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九   遐覽

或曰:「鄙人面牆〔一〕,拘繫儒教,獨知有五經三史百氏之言〔二〕,及浮華之詩賦,無益之短文,盡思守此,既有年矣。既生值多難之運,亂靡有定,干戈戚揚,藝文不貴,徒消工夫,苦意極思,攻微索隱,竟不能祿在其中〔三〕,免此壟畝;又有損於精思,無益於年命,二毛告暮〔四〕,素志衰頹,正欲反迷,以尋生道,倉卒罔極,無所趨向,若涉大川,不如攸濟。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祕,不審道書,凡有幾卷,願告篇目。」

抱朴子曰:「余亦與子同斯疾者也。昔者幸遇明師鄭君〔五〕,但恨弟子不慧〔六〕,不足以鑽至堅極彌高耳〔七〕。於時雖充門人之灑掃,既才識短淺,又年尚少壯,意思不專,俗情未盡,不能大有所得,以為巨恨耳。鄭君時年出八十,先髮鬢班白,數年閒又黑,顏色豐悅〔八〕,能引強弩射百步,步行日數百里,飲酒二斗不醉。每上山,體力輕便,登危越險,年少追之,多所不及。飲食與凡人不異,不見其絕穀。余問先隨之弟子黃章,言鄭君嘗從豫章還,於掘溝浦中,連值大風。又聞前多劫賊,同侶攀留鄭君,以須後伴,人人皆以糧少,鄭君推米以卹諸人,己不復食,五十日亦不飢。又不見其所施為,不知以何事也。火下細書〔九〕,過少年人。性解音律,善鼓琴,閑坐〔一十〕,侍坐數人,口答諮問,言不輟響,而耳並料聽〔一一〕,左右操絃者,教遣長短,無毫釐差過也。余晚充鄭君門人,請見方書,告余曰:要道不過尺素,上足以度世,不用多也。然博涉之後,遠勝於不見矣。既悟人意,又可得淺近之術,以防初學未成者諸患也。乃先以道家訓教戒書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余亦多所先見,先見者頗以其中疑事諮問之。鄭君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然君所知者,雖多未精〔一二〕,又意在於外學,不能專一,未中以經深涉遠耳,今自當以佳書相示也。又許漸得短書縑素所寫者〔一三〕,積年之中,合集所見〔一四〕,當出二百許卷,終不可得也〔一五〕。他弟子皆親僕使之役,採薪耕田,唯余尪羸,不堪他勞,然無以自效,常親掃除,拂拭床几,磨墨執燭,及與鄭君繕寫故書而已。見待余同於先進者,語余曰,雜道書卷卷有佳事,但當校其精粗,而擇所施行,不事盡諳誦,以妨日月而勞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則此輩一切不用也〔一六〕。亦或當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後淺始,以勸進學者,無所希准階由也。鄭君亦不肯先令人寫其書〔一七〕,皆當決其意〔一八〕,雖久借之,然莫有敢盜寫一字者也。鄭君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其體望高亮,風格方整,接見之者皆肅然。每有諮問,常待其溫顏,不敢輕銳也〔一九〕。書在余處者,久之一月〔二十〕,足以大有所寫,以不敢竊寫者,政以鄭君聰慜,邂逅知之,失其意則更以小喪大也。然於求受之初,復所不敢,為斟酌時有所請耳。是以徒知飲河,而不得滿腹〔二一〕。然弟子五十餘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矣。他書雖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將為子說之,後生好書者,可以廣索也。

