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

弘治十七年正月癸亥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崔元林岳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

○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复诣文华殿朝贺 皇太子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

○江西南昌新淦二县火南昌焚军民居舍一百五十五家新淦焚公署四所军民居舍一千余家镇巡等官以闻 上曰江西灾异非常镇巡等官其痛加修省抚安军民以靖地方

○甲子文武百官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乙丑 宣宗章皇帝忌辰 上祭 奉先殿遣驸马都尉崔元祭 景陵

○命发太仓银六万两于宁夏准明年岁例之数并开中两淮弘治十二十三年存积常股盐十五万四千五百引四川十四年见在盐八万八千七百引云南十二年见在盐五万六千八百引以济边储

○宥云南沾益州土官知州安民罪准赎徒复职贼妇米鲁安民之姑也初谋叛匿安民所是时民已嗣职两省以捕贼委之民杀阿保并其党送贵州受赏仍匿米鲁于家又转致他所福佑遂以兵入普安杀适乌及其二子营于拖长江迎米鲁与居民阳不知以被虏告逮问不出以兵擒获之犹不肯言福佑等遂劫阿马坡及盘江等营其势愈炽民犹上章自辩及大军压境始于狱中移文调家奴民兵擒斩贼党二百余人以自解故贵州论者以米鲁等谋叛皆安民主之左布政使李韶按察使王弁右参政俞深佥事范玶坐民谋叛知情故纵隐藏罪绞民累章愬辩其妻海谷及营长思保等皆讼其冤给事中张维新等会镇巡等官覆问改坐民知人犯罪藏匿不行捕告律减等杖一百徒三年输榖还职而劾韶等议罪不当律合逮问是时云南镇守太监刘曰□永等奏南方诸夷惟土官是服安民罪虽应死恐夷民无人管束致生他变况大兵征剿亦有微功可以赎罪都察院议亦以米鲁叛逆之状始著于阿马坡尤甚于盘江前此固难轻论安民此时果在狱中救死不暇主谋助兵理有可疑各官覆按且无实迹欲并行勘官详为议处至是遂与兵部奏请如维新等言命安民准辩赎罪复任李韶等免逮问各罚俸一月

○丁卯升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毕亨为狭西左布政使监察御史胡华为广东按察司副使

○升狭西布政司右参政车霆为狭西苑马寺卿王琰为山西行太仆寺卿

○己巳升山西按察司佥事郭珠为狭西行太仆寺少卿刘棠为狭西苑马寺少卿

○升福建按察司按察使陶琰为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狭西右参议李思明湖广左参议胡瑞俱为狭西右参政

○顺天府儒学生员赵敷妻何氏一产三子

○庚午吏科给事中吴蕣言朝觐官员至京多有苞苴交易等弊乞行禁约 上曰朝觐述职系大典礼禁约事宜已具累朝榜例若有此等情弊仍令指实闻奏

○命贵州都司都指挥使李雄之子勇袭原职金吾右卫指挥使

○辛未以大祀 天地 上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斋三日

○户部议覆南京给事中徐沂等所言救荒事宜谓南京在城及应天府属县饥荒尤甚请如沂等所奏简命南京文武大臣一员督同原差郎中及应天府府尹将户部草价并诸司赎罪赃罚银与先次奏准水兑脚耗余未及军卫有司预备仓粮通融赈济 上从之命南京工部右侍郎高铨总领赈济

○定国公徐永宁卒永宁字克安景泰初嗣父显忠爵成化中忽发狂疾不克奉朝请闲居者三十余年至是卒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孙光祚嗣

