即不欺诈。

节用而爱人:损节财用,以爱人为念。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使民当于农隙,不妨其作业。

本章孔子论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骄肆,不欺诈,自守以信。不奢侈,节财用,存心爱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业。所言虽浅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惟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领导群伦。此亦通义,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专言法理权术,则非治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领导一个能出千乘兵车的大国,临事该谨慎专一,又要能守信。该节省财用,以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及他们的生产时间。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谨而信: 谨,谨慎。信,信实。弟子敦行,存心当如此。

泛爱众:泛,广泛义。如物泛水上,无所系著。于众皆当泛爱,但当特亲其众中之仁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亦称文章,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以余力学文也。

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白话试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七)

子于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卜商字子夏、亦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下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上贤字作动词用,尊敬义。易字有两读:一读改易、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一读平易,谓尊贤心平于好色心。今从前读。或说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致其身:致,送达义、致其身,如致命致禀气,谓纳身于职守、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孝,事君能致其身为忠。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回伦。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白话试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则不威:重,厚重。威,威严。人不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敬。

学则不固: 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因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因陋,四字自成一句。今按本章五句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

主忠信: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今按:当从前解。后解乃偶然事,分量与其他四事不相称。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或说:人若各求胜己者为友,则胜于我者亦将不与我为友,是不然。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

胜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

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过则勿惮改: 惮,畏难义。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

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镇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 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确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白话试译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一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于禽:陈亢字子禽,即原亢。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二人皆孔子弟子。

闻其政:预闻其国之政事。

抑与之:抑,反语辞。与之,谓人君与之,自愿求与为治也。

温、良、恭、俭、让:温,柔和义。良,易善义。恭,庄顺义。俭,节制义。让,谦逊义。五者就其表露在外之态度,可以想见其蕴蓄在心之德养。孔子因此德养,光辉接人,能不言而饮人以和,故所至获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问之。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语辞。诸,许多义亦一切义。

孔子闻政之所异于人者,不只一端,故连用其诸为问辞。孔子之所至而获闻其政,直是自然得之。因承子禽问,若谓即是孔子求之,亦异乎他人之求之。

子贡善言圣人,此章揭出温、良、恭、俭、让五字,而孔子之心气态度,活跃如见。学者细玩之,可不觉其暴戾骄慢之潜消。亦知人间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与巧言令色之所为相去远矣。然孔子亦固未尝真获时君之信用而大行其道于世,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让,亦己心自修当然,而非有愿于其外。

白话试译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现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月谓孝矣。

(一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观其志: 其,指子言。父在,子不主事,故推当观其志。

观其行:父没,子可亲事,则当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犹事也,言道,尊父之辞。本章就父子言则其道其事,皆家事也。如冠、婚、丧、祭之经费,婚姻戚故之馈问,饮食衣服之丰俭。岁时伏腊之常式,子学不忍遽改其父生时之素风。或说:古制。父死,子不遽亲政,授政于冢宰,三年不言政事,此所谓三年之丧。新君在丧礼中,悲戚方殷,无心问政,又因骤承大位,未有经验,故默尔不言,自不轻改父道、此亦一说。然本章通言父子,似不专指为君者言。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遂。如此章或调乃专对当时贵族在位者言,非对一切人言。无改父道,乃指政治措施,不指日常行为。否则父在时,其子岂无日常行为,而仅云观其志?

或通指父子,重此道字。谓若父行是道,子当终身守之。若非道,何待三年?战则从三年上寻求,谓三年不改,即是终身不改。疑辨纷纭。然《论语》所言,固当考之于古,亦当通之于今。固当求之于大义,亦当协之于常情。如据三年之丧为说,是专务考古之失。如云父行非道,何待三年,是专论大义之失。

其实孔了此章,即求之今日之中国家庭,能遭此道者,尚固有之。既非不近人情,亦非有乖大义。孝子之心,自然有此。孔子即本人心以立教,好高骛远以求之,乃转失其真义。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

在三日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学了。

(一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和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

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

斯为美:斯指礼,亦指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亦即以和为美。

小大由之:更大大小,皆由礼,亦即皆由和。

有所不行: 此四字连下读,谓亦有不能行处,如下所云。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限别义。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亦必有别,有节限,始得相与成和。专一月和,而无礼以为之节,则亦不可行。言外见有礼无和之不可行,故下一亦字。

本章大义,言和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白话试译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一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言可复也:与人有约而求能信,当求所约之近于义,俾可践守。复,反复,即践守所言义。

远耻辱也:恭敬亦须合礼,否则易近于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犹依。宗,犹主。谓所依不失为可亲之人,则缓急可待,亦可亲为宗主。或说:因,姻之省文。宗者,亲之若同宗。外亲无异于一本之亲。今按前解通说后解专指,今从前解。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白话试译

有子说:与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一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敏于事而慎于盲: 敏,捷速义。慎,谨也。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艺之人。正问其是非。

如上所行,又就有道而正之,始可谓之好学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一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无谄:谄者谄媚,卑屈于人。

无骄: 骄者矜肆, 傲慢于人。贫多求, 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

可也: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一本乐下有道字。贫能无谄,富能不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乐道则忘其贫矣。

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之富矣。故尤可贵。

诗云:《卫凤〃淇澳》之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诗语有两释。一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四字分指平列,谓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则四者皆不能成器,盖言学问之功。又一释,治牙骨者,切了还得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得磨,使益细腻。

