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俞大猷传

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师从王宣、林福学习《易经》,得蔡清学术真传。又听说赵本学以《易经》的道理来探究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俞大猷就又上门学习。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不久,又跟从李良钦学剑法。家里虽然屡告贫乏,但他却意气自如。父亲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

嘉靖十四年(1535)武科会试,俞大猷中了武举,升千户职,负责保卫金门。这里的官军市民常无事取闹,告到公庭,难于治理。俞大猷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他们以礼让为先,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寇之祸迭起,俞大猷上书提刑按察使司发表自己对此事的见解。按察使恼怒地说“: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书陈述作战方略,请求从军出战。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可惜正值撤兵,未能立即起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北方蒙古俺答部大举攻掠山西,皇帝下诏选举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亲自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兵部。当时毛伯温仍为兵部尚书,他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内疚地说“:我不该以对待武卒的态度接待你。”并离开自己的座位上前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翟鹏终究也未重用大猷。大猷告辞归去,毛伯温又起用他为汀州、漳州守备。俞大猷驻扎武平,建“读易轩”,与当地读书人一起举办文会,诗词唱和,每天还要教授武士击剑。他曾率兵连续攻破海盗康老部,俘虏、斩杀三百多人。因此,俞大猷被提升为署理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新兴、恩平等山地民族以潭元清为首屡次背叛朝廷,总督欧阳必进将此事交俞大猷处理。俞大猷请百姓自卫,自己又亲率几位随从遍访各峒的造反者,跟他们阐明顺逆的利害,并教他们击剑之法,各峒的反叛者都惊恐地接受了俞大猷的劝告。有一个能力搏猛虎的名叫苏青蛇的人不太服气,俞大猷设计将他除掉,反叛者愈发惊恐。于是大猷又去何老猫峒,命令他们归还侵夺的民田,并招降反叛头目数人,新兴、恩平二县为之安宁。

嘉靖二十八年(1549),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这时正值安南人入侵,欧阳必进上奏留俞大猷效力。此前,安南都统使莫福海去世,儿子宏氵翼尚幼。大臣阮敬想拥立他的女婿莫敬典,另一大臣范子仪想拥立其党羽莫正中,二人相互仇杀。莫正中兵败,带百余人投靠明朝,范子仪收集残卒逃往海东。这时范子仪假称宏氵翼已死,来迎正中回安南即位。范子仪侵略钦、廉等州,使边境居民惶恐不安。欧阳必进传檄俞大猷进兵征讨,俞大猷部快速开到廉州。此时,敌人正在猛烈地攻击廉州城。俞大猷鉴于水军未到,难以歼敌,于是派遣骑兵数人前往劝降,并声称明朝大兵立即开到,敌人不知真情,果然解围而去。不多时,水军赶到,在冠头岭伏击敌人。敌人又进犯钦州,俞大猷拦截了敌人舟船,连续追战数天,生擒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杀死敌人一千二百多名,并乘胜追击到海东云屯,传檄宏氵翼,要他杀掉子仪,以首级献于军前,宏氵翼照办,安南兵事平息。严嵩为了抑制俞大猷,不为其报功,只以赠银五十两作罢。

同年,琼州五指山黎民那燕串通感恩、昌化黎民诸部共同反叛,欧阳必进又调俞大猷讨伐。当时朝廷议设崖州参将,以俞大猷担任此职,于是俞大猷会同广西副将沈希仪等官军进攻反叛者,共俘虏、杀死叛贼五千三百多人,招降三千七百人。俞大猷上书欧阳必进说“:黎民也是人呀,隔几年就反叛一次征讨一次,这难道符合上天怜恤生民的意旨?应该建立城池,设立市镇,用治理汉人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安民。”欧阳必进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俞大猷单人匹马进入山寨,与黎民确定共处的原则,海南遂告安静。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举侵扰浙东。皇帝诏令调任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倭寇攻破了宁波昌国卫,俞大猷率兵击退敌人。倭寇又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攻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奋力抵御海寇的进攻,俞大猷在海上阻截敌人,有较大的战果,但竟被朝廷以失事停俸。不久,又追杀海寇于海中,焚敌船五十余艘,因此撤销了停俸的处分。二年之后,海寇据守波普陀。俞大猷率领将士攻击,攻至半山,海寇突然出击,杀死武举人火斌等三百人,朝廷因此给他以戴罪剿寇的处分,不久在吴淞大败海寇,诏令取消上述处分,并赐银币。海寇从健跳所入侵,俞大猷北部接连破敌,很快取代汤克宽任苏松副总兵职务。当时俞大猷手下兵卒不超过三百人,调集的各路兵卒尚未到来,海寇趁机进犯金山,俞大猷作战失利。这时倭寇屯集在松江柘林的兵力有二万多人,总督张经督促俞大猷出战,俞大猷坚持不可轻举妄动。等到永顺、保靖兵卒陆续赶到时,才随张经大败倭寇于王江泾,但功劳被赵文华、胡宗宪所冒领,并因金山战败事,被朝廷贬谪为一般办事官员。

