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覆梅擷芸書(七則)

覆梅擷芸書一

連接二函,于菩提、般若義詳細明辨,可謂古之勤勇哲人。漸亦何知,但本聖言解析之而已,敬述如下︰

來函問般若與菩提何分,般若是根本智,抑是五及五俱意識,又四真中之前二及率爾或至決定,或現量亦比量,皆是般若否?

答︰自唐宋以後,說教多不嫻名相,所以紛紜難悉。龍樹《智論》,明明說觀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是則非實相觀皆非般若也。實相者涅 也,菩提,全體與涅 相應也;除全體相應而相應者,般若也;是謂般若為行中相應,菩提為果中相應也。龍樹說世間現量如牛羊眼,非涅 相應之現量,為有漏故也,有漏必流轉也。嗟乎﹗般若豈易言哉,必與真應,乃見道,入地稱修六度,然初地入定無漏,出定有漏,必六地滿盡、七地無相,方稱出世,自初至六配度以次,至是乃可雲般若耳。地前所修,隨順般若,趣向般若,臨入般若,權稱般若,非實般若也,非波羅蜜多也。般若既稱為觀實相慧,是為無漏行,如來盡未來際作諸功德,豈無所行哉?般若為佛後般若無漏行,在《華嚴》為佛後普賢行,佛與菩薩判之以位,豈判之以事哉?審此則一切所疑皆可解矣。

來函問︰四智是般若,抑是菩提?

四智是般若上分析之相(依各識而分),般若是四智上發現之行。

來函︰三德不說菩提,意涵般若中,或文字通用,否則依龍樹言,但有般若而無菩提矣﹗

答︰菩提是果,般若是行,涅 之解脫身,此一德大小相同,涅 之法身是大牟尼,小不能與。所以不能與者,有菩提,無大菩提故也。大菩提以出纏真如為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如是而成,此所謂無住涅 也。菩提者,佛之果名也;般若者,佛所以為佛之行也,即化身、報身之行也,即佛後之行也。三德以法身對解脫身言,而法身以般若現,法身即菩提也,法身亦佛之異名也,非不言菩提也。

來函問︰觀緣智、十二緣、菩提、涅 四種名相解釋,藉明有因因、有因,有果、有果果之義?

答︰觀緣智者,觀十二緣實相之觀慧也,即般若也。十二緣者,中道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煩惱即菩提也,十二緣實相是佛性,佛性猶胎中人,佛猶出胎人也。菩提者,佛也,由佛性而佛,即胎中人而出胎也。涅 者,法住也,清淨法界,一真法界也。此所以顯得,由菩提顯也,菩提則所生得也,成佛然後見性証真也。是故以智而得緣因因,而後因成也。佛性而佛十二緣,而菩提,因果自然之理也。以生果顯究竟果,所謂以佛用得佛體也,所謂以果歸果果也。略談數語,詳須多讀經論,《大智度論》是極要也。

(1941年12月6日)

覆梅擷芸書二

前覆書論般若義數條,想已寓目。今複得來書,問般若義數條,想見公用功至勤,研討深入,故又答之,幸察。

來書一問︰般若為用,而言真如是般若,若般若為體,則無為法不應是用?二問︰經既以真如為般若,相宗又以真如為圓成實,而經言般若非圓成實,何耶?三問︰經言見聞嗅嘗無常癰箭,又言諸法空相,不生不滅、非染非淨,何耶?

一答︰凡學須根本義明,本義不明,一切自礙。此有二義︰一、二轉依非一非二義;二、舜若言是空而無,舜若多言是空性而有義。二轉依非一非二者、菩提與生滅合是用(化即是用),涅 不與生滅合是體(非化即體),不能渾而為一法故,此化、空二法,莫不皆以空空而空,不能分其誰空誰化。蓋正智緣如時,能所相應非二相故,一相寂滅而無相故,此是〈空性品〉經義,請披讀其文而研之。般若是菩提因、觀實相慧,觀慧自是用,而非與體為一也。慧與寂應為智緣如,自不與體條然異而為二也,就慧義邊言為用,就應義邊言為體,所以文于各處不同也。

