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淡与不躁

《通书》又有《乐》章,谓:“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此淡字,非仅言乐声,亦指人品即人心言。诸葛孔明言“淡泊明志”。濂溪教人志伊尹之所志,而学颜子之所学,非淡其心,则必伤其所志。心之不淡多欲,则奚能明明德于天下。淡则欲心平,心平则其气和,而所志所欲终得以达。近世尚争,其心淡则不争。

和而不淫,淫者过分义,必侵及其外。和则躁心释,诸葛孔明言:“宁静致远”,曾子曰:“任重而道远”,岂躁心可达。自然大道必兼有时间性,中国文化传统达五千年,其非躁心所至亦可知。

中国人生尚公尚合,西方人生主私主分,宗教、科学、哲学、文学各有其人生之分野与向往,其他各行各业亦莫不然。在官言官,在商言商,立场不同,趋操各别。中国则道一风同,不仅经史子集,学术上无大异趋。即农工商各业,亦有一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如言商,余游新加坡马来亚南洋各地,华侨播迁来者,远自明代,五六百年来,成为一中国社会,历久不变。余又游美国三藩市,侨民集居,亦逾百年以上,而其为一中国社会,依然如旧。寻究根柢,不出儒道两家孔孟庄老之遗风古训,规矩模样,可指可说。礼失在野,较之近百年来国内风气之大变,洵有难想像者。

盖中国不仅是一政治大一统之国家,同时亦是一文化大一统之民族,一切人生全归一统。如言艺术、绘画、音乐,亦莫不有其一共同最高之境界。而此境界,即是一人生境界。艺术人生化,亦即人生艺术化。中国人好称风俗。成风成俗,斯即公而和,合而化矣。《通书》之论乐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是其论音乐,实即论人生。而人生又归于一心。中国传统音乐之宗旨所归,亦一如孔孟庄老之所示。有契于此,庶得中国文化大统之所在矣。

《通书》又曰:“乐者本乎政,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宜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是谓有理想之社会,乃始有理想之音乐。而音乐之为功,不仅在感人心,人心感则可感及天地大自然,感及神祇鸟兽万物,而达于天人万物一太和之境界。此诚中国理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绘画音乐,亦必以达此境界为归极。果其专一游于艺,而无志道据德依仁之心境,则非中国传统之所谓艺矣。

《通书》又曰:“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中国人言乐,必和合之于礼。中国人言礼乐,又必上则和合之于政,下则和合之于俗,未有分别独立,而可以成其为理想之乐者。而乐之声,又必和合之于乐之辞。上自古诗三百首,下及楚辞汉乐府,乃至唐诗宋词元明之曲,以及近代之平剧,与夫北方之大鼓诗,苏州之弹词,以至绍兴调黄梅腔之类,几乎乐声必和合于歌辞,而辞则无不归于善。换言之,必先有合理想之心情,乃始有合理想之种种表现。绘画音乐,凡诸艺术,皆其一端。故中国人言社会,必先衡量其人情风俗。而西方社会学,其所重则惟在物质经济条件。如言家庭,则必先问其贫富。而夫妇父子兄弟姊妹相聚相处,其和乐且耽与否,乃屈居其次。故惟中国社会始能安且久。不论如三国,如五代,如元,如清,异族入主,乃至播迁海外,如南洋各地,如美国之三藩市,亦能历五六百年一二百年,社会人情风俗依然不变。此亦中西文化一歧趋矣。

至其言歌者慕,即如唐宋以下,伎女于其所歌之辞而知慕风雅,慕道义者,散见于小说传奇中,亦不遑举。如晚明之柳如是,可为之例。此亦见中国之教化,而可为《通书》作详阐。然则欲求现代化,当读《通书》。读《通书》,当知求现代化。即就音乐一项论,亦自可有其杰出处。而岂随俗因循之得为现代化乎哉?而亦岂专慕西化之得为现代化乎哉?

