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条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景行录》云:“大丈夫当容人,无为人所容。”

人资禀要刚,刚则有立。

《素书》兵书名。旧题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云:“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顺。”

苏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责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长而责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贵己而贱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轻敌。”

鲁共公曰:“以德胜人则强,以财胜人则凶,以力胜人则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太公曰:“见人善事,即须记之。见人恶事,即须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谓蔽贤;扬人之恶,欺谓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

马援曰:“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康节邵先生曰:“闻人之谤未尝怒,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闻人言人之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故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行善意。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诗》云:“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近思录》云:“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直言诀》曰:“闻过不改,是谓过矣。愚者若驽马也。驽马自受鞭策,愚人终受毁捶,而不渐其驾也。”

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景行录》云:“寡言择交,可以无悔吝,可以免忧辱。”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体,百艺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为无价之宝,慎是护身之符。”

《景行录》云:“寡言则省谤,寡欲则保身。”

《景行录》云:“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无欲易,无名难。”

务名者,杀其身。多财者,杀其后。

老子曰:“欲多伤神,财多累身。”

胡文定公曰:“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贵相。”

李端伯师说:“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时节,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吕氏童蒙训》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盖自攻其恶,日夜自己点检,丝毫不尽则怃于心矣,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录》云:“节食养胃,清心养神。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脉诀》曰:“智者能调五脏和。”

吃食少添盐醋,不是去处休去。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己莫作。

若欲不知,除非莫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人不言,莫若不为。”

《景行录》云:“食淡精神爽,心清梦寐安。”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苏黄门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强暴;深居简出,可以却猛兽;定心寡欲,可以服鬼神。”

《性理书》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景行录》云:“凡修身为学,不在文字言语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谓之盗,欲非其有谓之贼。”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慎。”

《景行录》云:“定心应物,虽不读书,可以为有德君子。”

《礼记》曰:“君子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匿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正义。”

古人克己以避名,今人饰己以要誉。

君子则无古今无治无乱,出则忠,入则孝,用则智,舍则愚。

老子曰:“万般求生,不如修身。千般求生,不如禁口。”

太公曰:“身须择行,口须择言。”

《直言诀》曰:“治家治身者,犹如搆屋者先固基址。立身者先要其德行,成家者先要其产业。治家者须葺其房屋,舍修可以庇人物,立身可以奉神明。全家可以安长幼,治国可以保君子。若基址不实,屋必崩裂。心行若虐,身体危辱,家必丧亡。百姓离乱,国必倾坠,君臣何保?家若丧亡,长幼何托?身若危辱,神明何安?摧崩房屋,人物何庇?成败如斯,孰可察也?”

《警身录》云:“圣世获生乎,始觉寸阴胜尺璧,岂不去邪从正,惜身重命?如人未历于事,当明根叶之异,祸福之殊。根叶者,贤良笃行信为本,正直刚毅枝叶也。父母己身性为本,妻子财物枝叶也。一家之内粮为本,不急之物枝叶也。免辱免刑仁为本,倚财靠势枝叶也。疾病欲痊药为本,信卜巫医枝叶也。万事无过实为本,巧言装饰枝叶也。恩亲贤良敬为本,私好之人枝叶也。衣食饱暖业为本,浮荡之财枝叶也。为官治讼法为本,恣意拟断枝叶也。是故有根无叶可以待时,有叶无根甘雨所不能滋也。若务本业勤谨俭用,随时知足,孝养父母,诚于静闲,守分安身,远恶近善,知过必改,善调五脏,以避寒暑,不必问命,此真福也。”

《景行录》云:“祸莫大于从己之欲,恶莫甚于言人之非。”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苏武曰:“一言之益,重于千金。一行之亏,毒如蛇蝎。”

《近思录》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夷坚志》云:“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利不苟贪终祸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频浴身安频欲病,学道无忧学道难。

太公曰:“贪心害己,利口伤身。”

《景行录》云:“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荀子曰:“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太甲商王,成汤孙。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景行录》云:“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气象。”

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节孝徐先生训学者曰:“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诸君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父母欲之,乡人荣之,诸君何不为君子?”

《论语》曰:“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景行录》云:“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应之矣。”

德胜财为君子,财胜德为小人。

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作福不如避罪,避祸不如省非。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子贡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务者不长。”

刘会曰:“积谷帛者,不忧饥寒;积道德者,不畏凶邪。”

太公曰:“欲德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

太公曰:“贫而杂懒,富而杂力。”

孔子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曰:“寝不尸,居不容。”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折阅:减低售价,这里指亏损。阅:卖。)不市,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体。”

孟子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而失大也。”

凡戏无益,惟勤有功。

太公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景行录》云:“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忍。”

太公曰:“家中有恶外已知之,身有德行人自称传。”

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忿非善莫举,事非是莫说。谨则无忧,忍则无辱,静则常安,俭则常足。

《曲礼》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素书》云:“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分财。”

《景行录》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形不劳,则怠惰易蔽;身不忧,则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劳而常休,乐生于忧而无厌。逸乐者,忧劳其可忘乎?”

心无谄曲,与霹雳同居。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庶几君子。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倾。”

《素书》云:“短莫短于苟得,孤莫孤于自恃。”

老子曰:“鉴明者,尘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岂能胶?”

《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荀子曰:“聪明圣智,不以穷人;济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贤士传》曰:“色不染无所秽,财不贪无所害,酒不贪无所触。不轻他自厚,不屈他自安,心平则无怨恶。”

老子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执道全身,执利招害。”

蔡伯皆曰:“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

卫伯曰:“宽惠博爱,敬身之基;勤学者,立身之本。”

子曰:“身居富贵而能下人者,故何人而不与富贵?身居人上而能爱敬者,何人而敢不爱敬?身居权职所以严肃者,何人而敢不畏惧也?发言而古,动止合规,何人敢违命者也?”

