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淡与不躁
《通书》又有《乐》章,谓:“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此淡字,非仅言乐声,亦指人品即人心言。诸葛孔明言“淡泊明志”。濂溪教人志伊尹之所志,而学颜子之所学,非淡其心,则必伤其所志。心之不淡多欲,则奚能明明德于天下。淡则欲心平,心平则其气和,而所志所欲终得以达。近世尚争,其心淡则不争。
和而不淫,淫者过分义,必侵及其外。和则躁心释,诸葛孔明言:“宁静致远”,曾子曰:“任重而道远”,岂躁心可达。自然大道必兼有时间性,中国文化传统达五千年,其非躁心所至亦可知。
中国人生尚公尚合,西方人生主私主分,宗教、科学、哲学、文学各有其人生之分野与向往,其他各行各业亦莫不然。在官言官,在商言商,立场不同,趋操各别。中国则道一风同,不仅经史子集,学术上无大异趋。即农工商各业,亦有一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如言商,余游新加坡马来亚南洋各地,华侨播迁来者,远自明代,五六百年来,成为一中国社会,历久不变。余又游美国三藩市,侨民集居,亦逾百年以上,而其为一中国社会,依然如旧。寻究根柢,不出儒道两家孔孟庄老之遗风古训,规矩模样,可指可说。礼失在野,较之近百年来国内风气之大变,洵有难想像者。
盖中国不仅是一政治大一统之国家,同时亦是一文化大一统之民族,一切人生全归一统。如言艺术、绘画、音乐,亦莫不有其一共同最高之境界。而此境界,即是一人生境界。艺术人生化,亦即人生艺术化。中国人好称风俗。成风成俗,斯即公而和,合而化矣。《通书》之论乐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是其论音乐,实即论人生。而人生又归于一心。中国传统音乐之宗旨所归,亦一如孔孟庄老之所示。有契于此,庶得中国文化大统之所在矣。
《通书》又曰:“乐者本乎政,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宜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是谓有理想之社会,乃始有理想之音乐。而音乐之为功,不仅在感人心,人心感则可感及天地大自然,感及神祇鸟兽万物,而达于天人万物一太和之境界。此诚中国理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绘画音乐,亦必以达此境界为归极。果其专一游于艺,而无志道据德依仁之心境,则非中国传统之所谓艺矣。
《通书》又曰:“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中国人言乐,必和合之于礼。中国人言礼乐,又必上则和合之于政,下则和合之于俗,未有分别独立,而可以成其为理想之乐者。而乐之声,又必和合之于乐之辞。上自古诗三百首,下及楚辞汉乐府,乃至唐诗宋词元明之曲,以及近代之平剧,与夫北方之大鼓诗,苏州之弹词,以至绍兴调黄梅腔之类,几乎乐声必和合于歌辞,而辞则无不归于善。换言之,必先有合理想之心情,乃始有合理想之种种表现。绘画音乐,凡诸艺术,皆其一端。故中国人言社会,必先衡量其人情风俗。而西方社会学,其所重则惟在物质经济条件。如言家庭,则必先问其贫富。而夫妇父子兄弟姊妹相聚相处,其和乐且耽与否,乃屈居其次。故惟中国社会始能安且久。不论如三国,如五代,如元,如清,异族入主,乃至播迁海外,如南洋各地,如美国之三藩市,亦能历五六百年一二百年,社会人情风俗依然不变。此亦中西文化一歧趋矣。
至其言歌者慕,即如唐宋以下,伎女于其所歌之辞而知慕风雅,慕道义者,散见于小说传奇中,亦不遑举。如晚明之柳如是,可为之例。此亦见中国之教化,而可为《通书》作详阐。然则欲求现代化,当读《通书》。读《通书》,当知求现代化。即就音乐一项论,亦自可有其杰出处。而岂随俗因循之得为现代化乎哉?而亦岂专慕西化之得为现代化乎哉?
猜你喜欢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晏婴 平书订卷三 建官第三上·李塨 论语集觧义疏卷七·皇侃 第十四章 28·辜鸿铭 卷十八·王道焜 卷十·朱申 第十三节 论合群·梁启超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颜之推 论语通释·焦循 修行方便胜道决定分第八·佚名 卷十一·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欧阳竟无 致日本佛教徒电·太虚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