二答︰三性是依他起上事,與依他異而為遍計,不與依他異為圓成,皆用邊事,三性不離唯識也,文既就般若相應義邊而言是真如,則非談觀慧用邊事,故言非圓成實也,唯識以用圓成為真如,亦其與體相應而已,故曰即是唯識性也。

三答︰《心經》"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此空是空性也,色空不異而即,則空相即法相,法相即空相,皆實相也,實相之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此空相是實有也,其非系非離系,亦如是也。非實相之色,空中無是色也,即見聞嗅嘗之色,無常癰箭,空中實相無是色也。此間《教訓釋》稿在証剛處,公可函索,是稿無義不陳,若得一讀,公自此諸義冰釋,無複疑問矣。然菩薩病為眾生病,或是後更多問,亦不可知。

(1941年12月19日)

覆梅擷芸書三

頃讀三日來諭,敬悉一切,《院訓釋》已刻竣,前示加入之義,已加入呈覽。唯淨土義則無從加入,蓋與此文談佛境義、尚頓義不同,又與菩薩行由漸而頓義不同故也。唯智學染舍而取淨之第八淨土義,言瑜伽所生勝于極樂,已有他力意,但比較極樂之生為勝而已,故亦不必加也。若要另發揮一文,容俟他日為之。

第二函四問,如經論之問,透辟無倫,此是菩薩代眾生決隱析疑之作,豈真少讀書而幼稚者哉?今為答之。凡人情執,無義不求死式,而絕無虛靈空活之趣,故悟解不生,貫通無日矣。此有五義︰

一、無余界非斷滅一切人境也,但微妙不可思議而已。所謂一真,所謂清淨,一切無少欠缺,故言二種寂滅︰一、寂靜寂滅;二、無損惱寂滅。無損惱寂滅,則無邊功德具在也。

二、菩薩學時非証時,學時于無余界但游觀而不入住,証時則學滿而可入住。然亦入大定窟,而非入滅也。故菩薩無住,以學滿而証為止。佛無住,以証後相應先時菩薩發愿,今日遇緣發現以作功德為始也。

三、佛更不複志愿,志愿皆為菩薩時具足,滿足而後成佛。無為之狀,即為隱為不現。其作功德,皆應菩薩時志愿而已。化身報身不論矣,多寶塔中,涅 佛說《法華》,即是此義。

四、常、樂、我、淨具攝三德。小德名解脫身,大德名法身。所以能法身,惟般若為能,故曰三德。涅 八相中,聲聞但六。六即解脫身,不能真實,即不得法身;不能我、常,即不得般若。常,是法住;我,八自在,大作功德正是八自在威力也。

五、如如如如智不可言一言二。即空理與色法亦不可言一言二。般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然。總之,微妙境界,一切無缺,非一切斷滅也。

略陳五義,四問之疑不出乎是也。隱而不現,佛微妙身,眾障不相應不相見,說隱而不現,入大定窟無為自適,說隱而不現也。無余涅 之色,即微妙色,如無色天之淚下如微雨也。法住之常,對斷滅或間斷說,非如執家說死常也。《內院雜刊》雲︰如來變化至隱而不現,文引《密嚴》。此寂滅境至對大說色,引龍樹《智論》。

(1942年2月12日)

覆梅擷芸書四

問︰《華嚴》"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半偈不明,疑是譯者之誤筆。

誠然誠然,藏中此種處甚多,明唯識者當能一一了然,故吾《院訓?釋教?研究文字》,最初在唯識宗也。欲詳半偈,當詳一法界,今釋之。出纏為法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故凡諸佛身皆謂法身,淨業圓滿,等同不異。據不異言,謂一法身,非塵塵諸佛共一法身也。無法非空,豈猶有刊定一法為一法身哉?法在人為法身,法在法為法界,故名一法身,亦可名一法界也。諸佛各一法界,此之所謂諸佛非一佛也。諸佛同一法界,此之所謂法界不異,淨業如一也。法界無量無邊,周遍圓滿,必無不淨,故時須三僧祗,有情須皆作得度因緣,然後成佛,謂為法身,一切有情皆一法界中法故也。何謂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耶?托質變相,皆吾相分,一也;互為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網,三也;故一切有情皆吾法界中法也。諸佛唯一法身,譬如同業眾生感報娑婆,皆網于一處,謂為一世界,其實皆無量無邊有情之無量無邊世界也。