道經有三皇內文天地人三卷〔二二〕、元文上中下三卷、混成經二卷、玄錄二卷、九生經、二十四生經〔二三〕、九仙經、靈卜仙經、十二化經〔二四〕、九變經、老君玉歷真經、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二五〕、溫寶經、息民經、自然經、陰陽經、養生書一百五卷、太平經五十卷〔二六〕、九敬經〔二七〕、甲乙經一百七十卷〔二八〕、青龍經、中黃經、太清經、通明經、按摩經、道引經十卷、元陽子經、玄女經、素女經〔二九〕、彭祖經、陳赦經、子都經〔三十〕、張虛經、天門子經〔三一〕、容成經、入山經〔三二〕、內寶經、四規經、明鏡經〔三三〕、日月臨鏡經、五言經、柱中經、靈寶皇子心經、龍蹻經〔三四〕、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三五〕、鹿盧蹻經、蹈形記、守形圖、坐亡圖、觀臥引圖、含景圖、觀天圖、木芝圖、菌芝圖、肉芝圖、石芝圖、大魄雜芝圖、五嶽經五卷、隱守記、東井圖、虛元經、牽牛中經、王彌記〔三六〕、臘成記、六安記、鶴鳴記、平都記、定心記、龜文經、山陽記、玉策記、八史圖、入室經、〔三七〕左右契、玉歷經、昇天儀、九奇經、更生經、四衿經十卷、食日月精經、食六氣經、丹一經、胎息經〔三八〕、行氣治病經、勝中經十卷、百守攝提經、丹壺經〔三九〕、岷山經、魏伯陽內經〔四十〕、日月廚食經、步三罡六紀經、入軍經、六陰玉女經、四君要用經、金鴈經、三十六水經、白虎七變經、道家地行仙經、黃白要經、八公黃白經、天師神器經〔四一〕、枕中黃白經五卷、白子變化經、〔四二〕移災經、厭禍經、中黃經〔四三〕、文人經、涓子天地人經、崔文子肘後經〔四四〕、神光占方來經〔四五〕、水仙經、尸解經、中遁經、李君包天經、包元經、黃庭經〔四六〕、淵體經、太素經、華蓋經、行廚經、微言三卷、內視經、文始先生經、歷藏延年經、南闊記〔四七〕、協龍子記七卷、九宮五卷、三五中經、宣常經、節解經〔四八〕、鄒陽子經、玄洞經十卷、玄示經十卷、箕山經十卷、鹿臺經、小僮經、河洛內記七卷、舉形道成經〔四九〕五卷、道機經五卷、見鬼記、無極經、宮氏經、真人玉胎經、道根經、候命圖、反胎胞經、枕中清記、幻化經、詢化經、金華山經〔五0〕、鳳網經、召命經、保神記、鬼谷經、淩霄子安神記、去丘子黃山公記、王子五行要真經〔五一〕、小餌經、鴻寶經、鄒生延命經〔五二〕、安魂記、皇道經、九陰經、雜集書錄、銀函玉匱記金板經、黃老仙錄、原都經、玄元經、日精經、渾成經、三尸集、呼身神治百病經、收山鬼老魅治邪精經三卷、入五毒中記、休糧經三卷、採神藥治作秘法三卷、登名山渡江海敕地神法三卷、趙太白囊中要五卷、入溫氣疫病大禁七卷〔五三〕、收治百鬼召五岳丞太山主者記三卷、興利宮宅官舍法五卷、斷虎狼禁山林記、召百里蟲蛇記、萬畢高丘先生法三卷、王喬養性治身經三卷、服食禁忌經、立功益筭經、道士奪筭律三卷、移門子記、鬼兵法、立亡術、練形記五卷、郤公道要、角里先生長生集、少君道意十卷、樊英石壁文三卷、思靈經三卷、龍首經〔五四〕、荊山記、孔安仙淵赤斧子大覽七卷、董君地仙卻老要記、李先生口訣肘後二卷。凡有不言卷數者,皆一卷也。

其次有諸符,則有自來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靈符、六君符、玄都符、黃帝符、少千三十六將軍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龍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機符、九天發兵符、九天符、老經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經燕君龍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蹻符、消災符、八卦符、監乾符、雷電符、萬畢符、八威五勝符、威喜符、巨勝符、採女符、玄精符、玉歷符、北臺符、陰陽大鎮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厭怪符十卷、壺公符二十卷、九臺符九卷、六甲通靈符十卷、六陰行廚龍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終符合五百卷、軍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其餘小小,不可具記。」抱朴子曰:「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五五〕。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驗者,由於出來歷久,傳寫之多誤故也。又信心不篤,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於書字,則符誤者,不但無益,將能有害也。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五六〕,此之謂也。七與士,但以倨勾長短之閒為異耳〔五七〕。然今符上字不可讀,誤不可覺,故莫知其不定也。世閒又有受體使術,用符獨效者,亦如人有使麝香便能芳者,自然不可得傳也。雖爾,必得不誤之符,正心用之。但當不及真體使之者速效耳,皆自有益也。凡為道士求長生,志在藥中耳,符劍可以卻鬼辟邪而已。諸大符乃云行用之可以得仙者,亦不可專據也。昔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五八〕。有人試取治百病雜符及諸厭劾符,去其籤題以示象,皆一一據名之。其有誤者,便為人定之。自是以來,莫有能知者也。」