猜你喜欢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晏婴
  平书订卷三 建官第三上·李塨
  论语集觧义疏卷七·皇侃
  第十四章 28·辜鸿铭
  卷十八·王道焜
  卷十·朱申
  第十三节 论合群·梁启超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颜之推
  论语通释·焦循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佚名
  卷十一·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欧阳竟无
  致日本佛教徒电·太虚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写在《诗稿》前面·胡也频

    我在已经付印的那些书里,也曾想写一篇序,说一说自己,但终于没有写,是因为不愿说出那表白给别人而自己先得伤心的生活的情状。其实写小说,的确的,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工作,作者是不限定要那样慎重地来表白的。即是说,假使一般读

  • 三集卷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四古今体一百二首【庚辰四】三月朔日御殿定边将军兆惠副将军富德等率成功诸将士朝谒诗以纪事黄麾簇仗正衙排奏凯来朝乐孔皆脱劔释冰摇玉佩卷班按队叩金阶幸逢耆定干戈戢况值熙和风日佳范士燮

  • 卷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二十千秋节有感二首【洙曰按唐纪宗以八月五日生宴百官于花蕚楼下百官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子露囊○大歴四年秋至冬潭州作】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防壮

  • 卷二百三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九道士类五言古贻韦链师        【唐】储光羲精思莫知日意静如空虚三鸟自来去九光遥卷舒新池近天井玉宇停云车余亦苦山路洗心祈道书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唐】

  • 卷九·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九左赞善赵执信撰浮家集仲冬携家南发似有风尘负重教惹病顔残年累妻子多故厌家山旧梦江湖杳荒程雪月间溪声远相送拟问几时还乘月下扶羊岭口号新醅寒送瓮头香絮被羊裘煖覆牀窗际分明晓来月却於半岭

  • 明帝纪第三·陈寿

    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魏书曰: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

  •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脱脱

        宗室世系四      《宋史》 元·脱脱等

  • ○“新政权”怎么又延期?·陶希圣

    ◎一、“新政权”又延期影佐、周佛海在本年一月初间预定二月二十二日成立所谓“新中央政府”,因此他们赶着开青岛会议,接着又开上海会议,准备所谓“中央政治会议”的开会。事不如人愿,为什

  • 绎史卷九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惠王灭陈左传【哀公元年】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懐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

  • 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范晔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游冠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 方山冠 巧士冠却非冠 却敌冠 樊哙冠 术氏冠 鹖冠 帻 佩 刀印 黄赤绶 赤绶 绿绶 紫绶 青绶 黑绶 黄绶青绀纶 后夫人服上古穴居而野处,衣

  • 齐欲伐魏·佚名

    【提要】 行贿受贿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最为卑劣也最为普遍的事,为私利而损公益就是腐败的特征。贿赂腐败古已有之。但是古人也懂变通之法,看看他们怎么对待贿赂的。 【原文】 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

  • 卷二十四·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四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杂记上诸侯行而死於馆则其复如於其国如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集说绥读为緌旌旗之旄也去其旒而用之耳窃案以其绥复之绥有三说郑谓绥当为緌旌旗之旄也去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九(末)·窥基

    沙门基撰从地涌出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来意有三。一者七品明学行流通中。前之一品明所学行。下之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四。此之一品正明现在具安乐行流通之人。寿量及分别功德品。因释此疑展转生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二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二十二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之三大乘经重单合译下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一卷(亦名多唎心经)大唐总持寺沙门智通译 新编入录右此观自在随心咒。前咒五首经。及杂咒中

  • 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 甲子(宋神宗元丰七年起)丙寅(哲宗元佑元年)甲戌(改绍圣)戊寅(改元符)辛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壬午(改崇宁)丁亥(改大观)辛卯(改政和)癸巳(徽宗政和三年止) (甲子)宗本禅师住慧林 元丰

  • 卷第二十九·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十九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请藏经提纲(经函 迎经 开经 阅经 焙经 补经 晒经) 楚石琦禅师新赎藏经上堂。举雪峰一日普请搬柴次。路逢一僧。乃掷下一段柴云。一大藏教只说者个。后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隐元

    嗣法門人如一編頌古世尊拈花花中有刺,笑裏藏刀。機鋒相觸,鬼哭神號。莫謂人天皆罔措,流傳耳口轉腥臊。世尊涅槃出醜摸胸態,憐兒不覺生,臨行伸兩腳,踏卻斷嘗坑。傅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梁武帝,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云

  • 椒邱文集·何乔新

    诗文别集。明何乔新(号椒丘)著。此集为婺源余莹所编辑。三十四卷。卷首有嘉靖元年(1522)舒芬序。卷一至卷三为策略,卷四至卷八为史论,卷九至卷一四为文,卷一五为赋等,卷一六至卷二○为文,卷二一至卷二五为诗,卷二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