(1942年2月22日)

覆梅擷芸書五

來函謂此次致恩洋信中,精義甚多,可否由公或令門摘出若干段,俾日後及現今十方得讀雲雲。敬遵所命,節各函義如下︰

道之不明也,一、不明權實之法,而將權作實;二、不明總別之法,而得總或不得別、得別或不得總。由前而說,是為舍月觀指;由後而談,是為負固不服。欲道是明,焉能忽此,請略言之︰慧日休光,部執競計,世友以諸部駁雜而立有部,分別以有部執私而變經部,大乘龍樹始創空醫有,大乘無著複明有拯空,賢首、天台又以性相各詮一隅未能融貫,于是華嚴圓融、法華一乘之教出。諸宗林立,固自有其誰是誰非、誰正誰頗,今且不談。談凡立教者,皆自挾補偏救弊之意以俱來之旨。推其補救之跡,因彼而後有此,此雖成理,卒系于彼起,誰為崛起一峰插天天外飛來無因緣而契第一義,則皆非是,是故教外有宗不可謂全屬虛妄也。既非虛妄,不應毀棄,所不毀棄者,又非是便其悟貪其頓也,誠欲直握驪珠、破陣擒王,認實為實,不欲認權為實也﹗念念佛,法法佛,非教非禪,教之步步為營,宗之念念注的,誠欲其相成也,則所謂佛境而菩薩行也。徒知佛境,知總不得別,禪與天台方便入門之術覺非盡善;徒知菩薩行,知別不得總,則般若明義,雲何後世而增上慢哉?《瑜伽》立教,雲何後世而蹈入破碎支離哉?是故負固不服者大可慮也﹗

遍一切法皆是性,皆是相,性遍一切法故,有七真如;相遍一切法故,有真如相、法界相。不可分一切法中但因緣所生法為相,但無為法為性。性相二宗之名,為自來[ /言]說所誤,今應矯正。

菩薩攝受有情為一體是也,而不達有情本來一體,則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謂所以然耶?大悲者,佛法根本也,若不從一法界出,有何交涉而謂之根本哉?菩薩攝有情為一體固也,何以有情為有情、我為我,而談一體而能一體耶?又何以不相交涉,而談攝受而能攝受耶?必推至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取懷而予,乃能一體,乃能攝受。是故不達有情本來一體,參理解義終未徹也。

立理事分別之說以判一切緣起。甚矣﹗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其所謂理,若何為理;其所謂事,若何為事︰是不可以徹底明辯歟?一真法界理耶、事耶?豈不謂理,然大牟尼名法,牟尼理也,大牟尼則無量無邊功德事也。無余涅 理耶、事耶?豈不謂理涅 是真如異名,然彌勒謂一寂靜寂滅,二無損惱寂滅;寂靜則理,無損惱則無量無邊功德之事。二轉依理耶、事耶?豈不涅 理而菩提事,然〈空性品〉佛說︰是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說其誰化、誰為非化。第一義諦理耶、事耶?豈不是真諦理而俗諦事,然無著《順中論》說︰不異世諦而更別有第一義諦,無自體如本性空如,此則是諦,一相所謂無相,真俗不分,理事可分乎?離言自性理耶、事耶?豈不離言是理,然〈真實品〉中明明說是事,又多義發明是理。色即是空,離言自性之色即是空性之空;空即是色,空性之空即是離言自性之色,色空可以理事判耶?是故空中無色,無言自性之色,豈無離言自性之色哉?若以理事立義以成宗,則真實投降台、賢。何也?天台說一念三千,賢首說理事無礙法界是也,爾以理事不亂說賴耶緣起,台、賢則以理事不礙說真如緣起,為有理事之立義,遂不能徒執不亂義而拒其不礙義故也。是故釋義不精,隨便立宗,未有不前門拒虎而後門進狼也。理事二義立宗,並不見《阿含》,惟憑臆見,臆見可為權度以衡人哉?又言執事為理,何以見染淨一如?豈不凡言一如,皆唯是理?然吾但聞說煩惱即菩提,未聞說煩惱之理即菩提之理,蓋離言自性之煩惱事,即離言自性之菩提事,事本幻而不實故也。若執死事是實,而又于死實事外,談非事是一如,事中之理乃一如,如此見解,真所謂墮五百劫野狐禪也。