或問:「仙藥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聞命矣,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抱朴子曰:「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九〕五岳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祕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傳,傳之歃血而盟,委質為約。諸名山五岳,皆有此書〔六十〕,但藏之於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山,令人見之。如帛仲理者〔六一〕,於山中得之,自立壇委絹,常畫一本而去也。有此書,常置清潔之處。每有所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經曰,家有三皇文,辟邪〔六二〕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書與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婦難艱絕氣者持之,兒即生矣。道士欲求長生,持此書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可以涉江海,卻蛟龍,止風波。得其法,可以變化起工〔六三〕。不問地擇日,家無殃咎。若欲立新宅及冢墓,即寫地皇文數十通,以布著地,明日視之,有黃色所著者,便於其上起工,家必富昌。又因他人葬時,寫人皇文,并書己姓名著紙裏,竊內人冢中,勿令人知之,令人無飛禍盜賊也。有謀議己者,必反自中傷。又此文先潔齋百日,乃可以召天神司命及太歲,日遊五岳四瀆,社廟之神,皆見形如人,可問以吉凶安危,及病者之禍祟所由也。又有十八字以著衣中,遠涉江海,終無風波之慮也。又家有五嶽真形圖,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道士時有得之者,若不能行仁義慈心,而不精不正,即禍至滅家,不可輕也。

其變化之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化形為飛禽走獸〔六四〕,及金木玉石,興雲致雨方百里,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為千人,因風高飛,出入無閒,能吐氣七色,坐見八極,及地下之物,放光萬丈,冥室自明,亦大術也。然當步諸星數十,曲折難識,少能譜之〔六五〕。其淮南鴻寶萬畢〔六六〕,皆無及此書者也。又有白虎七變法,取三月三日所殺白虎頭皮,生駞血、虎血〔六七〕,紫綬,履組,流萍,以三月三日合種之。初生草似胡麻,有實,即取此實種之,一生輒一異。凡七種之,則用其實合之,亦可以移形易貌,飛沈在意,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過此不足論也。」

遐覽者,欲令好道者知異書之名目也。鄭君不徒明五經、知仙道而已,兼綜九宮三奇〔六八〕、推步天文、河洛讖記,莫不精研。太安元年〔六九〕,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七十〕,乃負笈持仙藥之撲〔七一〕,將入室弟子,東投霍山,莫知所在〔七二〕。

校 釋

〔一〕 鄙人面牆 面牆,此謂面向牆而學。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面牆術學,不識臧否。

〔二〕 五經三史百氏之言 案易、書、詩、禮、春秋,謂之五經。三史,此謂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百氏之言,諸子百家之說。

〔三〕 竟不能祿在其中 論語衛靈公篇:學也祿在其中矣。

〔四〕 二毛告暮 二毛,白髮黑髮相間,下文所謂「髮鬢班白」者。禮記檀弓下:陳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獲二毛。

〔五〕 幸遇明師鄭君 鄭君,鄭隱,見前黃白篇注。

〔六〕 但恨弟子不慧 「弟子」原作「子弟」。孫校云:「子弟」當作「弟子」。明案孫校是,今據正。

〔七〕 不足以鑽至堅極彌高耳 論語子罕篇:「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蓋顏回讚嘆其師孔丘之辭。

〔八〕 數年閒又黑顏色豐悅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作「數年間復黑,又顏色豐澤」。

