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不动更淡定

淡定是人的定慧,只有内心坚强的人才淡定,只有内心没有恐惧的人才从容。想要修一颗淡定的心,就要有一种岿然不动的定慧作为根基。

不要违背自己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很多,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你可以选择,就不要违背自己。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你将背上沉重的枷锁,从此心无宁日。

弘一法师对修行之人指点迷途:“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人只有懂得反观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像修行中佛家弟子要有认知自我的能力一样重要。

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广汉县人,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来到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怀让禅师每次路过草庵都看到马祖禅师关门用功,就想点悟他,于是敲门问道:“大师每天枯坐在这里,图的是什么?”

马祖禅师没有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他打扰了自己的清修,于是继续坐禅。

怀让禅师看到后,觉得他太执著、固执,但是又不忍心不理会,于是拿起砖头,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了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禅师没法静心,于是打开了庵门,循声音望去,看见怀让禅师在那里不停地磨砖,于是不高兴地问道:“大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

怀让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想把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禅师奇怪地问:“砖怎么可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说:“你说的没错,砖是磨不能成镜的,那么你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禅师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于是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磨砖成镜,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虽是苦行,但无法达到目的。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

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埋头蛮干,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要用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这智慧里面有佛禅的玄机。也许可以说这智慧体现了一个人卓越不凡的思维方式,但方法永远是工具,关键是你要想到去突破。

对于突破困境这件事,弘一法师的教化更加发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师的话来开示众人:“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一教化说出了智慧的根源。

大师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众生。

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师说:“我要自杀,请师父超度我吧!”

“那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要寻短见呢?”一休大师问道。

“不瞒禅师,我经商失败了,借了许多的外债,每天被债主们逼得生不如死,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想一死了之!”信徒回道。

“难道除了死你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吗?”一休大师问道。

信徒痛苦地说:“师父,现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儿外,什么都没有了。”

一休大师惊喜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人,找一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啊!”

信徒失望地说:“大师,我的女儿只是8岁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现在就嫁人呢?”

一休大师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给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这……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信徒大惊失色地说。

一休大师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情吧!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好了,好了!赶快回去吧!”

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师,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一休大师到达后,吩咐信徒在门前搬一张桌子,置上文房四宝,写起了书法。大家看一休的书法写得很好,就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师给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热闹的人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的。结果,一整天一休大师都在忙着写字,看热闹的人则疯狂购买,很快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

“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

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

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低调处事保留余地

低调本来就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得意不张扬,失意不自卑。这样的心境能让人回归平淡,这样的做法也为今后任何的可能保留了几分余地。

印光大师曾经教化弟子们说:“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弘一大师以此警戒自己,其低调、其智慧、其修佛之心可见一斑。众生处事张扬,或者智慧受阻,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执着于外向很难开悟,难以开悟的人对于低调一词也只是表面的理解罢了。

白云禅师曾在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学习了很久依然无法开悟,方会禅师也为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而着急。

有一天,方会禅师带着白云禅师来到了庙前的广场上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不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

白云禅师回答:“我听说是因为一天摔了个大跟头,才突然开悟的。”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故意发出了几声冷笑,转身扬长而去,白云禅师愣在当场,心想:“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呢?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呢?为什么大师会耻笑我呢?”

从这以后白云禅师总是想方会禅师的笑声,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就连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吓醒。终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前往方丈的禅房请求大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后,说:“你还记得在广场上表演把戏的小丑吗?你比他差不了多少。”

白云禅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请师父指点!”

方会禅师说:“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你却害怕人笑。我那天只不过冲着你笑一笑,你就为此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这么认真对外界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渗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你太执著于外界的假相,从而生起得失心,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啊!”白云禅师一听,立刻就大悟了。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自己的喜乐忧苦都被別人左右,便是失去了自己。

不要太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和看法,你活着是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只有顺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低调智慧才是由内而外的,凡事只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了,你才能给自己留足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可以回旋的余地。

修一份平和之心

平和是一种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气度。修一份平和之心,生活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弘一法师教化世人不要有虚浮怠忽之相,要以忠恕为怀,则恶念自无从而起,业障才能消掉。人之悲欢在于心念之间,参透生死,则面对悲欢亦能平淡安然,执着于生死之间,则饱受折磨之苦。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年轻时由于战乱失去了一条腿;中年时,妻子因病而撒手人寰;没过多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他觉得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于是到寺院请求佛陀开示,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佛陀默默地盯着老人看了很久,然后,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举到他的眼前,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仔细看看,它像什么?”

这时恰是深秋,叶子早已枯萎。老人知道这是一片白杨树的叶子,可是,它到底像什么呢?

老人默默思考着,佛陀说:“难道你不觉得它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它就是一颗心呢?”