談者問曰︰此說理事立宗,適暗投台、賢固也,故真如緣起之說,台、賢誠不謬乎?

答︰體用不分,烏乎不謬。

問︰台、賢既謬,而理事又不可硬作分別,然則以何緣起?

答︰以聖言量所說為緣起。《般若》說︰與生滅相合為菩提,是化;不與生滅相合為涅 ,非化(說不與生滅合不合,不可說不生不滅合不合),是則為正智緣起。《楞伽》說︰自心所現相續而生,生已即滅,名剎那法,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識諸習氣,俱是剎那法,是則為賴耶緣起。正智緣起、賴耶緣起,持業釋也。緣起是正智、賴耶之相,正智、賴耶是緣起之名,有相有名,不可名先于事也。唯識家以其能變所變功能之相而立唯識之名,非持業釋如何?今之談學,每每執死成法,看不活動,如說緣起,必先立理事,又立非理而事,為緣起之因由,是以動輒皆過,則死法之為害也。是故應說生滅之為緣起,萬不可說非理而事之為緣起也。

四月九日來函,六月節錄以應。

(1942年6月)

覆梅擷芸書六

來書說一法界義,相宗、台、賢都少發揮,欲漸作專論或短文,此是至要法事,敢勿如命,但年來精力衰頹,著作須邏輯精詳,誠不能從事,短文亦所不能。無已,則在此覆函中略談數義︰一、法界、法身別;二、如來藏與法身之性得、修得別;三、生因為正智緣起、緣因為真如緣而非起別。三義既明,足免法相淆亂之虞,聊以慰先生悲愿而已。

法界者,法謂一切有為、無為之聖法,一切聖法生長依因名界,則界即依止義。一切法實性、一切如來自體名界,則界即體性義。清淨無生滅,猶如虛空,具足功德,即涅 ,即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此性常住,諸佛有情平等共有,即法住,即法性。《佛地經》以虛空一喻解諸十難,至詳且盡也。

法身者,體依聚義,總說為身。體依義與清淨法界之界同,聚義則身所獨,即此身聚五法為性,兼攝四智心品,不僅與清淨法界同,二轉依果皆此攝,故《金光明》說如如如如智故,是則以聚義談身。三身無別,總名法身,若以體依義談身,則身有分別,自性身名法身,受用身、變化身不名法身。自性身者,《莊嚴》由依義、心義、業義說諸佛三身平等無別,《佛地》則說各有同異,雖法身共有無別,而就能証因仍有差別,《攝論》自性法身,依業同《莊嚴》,而無量現覺則同《佛地》,《金光明經》以多複次詮法身總義,至詳且盡也。法界、法身,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者,性有也,非修得也。修得則唯佛有,下續詳之。

如來藏者,聖教染淨所由立,而聖修所由出也。《勝 經》︰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所染,此染之所由立也;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 ,如來藏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 ,此淨之所由立也;在纏為如來藏,出纏為法身,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此則聖修所由出也;非壞法故名為苦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此則性有;生佛不異,而其分位則有差別,法身為煩惱所纏、生滅流轉名眾生界,厭苦舍欲、于十波羅蜜八萬四千法門而求菩提說名菩薩,永除煩惱垢、清淨住法性、一切法自在說名如來應正等覺,此則修有生佛不同。