〔九〕 火下細書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火下」作「燈下」。

〔一十〕善鼓琴閑坐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善鼓琴閑坐」作「閑夜鼓琴」。

〔一一〕耳並料聽 孫校:刻本「料」作「聰」。案寶顏堂本作「聰」。

〔一二〕雖多未精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作「雖多而未精」。

〔一三〕又許漸得短書縑素所寫者 校勘記:「又許」御覽六百七十作「久許」。

〔一四〕合集所見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集」作「積」。明案影宋本御覽仍作「集」。

〔一五〕終不可得也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作「不可頓得了也」。案影宋本御覽作「經不可頓得了也」。

〔一六〕此輩一切不用也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此輩」作「此書等」。

〔一七〕不肯先令人寫其書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先」作「悉」。

〔一八〕皆當決其意 案魯藩本、慎校本、御覽引「決」皆作「訣」。「決」與「訣」通。

〔一九〕不敢輕銳也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銳」作「脫」。

〔二十〕久之一月 檢藏本、魯藩本、慎校本、寶顏堂本等「之」皆作「或」,案作「或」於義為長。

〔二一〕徒知飲河而不得滿腹 莊子逍遙遊篇:「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抱朴所言,意在不敢貪求。

〔二二〕道經有三皇內文天地人三卷 「天地人」原作「天文」。孫校:天文之「文」,刻本作「地人」二字。校補:刻本近是。下文載有地皇文人皇文。雜應篇云,或以三皇天文召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三皇天文者,即三皇內文中天皇文也。蓋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各一卷,共三卷。明案慎校本、柏筠堂本作「三皇內文天地人三卷」,是,今據訂正。前地真篇云,昔黃帝受三皇內文;又本篇云,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明正統道藏有三皇內文遺秘三卷。

〔二三〕二十四生經 明正統道藏有二十四生圖經一卷。

〔二四〕十二化經 孫校:藏本無「十」字,非。

〔二五〕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 本篇下文云:其變化之術,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記。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又能畫地為河,撮土成山,等等。神仙傳劉政傳所言墨子五行記略相似。

〔二六〕太平經五十卷 後漢書襄楷傳載于吉神書百七十卷,號太平青領書。唐李賢注:神書,即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而抱朴子著錄太平經僅五十卷,未曉何故?下文又著錄甲乙經一百七十卷,蓋非晉皇甫謐所撰之醫經,乃于吉神書一百七十卷爾!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以為甲乙經一百七十卷即後漢于吉太平清領書。然則太平經五十卷,抑為包元太平經歟!

〔二七〕九敬經 原校:「敬」一作「都」。

〔二八〕甲乙經一百七十卷 參見前太平經條注。

〔二九〕玄女經素女經 本書極言篇云:黃帝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隋書經籍志醫方素女祕道經并玄女經一卷。明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有黃帝授三子玄女經,實言嫁娶選擇吉日良辰法。雙楳景闇叢書有素女經一卷。

〔三十〕子都經 神仙傳云:巫炎,字子都,漢武帝時人,有陰道之術。

〔三一〕天門子經 明案葛洪神仙傳云:天門子者,姓王名剛,明補養之要。其經曰,「陽生立於寅,純木之精;陰生立於申,純金之精。夫以木投金,無往不傷,故陰能疲陽」云云,至「明木之畏於金也」一大段,即是天門子經之遺文。

