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四
事语
张佩纶云:“《战国策刘向别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此篇亦名《事语》。疑子政校中秘书时,以《事语》之述六国时事近于《国策》者入《国策》,而其述齐桓时事类于《管子》者入《管子》,故仍以《事语》名篇。其为战国游士依託管子无疑。”又云:“此篇必不止二节。《山至数篇》之‘梁聚’、‘请士’、‘特命我曰’三节,《轻重乙》之‘衡谓寡人曰’一节,均当以类录入。盖后人强分之以足篇数,愈杂糅不可读矣。”元材案:本书所述,虽以齐桓、管仲为问答之主体,然只是著者假託之词,与齐桓时事初无关係,予在《巨(筴)乘马篇》已详论之。即如张氏所云“以齐桓时事类于《管子》者入《管子》,故仍以《事语》名篇”。然本书各篇之假託齐桓时事者,实不止张氏所举数节为然,乃仅此篇可名为《事语》,不知张氏又将何以解之?且古人行文,体例本不如后世之谨严。节数多寡,原无一定。故《管子》其他各篇亦多长短不一。《论语》、《孟子》及诸子书莫不皆然。若必一一为之补订,则古籍之可议者,不止《管子轻重篇》一书而已!至本书之篇名取义,或以篇首所见之字为题,如《巨(筴)乘马》、《国蓄》、《山国轨》、《山权数》、《地数》、《国准》等是。或以篇中之内容为题,如《乘马数》、《山至数》、《揆度》等是。或以干支为题,如《轻重甲、乙、丙、丁、戊、己》等是。本篇篇首,即问“事之至数”,故即以《事语》为题,盖亦属于第一类。此等方法,亦古籍中通用之例,正不必以《战国策》之一名《事语》,遂疑此篇为《战国策》之一部分也。
提要:全文共分二大段:第一段论“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第二段论佚田所提“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之观点亦不合,其理由为“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两段皆以“积蓄”为中心。前者谓“非有积蓄、积财”,不可以“用人、劝下”。后者谓“国有十年之蓄”,始能操“十胜”之权。
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一〕可闻乎?”
管子对曰:“何谓至数〔二〕?”
桓公曰:“秦奢〔三〕教我曰:‘帷盖〔四〕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五〕。俎豆之礼不致牲〔六〕,诸侯大牢,大夫少牢。不若此〔七〕,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八〕’此言何如?”
管子曰:“非数也。”
桓公曰:“何谓非数?”
管子对曰:“此定壤之数也〔九〕。彼天子之制〔一0〕,壤方千里,齐诸侯〔一一〕方百里,负海子〔一二〕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一三〕,故准徐疾〔一四〕赢不足〔一五〕,虽在下也不为君忧〔一六〕。彼壤狭而欲举〔一七〕与大国争者〔一八〕,农夫寒耕暑芸,力归于上,女勤于缉绩徽织,功〔一九〕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二0〕。泰奢之数〔二一〕,不可用于危隘之国。”
桓公曰:“善。”
〔一〕元材案:“至数”一词,又见《汉书东方朔传》。“朔云:‘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但彼处是指东方朔善于测算而言,与《后汉书王涣传》所谓“神算”之意义相同。此处“至数”之至即《管子法法篇》“夫至用民者”之至,尹注云:“至,善也。”数者,《说文》:“计也。”至数即善计。犹《盐铁论本议篇》之言“长策”,《非鞅篇》之言“巨计”,《利议篇》之言“异策”或“奇计”,《诛秦篇》之言“至计”矣。
〔二〕张佩纶云:“此三句乃《山至数》篇首。‘何谓至数’亦当是桓公问辞。”元材案:此说非是。本书所讨论者,只是一个财政经济问题。反复申述,不离其宗。故各篇同文之处不一而足。必如张氏说,言至数者应归之《山至数》。则《地数篇》及《轻重甲篇》之论煮盐,与《轻重乙篇》之论鼓铁,皆应归之《海王篇》。一切言积蓄者皆应归之《国蓄篇》。而其它同文之处,亦应一一为之分别重新釐定而后可矣。至“何谓至数”,明是管子语,乃亦必强定为桓公之辞。然则上文“事之至数可闻乎”,又是何人问语耶?