佛陀的话提醒了老人,的确,这片树叶看起来太像一颗心了,老人的内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佛陀将树叶凑到老人的眼前。老人清楚地看到,树叶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

佛陀把叶子放到了手掌中,缓缓地说道:“它在春风中生芽,在阳光中长大,到寒冷的秋末,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间,它默默地承受蚊虫的叮咬,以至于千疮百孔,经受了狂风的肆虐,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叶子之所以完整地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完全是因为它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无限的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挫折和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并不感觉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赏赐,而只有我们失去光明,失去温暖的时候,才会真正了解此刻是多么幸福。

人的一生难免经历种种挫折和痛苦,但是要牢记,只要我们心中有幸福的种子,便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不论生活中遇到了多大的艰难,我们都要咬紧牙,坚韧地活下去。

开悟心智世事洞明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弘一法师借古圣先贤的祭祀之礼来开示众生:“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行为随心而动

行为是由内心决定的,心有所想,必有所行动。不管你多么用心隐藏自己的心迹,你的行为将把你的所想展示给众人。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五浊恶世被袁宏道居室一语道尽。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所想,然后才以或污浊或怪异的现象呈献给众人。弘一法师也曾点化在家之人万事要先想而后动,这样才能寻得自己的真心迹。

禅宗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为了表达决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请你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当即说:“简单,把你的心给我。”

慧可无奈地说:“弟子无法找到它。”

达摩微笑着说:“那就对了,如你能找到它,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后,慧可终于大悟,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一天,僧璨前去拜谒慧可,问他说:“请师父帮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眼前突然出现了当年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于是微笑着对僧璨说:“简单,你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僧璨求教,当时的僧璨已经是禅宗的三祖了,小和尚问三祖:“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像慧可一样想到了当年自己被开悟的情景,于是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说:“没有谁在束缚我!”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第四祖——道信。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贪欲、争名夺利,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嫉妒和猜疑?遇到问题,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让世情淡一分

世情常常牵扯着人们,让人们左右难舍、举棋不定。其实,在人生路上挣扎的人们看不清,世情浓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轻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弘一法师也告诫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不求奢侈丰盛,心在道上,不要为了顾念人情世故,让道心退失。”

顾念人情世故是一种外在的心态,人有时候就会被这种外在的心态所束缚而让自己的决定左右摇摆,苦累其心。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禅师说:“久闻大师慈悲,请你为我的父亲超度吧!”

佛光禅师欣然同意了,并开始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这个人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想到了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追问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知道他是一个吝啬鬼,所以想教训他一番,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太贵了,禅师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还是打个折吧!给你八两银子,怎么样啊?”

禅师点头道:“好吧!”

诵经如期开始了,只听禅师念念有词地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后感觉不对,于是打断禅师问道:“禅师,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只听说人死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让父亲到东方世界呢?”

禅师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给八两,只好超度他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还是麻烦你超度我父亲到西方世界吧!”

这时,棺木里的父亲突然发起火来:“你这个不孝子,为了省几两银子,害得我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好不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够用金钱衡量呢?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施舍也不能因为受者的价值不同而千差万别。

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的多寡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同样,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亲情、爱情、友谊、公益事业、爱心……都是无价之宝,都值得我们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这位“孝子”一样,既顾念金钱、之后又顾念世情,你的心最终会被累到筋疲力尽。

不为情绪所动

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更淡定。

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

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

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

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

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

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

“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

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

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是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

放下心中的“怕”

人们的内心时常会被恐惧所笼罩,其实“怕”或者“不怕”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怕”,只是因为我们放不下。

弘一法师最初出家也是因为身体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门之后,就曾对众生说:“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贪嗔的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

导致一个人恐惧的信息来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惧,就要会辨识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点,这样心安自在其中。

一个学僧去拜访行海禅师,希望禅师可以为他讲解《临济录》。

行海禅师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开悟,不妨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他讲解的《临济录》是最好的。”

学僧说道:“不瞒禅师,我已经听过他的讲述了,你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现在想听听你的讲解。”

行海禅师见推辞不得,于是示意学僧跟着他走。他把学僧带到了平时僧人们操练的武场,并教了学僧一套剑法,直到学僧练得大汗淋漓才带他回禅房。

行海禅师看着不断擦汗的学僧问:“你觉得我讲解的《临济录》如何?”

学僧大惊,答道:“禅师何曾讲解过《临济录》,不是一直都在练剑吗?”

行海禅师说:“我就是在讲解《临济录》,你觉得讲得如何?”

学僧不解地问道:“难道禅师的《临济录》就是一套剑谱吗?”

行海禅师恳切地开示道:“我本来就善于剑道,所以我只能讲解剑道,我虽然是滴水禅师的弟子,但是并没有学习一般禅者的作为。但是《临济录》绝非纸上谈兵,根本不可能从语言口舌上去了解,师父虽然讲过,但是我不是传声筒,所以没有办法学!”

学僧不以为然地说道:“照禅师这种说法,历代祖师传法传心的功德岂不都成了传声筒了吗?”

