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中国学术有一特征,亦可谓是中国文化之特征,即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请从孔子说起。孔子自言其为学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人之为学,能于所学有信有好,称述我之所得于前人以为学,不以自我创作求异前人为学。故孔子曰:“甚矣,我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则孔子之学,所日夜追求梦寐以之者,为周公。孟子亦曰:“乃吾所愿,则学孔子。”周公孔孟一线相承,遂成中国之儒学。

孟子又言,舜“与人为善”,“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中国人认为,能与人同即是善,大同即是至善。为学即是学为人,而为人大道则在人与人之相同处,不在人与人之相异处。

其实不仅儒家如此,即墨家亦然。墨主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称天志,尚同。又曰:“非大禹之道不足以为墨。”墨子在古人中举出一禹,正如孔子在古人中举出一周公。墨子正亦如孔子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继儒墨而起者,有道家。其持论则更求同不求异。老子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在古人中特举一黄帝。其人愈古,则愈不见其与人之相异处。则道家亦同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下儒道两家,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术思想之两大主流。所以说中国之学术特征,即其文化特征。

汉儒表彰五经,罢黜百家,独尊周孔。但到魏晋,道家复起,乃有孔子老子将毋同之说,成为一时名言。佛教东来,与儒道鼎足成三,孔子老子释迦遂同为中国人所崇奉。

宋代理学家起,辨异端,一尊儒,然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前无异。惟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不贵自创论,自立说,而著书非所重。孔子作《春秋》,乃是一部史书,则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则孔子平日之言论行事,由其门人弟子写录流行,直到其三传四传以下之后学手中,乃汇编成书。当距孔子之卒百年以上矣。墨子亦未自著书,亦由其门人后学传述其说而成书。

《孟子》七篇,固由孟子亲身与其弟子如万章、公孙丑之徒,编撰成书。其体裁亦大致与《论语》相似,亦只记孟子平日言行,与特地著书,有系统,有组织,自辟一番创论,自表一番特见者仍不同。只有庄老,因其隐退,不似儒墨广集门人弟子,相聚讲学,乃由其私人闲居自撰成书。如《庄子》之内篇七篇,《老子》上下篇,乃特创了由学者自己编撰成书之一例。惟《庄子》多寓言,避世立说。《老子》书名则托之庄周书中之老子,亦寓言,并不详著者之姓名。此下复有会通儒道,写成专篇,如《中庸》《易大传》,则更不知出于何时何人之手。又如《小戴礼记》,所收《大学》《乐记》《礼运》诸篇,作者姓名皆不详,时代亦无考。要之,皆尽在庄老成书之后。则中国学人实皆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无私人自创作,自表现,自成名之心理存在。即此下之道家,亦不重私人一己之著书立说,观其此下之发展而可知。

中国学人极少由其私人一己来著书立说之事。有之,则除史书外,如屈原之作《离骚》,乃为后世文学集部之祖。其他因事成篇,如西汉初年贾谊之《陈政事疏》,董仲舒之《天人对策》等,皆与私人一己著书立说有不同。惟董仲舒于实际政治上无发展,乃写有《春秋繁露》。扬子云在新莽受禅时,下帘寂寂,著有《法言》《太玄》等书。然《春秋繁露》乃阐发《春秋》义,《太玄》《法言》乃模仿《易》与《论语》,皆明表师承,与自创作自立说仍不同。下至隋代,王通写有《文中子》一书。然其书乃由后人编篆,书名亦后人所定。其书主要内容,仍在勒定一传统,依然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自创作自立说,则较董扬为更显。此三人皆儒家中之杰出人,其著书立说犹如是,其他则更可类推不详论。

除史学文学外,更要者则为注释古经典,为汉儒最崇高之事业。郑玄网罗百家,括囊大典,集两汉经注之大成。此下如王弼注《周易》,注《老子》,何晏注《论语》,郭象注《庄子》,甚至如曹操一世豪雄,亦注《孙子兵法》。佛教东来,中国高僧翻译印度经典外,更重注释。唐代《五经正义》注外有疏,即承释氏来。如天台,如华严,中国人在佛教中自创宗派,亦遵守一部经发挥,不尚自著书自立说。禅宗则惟有语录。其实《论语》非即孔子之语录乎。