○昏刻月犯昴宿东第一星

○癸酉立春顺天府官进春 上御奉天殿受之时驾将出诣 郊坛免群臣行庆贺礼

○以上元节赐文武群臣假十日

○甲戌大祀 天地于南郊 上还宫谒 太皇太后 皇太后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成礼

○乙亥 上御奉天殿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督理狭西马政都御史杨一清言修举马政二事一会种马谓求乐间开设狭西苑马寺所辖六监二十四苑后皆革去今止存两监六苑臣尝遍历其地酌量草场广狭军额多寡户口盈缩事势难易定为上中下三等开城安定为上苑广宁万安为中苑清平黑水为下苑上苑岁可得马二万匹中苑可得八千匹下苑可得四千匹计亦足以给三边之用但今种马有缺孳息不蕃请给太仆寺银四万三千两用买内地种马付之六苑庶可收孳息之利一增牧军谓六苑旧额恩军一千二百有奇岁月既久伍籍虚耗止余七百余人畜养乏人则蕃息无效请以本地流移客户编作恩军给拨草场使之住牧其有投托影占者绳之以法兵部覆奏从之

○丙子四川威州及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

○戊寅复除浙江按察司按察使荆茂于福建湖广佥事李情于山西俱以丁忧服阕也

○升吏科左给事中吴世忠为湖广布政司左参议南京户部郎中邵棠为陕西右参议监察御史胡希颜为山西按察司佥事

○己卯 英宗睿皇帝忌辰 上祭 奉先殿遣驸马都尉马诚祭 裕陵

○庚辰夜北方流星大如盏色青白光烛地自紫微垣东蕃内东北行至近浊尾迹炸散

○辛巳直隶盐城县地震有声○壬午四川守臣奏松潘番贼剽劫居民势日猖獗乞进兵征剿下兵部会议以讨贼事不可缓但任事在人巡抚都御史林元甫虽善抚驭而用兵攻战非其所长乞别选人代之 上从其议命会举才望素著熟谙军务者二员以闻

○癸未给应城伯孙钺禄米岁一千石本色折色中半兼支

○先是内批命卢龙卫指挥使胡震为署都指挥佥事分守通州兵部尚书刘大夏等及兵科都给事中屈伸皆争之不允监察御史刘玉复上<锍-釒>曰臣闻幸门一开则群枉并进言路一塞则庶政日隳昔舜命九官咨于岳牧 祖宗立法文武员缺轻则该部拟授重则会推上请所以求其当而付之公也近年以来幸门复启孙伯坚等既以传奉而列文阶金琦等又以传奉而任武职传奉不已继之内批始则以王宁登州备倭今则以胡震通州分守较之初政殆有不同且王宁命下之日兵部言官犹交章争之胡震效尤而向之争者率皆缄默此见 圣志稍移则群心益靡瓦解之势甚可惧也设以成命不可复回臣恐百世之后万一有大奸藉以为辞则其害愈远矣章下兵部覆奏以玉所言皆出忠诚宜从其请得旨胡震业已升用已之

○泰宁等三卫都指挥使鬼黑赤等各来贡赐宴并彩叚衣服等物有差

○申严诬告之禁刑科都给事中于瑁等言比者会问犯人李道明止以一人无知妄捏妖词文致百十平人皆罹隐祸非多官为之辩明则诬陷死地者竟皆何辜由此推之恐内外诬枉受害者尤多灾异频仍或由于此 本朝律例凡诬告平人者坐罪有差乞敕法司通行内外问刑衙门明谕禁约今后本状止许直言所告之事不许牵引平人不干己事以图展转其各该官司必先参详该论及干己者速为理断内有旁引律该勿论及例应立案者勿与准理敢有不遵及与施行者皆治以罪法司覆奏请令天下诸司各以此意刊榜谕众从之

○甲申监察御史萧柯牟道各劾奏户部尚书侣钟南京户部右侍郎郑纪不职乞令致仕谓南京户部尚书王轼致仕户部右侍郎许进并有人望乞行取供职 上命姑置之○南京吏科给事中陈伯献奏近者福建寻访鹧鸪竹鸡白画眉紫山鹕等禽鸟今地方灾异叠见水旱相仍当此饥馑之余而求此珍怪之物恐非盛德之事乞停止以苏民困 上曰此等禽鸟未尝行文往取给事中既有此奏其即停止之

