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內篇卷之二十 袪惑
抱朴子曰:「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淵〔一〕,不得驪龍之夜光也〔二〕。採美玉,不於荊山之岫〔三〕,不得連城之尺璧也〔四〕。承師問道,不得其人,委去則遲遲冀於有獲,守之則終已竟無所成,虛費事妨功,後雖痛悔,亦不及已。世閒淺近之事,猶不可坐知,況神仙之事乎?雖聖雖明,莫由自曉,非可以歷思得也,非可以觸類求也。誠須所師,必深必博,猶涉滄海而挹水,造長林而伐木,獨以力劣為患,豈以物少為憂哉?夫虎豹之所餘,乃狸鼠之所爭也〔五〕。陶朱之所棄〔六〕,乃原顏之所無也〔七〕。所從學者,不得遠識淵潭之門,而值孤陋寡聞之人,彼所知素狹,源短流促,倒裝與人,則靳靳不捨〔八〕,分損以授,則淺薄無奇能,其所寶宿已不精〔九〕,若復料其粗者以教人,亦安能有所成乎?譬如假穀於夷齊之門,〔一十〕告寒於黔婁之家〔一一〕,所得者不過橡栗縕褐〔一二〕,必無太牢之膳、錦衣狐裘矣。或有守事庸師,終不覺悟。或有幸值知者,不能勤求,此失之於不覺,不可追者也。知人之淺深,實復未易。古人之難〔一三〕,誠有以也。白石似玉,姦佞似賢。賢者愈自隱蔽,有而如無,奸人愈自衒沽,虛而類實,非至明者,何以分之?彼之守求庸師而不去者,非知其無知而故不止也,誠以為足事故也。見達人而不能奉之者〔一四〕,非知其實深而不能請之也,誠以為無異也。夫能知要道者,無欲於物也,不狥世譽也,亦何肯自摽顯於流俗哉〔一五〕?而淺薄之徒,率多誇誕自稱說,以厲色希聲飾其虛妄,足以眩惑晚學,而敢為大言。乃云,已登名山,見仙人。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偽也。余昔數見雜散道士輩,走貴人之門,專令從者作為空名,云其已四五百歲矣。人適問之年紀,佯不聞也,含笑俯仰,云八九十。須臾自言,我曾在華陰山斷穀五十年,復於嵩山少室四十年,復在泰山六十年,復與某人在箕山五十年,為同人遍說所歷,正爾,欲令人計合之,已數百歲人也。於是彼好之家,莫不煙起霧合,輻輳其門矣。
又術士或有偶受體自然,見鬼神,頗能內占,知人將來及已過之事,而實不能有禍福之損益也。譬如蓍龜耳。凡人見其小驗,便呼為神人,謂之必無所不知。不爾者,或長於符水禁祝之法,治邪有效,而未必曉於不死之道也。或修行雜術,能見鬼怪,無益於年命。問之以金丹之道,則率皆不知也。因此細驗之,多行欺誑世人,以收財利,無所不為矣。此等與彼穿窬之盜,異途而同歸者也。夫託之於空言,不如著之於行事之有徵也,將為晚覺後學,說其比故,可徵之偽物焉。
昔有古強者,服草木之方,又頗行容成玄素之法〔一六〕,年八十許,尚聰明不大羸老,時人便謂之為仙人,或謂之千載翁者。揚州稽使君〔一七〕聞而試迎之於宜都。既至,而咽嗚掣縮,似若所知實遠,而未皆吐盡者。於是好事者,因以聽聲而響集,望形而影附,雲萃霧合,競稱歎之〔一八〕,饋餉相屬,常餘金錢。雖欒李之見重於往漢〔一九〕,不足加也。常服天門冬不廢,則知其體中未嘗有金丹大藥也。而強曾略涉書記,頗識古事。自言已四千歲,敢為虛言,言之不怍。云已見堯舜禹湯,說之皆了了如實也〔二十〕。世云堯眉八采,不然也,直兩眉頭甚豎,似八字耳。堯為人長大美髭髯,飲酒一日中二斛餘,世人因加之云千鐘〔二一〕,實不能也,我自數見其大醉也。雖是聖人,然年老治事,轉不及少壯時。及見去四凶〔二二〕,舉元凱〔二三〕,賴用舜耳。舜是孤煢小家兒耳,然有異才,隱耕歷山,漁于雷澤,陶于海濱〔二四〕,時人未有能賞其奇者。我見之所在以德化民,其目又有重瞳子,知其大貴之相,常勸勉慰勞之。善崇高尚,莫憂不富貴,火德已終,黃精將起,誕承歷數,非子而誰!然其父至頑,其弟殊惡,恒以殺舜為事。吾常諫諭曰,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將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俄而受禪,嘗憶吾言之有徵也。又云:孔子母年十六七時,吾相之當生貴子,及生仲尼,真異人也,長九尺六寸,其顙似堯,其項似皋陶,其肩似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雖然,貧苦孤微,然為兒童便好俎豆之事。吾知之必當成就。及其長大,高談驚人,遠近從之受學者,著錄數千人。我喜聽其語,數往從之,但恨我不學,不能與之覆疏耳。常勸我讀易云,此良書也,丘竊好之,韋編三絕,鐵撾三折〔二五〕,今乃大悟。