〔三二〕入山經 孫校:「山」當作「內」。

〔三三〕四規經明鏡經 校補:當作「四規明鏡經」。上「經」字蓋涉上下諸「經」字而衍。四規,鏡名。四規明鏡經與日月臨鏡經皆論鏡之用法,見雜應篇。

〔三四〕龍蹻經 明正統道藏正一部有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五卷。

〔三五〕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 以上三經,參見辨問篇注。

〔三六〕王彌記 孫校:藏本「王」作「玉」。

〔三七〕入室經 校勘記:榮案盧本作八寶經。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亦作八寶經。

〔三八〕胎息經 前對俗篇云:仙經謂還精胎息,延壽無極。明正統道藏洞神部有胎息經一卷,幻真先生注。

〔三九〕丹壺經 原校:「壺」一作「臺」。

〔四十〕魏伯陽內經 魏伯陽,後漢會稽人,著周易參同契,論鍊丹之意。見葛洪神仙傳。

〔四一〕天師神器經 原校:「器」一作「氣」。

〔四二〕白子變化經 原校:「白」一作「帛」。

〔四三〕厭禍經中黃經 中黃經前已著錄,此複出。

〔四四〕崔文子肘後經 原校:「肘後」一作「時候」。

〔四五〕神光占方來經 原校:「光」一作「仙」。

〔四六〕黃庭經 黃庭經見列仙傳朱璜傳。黃庭內景經及黃庭外景經,諸史多著錄。明正統道藏洞玄部有注本多種。

〔四七〕南闊記 原校:「闊」一作「闕」。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作「南闕記」,小注云,「闕」一作「關」。

〔四八〕節解經 疑即老子節解。

〔四九〕舉形道成經 原校:「道」一作「通」。

〔五十〕金華山經 孫校:藏本「金」作「今」。明案「今」字誤,蓋無山名今華者。御覽四十七引抱朴子云:「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害」(佚文)。可見金華山為道家煉丹之勝地,故撰經。

〔五一〕王子五行要真經 孫校:藏本「王」作「玉」。

〔五二〕鄒生延命經 案漢書劉向傳云:淮南有鄒衍重道延命方。後人依託為鄒生延命經歟!

〔五三〕入溫氣疫病大禁七卷 「入」原作「人」。孫校:「人」當作「入」,「大」藏本作「太」。校勘記:榮案盧本作「入」。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亦皆作「入」,雜應篇有「入瘟疫秘禁法」,今校正。

〔五四〕龍首經 明正統道藏洞真部有黃帝龍首經二卷。

〔五五〕皆天文也 孫校:「皆」疑當作「者」。

〔五六〕魚成魯虛成虎 孫校:意林「虛」作「帝」。校勘記:書鈔一百一、御覽六百十八亦作「帝」。

〔五七〕但以倨勾長短之閒為異耳 孫校:「倨」舊誤作「鋸」,今校正。

〔五八〕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 介象,字元則,吳時會稽人,善度世禁氣之術,又能讀符文,無謬誤者。見神仙傳。

〔五九〕莫過於三皇內文 「文」上原無「內」字。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二作「三皇內文」。校補:有「內」字是也。上文廣載道經,有三皇內文。登涉篇云,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地真篇受三皇內文,並其證。下文「家有三皇文」,「文」上亦脫「內」字。明案當有「內」字,今據補。

〔六十〕皆有此書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二作「有此書者」。

〔六一〕如帛仲理者 帛和,字仲理,見前勤求篇注。

〔六二〕家有三皇文辟邪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二作「文者辟群邪」。明案影宋本御覽「文」下有「者」字,「辟」下無「群」字。

〔六三〕可以變化起工 孫校:「工」藏本作「功」。

〔六四〕亦化形為飛禽走獸 校勘記:「亦化形」御覽六百七十二作「可化形」。

〔六五〕少能譜之 校勘記:「譜」榮案盧本作「詣」。明案魯藩本作「諳」。

〔六六〕淮南鴻寶萬畢 淮南鴻寶萬畢,漢淮南王劉安集賓客所作,其書論變化之術。隋書經籍志五行家梁有淮南萬畢術一卷。其書已亡,今存輯佚本。

〔六七〕所殺白虎頭皮生駞血虎血 校勘記:御覽九百十九約此文云,殺鴨血等,引在鴨門,今此無鴨字,必有脫誤。

〔六八〕兼綜九宮三奇 九宮,八卦之宮及北辰所居之中央,謂之九宮。後漢書張衡傳:雜之以九宮。李賢注引易乾鑿度曰,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本篇前已著錄九宮五卷。三奇,星名,即三台;三台六星,兩兩而居,一曰三奇。

〔六九〕太安元年 太安,晉惠帝年號。

〔七十〕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二「季世」作「李辰」(明案影宋本御覽作季辰,「季」乃「李」之形訛)。案晉書張昌傳:太安二年,昌易姓名為李辰,即其人也。作李晨,與昌本名尤相應。