○夜月犯房宿日星

○乙酉兵部奏旧例各卫所军伍每五年一清理今已及期在京宜令兵部委官会同科道在外巡按监察御史会同有司举行从之

○丙戌升太常寺卿崔志端为礼部尚书仍掌司事以九年秩满也既而给事中许天锡王盖相继劾之谓志端羽流有玷名器乞收回成命不允

○南京刑部尚书陈道以疾乞致仕不允

○以水灾免顺天保定河间三府及河间大同中屯二卫弘治十六年粮草子粒有差

○命故南京兵部右侍郎黎福之子昭为国子监生从其请也○丁亥庆云侯周寿等七百九十一员朝参不到鸿胪寺锦衣卫奏上得旨各官懒惰朝参本当究问姑宥之仍各罚俸一月

○戊子调山西按察司副使李惟聪于山东按察司专理辽东屯田

○左都督刘宁以大同无功既革半俸闲住至是自陈往年克复哈密功乞封伯爵实图复俸兵部覆奏以为不可命复其半俸

○工部议覆刑部主事韩俊恤困穷之奏请行令广东布政司今后如遇本部坐派各色皮张铜铁皂绉纱白生素平罗银朱等物料宜斟酌地方大小量与科派具开所派数目榜示所司以杜多取之弊仍委廉能官催徵本色解部不许折收银两从之

○己丑赐宁府辅国将军宸澐诰命冠服如制

○庚寅升兵部郎中杨守隅为江西布政司左参政

○调户科左给事中任良弼于吏科

○改密云中卫后所为潮河川千户所以便防御仍隶原卫从巡抚都御史洪钟奏也

○海西益实左等卫女直都督台束等并兀思哈里等卫兀者前等卫女直都指挥忽答木堵里吉等各来贡赐宴并彩叚衣服等物有差

○巡抚宣府都御史刘聪下狱坐偏信下人妄兴大狱破良民数十家刑部拟聪赎徒还职科道复交章劾之谓聪罪重罚轻乃降湖广布政司参政既而遂以朝觐考察去官冠带闲任

○壬辰升永平府知府吴杰为四川布政司左参政

○升南京吏部郎中林沂为贵州布政司右参议琼州府同知邓概为广东按察司佥事

○给故交城庄僖王宫人成氏等养赡米岁一百石

○以旱灾免湖广武昌等九府及沔阳等十卫所弘治十六年粮草子粒有差

○罚巡抚江西都察院都御史林俊俸三月以 圣节出巡为宁王所奏也

○巡抚贵州都御史刘洪奏所属土苗族类渐蕃混处无别乞以百家姓编为字号赐之汉姓兵部覆请 上曰华夏自有定分可随其土俗称呼定与姓氏不必用百家姓

猜你喜欢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范晔
  卷一百四十一·毕沅
  卷四·吴广成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一四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谢恩命办理十三经刻石折·佚名
  三二六 谕内阁此次召试二等各生愿効力者准其四库全书誊录上行走·佚名
  ·剿灭嘉义二重沟逆巢并会同筹办防海事宜摺·丁曰健
  读例存疑卷四十四·薛允升
  孙复传·脱脱
  宋晟传·张廷玉
  卷二百三十四·佚名
  食货五三·徐松
  宋文帝·苏辙
  讨满洲檄·章太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一·彭定求

        卷81_1 【长信宫中树】乔知之   婀娜当轩树,zv茸倚兰殿。叶艳九春华,香摇五明扇。   馀花鸟弄尽,新叶虫书遍。零落心自知,芳菲君不见。   卷81_13 【下山逢故夫】乔知之   妾身本薄命,轻弃城南隅。庭前

  • 序·老舍

    (三幕话剧)全剧人物佟景铭秘书——五十多岁,胖胖的颇有福相。世家出身,为官多年,毕生事业在争取面子。佟继芬小姐——佟秘书之女。已二十六岁,犹自称十七。婚事未成,心中着急,但面子问题所在,又不能轻率从事。于建峰科长——三