〔三〕何如璋云:“所谓秦奢者,不必实有其人,桓公设为问难以明轻重之数。下文佚田之类仿此。”姚永概云:“‘秦奢’,字作‘秦’。后‘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字又作‘泰’。此篇之泰奢、佚田,皆是寓言,非实有其人也。作‘秦’乃误字。”元材案:两氏说皆是也。
〔四〕元材案:帷盖二字又见《轻重丁篇》。《礼檀弓》:“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帷,车帷。盖,车盖。二者皆纺织物,乃女工生产品。
〔五〕元材案:“女事不泰”,宋本作“士女不泰”,非是。女事谓女工生产之事。泰,通也。女事不泰,犹言女工生产不发达。
〔六〕猪饲彦博云:“不当作必。”戴望云:“不字衍文。”元材案:“不致牲”当依猪饲说作“必致牲”。下文太牢、少牢,即致牲之等级。《国语楚语》:“诸侯祀以太牢,大夫祀以少牢。”但对太牢少牢之解释,历来说者不一。《大戴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此一说也。又《公羊》桓八年传“冬曰烝”注云:“礼,天子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太牢,天子元士、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程大昌《演繁露》云:“牛羊豕具为太牢,但有羊豕而无牛,则为少年。今人独以太牢为牛,失之也。”此又一说也。但祭祀必须用牲则一,故曰“必致牲”。戴说失之。
〔七〕金廷桂曰:“‘不若此’三字衍文。”元材案:此乃紧承上文而言。上文言祭祀之礼,诸侯必致太牢,大夫必致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之需要减少,故人民不肯繁育之也。金说非。
〔八〕元材案:《盐铁论通有篇》大夫云:“《管子》曰:‘不饬宫室,则材木不可胜用。不充庖厨,则禽兽不损其寿。无味利,则本业所出。(卢文弨云:味疑末。)无黼黻,则女工不施。’”所引管子曰云云,似即此处所谓“泰奢之数”,惟字句、顺序皆不相符。
〔九〕元材案:定即《汉书贾谊传》“割地定制”及“地制一定”之定。定壤与下文“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之“狭壤”即所谓“危隘之国”互为对文。前者分授土地,自天子以至于子男皆有定制,而其权操于天子。故能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与后者之处于“一股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之地位者,实不可同日而语。著者认为泰奢之数,仅可适用于前者而不适用于后者。故下文曰“此定壤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亦犹《乘马数篇》之言“斗国”“王国”之分及《山至数篇》之言“为诸侯”与“遍有天下”之分矣。
〔一0〕元材案:“彼天子之制”以下五句,又见《孟子万章篇》、《礼记王制篇》及《春秋繁露爵国篇》。本书《轻重乙篇》亦有之。惟彼处“齐”作“佌”。又取消“五十里”一级而于天子之下、佌诸侯之上另加“兼霸之壤三百有馀里”一级。与《揆度篇》所谓“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馀里”相同。其意义当于《揆度篇》再论之。
〔一一〕猪饲彦博云:“齐,中也。谓中国诸侯。”宋翔凤、俞越说同。元材案:齐即《淮南原道篇》“齐靡曼之色”之齐。注:“齐,列也。”齐诸侯,即列诸侯,犹言列侯矣。
〔一二〕元材案:负海者,《轻重乙篇》云:“东方之萌带山负海,北方之萌衍处负海。”《汉书地理志》:“太公以齐地负海写卤。”此盖借用之为边远地区之代名词。张佩纶以“负海”属上为句,谓“齐诸侯即齐国,负海自指齐言”,宋翔凤谓“负海子”为“蛮夷之子”,均失之。
〔一三〕元材案:“若胸臂之相使也”,《轻重乙篇》作“若此,则如胸之使臂,臂之使指也”。似皆出自贾谊《陈政事疏》。
〔一四〕元材案:徐疾一词,在本书凡十七见,皆指号令言。《揆度篇》“号令者徐疾也”是也。《地数篇》云:“令有徐疾,物有轻重。”《国蓄篇》作:“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可见徐疾即缓急。
〔一五〕元材案:“赢不足”,《九章算术》之一,以御隐杂互见者。即藉有馀不足以求隐杂之数之法也。亦作“盈不足”。又作“盈朒”。《轻重乙篇》作“羡不足”,义与此同。
〔一六〕元材案:“在下”即《山国轨篇》“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及“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之“在下”,谓在民间流通也。此谓在定壤之国,财穀虽以奢侈而流通在民间,然中央政府犹得以号令之徐疾,就其有馀不足者准而平之,故不足为病。《山至数篇》所谓“乘四时,行拦牢之策,以东西南北相被原作彼,误。据《丁篇》校改。用平而准”,即此义也。
〔一七〕俞樾云:“‘举’即‘与’之误而衍者。”吴汝纶则以意于“举”字下增一“兵”字。元材案:举即《汉书严安传》“陈胜吴广举陈”之举。颜师古注云:“举谓起兵也。”二氏说皆非。