此言精益求精。求之古训,前说为当。

其斯之谓与: 此句从前释, 子贡闻孔子言, 知无谄无骄,可由生质之美,而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从后释,子贡闻孔子言无谄无骄之不如乐道好礼,而知道义无穷,进而益深,如诗所云。子贡所悟,盖滥于义理之无穷。惟其义理无穷,故不可废学问。

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所已有。来,所未言。从前释,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孔子所已言。而此诗之言学问之功,则孔子所未言,子贡悟及于此,故孔子嘉许其可与言诗。从后释,孔子仅言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而子贡悟及此诗,知一切事皆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前释平易,后释曲折,今采前释。

白话试译

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先生说:赐呀!使这样,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

(一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非孔子,则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为生民以来所未有。此知人之所以可贵,而我之不知人所以为可患。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猜你喜欢
  存韩第二·韩非
  卷第六·朱熹
  卷十八·程端学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十二·周祖谟
  卷六十八·山井鼎
  国准第七十九·管仲
  拘虚晤言·陈沂
  卷二·曾国藩
  散不足第二十九·桓宽
  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大乘妙法莲华经悬论·太虚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生经卷第三·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五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二十四 杂歌謡辞【謡辞】       无名氏 泰始中謡 【晋书曰泰始中人为贾充等謡言亡魏而成晋也】 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贾充裴秀王沈】 裴秀謡

  •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范晔

    千乘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庆 济北惠王寿 河闲孝王开 城阳怀王淑 广宗殇王万岁 平原怀王胜和帝子孝章皇帝八子:宋贵人生清河孝王庆,梁贵人生和帝,申贵人生济北惠王寿、河间孝王开,四王不载母氏。千乘贞王伉,建

  • 后汉孝灵皇帝纪下卷第二十五·袁宏

      中〔平〕(和)二年〔一〕(乙丑、一八五)〔一〕 据上卷改。   春二月丁卯,故太尉刘宽薨。赠车骑将军,谥曰昭烈侯。   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博通群书。稍迁东海〔一〕、南阳太守,遇民如子,口无恶言,吏民有罪,以蒲

  • 卷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九十七 【起庚申宋理宗景定元年○止己卯宋帝昺祥兴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凡二十年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元世祖中统元年系正统之始故其勲臣封爵亦得附见至宋帝?降元大书元世祖文武

  •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周作人

    我回到北京以后,所做的第二件事乃是重译英国劳斯的《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我这所谓重译,实在乃是第二次翻译,综计我的翻译工作这样重译的共总有两种,其它一种乃是希腊人所著的《希腊神话》,与这是属于同类的,这虽然全是出

  • 李平传·李延寿

    李平,字云定,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礼经》、《易经》,很有文才。太和初年,任通直散骑侍郎,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他请求到一个郡任职,孝文帝说:“你想治理一个地方来试试自己的才能吗?”任他为长乐太守。李

  • 张易之、张昌宗传·欧阳修

    张易之尚在少年时代就靠祖辈的功勋当官,连续升为尚乘奉御。到了二十岁,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姿态优美,音乐技艺多数通晓。武则天皇后执政时,太平公主推荐他的弟弟张昌宗,得到侍奉武后的机遇。张昌宗向武后介绍说张易之才干超过

  • 卷第七·佚名

    帝统七违豫康复微恙谕辅臣手诏天禧四年十二月乙亥朕觉微恙发动。四体不得痊和。每念太祖太宗创业艰难。不敢懈怠。忧劳积久。成此疾疢。太子虽至性天赋。而年未及壮。须文武大臣尽忠翊赞。自今后。有要切时政。可召入

  • 八佾篇·王夫之

    一黄勉斋分为二说以言本,极为别白。所以谓奢俭[易]皆不中礼者,以“天下之大本”言也。其以俭戚为本者,“初为本、终为末”之谓也。勉斋之以“初为本、终为末”者,为范、杨言之,而非夫子之本

  • 卷五十九·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五十九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左氏传正义序若夫五始之目章于帝轩【五毛本误三】但年祀緜邈无得而言【祀文苑英华作纪】所谓不怒而人威【谓毛本误畏

  • 训俭示康译文·司马光

    【译文】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继承廉洁朴素的家风。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红着脸扔掉它。二十岁考中进士,闻喜宴上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ldquo

  • 大乘教义序·太虚

    佛法难言矣!以本非言之所能构也。虽经律论疏所传越二万卷,渺如一尘之寄太空,无以相喻。顷年世变弥剧,人之思力才智益奋出若不可竭,顾放滥平流,寻厥归墟之未得,吾国际兹繁会,发愤以求其志者,经种种尝试,彼既行潦,此亦断港,辗转得佛

  •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佚名

       (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初发意悦豫住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第六他化自在天上天王宫如意藏珠妙宝殿上。与大菩萨众不可计俱。各从他方诸佛国来。普集会此。金刚藏菩萨等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一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一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大唐李氏都长安自 高祖神尧皇帝武德元年岁次戊寅。至皇帝贞元十六年庚辰之岁。兼天后代凡经一百八十三载。传译缁素已有四十六人。所出经律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佚名

    □□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说众生尽有佛□□魔怖畏外道归伏故□□□□□□□□

  •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清赵学敏撰。此书撰于1765年,刊于1864年,共10卷,分18部,其中716种药物《本草纲目》未记载,加已载而需予补充药物共921种,其为补充《本草纲目》的著作,故名《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引用参考多种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

  • 郝经续后汉书·郝经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

  • 付法藏因缘传·佚名

    凡六卷。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又称付法藏因缘经、付法藏传、付法藏经、付法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乃叙述释尊入灭后,迦叶、阿难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师嫡嫡付法相传之事迹与传法世系。其最后一祖师子尊者,为罽宾国王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