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弼论体用

王弼之在中国思想界,有两大贡献。一为其首先提出理事对立之概念,此已详于别篇。又一则为其首先提出体用对立之概念,此为本篇之所欲论。自此以往,曰理事,曰体用,每一思想家,几无不受此两概念之影响。而此两概念,实可谓皆由王弼首先提出,则弼之为功于中国思想界者,亦即此可见矣。

《世说·文学》篇载: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体无之说,屡见于弼之注《老子》。《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弼注曰: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无统众也。

又曰: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曰: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又曰:

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从事于道者,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

无形无为,道之体也。成济万物,道之用也。体用对立之概念,就于上举弼注诸条,岂不已跃然甚显乎。

而其尤显著者,则在其注《老子》上德不德章。其注曰:

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无不载也。

又曰:

虽盛德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此为体用两字连用成一概念之至显然者。宇宙万物,莫不以无为体,既皆不能舍无以为体,故亦必以无为用,此弼注之意也。

又曰:

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

又曰:

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

功用之母,亦指无言。盖母子之喻,《老子》书所本有。弼又易之以体用。体之生用,亦犹母之生子,然而体用一概念,较之母子之喻,遥为深微矣。此思想衍进,有转后而转精微之一例也。

又按:皇侃《论语义疏》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章引王弼曰:

喜怒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

此又为体用二字对立连用成为一概念之甚为明显之一例。盖谓诗礼乐三体之各有其用也。

今按:王弼体用之概念,实应始于其注《易》。盖《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言体,亦莫不皆言用。弼深于《易》,其注《易》语中用体字用用字,难可胜数,兹姑举其体用二字连用者。如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注:

九,刚直之物,惟乾体能用之。

如泰九二,包荒,用凭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注:

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秽,受纳凭河者也。

如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注:

体柔居中,众之所与。执刚用直,众所未从。

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注:

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

解彖,解之时大矣哉,注:

难解之时,非治难时,故不言用。体尽于解之名,无有幽隐,故不曰义。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注:

居困之时,处得其中,体夫刚质,而用中履谦,应不在一,心无所私,盛莫先焉。

未济九二,曳其轮,贞吉,注:

居未济之时,处险难之中,体刚中之质,而见任与,拯救危难,经理屯绂蹇者也。用健拯难,靖难在正,而不违中,故曳其轮贞吉也。

此皆体用二字连用并举也。惟《易》之为书,主于人事修为,吉凶趋避,故有体用相违,体不当用者,此则体用犹可分别,各自为一概念。至《老子》书言自然,自然则有体自有用,于是体用乃合成一概念。王弼盖为移注《易》之体用字以注《老子》,遂开后世之体用概念也。此事若难于确证,然固可微辨而知。

抑其事亦非诚无可证也,请再举韩康伯之注《系辞传》连用体用二字者如下:

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观于此条,岂非韩氏以辅嗣之注《老子》注《系传》乎?此处之言体用,即犹宋明儒所谓即用见体也。

又曰:

君子体道以为用也。

又曰:

圣人虽体道以为用,未能至无以为体。故顺通天下,则有经营之迹也。

今按:韩氏体道体无之辨,显本王弼。然实无当于《老子》,亦复无当于《周易》。《老子》言道,无形无名,惟其无形无名而确有此道,故王弼特为安一体字,是已。此之谓道体。是宇宙间确有此道,非可谓确有此无也。《易·系传》:"神无方而易无体。"实则宇宙间确有此易之体,惟其无形,故谓之无体,是即所谓形而上也。故知王弼体无之说,实无当于《老子》《周易》之本意也。韩氏又曰:

圣人功用之母,体同乎道。盛德大业,所以能至。

韩氏用功用之母语,此又显然袭取弼之注《老》者以注《系传》也。

然则王弼移《周易》之言体用者以注《老子》,而韩康伯复以弼之以体用注《老子》者转以注《周易》,其事岂不信而有征乎?而后世之言体用,此一概念之最先成立,当始于王弼,亦信而有据矣。

猜你喜欢
  卷十三·陈士元
  卷四·程廷祚
  礼记析疑卷二十七·方苞
  卷十四·蔡德晋
  卷一百八十三·山井鼎
  卷十九·山井鼎
  卷十五·林之奇
  卷二十四·张廷玉
  卷四·张洽
  世要论·桓范
  卷十九·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自 由 史 观·太虚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十·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一·彭定求