〔一八〕闻一多云:“‘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者’下有挩文。”郭沫若云:“自‘定壤之数也’至此句止,凡六十四字,别篇脱简羼入于此,故所答非所问。”又曰:“自‘农夫寒耕暑耘’,至‘非怨民心,伤民意也’三十字,乃《匡乘马篇》别本脱简。故所答非所问。”又云:“‘此定壤之数也’以下至‘不为君忧’五十三字,乃《轻重乙篇》别本脱简,羼入于此。当删。”元材案:本篇与《轻重》各篇及其他古书同文之处甚多。如必一一认为是别本脱简而删之,则岂复能成文耶?盖原文共分二节。从“此定壤之数也”至“不为君忧”为第一节,乃说明“地制壹定”之国,财穀虽以奢侈而流通于民间,然政府犹得以号令之徐疾,就其有馀不足者准而平之,故曰“此定壤之数”。从“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者”至“不可用于危隘之国”为第二节,乃说明若在壤狭之国,则一切财穀非绝对由封建国家管制而独佔之,使其“力归于上”“功归于府”,便有“税于天下”而“吾民常为天下虏”(《地数篇》语)之危险,故曰“非数”。一问一答,段落分明,既无脱文,亦非错简。似不可删。
〔一九〕元材案:功即《山国轨篇》“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之功业。此处指“缉绩徽织”等生产品而言。
〔二0〕元材案:“蓄积”指五穀,承“农夫寒耕暑芸,力归于上”而言。“积财”指女工生产品,承“女勤于缉绩徽织,功归于府”而言。前者俸禄所出,故曰“非有蓄积,不可以用人”;后者赏赐所出,故曰“非有积财,无以劝下”也。
〔二一〕郭沫若云:“‘数’当是‘教’之误。上文‘管子曰,非数也。桓公曰,何谓非数’,两‘数’字亦同是‘教’字之误。均承‘泰奢教我曰’而言。”元材案:此说可商。“数”字乃本书各篇习用之专门术语,说已详《巨(筴)乘马篇》。“泰奢之数”,与《地数篇》“武王之数”,《揆度篇》“尧舜之数”,“神农之数”,及《国准篇》“五家之数”句例全同。此乃紧承上文“事之至数”与“何谓至数”两“数”字而言。盖桓公认为泰奢所教乃所谓“事之至数”,而管子则认为“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只能谓为“定壤之数”而不能称为“至数”,故曰“非数”。非数者,犹《盐铁论击之篇》及《西域篇》之言“非计也”。若改为“教”字,则不仅所答非所问,而且与全书文风亦不符合矣。
桓公又问管子曰:“佚田〔一〕谓寡人曰:‘善者〔二〕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三〕。何不因诸侯权以〔四〕制天下?’”
管子对曰:“佚田之言非也。彼善为国者,壤辟〔五〕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且无委致围,城肥致衝〔六〕。夫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佚田之言非也。”
管子曰〔七〕:“岁藏一,十年而十也。岁藏二,五年而十也。穀十而守五,绨素〔八〕满之,五在上。故视岁而藏〔九〕,县时〔一0〕积岁,国有十年之蓄〔一一〕。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一二〕,有义胜无义,练士胜欧众〔一三〕,凡十胜者尽有之〔一四〕。故发如风雨,动如雷霆,独出独入,莫之能禁止〔一五〕,不待权与〔一六〕。佚田之言非也。”
桓公曰:“善。”
〔一〕何如璋云:“佚田者假设之名。与上文泰奢一例。”
〔二〕元材案:“善者”二字在本书凡六见。此外“善为国者”六见,“善为天下者”三见。《地数篇》作“善用本者”。用即为,本即国也。又《揆度篇》有“善正商任者”一语。依各语比较观之,“善者”二字,当可作三种解释,一即“善为国者”,二即“善为天下者”,三即“善为某事者”。本篇下文管子曰:“彼善为国者”云云,则此处“善者”二字盖亦指“善为国者”而言。
〔三〕张文虎云:“用非其有,即所谓来天下之财也。使非其人,即所谓致天下之民也。”元材案:二语又分见《地数》及《轻重甲篇》。其他诸子书亦多有之。《商君书错法篇》云:“故明主用非其有,使非其民。”此人即民也。《淮南主术篇》作人,与此同。又《吕氏春秋用民篇》云:“汤武非徒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能用非己之民,国虽小,卒虽少,功名犹可立。古者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用非其有之心,不可不察之本。”依毕沅校增下“不”字。又《分职篇》云:“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又《圜道篇》云:“主也者,使非有者也。”字句皆大同小异。盖古有此语而佚田称之。
〔四〕王绍兰云:“按‘权以’二字连读。‘以’犹‘与’也,古多通用。权以犹权与也。《轻重甲篇》:‘数欺诸侯者无权与。’即其证。《说文》:‘与,党与也。’‘权与’谓利权亲与。‘因诸侯之权’,即谓‘用非其有’。‘因诸侯之与’即谓‘使非其人。’故佚田云:‘何不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管子则谓‘善为国者不待因诸侯之权与’也。‘权与’正对‘权以’之文。若读‘因诸侯权’为句,‘以制天下’为句,则管子但云‘不待权’可矣,何必赘言‘与’乎?”