柘林倭寇虽然败北,但新增援的倭寇乘战船三十余艘突破青村所,与南沙、小乌口、浪港诸路贼人汇合,进犯苏州陆泾坝,直逼娄门,击败南京都督周于德所率部队。海寇又分为二路,北路攻掠浒墅,南路骚扰横塘,兵势蔓延到常熟、江阴、无锡等地,进退于太湖之中。俞大猷与副使任环大败海寇于陆泾坝,烧毁敌船三十余艘。又在三丈浦对向海外逃走的倭寇予以拦击,击沉敌船七艘,海寇退往三板沙停泊。不多时,另外一支倭寇进犯吴江,俞大猷与任环又在莺月豆湖处伏击,倭寇逃往嘉兴。三板沙倭寇掠夺民船作逃跑的打算,俞大猷追击到马迹山,擒获倭寇头目。金泾、许清、白茅港的倭寇见势不妙,都乘船出海,俞大猷追击到荣山,焚毁五艘敌船。倭寇逃到马迹山、三板沙,官军又追上,破坏了三艘敌船。江阴蔡港倭寇也企图逃走,官军在马迹山、马图、宝山分别与敌作战。正值飓风掀起,海盗船沉没不少。柘林的倭寇亦遭官军攻击,击沉船只二十余艘,其余的倭寇退到岸上。稍后,又乘船向海外逃窜。俞大猷与佥事董邦政分路攻击,俘获敌船九艘。在大风的袭击下,敌人又损失战船三艘,剩下的三百人回头登岸,逃到华亭陶宅镇驻守,屡次击败赵文华所率大部官军。入夜倭寇屯驻周浦永定寺,官军四面合围。此时柘林遭风暴袭击的九船倭寇屯集于川沙洼,并纠合其他失散倭寇船只共计四十余艘,兵势尚未止息。巡抚曹邦辅弹劾俞大猷放纵敌人,嘉靖帝恼怒,剥夺其世袭特权,并说他该当死罪,令俞大猷立功赎罪。由于官军对周浦倭寇围攻甚急,倭寇乘夜色掩护向东北逃窜,遭到游击曹克新的拦截,杀死敌人一百三十名,其余倭寇遂与川沙洼的倭人汇合。各路官军日夜攻击,川沙洼的倭寇烧掉营地乘船出海。俞大猷带副使王崇古入海追击,在老鹳嘴赶上敌人,焚毁倭寇大船八艘,杀伤无数。残余倭寇逃往上海浦东。

起初,因倭患严重,特地任命都督刘远为总兵官,兼职管辖苏、松诸郡,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毫无作为。廷臣争说俞大猷有将才。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遂将刘远罢免,任命俞大猷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偕同董邦政击败敌人,倭寇逃到陶山,皇帝为此诏令归还俞大猷世袭特权。倭人自黄浦向外逃遁,俞大猷追击挫伤敌人。这年冬天,因为参与讨平徐海的功劳,加职为都督佥事。徐海部众被讨平后,浙西的倭患止息。只有宁波舟山的倭寇依据险要,与官军抗衡,官军将其围困,而难以攻克。此时作战勇猛的狼兵、士兵都已遣散放归,而从四川、贵州调集的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六千名士兵刚到。俞大猷乘大雪天,四面攻击舟山倭寇,倭寇拼死作战,杀死了士官一名。各路官军愈益争先,冲上去焚毁了敌人栅栏,倭寇死亡甚多,逃出来的也被歼灭,舟山倭寇被官军扫平。

第二年,胡宗宪正以计谋取汪直,听从卢镗的建议与汪直通市贸易,俞大猷表示坚决的反对。后来汪直被诱捕下狱,汪直余党毛海峰等于是据守舟山,在岑港设寨阻挡官军。俞大猷围击,不时有一些小的胜利。然而仰攻不利,冲上去的将士多被敌人杀死。倭寇大批增援而来。朝廷急切地督促胡宗宪出战,胡宗宪以大话敷衍。朝中士大夫竞相诋毁胡宗宪,并弹劾俞大猷。于是撤销俞大猷及参将戚继光的职务,并以一月为期限,平定倭寇。俞大猷等感觉压力甚大,于是对倭寇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倭寇也更加死守。三十七年(1558)七月倭寇才自岑港移驻柯梅,造起一批战船后,泛舟逃去。俞大猷等在海上拦截,击沉倭船一艘,其余倭寇于是乘船向南,流动攻掠闽、广一带。俞大猷先后杀倭四五千人,几乎平定倭患。由于官军将倭寇围击一年而不能攻破,胡宗宪觉得倭寇出走更有利,于是暗地让敌人溜出,并不督兵邀击。等到御史李瑚就此事弹劾胡宗宪时,胡宗宪则将罪责推到俞大猷头上,嘉靖帝大怒,下令逮捕俞大猷,再次剥夺他的世袭荫庇的特权。