宋代理学家起,惟周濂溪张横渠有著书。实则濂溪《易通书》即为说《易》。横渠《正蒙》,其书名亦本于《易》,仅以正童蒙,非前无古人,自创新说也。二程则不著书,伊川毕生最大著作为《易注》,亦非自著书。朱子继周张二程,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最大著作,为《论》《孟》集注《学》《庸》章句之四书。其次为《近思录》,仅分类纂集周张二程四家语。又于濂溪《太极图说》及横渠《西铭》特有注。除注《诗》注《易》外,于史学,亦只本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纲目》。于文学,则注《离骚》,又为韩文考异。甚至又注参同契。古今学人著作,论其浩富,朱子当首屈一指。但无一书自抒其创见。其门人编集语录,则有一百三十卷之多。自所为诗文集亦逾百卷,则皆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随感随应,自然流露,与精心结撰有系统有组织刻意著成一书,以表现其自我一己之独得与创见者,大不同。是则,即就朱子一人,可证中国学术史一特征,贵能上同古人,不贵能自创新说矣。

然所谓上同古人者,乃以己上同,非除古人外无己。孔子倡为己之学,而最恶乡愿。生斯世,为斯世也善,乃不知有己。就空间就时间论,天地生人惟己为独一无二。各有一己,而己与己不相同。孔子之不能上同于周公,孔子已自言之,曰:“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是也。《论语》所记岂不多是孔子之言?惟孔子则谓,我上承周公,一切意皆传述周公之意而已。孟子学孔子,何尝不自有一己。子贡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而孟子倡为性善论,显非孔子语。然孟子不自谓此乃我自创语,谓我之所异于孔子者在此。此则孟子之所以为孟子也。孟子又曰:“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则我之所学于前古圣人者,乃学此同然之心耳。本此心以立言,则所言自亦与古圣同。其不求异可知。

《易传》《中庸》言性,亦言天道。然皆兼采道家言。但《易传》《中庸》之作,则一承孔子。不谓此乃我之新创,不谓乃我会通儒道两家而自创新说。并其著书人之姓名亦隐而不彰。彼亦自谓此乃古人意非我意,而实有其一己之意之作为会通和合,则固无疑。

周张二程四人之为学,亦各有其一己,亦互有其相异。而朱子会通和合之,以成宋元明三代理学一大传统,与先秦孔孟以来之儒学会通和合,以成儒学之新传统。今欲研讨朱子学,其最大难题,乃见朱子仅若网罗旧说,称述前古,而其自己则若不见有新创特见,可以自异于前人,而确认其为朱子一人之学。实则若果有之,自中国人观念言,则亦朱子一人之学而已,又何足贵。

司马迁著为《史记》,乃上承孔子之《春秋》,非自我作古也。然曰:“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明之通之岂不在己。中国称门人受业为弟子,此如一家人。子子孙孙相承为一家,学问亦当有传统,故谓之一家言。中国全部二十五史必推司马迁为鼻祖,斯亦诚如一家言矣。岂一己独创,前无承,后无继,一人之学,何得谓之家。且如其父司马谈为《六家要旨》,其子迁则尊孔子,列为世家,则迁之意显异于其父,而迁不以为讳,亦不特自表白。后人亦不于此等处持论立说,惟治史学,则大体必求上同司马迁,如是而已。

今人治朱子学,每喜分别其与前人之相异处。实则朱子亦岂不知前人有相异,如二程有四大弟子,杨龟山仅占其一,李延平则得龟山之传。朱子乃亲受业于延平之门,其对延平可谓备致尊仰,然而朱子之发明二程,又岂限于龟山延平之一脉。又如后人每以程朱连言,尤多以伊川与朱子连言。朱子之推尊伊川,亦固甚至。伊川《易传》,朱子引其说入《近思录》者何限,然朱子自为《易本义》一书,定《周易》本为古人一卜筮书,此则与伊川意见岂不大异。而朱子则并不在此一节上显作分别。即就《语》《孟》集注言,所注之异于二程者又何限,惟朱子为学精神重在会通和合,寻求古人之共同处,不在独抒己见,表明其个人之特异处。今果专向此方面探索,则不免有失朱子为学精神之主要所在矣。