  • 书籍简介·陈肇兴

    本书(一册一四○面八四、○○○字)凡八卷,陈肇兴撰。肇兴字伯康,彰化人。清咸丰戊午(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自娱。同治元年,戴潮春(万生)事变起,慨然投笔从戎。彰化陷,隻身冒险逃入集集;仍从事奋练乡勇,投官军。

  • 卷四百二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 王云凤 铜雀台 我走邺城道忽忆铜雀台台下漳河水一去不复囘主人当途高意气昔何健余狂不自禁翠翘三十万日日长歌舞玉斚照琼筵锦殿春溶漾绮窗月婵

  • 第七章 滚滚横流水·老舍

    “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我很好……。”②“我这些天,身体不好。气管的一个小血管破裂了,大口大口的吐血。遵医生的命令,我烟也不吸了,酒也不喝了。市委宣传部长告诉我不要去学习了,在家休养

  •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一)·杨士奇

    仁宗敬天体道纯成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 昭皇帝讳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嫡长子 母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洪武拾壹年柒月贰拾叁日生于凤阳是夕 仁孝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

  •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八月戊申朔祭大社大稷遣吏部尚书库勒纳行礼上驻跸密云县  ○己酉上驻跸遥亭  ○先是谕大学士阿兰泰前者古北口总兵官马进良、率兵往克鲁伦时倒毙骆驼五百有余至今尚有一百五十匹未经抵偿、

  • 首卷二·佚名

    圣祖仁皇帝实录 首卷二目录卷之一顺治十八年正月至二月卷之二顺治十八年三月至五月卷之三顺治十八年六月至七月卷之四顺治十八年闰七月至九月卷之五顺治十八年十月至十二月卷之六康熙元年正月至七月卷之七康熙元年八

  • 一九四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办理遗书情形及查出屈大均等悖逆书籍折·佚名

    一九四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办理遗书情形及查出屈大均等悖逆书籍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初四日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等谨奏,为遵旨查缴遗书,恭折覆奏事。窃臣等于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接准字寄,乾隆

  • 卷十五·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十五(宋)吴缜 撰○十五曰义例不明中宗纪前与诸帝纪详略不同宗室有书姓或不书姓者一事兼该诸传而诸传中有载不载者皇后传所书不同薨卒书法不同温王不立纪传姚南仲传书独孤后事太宗纪魏徵薨事

  • 七 猫·周作人

    这三间补树书屋的内部情形且来说明一下吧。中间照例是风门,对面靠墙一顶画桌,外边一顶八仙桌,是吃饭的地方,桌子都极破旧,大概是会馆的东西。南偏一室原是鲁迅住的,我到北京的时候他让了出来,自己移到北头那一间里去了。那些

  • 卷十二户婚律·窦仪

    【十门】律条十四并疏令式敕条十五起请条一脱漏增减户口疾老丁中小僧道私入道父母在及居丧别籍异财居丧生子养子立嫡放良压为贱相冒合户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别宅异居男女户絶资产死商钱物诸蕃人及波斯附卖口分及永业田

  • 卷三十二·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防书卷三十二明 孙防 编河图纬贲居子曰纬之兴其生于河出图一语乎自前汉世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増演以广其意盖七纬之祖本也顾汉志马郑皆不道

  • 卷八十四·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八十四     婺源江永撰歌舞    樂五補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於言故曰詩言志既形於言則必有長短之節故曰歌永言既有長短則必有清濁高下之殊故曰聲依永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戴圣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2),夏则居橧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6),合土(7),以为台榭、宫室、牗户(8);以

  •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三·道乐

    门人如慧编刻单颂马祖令人送书与径山马钦雪窦与南阳共驾扁舟泛渺茫只解弄潮勤舞棹阿谁自在坐官仓一口吸尽西江水一拳打破太虚空彼此任从沧海变未形终不与人通德山托钵龙呤雾起虎啸风生犀因玩月象遇雷鸣闲时不见操戈甲

  • 柳州文钞·柳宗元

    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

  • 绣球缘·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大明全传绣球缘》,又名《烈女惊魂传》、《巧冤家》。四卷二十九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咸丰元年(1851)广东富桂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