陆炳与俞大猷的私人关系很好,他暗地里用自己的家私向严世蕃行贿,俞大猷得以出狱,并命他去边塞立功赎罪。大同巡抚李文进了解俞大猷的才华,跟他一起筹划军事。于是俞大猷设计制造出抵御敌人骑兵的独轮车。他曾用百辆独轮车、三千骑兵,在安银堡大败敌人。李文进向朝廷推荐了俞大猷的这一战车御敌之法,朝廷因此设置了兵车营。京师营卫中有兵车营这一编制,从此时开始。李文进准备偷袭蒙古部落,就商于俞大猷,依计行事,果然大有战绩。朝廷因此赐还俞大猷世代荫庇子孙的特权,接着敌人攻掠广武,俞大猷又将其击退。此前在评定平息汪直倭患的功劳时,朝廷同意将俞大猷免罪录用。至此,镇..出现匪情,川湖总督黄光升向朝廷推荐了俞大猷,俞大猷即任命为镇..参将。

广东饶平贼人张琏,数次攻陷城邑,多年没有平定。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皇帝下诏调俞大猷去南赣,集合福建、广东兵力讨伐。这时胡宗宪兼管江西,他知道张琏远离巢穴,要俞大猷迅速追击。俞大猷说“:应以奇兵偷袭他的巢穴,攻击他必须救护的要害,怎么可以用数万人的部队跟着张琏一人到处流动呢?”于是迅速带一万五千人登上柏高岭,俯视盗贼营地。张琏果然回来救援,俞大猷连败张琏,斩敌一千二百余人。盗贼恐惧,守营不出。俞大猷用计诱张琏出战,派人从阵后将其擒获,还擒获另一头目萧雪峰。广东人将功据为己有,俞大猷亦不计较。俞大猷遣散张琏余部二万人,没有杀戮一个。俞大猷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又乘胜征讨程乡的盗贼,梁宁逃走,徐东洲被擒获。林朝曦约请黄积山谋求大举抗拒官军,官军攻破贼营,斩了黄积山,林朝曦逃去,但后来也被徐甫宰所击灭。不久俞大猷升为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一道攻下兴化城,共同击败海上倭寇。事迹详载于戚继光传。由于戚继光率先破城,得到最高奖赏,俞大猷仅被赐给银币而已。

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月俞大猷调任南赣。四十三年改任广东。当时潮州倭寇二万人与大盗吴平相互支撑,而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等人则经常在惠州、潮州一带劫掠。福建则有程绍禄祸乱延平,梁道辉骚扰汀州。俞大猷以自己的威名震慑这些为非作歹者,他单骑闯入程绍禄驻地,督促程绍禄回到山寨,并要程绍禄将梁道辉赶回去。程、梁二人最后被另一支官军消灭,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温七作战失利,谢以“俞家军”来了恐吓对方,伍端听说,赶忙带着一帮山寨的酋长回去了。不久,俞大猷果真来到惠州,擒获温七。伍端自己负荆请罪,请上阵杀倭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俞大猷以伍端部众为先锋,官军随后,在邹塘包围了倭寇,一昼夜连破三处倭寇巢穴,焚死、斩杀倭寇四百多人,又在海丰大败倭寇,倭寇全部逃到崎沙、甲子等处,抢夺渔民船只向大海方向逃去。倭寇船只在海中多遇风沉没。侥幸脱险的二千多人,退守海丰金锡都。俞大猷将其围困达两月之久,倭寇粮尽,意欲逃去。副将汤克宽设兵伏击,亲自杀死倭之悍将三人。参将王诏等人随后赶到,倭寇遂被击溃。于是移师潮州,依次降伏蓝松三、叶丹楼。并派人招降吴平,将吴平安置在梅岭。不久吴平又举兵反叛,建造战船数百艘,聚集部众一万多人,筑起三座城池固守,经常在滨海地区劫掠。福建总兵官戚继光攻击了吴平,吴平逃往南澳。四十四年(1565)秋天,吴平进入福建,把总朱玑等人在海上阵亡。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领陆军夹击吴平于南澳,大败敌人,吴平侥幸留了一条性命率部脱逃,逃到了饶平凤凰山。戚继光留守南澳,俞大猷的部将汤克宽、李超等跟踪追击,却连续为敌人所败,吴平又掠夺民船流窜海上。闽、广的巡按御史纷纷上疏责难,俞大猷因此受到撤职的处分。吴平终为汤克宽追击远逃,再不敢上陆劫掠了。