或问如上所言,理学家又何必主辨异端。盖求同必有辨异,辨异亦以求同。而二者之间,则终以求同为要,辨异为次。先秦如墨,如荀,辨异过于求同,皆不为后世所重。吕览、淮南,集宾客为书,而主会通和合,其见重乃转有胜于墨、荀。而如《易传》《中庸》,亦已会通儒道为言。濂溪横渠著书,多据《易》《庸》。即二程,亦多会通儒道。至如释氏禅宗,理学家采及其意者亦不少。朱子亦明白提及华严。今人乃据此等处疑理学家亦多出入释老,不知此正理学家长处,非理学家短处。会通和合,以求共同之一是,始是理学家所用心也。

象山反朱子,而朱子则曰,象山多用力在“尊德性”,己则多用力在“道问学”。因戒其门人,当采他人长,以补自己短。勿轻相争。然象山之死,朱子终说死了一个告子。则朱子虽不同意于象山,而必求勿失其所长。其子释老亦类此。及明代阳明起,从陆反朱,作为朱子晚年定论,亦谓朱子卒从同于象山。此亦可谓中国学人尚同不尚异之一证。

而朱子学之最易受后人之怀疑与争论者,则为其《大学格物补传》之一章。朱子以己意来补古经传之缺,此则大违中国学术传统述而不作之大义。虽朱子自谓乃取程子之意以为之,然又何得径取程子意以补代古人意。朱子此处所指之程子乃伊川,非明道。故后人反朱子必反伊川。《易传》《中庸》虽明白多采道家义,但言必称孔子,则不易起后人之争。故清儒之主汉学反宋学,则必以考据与义理并称。朱子之《大学格物补传》,仅得谓义理当如此,而考据则无凭,即不易为后人接受。此亦中国学术之传统性如此。故可谓中国一学者,其所学,实乃为一部中国学术史。而不贵于学术史外自创一套新学术。亦可谓此一部学术史,乃创始于孔子。而整理此一部学术史,最有成绩者,则为朱子。此即余之所谓尚同不尚异。此亦如耶教不得在耶稣外自创新说也。

清初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三人,其学皆承宋明理学来。亭林力斥阳明,不稍假借。梨洲则终于阳明有偏袒。船山晚年又一主横渠,而于程朱有微辨。然此三人皆意在求同,不在求异。又必上同于古人,不求异其一己,则无以异也。

窃谓中国之有孔子,犹如西方之有耶稣。朱子则如耶教中之马丁路德。其于儒学中之最大贡献,则为编有《论》《孟》集注与《学》《庸》章句之四书,以上驾于汉唐相传之五经之上。而唐代之《五经正义》,递传至宋以后,乃成为《十三经注疏》。愈会通,愈和合,以愈见其共同之一是。此乃中国之学术特征,亦即中国之文化特征。

乾嘉时代之清儒,提倡汉学,则如耶教中之天主教,力反马丁路德之新教。而在中国,则新教终盛于旧教。如同光以下,曾国藩为圣哲画像记一文,陈澧为《东塾读书记》一书,其论学亦皆尚同不尚异,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决不高抬一己,以求杰出于前人。则可谓千古一致之最相同处,无他异也。此二人之为学,皆义理更重于训诂考据,而宋代理学精神亦更胜于汉代经学精神。要之,朱子之风则更甚于其他之诸儒。此风迄清末而犹然。

但孔子在中国决非一宗教主,其所信、所好、所述皆在古,同属人类,而非高出人类之上帝。故亦不高抬一己,以出于前人之上。中国学术如是,文化亦如是,而孔子之在中国,其地位乃若有更超于耶稣以上者。今日吾人果能从此一点上来研究朱子之学,则庶最能获得其主要精神之所在耳。

猜你喜欢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孟子
  商书·太甲中·佚名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苏舆
  近思録集注卷十四·江永
  《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上·阎若璩
  卷一·张廷玉
  卷三十一·顺治
  禹贡指南卷三·毛晃
  卷四百·佚名
  笃信品法句经第四(十有八章)·佚名
  利养品第十三·佚名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太虚法师语集·太虚
  三法度论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八陈元光题龙湖其一环堤森雾伏,璧水湛天枢。带雨金龙甲,朝天锦鲤鱼。楼船摇月鉴,阁鼓肃冰壶。扣枻歌三迭,飞觞泻百枯。犀燃神鬼泣,剑射斗牛虚。怀古标遐轨,龙湖第一途。其二一戈探虎穴,万里到龙湖。原上千花雨,湖