        卷661_1 【送梅处士归宁国】罗隐   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且喜身俱在,   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   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   卷661_2 【经故友所居(

  • 第六十二回 却封翁只缘病体·陈端生

    第六十二回却封翁只缘病体诗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病中焉可结鸾俦。却怜万里来羁旅,何日方能咏好逑。话说元天子出宫,这边皇甫也要回转昭阳。随即殷勤整风裳,拜谢了,上宫圣母老娘娘。慈悲太后都疼爱,拉着手,再四叮咛保重将。啊

  • 卷十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九地理石钟山赋【有序       明】何乔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文忠公辨之详矣士大夫喜幽寻而乐胜选者莫不游焉景泰六年春三月余与今夏官郎中王君尚忠俱以进士奉使江南尚忠家湖口邀

  • 他眼里有你·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

  • 卷六·佚名

    周月解第五十一题解:文起于周正一月,故称周月。此篇讲日月权舆、四时成岁,以及三代改正朔之事。明显是春秋人的文字。最值得重视的是,肯定“夏数得天,百王所同一,“敬授民时”亦用夏历。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见

  • 虞預晉書·汤球

      宣帝   上雖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揚側陋。王基、鄧艾、州泰、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于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御覽九十五。

  • 卷之一  天潢玉牒(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天潢玉牒,一卷,千頃堂書目·史部·譜系類、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存目皆著錄,無撰者名氏。明紀錄彙編、清勝朝遺事均收入此書,題為解縉撰。解縉,字大紳,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明史卷一

  • 第十章 第一次粤桂战争·李宗仁

    一粤桂战争发生于1920年8月。那时一部分广东首领主张粤人治粤,企图将桂人陆荣廷的势力赶出广东。因自袁世凯帝制失败、龙济光被逐离粤后,广东军政大权悉操于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手上,以其部将谭浩明、陈炳焜分督桂

  • 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管仲

    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然则内之不知国之治乱,外之不知诸侯强弱,如是,则城郭毁坏,莫之筑补,甲獘兵雕,莫之修缮。如是,则守圉之备毁矣。辽远之地谋,边竟之士修,百姓无圉敌之心;故曰:“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人君唯毋

  • 法言義疏四·汪荣宝

      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捖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注〕大匠之誨人也,必以規矩;君子之訓物也,必以仁義。〔疏〕公孫龍者,史記孟荀列傳云:「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 提要·王樵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輯傳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案春秋輯傳十三卷春秋凡例二卷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録已著録是編朱彝尊經義考作十五卷又别出凡例二卷註曰未見此本凡輯傳十三卷前有宗旨三篇附

  • 序·江永

    禮書綱目序禮樂全經廢缺久矣今其存者惟儀禮十七篇乃禮之本經所謂周監二代郁郁乎文者此其儀法度數之略也周禮為諸司職掌非經曲正篇又逸其冬官蓋周公草創未就之書禮記四十九篇則羣儒所記錄或雜以秦漢儒之言純駁不一其冠

  • 仲冬纪第十一·吕不韦

    仲冬原文: 一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 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 。天子居玄堂太庙,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

  • 贤护分受持品第五·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此众有人今在我前。亲闻我说如是三昧。於我灭後其所生处。还复得闻是三昧宝。虽闻不信诽谤毁呰。远离善友随逐恶人。贤护。复有一人。於善人所闻是三昧深妙经典。尚不生信不以为实不能开

  • 净名玄论卷第三(名题下)·吉藏

    三别释法门有三门。先释不思议门。次释解脱门。后释法门。先释不思议有四。一来意。二释不思议名。三辨不思议体。四释不思议名多少。第一来意者。问。诸方等教。皆是不思议。何故此经独受其名。答。一切诸经。虽皆是

  • 卷第七·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七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庵罗夫人缘余尔时具寿阿难陀。从佛受咒及伽他已。即往广严城。以脚踏门阃。咸依上法。时庵罗夫人闻佛游行广严城。至我庵罗林。严饰侍从。前后围绕。乘诸珍舆。从

  •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佚名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载五言颂诗十四首,言存神诵经,飞升金元玉清,游行上天之事。内容文字近似《真诰》所载诸真歌诗,应出自六朝上清派道士之手。

  • 佛说无量寿经·佚名

    又名《大无量寿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上宗所依三部主要经典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北图有霜28等近十号;俄、日、英、法亦有数十号。此经主要叙述法藏菩萨四十八愿,并称该法藏菩萨后修行成佛,即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