河源、翁源贼人李亚元等活动猖獗,总督吴桂芳留俞大猷征讨,征兵十万,分五路进击。俞大猷用计亲捣贼巢,生擒李亚元,俘虏、斩杀敌人共计一万零四百人,救回被裹挟的男女八万余人。于是朝廷又恢复了俞大猷的职务,调任广西总兵官。按照旧例,用有功之臣总管两广官军,与总督同驻梧州,皇帝采用给事中欧阳一敬的建议,在广东、广西各置将帅,罢除勋臣总管兵事的办法。于是召恭顺侯吴继爵回京,代以俞大猷,并授予俞大猷平蛮将军印信。而用刘显镇守广东。两广同时设置大帅,从俞大猷及刘显开始。降将伍端死后,他的部属王世桥又起兵反叛,劫持了同知郭文通。俞大猷连续击败王世桥,王世桥的部下将他抓住献给了俞大猷,因此,俞大猷升为都督同知。

海寇曾一本,本来是吴平的同伙,后降于官军,至此又叛降,劫持澄海知县,击败官军,守备李茂才也中炮身亡。皇帝诏令俞大猷暂时督率广东兵协助讨伐。隆庆二年(1568),曾一本进攻广州,后又攻掠福建。俞大猷集合郭成、李锡部队剿灭了曾一本及其部众。俞大猷因功升为右都督。

广西古田僮人黄朝猛、韦银豹等,在嘉靖末年曾经两次劫掠省城官库,杀害参政黎民表。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交俞大猷统属征讨。俞大猷分兵七路,连续攻破数十处贼人巢穴。贼人力保潮水寨,该寨建在高山的顶端,官兵攻十余日未能奏效。俞大猷假意分兵进攻马浪之敌,而密遣参将王世科率兵乘夜雨之机登山设下伏兵。天刚亮,大炮骤发,敌人大惊,各路部队乘机攀缘而上,敌人全军覆没。马浪等贼人巢穴相继被官军攻克,共计杀死、俘虏敌人八千四百多名,活捉了黄朝猛、韦银豹,百年来的贼寇之患一朝尽除,俞大猷因功享有世袭荫庇子孙的特权,升为指挥佥事。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数建奇功,名震南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后来起用为南京右府佥书。未及赴任,后又以都督佥事出任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秋天,海寇突袭闾峡澳,因战事失利俞大猷被剥夺职务,又以署理都督佥事起用为后府佥书,训练车营,三次上疏,请求退休,不久,去世,赠左都督衔,谥号为武襄。俞大猷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谭纶曾给他写信说“:在节制部伍的精明上,您不如谭纶;在赏罚的分明上,您不如戚继光;在作战的勇猛快捷上,您不如刘显。然而这些都是小智,您则为大将之才。”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欧阳修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赵尔巽
  ●卷二百一·徐梦莘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乾隆
  千百年眼卷六·张燧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佚名
  卷之二百四·佚名
  七二 安徽学政朱筠奏购访遗书情形并进献家中故籍折·佚名
  前集原序·宋名臣言行录
  卷十三·胡一桂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班固
  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四十九·徐天麟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遗 卷九·袁枚

      班史称河间献王云:“夫惟大雅,卓尔不群。”盖盛称贤王之难得也。本朝文运昌明,天潢之裔,皆说《礼》敦《诗》。前已载瑶华主人、檀樽世子诗矣。今又接到豫亲王世子思元主人诗文四册,殷殷请益。其好学虚怀之意,尤可敬也。

  • 卷四十二·董康

      ○淸平樂   不知何人所作。以書生時化從軍。遇高麗女主。得其所撰淸平樂詞。遂成夫婦。後以勤王功受封。故名。劇中姓名事蹟。皆屬子虛。無可據也。   略云。玉泉山淸隱道人。脩煉得長生之術。知趙宋將有事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二十六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明【五言絶句】秋夜            宗泐【五首】窗外芭蕉雨檐前蟋蟀声如将不平意相诉到天明小景孤村带寒鸦远山涵夕雾渡头人未归日落风吹树水竹居图山人水