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麟死。孔子以問吾,吾語之,言此非善祥也。孔子乃愴然而泣。後得惡夢,乃欲得見吾。時四月中盛熱,不能往,尋聞之病七日而沒,於今髣彿記其顏色也。又云:秦始皇將我到彭城,引出周時鼎。吾告秦始皇,言此鼎是神物也。有德則自出,無道則淪亡。君但修己,此必自來,不可以力致也。始皇當時大有怪吾之色,而牽之果不得出也。乃謝吾曰,君固是遠見理人也。又說漢高祖項羽皆分明,如此事類,不可具記。時人各共識之,以為戲笑。然凡人聞之,皆信其言。又強轉惛耄,廢忘事幾。稽使君曾以一玉卮與強〔二六〕,後忽語稽曰,昔安期先生以此物相遺。強後病於壽春黃整家而死。整疑其化去。一年許,試鑿其棺視之,其尸宛在矣。此皆有名無實,使世閒不信天下有仙,皆坐此輩以偽亂真也。
成都太守吳文,說五原有蔡誕者,好道而不得佳師要事,廢棄家業,但晝夜誦詠黃庭、太清中經、觀天節詳之屬,諸家不急之書,口不輟誦,謂之道盡於此。然竟不知所施用者,徒美其浮華之說而愚人。又教之但讀千遍,自得其意,為此積久,家中患苦之,坐消衣食,而不能有異,己亦慚忿,無以自解,於是棄家,言仙道成矣。因走之異界深山中,又不曉採掘諸草木藥可以辟穀者,但行賣薪以易衣食,如是三年,飢凍辛苦,人或識之,而詭不知也。久不堪而還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其家問之,從何處來,竟不得仙邪?因欺家云,吾未能昇天,但為地仙也。又初成位卑,應給諸仙先達者,當以漸遷耳。向者為老君牧數頭龍,一班龍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視之,不勤,但與後進諸仙共博戲,忽失此龍,龍遂不知所在。為此罪見責,送吾付崑崙山下,芸鋤草三四頃,並皆生細,而中多荒穢,治之勤苦不可論,法當十年乃得原。會偓佺子王喬諸仙來按行〔二七〕,吾守請之,並為吾作力,且自放歸,當更自修理求去,於是遂老死矣。初誕還云,從崑崙來,諸親故競共問之〔二八〕,崑崙何似?〔二九〕答云:天不問其高幾里,要於仰視之,去天不過十數丈也。〔三十〕上有木禾,高四丈九尺,其穗盈車,有珠玉樹沙棠琅玕碧瑰之樹,玉李玉瓜玉桃,其實形如世閒桃李,但為光明洞徹而堅〔三一〕,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每風起,珠玉之樹,枝條花葉,互相扣擊,自成五音,清哀動心。吾見謫失志,聞此莫不愴然含悲。又見崑崙山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門,門廣四里,內有五城十二樓,樓下有青龍白虎,蜲蛇長百餘里,其中口牙〔三二〕皆如三百斛船,大蜂一丈,其毒煞象。又有神獸,名獅子辟邪、三鹿焦羊,銅頭鐵額、長牙鑿齒之屬,三十六種,盡知其名,則天下惡鬼惡獸,不敢犯人也。其神則有無頭子、倒景君、翕鹿公、中黃先生、與六門大夫。張陽字子淵,浹備玉闕〔三三〕,自不帶老君竹使符左右契者,不得入也。五河皆出山隅,弱水遶之,鴻毛不浮,飛鳥不過,唯仙人乃得越之。其上神鳥神馬,幽昌、鷦〈明鳥〉、騰黃、吉光之輩〔三四〕,皆能人語而不死,真濟濟快仙府也,恨吾不得善周旋其上耳。於時聞誕此言了了,多信之者。
又河東蒲阪有項〈曼,中“又改方”〉都〔三五〕者,與一子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家人問其故。〈曼,中“又改方”〉都〔三六〕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來迎我,共乘龍而昇天。良久,低頭視地,窈窈冥冥,上未有所至,而去地已絕遠。龍行甚疾,頭昂尾低,令人在其脊上,危怖嶮巇。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昱昱,真貴處也。仙人但以流霞一盃與我,飲之輒不飢渴。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謁拜失儀,見斥來還,令當更自修積〔三七〕,乃可得更復矣〔三八〕。昔淮南王劉安昇天見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稱寡人,遂見謫守天廚三年,吾何人哉!河東因號〈曼,中“又改方”〉都為斥仙人。世多此輩,種類非一,不可不詳也。此妄語乃爾,而人猶有不覺其虛者,況其微茫欺誑,頗因事類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倉卒安能辨哉?