然修之雲者︰無漏種子最初本有,蘊如來藏中;次則如來藏中種子發生現行,則見道生如來家;又次正修,于如來藏除染分証法身;終則修滿,金剛道後,異熟盡空,如來藏中無垢充塞,遂坐道場究竟修得,流轉凡夫又烏能有?如佛身之于佛性,一切眾生有佛性而非佛身者,佛性為煩惱所障,而不能眼見佛性也。法身之于如來藏,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而非法身者,如來藏為煩惱所纏,而不能修淨于如來藏也。是故學者不恃性得而重修得也,阿賴耶即如來藏,發揮舍染義說阿賴耶,發揮取淨義說如來藏也。

菩提所生得,涅 所顯得。生是用能義,種子發生現行,皆用能邊事;顯是常住不動義,如燈顯物,非如功能漸漸生起事。性則終古是性,用則終古是用,既說緣起,便非常住,而又說常住生起,便自語相違。故說緣起者是正智邊事,非真如邊事。〈空性品〉說︰化、空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辨別誰空誰化者,雖則均在空空中不容分別,而法法凝入,亦不容淆亂故也。

然見道必須二障全伏,相應涅 ,然後菩提種起發為現行者,何耶?獨頭菩提力能羸弱,不堪自起,須得涅 強力,助之而起。亦如所雲慧由定生,定為慧助故也。涅 雖非緣起生因,而是緣因。是故說緣起者,起則証智邊正因事,而緣亦真如邊助因事也。此義是靈泰義,奘師解正智緣如,挾帶體相為緣,是謂以能帶相,靈泰則說相亦帶能,譬如病夫無力自起,強者挾其兩腋而起之,譬如竹+卞袋不能自起,仗腰間帶,帶而起之,病夫竹+卞袋為智,強者腰間為如,如能助智而起也。諦審此義,是增上義,作意如理,因即采之,解決一切。

乃直判之曰︰真如止可為智助緣,不可遂說真如緣起也。自如來藏中本有無漏種子發為見道現行,皆生起邊事,故可昌言正智緣起也。《起信論》所以種種墮過者,墮在不立正智以對無明也,故直揭之曰︰正智不可不立也,五法也,二轉依也,聖教如是也。又直揭之曰︰正智對無明,不可不立也。《大般若經》說︰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為無明;《密嚴經》說︰法與理相應,明了能觀,見說為正智。是故所知障,無明也;發菩提心,去二障,正智也。而不立此,轉輾墮過,職是由歟?

染淨依于藏識,迷悟依于真如,染淨自是有漏種子、無漏種子也。如來藏之淨種、阿賴耶之染種,皆名藏識也,染出于無明,淨由于正智也;無明為迷,正智為悟,以迷悟而成種;而其所以迷悟者,則依于法界,仗法界力助之而起,是故因緣須仗增上也。是故學者須由多聞熏習而起,發心有四因、四緣、四力,而皆不遺增上也,是故無明、正智為對治事也。

此義易明,而人皆蔽。讀台、賢書,粗得智如不二,即說真如緣起,而不能辯其非是生因;固定唯識,執死智如不一,但見說一法界種種義,即斥為真如緣起邪說到來,而不能辯其非無緣因;是皆徐六擔版漢,不可與之談佛法,且終身墮五裡霧中而不求廓清之道,誠可哀也﹗

三身義,窺基說如《十地》、《金光明》、《楞伽》、《金剛》、《般若》、《涅 》、《勝 》、《解深密》、《法華》、《無垢稱》等經,《瑜伽》、《攝大乘》、二《般若》、《對法》、《佛地》、《唯識》、《寶性》、《莊嚴》等論,《法華》、《無垢稱》等疏,廣辯其相。然于《不增不減》、《如來藏》等經,《法界無差別論》,《法苑義林章》,亦所當究。

(1942年4月23日)

覆梅擷芸書七

來書雲︰《楞伽》、《維摩》于眾生如幻義雖詳,然未說眾生一體,發生大悲毋乃大難,愿為詳說一切眾生一體義。承示如此,此之知見,非直探驪珠、問鼎輕重者,那能道得?蓋此一體義不明, 侗者不得精微諦當,談圓頓義終屬支離,嚴界者不得廣大自然,行大士行終非親切,有鑒于此,徑情發問,是真度眾生者,是真探法界者,故應作答也。