〔五〕元材案:“壤辟举”云云,《管子牧民篇》语,又见《轻重甲篇》。惟《牧民篇》及《轻重甲篇》“壤”皆作“地”。壤、地二字义相通。辟即《孟子告子篇》:“我能为君辟土地”之辟。朱注:“辟与闢通,开垦也。”举即“百亩不举”、“千亩不举”、“万亩不举”、“十万亩不举”之举。解已见《巨(筴)乘马篇》。“仓廪实”,指国家积蓄而言,观下文“国有十年之蓄”云云可证。与《牧民篇》之指人民积蓄者不同。
〔六〕肥,古本、刘本、朱本、赵本均作脆。刘绩云:“委,委积也。无食则人欲围而取之。脆,不坚也。衝,衝车也。城不坚,则人思毁之。”于鬯云:“无盖读为庑。与下句‘城脆致衝’之‘城’字对。”元材案:二语又见《轻重甲篇》。本篇主要在论积蓄之重要,不宜又发为“庑委致围”之论。于说非是。肥即《山至数篇》“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之肥。丁士涵云:“肥,古俷字。《集韵》:‘俷,薄也。’《列子黄帝篇》曰:‘所偏肥,晋国黜之。’张湛注云:‘肥,薄也。’”今案丁说是也。《史记三王世家》《燕王策》云:“毋俷德。”《集解》徐广曰:“‘俷’一作‘菲’。”《索隐》引孔文祥云:“菲,薄也。”刘氏迳改为脆,失其义矣。
〔七〕元材案:“管子曰”三字衍,否则其上必另有桓公问语。此盖承上文“定内”之意申言之。
〔八〕元材案:“绨素”二字不词。丁士涵认为“绨素”即《揆度篇》之“夷疏”,《轻重甲篇》误作夷竞。丁氏释《轻重甲》云:“‘夷竞’二字不可解。《揆度篇》曰:‘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又《事语篇》曰:‘穀十而守五,绨素满之,五在上。’上下文皆言穀,必非缯绨。夷疏与绨素同声。则《揆度篇》之‘夷疏满之’,即《事语篇》之‘绨素满之’矣。凡从夷从弟之字,古皆通用。其素疏二字通用者,惟有果蔬之疏古通用素。《禁藏篇》果蓏素食当十石。《墨子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尔雅》曰:‘穀不熟曰饥,疏不熟曰馑。’穀之外,蔬最为重。故管子言穀,必兼及蔬也。据此以推,则‘夷竞’之‘竞’,疑本是‘疏’字。俗书竞疏形近而讹。故对粟言之。粟言‘积’,疏言‘夷’者,夷读如《周官薙氏》‘夏日至而夷之’之夷。郑注曰:‘夷之,以钩鎌迫地芟之也。若今取茭矣。’先郑注曰:‘夷氏掌杀草。故《春秋传》曰:如农夫之务去草,芟夷薀崇之。又今俗间谓麦下为夷下,言芟夷其麦,以其下种禾豆也。’又《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注先郑说:‘芟夷如《春秋传》曰:芟夷薀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于下种麦也。’案先郑言夷禾夷麦,《管子》言夷疏,皆是剪取之意。后郑又以取茭为况。盖草莱必迫地芟之。蔬是草莱之可食者,惟夷之乃得当耳。《事语篇》‘绨’字本是‘稊’字。‘夷’之通‘稊’,犹‘荑’之通‘蕛’。浅人因下‘素’字,遂取同声之‘绨’字改之,而失其解矣。”今案:此说甚精确。此谓十分之穀,政府守其五分,另以百蔬补充人民之食用。如《轻重乙篇》所谓“山诸侯之国,则敛疏藏菜,此之谓豫戒”者,亦足以维持其生活。则政府手中可常操国穀百分之五十矣。盖百疏对于民食,本甚重要。《管子立政篇》云:“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又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又《禁藏篇》云:“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馀藏,民有馀食。”又《荀子富国篇》云:“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鰌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皆以百疏与五穀六畜并提,即此所云“夷蔬满之”之义。犹解放前各地农谚之言“糠菜半年粮”矣。
〔九〕元材案:视岁而藏,即视其岁之上、中、下而决定其所应藏之数。如李悝平粜法:“上熟籴三舍一,中熟籴二舍一,下熟中分之。”即其例也。
〔一0〕元材案:县即《山至数篇》“县死其所”之县,与悬同,繫也。有累积之义。《荀子。性恶篇》云:“加日县久。”杨倞注云:“加日,累日也。县久,悬繫以久长。”义与此同。
〔一一〕元材案:“国有十年之蓄”一语又见《国蓄》及《轻重乙篇》。《贾谊新书》亦屡言之,《无蓄篇》云:“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年之旱。”《忧民篇》云:“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又曰:“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可见“十年之蓄”乃汉人之最高理想矣。