《颜氏家训》曰:“借人典籍,不可损坏而不还,皆须爱护,凡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紫虚元君戒谕心文:“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乐,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心莫恣贪嗔,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长,奉有德,别贤愚,恕无识。物顺来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勿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自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平生可惧可惊而可畏。上临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惟正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先儒曰:“未能植己,何以耘人?”

先儒曰:“妍丑不可太明,议论不可务尽。情势不可殚竭,好恶不可骤施。”

责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扬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猜你喜欢
  第一章 总论·梁启超
  卷二十一·程端学
  先儒格言·汪克宽
  卷七·郑方坤
  卷八·陈则通
  卷三十一·胡广
  御制阅春秋解口号漫题·吕本中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冯友兰
  庄公·庄公四年·左丘明
  《论 语》·佚名
  卷五百九十四·佚名
  金七十论卷下·佚名
  致铁禅法师书·太虚
  第四十一卷·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元帅弘范(淮阳集)·顾嗣立

    弘范字仲畴,河内人,蔡国公柔第九子也。中统初,授行军司马,以平济南李璮功,进顺天路管民总管,移守大名。六年,授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十一年,北兵渡江,弘范为前锋,长驱至建康。屡败宋师,上其功,改亳州万户。后赐名拔都,从中书左丞

  • 题词评曲藻後·王世贞

    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虽然,即是数者,惟词曲之品稍劣,而风月烟花之间,一语一调,能令人酸鼻而刺心,神飞

  • 前 后·林徽因

    河上不沉默的船载着人过去了;这赓续这前面。背后,绵长的路……没有终点桥——三环洞的桥基,早晨,早又到了黄昏,想望的终点,——不能问谁上面再添了足迹; 历史是片累赘!

  • 南宋襍事诗卷七·佚名

    仁和赵信撰帝都绣错列山川警跸初闻鳯诏传从此六飞临幸后七朝都属太平年【葛沣帝都赋序云钱唐据东南之都防号天下繁盛之乐土山川之秀丽井邑之浩穰人物之丰景槩之美考按图籍见于前人之称述备矣因摭其大略总而赋之 渊鉴

  • 卷三百三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三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五十四 陈敬宗【字光世慈谿人】 同东里杨学士郊游分韵得台字 熙阳丽神甸鲜飈荡浮埃采真造琳宫抗蹟登银台桂柱产朱草洞门闭苍苔况与尘世隔浩歌望蓬莱

  • 外集卷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十六讽喻讽赋           【周】宋 玉楚襄王时宋玉休归唐勒谗之于王曰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防辞出爱主人之女入事大王愿王疏之玉休还王谓玉曰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防辞出爱主人

  • 载记第十九 姚泓·房玄龄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为太子。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尚书王尚、黄门郎段章、尚书郎富允文以儒术侍讲,胡义周、夏侯稚以文章游集。时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柯劭忞

      ○外国六   △西域上   西域为唐波斯、昭武九姓、吐火罗等地。唐初,大食灭波斯,其酋本阿剌比人奉谟罕默德之教,自称为哈里发,都报达,在波斯西境。至波斯东境,非哈里发所属也。或谓报达即波斯者,非也。阿剌比人游牧

  • 四八九 谕内阁嗣后阿哥等校书错误亦应一体查核处分·佚名

    四八九 谕内阁嗣后阿哥等校书错误亦应一体查核处分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前派八阿哥、十一阿哥校勘四库全书。向来总裁校书经朕指出错误者,例有处分。嗣后阿哥等所校之书,如有错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九。·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九卷列传九零零零零列传第九。[仓助利][盖苏文]。四九卷列传九仓助利零一○[仓助利]

  • 南阳王高绰传·李延寿

    南阳王高绰,字仁通,武成帝的长子。他生于五月五日辰时,到了午时,后主高纬才出生。武成帝因为高绰的母亲不是正娶,所以将他贬为第二。最初取名叫融,字君明,过继给汉阳王高洽。河清三年,他被改封为南阳王,朝廷又另外为汉阳王找到

  • 姚思廉传·刘昫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亲姚察,在陈代做过吏部尚书,入隋历任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学问兼及儒学和史学,在隋、陈二代地位显要。陈亡后,姚察从吴兴迁到关中。姚思廉年少时就随父亲学习汉代历史著作,能完全继承家传

  • 第三讲·孙中山

    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中国到今日已经失去了这个宝贝。为什么中国失去了这个宝贝呢?我在今天所讲的大意,就是把中国为什么失去了民族主义的原故来推求,并且研究我们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否真正失

  •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佚名

    職官十七 ○職官十七 藩屬各官 土司各官 僧錄道錄等司 △藩屬各官 外藩蒙科爾沁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喀爾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厄魯特一旗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額濟訥土爾扈特一旗杜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薩

  • 140.李密牛角挂书·林汉达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 卷六·王樵

    <经部,书类,尚书日记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六      明 王樵 撰甘誓序曰啓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陆氏曰啓禹子嗣禹为天子扈音户有扈国名与夏同姓马云姒姓之国为无道者按京兆鄠县即有扈之国也甘有扈郊地名马

  • 菩萨地持经 第八卷·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八卷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藏译菩萨地持菩提分品之余◎云何菩萨坏佛法者除其暴害。处中者令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脱。是菩萨于此四种成就众生。当知略说六种巧方便。一者随顺。二者立要

  • 卷第十二·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寒松操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嗣法门人德泰编录拈颂古(七十九则)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云门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喂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强中称胜招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