所雲眾生一體者,諸佛以法界為自性身,則體者法界也,談實體于眾生,而無邊法界皆同一味,是為眾生一體。若是應談法界眾生義,此有四義︰一者、法界系眾生界義,是一體義;二者、眾生界屬法界義,是一體義;三者、一體義,是增上義;四者、一體義,是畢竟空義。四義悉明,一體義晰,稟其然乎。

雲何法界系眾生界是一體義耶?《勝 》說︰如來藏是法界藏,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如來藏于法界中,有是三法︰一、依本際相應法界體,說眾生有自性清淨心;二、依本際煩惱所纏法界體,說眾生客塵所染自性清淨心;三、依未來際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備具平等法界體,說眾生即法界異名,是故眾生界是法界。《涅 》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者,諸佛皆以此為性,即如來體性也;體性是法界,而在眾生身中,是故說眾生界是法界。《涅 》又說︰佛是有情成。凡是有情皆可作佛,一切眾生皆是有情,是故眾生界是法界。《瑜伽》說無余涅 ,其無損惱寂滅中,所有功德無量無數,難可了知。凡言功德,皆不離一切眾生,是故眾生界是法界。《唯識》說︰大牟尼名法。法身之牟尼必大,大于作功德度眾生,是故眾生界是法界。均是法界眾生,雲何不為一體?

此其義不明,必舍眾生而求法界,但計法界清淨,契尼夜摩,何恤焦敗是嫌,沉湎永溺﹗如是非法身而解脫身,非大寂滅而寂靜寂滅,無上法王永無希望。無上法王者,一切眾生界所積而成也,法界無邊,眾生界即無邊,一切法界清淨周圓,一切眾生皆得滅度,然後大業咸熙,証等正覺,是故優缽曇華時一出現,三阿僧祗倉卒難成也。鑒于此義,是故行菩薩行,念念法界而念念眾生。

雲何眾生界屬法界是一體義耶?《般若》以實際為刊量,經言︰非度有情于實際,乃度實際于實際。是故菩薩觀滿法界眾生,實為觀滿眾生法界也。是故說法界是眾生界。經雲︰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無著五例釋段段文,釋"即非眾生"句為安立第一義,第一義者,清淨法界是也。是故說法界是眾生界。經又言︰胎卵濕化等滅度,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眾生本無,實唯一法界是也。是故說法界是眾生界。眾生均是法界,雲何不為一體?

此其義不明,一者、必謂眾生實有、實度眾生,是則生實度實。雲何畢竟空義?唯畢竟空是佛境界,非畢竟空雲何為佛弟子?經言︰若菩薩有眾生想者,即非菩薩,說非菩薩,則外魔也。《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而求一切智智,又雲學法界于一切法、學一切法于法界,若修學菩薩最初不明無所得佛境,而惘惘然行一切法菩薩行,則功德愈弘大,有所得者亦必與俱弘大,又安所望于歸其有極?二者、必謂眾生與法界為二,是則眾生非法界中物,彼摩訶衍以他為自者,終不得解而疑無根,無根之修雖信不了,雖堅強不息,其後遇緣必仍退墮于聲聞小乘。又寂滅寂靜之法界如此,希奇勝赫之功德如彼,既不相融矣,則《華嚴》之舉足下足當愿眾生,《般若》之舉足下足求本性空,均無剎那互相容忍,何以聖教動稱不二法門?若知唯一法界,凡所修行非度一切眾生,乃圓滿于一法界,斯則一切無礙,冰釋渙然。

雲何一體義是增上義耶?《瑜伽》說阿賴耶相,謂賴耶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互為增上緣。《唯識》因緣不涉外境,而《瑜伽》增上相網如一,眾生所以一體也。眾生一體,于法界中,何獨非然?是故華嚴世界帝網重重,于一毛孔中容十方世界,將此都世界並碎為微塵,亦一一塵中又具無邊界。世界無增減,眾生無增減,夫然後廣大不可思議,則增上義之所致也。

此其義不明,一者方廣道人,說圓頓象,墮一合相,無所條理,無所解析,莽莽 蒙 蒙,幾何不類娑毗伽羅所談冥諦。二者因噎廢食,以執因緣,卻忘增上,但聞一體惶懼不安,豈知以一體義法乃廣大,以一體義眾乃親切,以法日廣智乃日增,以眾日親悲乃日熾,念念一體,悲智所系。此之所謂摩訶衍,非幾近于聲聞乘,《唯識》析義雖甚精微,而《瑜伽》行修卻獨廣大,行大士者,當一談增上義于《瑜伽》歟?