  • 第九十九回 迫起兵李氏入关中 嘱献书矮奴死阙下·蔡东藩

      却说李密传檄四方,余盗响应,总道是唾手中原,可以应谶,偏偏天命所归,不属李密,却付诸太原留守李渊。渊奉炀帝敕旨,调兵击破甄翟儿,遂在太原镇守。会晋阳令刘文静,与李密素有婚谊,坐罪除名,囚系狱中。渊子世民,已随父至太原,与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万历十五年四月庚申朔 上亲享 太庙○升总督蓟辽等处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王一鹗为兵部尚书○复除翰林院修撰张元忭官如故○辛酉 上御经筵○刘保定等处赎银三千六百四十八两为修理北岳庙○都察院考试实授御史钟化民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十九 列女传一·纪昀

    列女传 【一】(臣)等谨按列女传例凡孝女孝妇节妇及临难守死夫亡身殉者是宜彰微阐幽然皆得登记闲有乱离之际能誓众登陴克全城邑 或闲关报雠万里负骨备厯艰苦以伸其志皆为巾帼士之所难能录之足裨风化者也兹采自唐至元各史

  • 卷七十三·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三乾隆二十四年五月甲辰定边右副将军富徳等疏奏抚定和阗情形富徳等奏言臣等于四月十六日兵至和阗之哈塔里副都统瑚尔起等遣侍卫达三保纳尔布公品级伯克鄂对之侄阿卜达里木库车伯

  • 强练传·令狐德棻

    当时有个叫强练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魏国时有个人叫李顺兴,平时有时说话,有时沉默,好预言未来之事,当时号称李练。人们认为强练类似李练,所以也叫他“练”。强练高大强壮,与平常人不一样。神情恍惚,没

  • 卷一百四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孝宗时韩元吉进故事曰唐书杜黄裳传宪宗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黄裳知帝锐於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

  • 卷一·郑玄

    ◎天官冢宰第一(○陆德明《音义》曰:“本或作‘冢宰上’,非,馀卷放此。”)[疏]“天官冢宰”。郑《目录》云:“象天所立之官。冢,大也。宰者,官也。天者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不言司者,大宰总御众

  • 管子补注卷三·刘绩

      幼官第八【幼始也陈从始辅官齐政之法】   经言八  若因夜虚守静人物人物则皇【言欲气聼声以知吉防必因夜虚之时守其安静以聴人物此时人物则皇暇故吉凶之验不妄】五和时节【土生数五土气和则君顺时节而布

  • 佛学大意(注一)·太虚

    ──三十二年十二月在南岳祝圣寺讲──太虚来南岳尚属初次。此来因缘,约为二种:一为游览数十年来心中所常慕的南岳胜境,二为访问赵议长及空也法师和各位新旧知识,所以才有今天这种胜缘。我感觉到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不

  • 第二十八卷·佚名

    观天品第六之七(三十三天之四)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三十三天第十一地。名离险岸。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闻知见。若人持戒利益众生。福德熏心。或功德人。持戒智慧。或复病人。施其一

  •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昔佛在世时。摩诃迦叶。于诸比丘中。最长年高才明智慧。其身亦有金色相好。佛每说法。常与其对坐。人民见之或呼为佛师。于是迦叶乃辞佛到伊筛梨山中。一山名普能。周旋数千里。去舍卫国二

  • 卷第七·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羼提居士 毕熈志 较订唐姓李。都长安。传二十一主。凡二百九十年。禅于後梁。高祖神尧太武皇帝(渊)戊寅(武德元)(隋)(越王侗)(魏)(李密)(夏)(窦建德)(梁)(萧铣)(凉)(李轨)(秦)(薛举)(定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六·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小參二小參,僧問:「弟子初入堂,乞師開示。」師云:「那裏是你初入處?」僧無語,師云:「父母未生已前、一念未舉已前,是你初處。若是會得元初本體,其來成佛舊矣。」問:「十二時中那裏是學人安身立命處?」師

  •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定隱寺語錄卷第三·佚名

    侍者德閒錄住持嗣法德茂編次結制上堂:定隱今冬結制,要且不比,往年多處宜,減,少處宜添。或問添減何意?向道千聖不然。山僧直心直行,從來不敢欺瞞。不是德山托缽,亦非婆子燒庵。諸禪眾!爾既一總不會,切須擦褲磨肩,咬緊一具,牙齒捏定

  • 乌石山志·郭柏苍

    《乌石山志》由清代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分宸翰、名胜、古迹、寺观、祠庙、第宅园亭、石刻、人物、仙释、志余10卷,全书31.3万字。主要介绍乌石山的自然风貌、人文事迹、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