乃復有假託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三九〕,傳言已八千七百歲〔四十〕,時出俗閒,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四一〕。其洛中有道士〔四二〕,已博涉眾事,洽鍊術數者,以諸疑難諮問和,和皆尋聲為論釋,皆無疑礙,故為遠識。人但不知其年壽,信能近千年不啻耳〔四三〕。後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於河北自稱為白和,於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當。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五經四部,並已陳之芻狗,既往之糟粕。所謂『跡』者,足之自出而非足也。『書』者聖人之所作而非聖也,而儒者萬里負笈以尋其師;況長生之道,真人所重,可不勤求足問者哉?然不可不精簡其真偽也!余恐古強、蔡誕、項〈曼,中“又改方”〉都、白和之不絕於世閒,好事者省余此書,可以少加沙汰其善否矣。又仙經云:仙人目瞳皆方〔四四〕。洛中見之白仲理者〔四五〕,為余說其瞳正方,如此果是異人也。」
校 釋
〔一〕 合浦之淵 合浦,在今廣東省合浦縣,濱南海,古時著名產珠地。
〔二〕 驪龍之夜光 驪,純黑色。驪龍之夜光,黑龍頷下之明珠。
〔三〕 荊山之岫 荊山,在湖北省荊州。相傳卞和得玉於荊山。岫,音袖,山穴。爾雅釋山:山有穴為岫。
〔四〕 連城之尺璧 言璧之貴,價值連城。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見史記藺相如傳。
〔五〕 乃狸鼠之所爭也 校勘記:御覽六百五十九「爭」作「飫」。
〔六〕 陶朱之所棄 陶朱,見前論仙篇注。
〔七〕 乃原顏之所無也 校勘記:御覽六百五十九「顏」作「憲」。案原,原憲;顏,顏回,皆孔丘弟子而家貧者。
〔八〕 則靳靳不捨 靳靳,吝惜貌。
〔九〕 則淺薄無奇能其所寶宿已不精 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並無「能」字,「宿」作「秘」。
〔一十〕假穀於夷齊之門 夷,伯夷;齊,叔齊,殷孤竹君之二子。武王平殷,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首陽山餓死,見史記伯夷列傳。此處言夷、齊之門,無穀可貸。
〔一一〕黔婁 黔婁家貧,見前論仙篇注。
〔一二〕橡栗縕褐 橡栗,言粗惡之食。莊子盜跖篇:晝拾橡栗,暮棲木上。大戴禮記曾子制言篇: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縕褐,粗賤之衣。
〔一三〕古人之難 孫校:「之難」當作「難之」。
〔一四〕見達人而不能奉之者 校勘記:「見達人」藏本作「見達者」。
〔一五〕亦何肯自摽顯於流俗哉 摽顯,猶標榜之意。
〔一六〕容成玄素之法 容成,容成公;玄,玄女;素,素女。其法,指導養之術。
〔一七〕揚州稽使君 孫校:揚當作廣,稽當作嵇,謂嵇含也。外篇自敘云廣州刺史,與晉書洪傳同。又含傳不云為揚州,皆可證也。
〔一八〕競稱歎之 孫校:藏本「競稱」作「竟守」。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競稱歎之」作「竟守事之」。
〔一九〕欒李之見重於往漢 欒,欒大;李,李少君,皆漢武帝時方士。見史記封禪書。
〔二十〕說之皆了了如實也 「了了」原作「萬萬」。校勘記云:御覽三百六十五「萬萬」作「了了」。校補:作「了了」是也。下文云,聞誕此言了了。論仙篇云,目察百步,不能了了。黃白篇云,夜臥即便見天文及四鄰了了。是本書多用了了連語。今本作「萬萬」,蓋「了了」誤作「万万」,又轉寫作「萬萬」也。明案:「萬萬」當作「了了」,今據校正。
〔二一〕堯為人至因加之云千鐘 案孔叢子儒服篇云:「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傅玄敘酒賦:「唐堯千鍾竭」。蓋虛增酒量故也。