雲何一體義是畢竟空耶?諸佛是空,法界是空,一切法是空,一切眾生是空,空是實相,實相是刊量,故得畢竟空相應,去菩提不遠。來書所雲《楞伽》觀眾生如壁畫,《維摩》觀眾生如五大、六陰,而不說眾生一體,雲何起悲者?此正是說眾生畢竟實相,此正是說眾生以法界畢竟空為一體,此正是說無緣大悲之所由起。菩薩以實相為刊量,無念無依不在實相中,眾生是吾一體,一體空而不空,以是悲起;眾生同一法界,法界空而不空,以是悲起。《思益梵天經》雲︰一切法無我、人、眾生、壽者,而眾生以為有,菩薩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體、無住、無執藏主宰事物我所,而眾生以為有,菩薩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無生、無滅、無垢離三毒、無去來、無造作戲論,而眾生以為有,菩薩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無相、無愿,緣生靜寂,而眾生以為不然,菩薩于此而起大悲。菩薩悲起而行修,諸佛悲起而立教,若眾生自知畢竟空,菩薩不必行修,佛固不必建立至教也。是悲切于一體,悲切于一體之人,不自知其實相空也。

此其義不明,則所起之悲皆不外世間相,皆有緣之悲。骨肉之痛,痛徹心脾,悲也,而非大悲也。觀一切眾生百一十苦而起悲,大悲也,而非究竟大悲也,皆不免有情緣與法緣也。夫有情與法緣皆非二空,異畢竟空義,君子不以為極至。《華嚴》︰善財入彌勒樓閣,羨艷無邊功德,彌勒彈指,使其出定,示為夢境。《華嚴》敘述功德不可思議,而皆謂為夢現,則畢竟空義,無緣之悲之所生故也,斯乃所謂極至也。發智觀空,空應智徹,然後悲竟,是故根本大悲生于智,而增上大智生于悲。

四義如此,是則眾生一體是法界義,是畢竟空義,佛境在是,佛境菩薩行在是,先生以為何如?

(1942年5月19日)

(選自《內學雜著》卷下,《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二冊)

猜你喜欢
  聘义·戴圣
  卷十七 十七之一·孔颖达
  春秋集传辨疑卷二·陆淳
  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杜预
  第十四章 43·辜鸿铭
  卷八·程廷祚
  卷三十四·黄伦
  诗故卷十·朱谋玮
  颜氏學記卷四·戴望
  卷二百七十四·佚名
  卷十九·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玄奘
  卷第二十五·智旭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瓜庐集·薛师石

    (宋)薛师石瓜庐 近来有新趣买得薛能园疎壤延瓜蔓深锄去草根花时长载酒月夜正开门最识田家乐辛勤更不言 瓜庐至日即事 西山起还伏插入万大潭渔叟操桂棹樵歌过草庵年荒酒味薄天旱井泉甘不愿丘园贲惟将易自参 送赵几道赴台

  • 卷二十一·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一翰林院编修查愼行撰皖上集【起丙子正月尽四月】去冬归自汴梁今年拟息劳筋稍理旧业适承座主清溪公之命与令孙任可偕往皖城避春江风浪之险由四安鎭取山路经宣城池阳抵黄盆口始渡江皆向来

  • 卷三十·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明 梅鼎祚 编琴曲歌辞【唐虞至西楚】【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唐书乐志曰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也世本曰琴神农所造广雅曰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一七言絶句三郦权闻砧玉闗消息到长安处处砧声捣夜防想得月残哀响断一灯清泪剪刀寒夷门遣怀梁园花木艳精神尽属东风防缀人雪压老梅香不起问君消得几多春慈恩塔慈恩石刻半公卿时遇闻人为指名