〔一二〕猪饲彦博云:“‘微’疑当作‘能’。《七法》曰:‘以能胜不能’。”井衡云:“‘微’读为‘媺’。媺,善也。”李哲明云:“‘微’字无义。疑当为‘媺’。媺古美字。美者善也。《孟子》曰:‘充实之谓美。’故得与富勇诸字并举。”元材案:微即《吕氏春秋决胜篇》“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抟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託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之微。此以“微”与“不微”对文,彼以“微”与“显”对文,盖皆指严守机密与不严守机密而言。诸氏说皆失之。
〔一三〕元材案:“欧”当作敺。《汉书韩信传》:“经所谓敺市人而战之也。”师古注云:“敺与驱同。忽入市廛而敺取其人令战,言非素所练习。”敺众,义与此同。
〔一四〕猪饲彦博云:“‘十’当作‘六’,不然,上文缺四胜。”安井衡云:“十,犹全也。言十胜无一败者,藏穀中尽有之。”张佩纶云:“‘十胜’只言六胜。案《枢言篇》‘七胜’,与此大同小异。疑十当作七,挩去一句耳。此驳佚田因诸侯之说。”于鬯云:“此‘十’字当误,否则上文有脱。”郭沫若云:“此言‘富胜贫,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有义胜无义,练士胜敺众,凡十胜者尽有之。’仅举六胜而统之以‘十’。《枢言篇》‘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凡此七胜者贵众。’两文互有出入,合计之则恰是‘十胜’之数。盖本作‘众胜寡,富胜贫,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微胜不微,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练士胜敺众。’‘微’乃周密之意。十胜既备,则本篇夺其四,《枢言》夺其三。《枢言》‘七胜’乃‘十胜’之讹。古文‘七’作‘七’,‘十’作‘十’,仅纵横画有长短之别,极易互讹。”元材案:除郭引《枢言篇》外,《管子七法篇》及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亦有与此相类之文字。《七法篇》云:“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王兵篇》云:“夫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击敺民,此十战十胜之道。”(一九七六年《文物》第十二期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下同。)此谓国有十年之蓄,则富力雄厚,一切胜利条件皆尽有之矣。《汉书食货志》贾谊所谓“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义与此同。共止六胜而曰“十胜”者,举其大数而言,亦犹《七法篇》共止五胜,《王兵篇》亦止四胜,而或曰“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或曰“此十战十胜之道”也。本书与《管子》其他各篇并不是一个思想体系,不能据彼改此,更不能挹彼注兹。以上诸说均太迂!
〔一五〕元材案:“发如风雨”四句又见《轻重甲篇》。此盖军事家常用语。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云:“动如雷电,起如飞鸟,往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能禁止。”《管子七法篇》云:“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能禁圉。”《幼官篇》云:“说行如风雨,发如雷电。”又《淮南兵略篇》云:“卒如雷霆,疾如风雨。若从地出,若从天下。独出独入,莫能应圉。”凡皆以描绘国力之强大无敌而已。
〔一六〕丁士涵云:“‘待’当为‘恃’。‘不恃权与’,正与上文‘桓公曰何不因诸侯权以制天下’相对。因,依也。恃,亦依也。二字同义。”元材案:此语又见《管子七法篇》、《幼官篇》及银雀山出土《王兵篇》。《七法篇》“待”作“恃”。《幼官篇》及《王兵篇》皆作“待”,待字不误。
猜你喜欢 大学衍义卷二十八·真德秀 卷十五·陆九渊 论语解卷三·张栻 卷九·余萧客 卷二十八·陈经 卷二·惠士奇 卷三十四·乾隆 卷之三十四·邵经邦 般泥洹后灌腊经正文·佚名 不真空论第二·僧肇 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五·延寿 第九十則 智門般若體·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