  • 卷三十二·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十二都邑南都赋          【汉】张 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

  • 御选宋诗卷三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三十六五言律诗二梅尧臣上已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修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多慙折腰吏来作食鱼人水发粘篙緑溪毛映渚春风沙暂时逺紫线忆江莼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逺游大字院一百五将近千门烟火微闲过少

  • ●卷十四·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四。   起宣和五年二月一日乙酉,尽二十八日壬子。   二月一日乙酉朔金人遣赵良嗣过泸沟河即焚桥梁次舍。   茆斋自叙曰:先是正月初八日以使事出京未朝见问李靖先索国书并御前劄目副本去次日阿骨打(

  • 御定资政要览后序·顺治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文教之源实开于此故二帝法天而理爰着典谟三王应运而兴聿宣训诰由斯以降厥道弥彰创制显庸之主莫不于占书讲义殷殷加意者盖戡乱以武致治以文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弘治十七年正月癸亥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崔元林岳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

  •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六书略四·纪昀

    六书略 【四】通论辽金元书略○通论许慎曰仓颉之初作书葢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徐锴曰凡六书之义起于象形则日月之属是也形声者以形配声班固谓之象声郑玄注

  • 锦里耆旧传卷四·句延庆

    【起伪广政二十八年冬至干徳四年春】(宋)勾延庆 撰国朝收蜀十二月癸亥伪蜀太子秦王玄哲统领兵士至剑门时招武诸路兵马并已奔退遂回入城正月癸酉前军都陪署王太傅全斌统领大军至汉州界蜀主差伪通奏使伊审征走马送降欵 

  • 史记集解卷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徐广曰 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姓赵氏年十三歳庄襄王死政代立为

  • ●凤洲杂编四·王世贞

    王世贞 科目 洪武四年京畿试士 甲子复位三场程试及三年大比之制 襄阳任 连科状元出太学 张信杜诗 中原西壮士子无登第 是岁得人最多 二十八宿 取副榜举人 翰林主考之始 诏天下举人会试 唱名莫应

  • 陆厥传·李延寿

    陆厥字韩卿,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好写文章。齐朝永明九年(491),诏令百官举荐士人,同郡的司徒左西曹掾顾詗之上表推荐陆厥,州中举他为秀才。当时文章十分盛兴,吴兴的沈约、陈郡的谢緿、琅笽的王融因为气质相似而互相推举,

  •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条·范立本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rd

  • 五灯严统目录卷上·费隐通容

    卷首 序文 凡例 附考序 较正衔氏卷一七佛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尸弃佛(第九百九十九尊)毗舍浮佛(第一千尊)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迦叶佛(第三尊)释迦牟尼佛(第四尊)西天祖师

  • 真腊风土记·周达观

    一卷。元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 (今属浙江) 人。成宗元贞元年(1295),达观随元使臣赴真腊(今柬埔寨),大德元年(1297)回国。此书即他依据在真腊的亲身见闻写成。前有总叙,记载他随同出使经过,下面分记城郭、宫

  • 有商志传·钟惺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一名《有商传》。四卷十二回。题“景陵钟惺伯敬父编辑,古吴冯梦龙犹龙父鉴定”。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稽古堂刊《夏商合传》

  • 洪吉童传·许筠

    朝鲜王朝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著名小说家、诗人许筠所著古典小说。共1册,印刷版。有朝鲜文和汉文两种版本。受中国《水浒传》的影响,揭露壬辰之乱之后的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作者将自己改革腐败政治、破除嫡庶差异

  • 多角关系·茅盾

    中篇小说。1935年创作。共13节。1936年刊于《文学》6卷1期,1937年5月由文学出版社出版,现收入《茅盾全集》第4卷。小说以上海附近的小县城为背景,以地主兼资本家唐子嘉1934年年关时节的债务纠纷为线索,来组成复杂的故

  •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佚名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简称大妙经,唐 达磨栖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