  • 自堂存藁巻三·陈杰

    宋 陈 撰七言律诗元旦南郊庆成熈朝政化谨三元有事郊南典礼全嗣圣万年初见帝小臣十起夜瞻天想囬玉辂红云晓更揭金鸡暖雨前但愿庆成天下福赋诗岂必从甘泉天基节特晴王春又数五尧蓂先自春来半月赢天上圣功调玉烛云间

  • 帝纪第四 明帝·令狐德棻

    世宗明皇帝讳毓,小名统万突,太祖长子也。母曰姚夫人,永熙三年,太祖临夏州,生帝于统万城,因以名焉。大统十四年,封宁都郡公。十六年,行华州事。寻拜开府仪同三司、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魏恭帝三年,授大将军,镇陇右。孝闵帝践阼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佚名

    弘治九年三月己卯朔○四川长宁县民家楠树生莲花李树生豆荚○辛巳赐秦府永兴王诚澜通鉴纲目从其请也○罚镇番领哨都指挥佥事李钦及分守参将马荣俸各两月坐虏入境杀掠人畜也○晋府义宁王奇渶薨王晋王庶第二子母夫人张氏

  • 卷之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吕思勉

    文化是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其余各方面的情形,都很茫昧。固然,书阙有间,不能因我们之无所见而断言其无有,然果有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其事实也决不会全然失

  • ◎步军统领衙门·费行简

    民国官制糅杂,步军统领衙门,其一也。清代凡明时太监职掌,皆易以旗员步军统领,即明之提督东厂太监也。主管九门门政,故又称九门提督,管巡捕东西南北中五营,司缉捕盗贼奸宄。所辖兵士,皆旗籍,番卒则汉人也。民国初元,本拟裁撤,赵智

  • 卷四十二蠲赈一·冯煦

    恩蠲发帑赈恤缓征光绪改元以来,蠲缓钱粮、漕米及发帑赈恤恭纪。元年三月,奉上谕:"朕寅绍丕绪,抚乂万方,敬念列圣御极之初,蠲免积逋,覃敷开泽,诚以民为邦本,厚民生,正所以培元气也。允宜恪遵成宪,特沛恩纶,所有各直省民欠钱粮,即着

  • 十一、释山·佚名

    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山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小而众,岿。 小山,岌。大山,峘。 属者,峄。独者,蜀。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山顶,冢。 崒者厜

  • 目录·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左传注疏    春秋类目録春秋正义序   春秋左传序春秋左传原目  【附】春秋三传注解传述人卷一隐公【起元年尽二年】卷二隐公【起三年尽五年】卷三隐公【

  • 欢迎萧督军致谢词·太虚

    ──十二年三月在武昌佛学院讲──推原佛学院之发起,固非为各人专作修行自利之计者。观人世之无安,悯众生之在苦,谋一救世救人心之良好方法,克以贯彻始终而实验其真理者,舍佛学外了无别法之可从。诸院董于是乃创立斯院,而办

  • 讲 学 与 修 行·太虚

    ──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讲──讲学以明心为切要,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起信论云:‘言众生心,则摄世出世间一切法尽’。以一切法皆由心缘起,依持乎心也。盖心有特性,一者、能活动了知,二者、能保存经验──受熏持种──,非此则

  • 卷之十四·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四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书问上黄檗老和尚座下七十大诞人天围绕共庆遐龄愧不肖为山川修阻未能预祝徒切神驰拟欲奋飞而至犹恐冒违国禁况未承尊命是以欲举而中止焉所

  • 卷之六下·佚名

    嘉兴大藏经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古林智禅师语录卷之六下侍  者正永记录嗣法门人正巡编辑偈除夕残年节令兹宵尽新岁春光向晓来灯火通明瑶殿起旃檀满爇瑞烟开乍闻火炮驱魔疫又听更筹起禁台大地胜观惟普济众僧和

  • 阴持入经·佚名

    凡二卷。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旨在阐明五阴(色、受、想、行、识)及十二入(眼、耳、鼻、舌、身、心,及色、声、香、味、更、法等,内外各六)之法相,并细说三十七品经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