〔二二〕及見去四凶 四凶,堯時四凶族。左傳文公十八年:堯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
〔二三〕舉元凱 元,善也,有八元;凱與愷通,和也,有八凱。左傳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謂之八元。
〔二四〕陶于海濱 史記五帝本紀作「陶河濱」。唐張守節正義云:於曹州濱河作瓦器也。
〔二五〕孔丘讀易韋編三絕鐵撾三折 原校:「撾」一作「擿」。明案孔丘讀易韋編三絕鐵撾三折,見論語比考讖。
〔二六〕稽使君曾以一玉卮與強 校勘記:御覽七百六十作「嵇使君以玉匕與強」,引在匕門,當不誤也。卮可一而匕必雙,御覽少「一」字,亦「匕」不誤之證。
〔二七〕會偓佺子王喬諸仙來按行 偓佺者,槐山採藥翁也,好食松實,以松子遺堯云。見列仙傳。王喬,王子喬,見前論仙篇注。
〔二八〕諸親故競共問之 孫校:「競」藏本作「竟」。
〔二九〕崑崙何似 「似」原作「以」。孫校:「以」疑作「似」。校勘記:御覽三十八「以」作「似」。明案當作「似」,今據校正。
〔三十〕去天不過十數丈也 校勘記:御覽三十八「丈」作「里」。
〔三一〕但為光明洞徹而堅 校補:類聚八十六引無「為」字。
〔三二〕其中口牙 校勘記:御覽八百九十一作「其口中牙」。
〔三三〕浹備玉闕 「浹」原作「俠」。校補:「俠」當作「浹」。省煩篇云,浹人事,備王道。廣譬篇云,粗理不可浹全。辭義篇云,人事靡細而不浹,王道無微而不備。荀子禮論篇云,方皇周挾。楊注:「挾」讀為「浹」,帀也。明案校補之說是,今據訂正。
〔三四〕幽昌鷦〈明鳥〉騰黃吉光之輩 孫校:「〈明鳥〉」舊誤作「鷴」,今校正。明案寶顏堂本、崇文本「之輩」作「之屬」。幽昌、鷦〈明鳥〉,皆神鳥名。鷦〈明鳥〉一作焦明。說文鷫字云: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鷫鷞,北方幽昌,中央鳳皇。騰黃、吉光,皆神馬名,見前對俗篇注。
〔三五〕河東蒲阪有項〈曼,中“又改方”〉都 案項〈曼,中“又改方”〉都好道學仙,見論衡道虛篇。
〔三六〕〈曼,中“又改方”〉都 「〈曼,中“又改方”〉」下原無「都」字。孫校:「〈曼,中“又改方”〉」下當有「都」字。今據補。
〔三七〕令當更自修積 「當」原作「常」。校補:「常」疑係「當」字之誤。明案魯藩本、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常」皆作「當」,蓋「常」乃「當」之形訛,今據校正。
〔三八〕乃可得更復矣 孫校:「復」舊誤作「後」,今校正。
〔三九〕如白和者 白,或作「帛」。神仙傳: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太平御覽六百六十一道部引真人傳曰:馬明生者,齊國臨淄人也,本姓帛,名和,字君賢。參神仙傳馬鳴生。是有兩帛和。
〔四十〕傳言已八千七百歲 校補:黃氏日抄引作七千八百歲。
〔四一〕不知其在 孫校:當衍「不知」二字。
〔四二〕其洛中有道士 孫校:當衍「其」字。
〔四三〕信能近千年不啻耳 孫校:當衍「啻」字。
〔四四〕仙人目瞳皆方 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皆方」作為「正方」。
〔四五〕洛中見之白仲理者 孫校:「見之」當作「之見」。白,前遐覽篇作「帛」。
猜你喜欢 夏书·胤征·佚名 尹文子 ·尹文 卷九·崔子方 提要·应撝谦 春秋大全卷三十六·胡广 春秋大全卷十七·胡广 卷十八·李廉 心不动更淡定·李叔同 卷四十一·冯复京 卷五·王应麟 卷四十一·王与之 下孟·章世纯 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太虚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一名伽耶山顶经论)·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