行海禅师摇头反驳道:“传法传心是传法传心,传声筒是传声筒。”

世间岂止是学禅不能当传声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一定要自我消化,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有所得。学禅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学会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数。人们越趋于理智,离恐惧和无知也就越远。

猜你喜欢
  春秋释例卷五·杜预
  论语意原卷一·郑汝谐
  卷一百十七·秦蕙田
  卷六十四·秦蕙田
  卷二十·张廷玉
  卷九·王道焜
  卷十·李钟伦
  万善先资集序·周梦颜
  卷五百五·佚名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三[宋刻]·惟白
  第六十六卷·佚名
  论境界·印光
  参禅法器·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宗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七出 尸解·洪昇

    【正宫引子·梁州令】〔魂旦上〕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  【如梦令】绝代风流已尽,薄命不须重恨。情字怎消磨?一点嵌牢方寸。闲趁,闲趁,残月晓风谁问。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

  • 秦修然竹坞听琴·臧懋循

    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元)石子章撰●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郑彩鸾草庵学道 正名 秦修然竹坞听琴楔子〔正旦扮郑彩鸾引外扮都管

  • 三集卷二十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三古今体九十九首【壬午七】苏州启跸作两日驻行旌黄龙发水程不耽惟我志略恋是民情吴会歌声远惠山秀色迎东南风恰好卓午到舟营雨中游惠山寄畅园春雨雨人意惠山

  • 和燕公岳州山城·张说

    赵冬曦为吏恩犹旧,投沙惠此蒙。 江边悠尔处,泗上宛然同。 访道精言合,论经大义通。 鸣琴有真气,况已沐清风。

  • 卷二·林朝崧

    次韵和绍尧醉歌行(以下辛丑)无题六首可怜词有感台湾杂咏答幼春(此首系己酉作)游莱园小池次幼春韵呈绍尧次韵遥和绍尧、祝澄、剑渔、梅樵诸吟友磺溪唱酬之作二首。赠沧玉次韵重九夜偕庄竹书孝廉(士勋)及诸侄泛舟莱园小池次绍

  • 卷四百五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己未朔,罷文德殿視朝,祭太社,百司守職。太史言:「日食二分,不及元奏分數。」翌日,呂大防等稱賀。(梁燾奏疏當考,附六月壬辰。)   三省、樞密院同進呈熙河、延安二捷報。蘇轍奏曰:「近日

  • 卷七·昭梿

    ◎质王好音律质恪郡王讳绵庆,质庄王子也。幼聪敏,庄王督之甚严,初不解何所谓度曲者。与余交最密,自童时,即日相亲谊。尝劝余性之卞急,至于再三,至有众叛亲离之言。语虽激切,实中余之过失。又余有狠仆某,王默告余曰:&ldquo;其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佚名

    正德八年八月丙申朔升狭西布政司右参政王绍为山西按察司按察使山东按察司副使柳尚义为狭西布政司左参政○免山东王家冈等七场拖欠盐课一万六千九百余引折盐布二千九百余疋以兵荒灶户多死徙故也○广西宣化县地震○丁酉

  • 卷二十九·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九六科旧僚题名○六科旧僚题名六科旧僚题名。余忝科名,承乏侍近者,几六载。壬申之夏,始有出参藩政之行,俯仰今昔,又十四五年于兹。年间见予旧所稿六科题名一通,从而观之,盖豪杰之士,用世

  • 卷九十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九十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者齐人也【索隐敬本姓娄汉

  •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传·林献堂

    先二伯父文典公,讳万秩,字序卿,号礼斋;奠国公之次子也。母廖太孺人。时方鼎盛,先祖父甚爱之,故不治家人产。性洒落,谈吐风生。尝自念曰:「人居浊世,名利桁杨;千古会心人,唯有信陵君尔』。遂日持斗酒,娱声色,翛然自

  • 三十四年·佚名

    (戊子)三十四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春正月1月15日○癸亥,正言金東弼,啓請崔重泰罷職,上不許。〈原啓見上。〉重泰始自關東伯遞歸,因入侍言:「尊號命寢後,東民膽落,公議枳舊踐。」重泰疏辨落莫,誤爲膽落,歸咎史官。東弼卽其時史官,啓斥

  • 卷十·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十宋 真德秀 撰礼义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仲虺称汤之词记冠仪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顔色顺辞令容体正顔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

  • 卷二十六·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二十六 明 何楷 撰 周定王之世诗八篇 汾沮洳晋人刺其大夫也【出子贡传申培说同】初设公路公行公族之官而用非其人故刺之【晋自成公即位始有公族余子公行之官解见此诗首章下官初设于晋

  • 守权第六·尉缭

    守,古代指守城。守权,即是守城的谋略。本篇论述了守城的三个原则:一是守城要守城郊外围要地,所谓&ldquo;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rdquo;。二是守城的方法:&ldquo;守者,不失其险也&rdquo;。&ldquo;城一丈十人守之&rd

  • 结和第四十三·桓宽

    【题解】本篇就文学所提的结和亲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总结了&ldquo;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rdquo;的经验教训,认为匈奴&ldquo;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rdquo;。高度赞扬了汉

  • 易学变通·曾贯

    六卷,元曾贯著。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但以已佚。而《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保存曾贯之说较多,标题作《易学贯通》。唯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原缺。清《四库全

  • 澄斋日记·恽毓鼎

    本书记载了恽毓鼎一生的日记。其中包括文献、时事、读经史子集笔记、论古文诗词、民俗风情、家庭锁事。本书不仅反映了清廷末世的腐败,也在古籍版本书画手迹,行医处方,天气天象,地理地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故本书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