〔七一〕乃負笈持仙藥之撲 孫校:「撲」當作「樸」。

〔七二〕莫知所在 魯藩本、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在」下並有「焉」字。

猜你喜欢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孟子
  须颂篇第六十·王充
  封禅第五十·管仲
  卷二·書答·李贽
  天方性理图传卷五·刘智
  卷八十二·陈祥道
  卷五十七·程公说
  卷二十九·孙瑴
  卷五·库勒纳
  毛诗指说·成伯玙
  卷三十七·鄂尔泰
  第1章 前言·孔子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跋·太虚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老女人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谱全文·陈绎曾

      ○古体  《周南》,不离日用间,有福天下万世意。  《召南》,至诚谆恪,秋毫不犯。  《邶风》,君子处变,渊静自守。  《齐风》,翩翩有侠气。  《唐风》,忧思深远。  《秦风》,秋声朝气。  《豳风》,深知民情而真

  • 卷二百九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鸥渚微吟赵崇鉘字元治开封人为都昌令都昌属江右僻邑故书事诗有山云欲到地街鼔又催衙风鱼休市官贫饭带沙之句有鸥渚微吟一卷调渔者山明松雪水明沙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甲戌朔元旦节免庆贺○大学士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题称臣等备员辅弼受恩深重与在廷诸臣不同谨诣会极门行庆贺礼是日颁赐四辅臣上尊珍馔 仁圣懿安康静皇太后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

  • 世家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三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肃王二。○(庚申)七年春正月辛巳朔元来告日当食停贺正礼百官素服以待不食。 癸未乃行贺礼。辛卯遣摠部典书尹硕如元贺千秋节。丁未遣

  •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司马迁

    范君石 译注【说明】这是专记滑(gǔ,古)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

  • 宇文化及传·李延寿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生性凶恶阴险,不遵循法律制度,喜欢骑着骏马,挟带弹弓,在路上奔驰,因此,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隋炀帝为太子时,宇文化及常以千牛之职出入炀帝卧室内房。多次升迁至太子仆,因为接受贿赂,多次被免官。太

  • 李崇矩传·脱脱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被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

  •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佚名

    【提要】 如何让他人成为你的盟友,如何动员盟友一起对付敌人、同仇敌忾,是我们在商界、政界和其他人际环境经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战国说客仅凭三寸之舌,就可完成组织盟友、鼓动盟友攻击敌人的不易工作。 【原文】 秦客卿

  • 卷二百二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二上 朱批郭鉷奏摺 雍正六年三月十九日广西布政使【臣】郭鉷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 览所奏数摺已悉汝之心志矣朕甚为嘉悦勉之勉之果如

  • 纲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周纪显王纲 庚辰,二十八年,魏伐韩。齐伐魏以救韩,杀其将庞涓,虏太子申。目 魏使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之。孙膑曰:&ldquo;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

  • 卷九·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内则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九大学士傅以渐恭纂礼之道殉节一曲礼曰临难毋茍免孔子曰见危授命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谨按道莫

  • 昭公·昭公十四年·左丘明

    【经】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晋。三月,曹伯滕卒。夏四月。秋,葬曹武公。八月,莒子去疾卒。冬,莒杀其公子意恢。【传】十四年春,意如至自晋,尊晋罪己也。尊晋、罪己,礼也。南蒯之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

  • 卷五·佚名

    △相品第五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诸魔生如是念。今佛世尊入王舍城门。我等应以最上庄严。严饰此城门之内及彼地方。如彼城外天龙夜叉之所庄严。尔时世尊以他心智知百亿魔心之所念。欲以神通最上色相庄严佛处。是时世尊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十(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正明现境十。一因所因执二。一约其所解。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虽尽已灭生灭。返识循元未归寂灭。故云精妙未圆。以识未破。正在细生灭故。精妙即精

  • 卷第六·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六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结使犍度一行跋渠之余身中有过去爱结系。有过去未来现在嗔恚结乎。答曰。或有过去爱结系。无过去未来现在嗔恚结。或有过去爱结系。及未来嗔恚结

  • 卷十二·性音

    宗鉴法林卷十二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三世 杭州盐官齐安国师(马祖一嗣) 一日唤侍者将犀牛扇子来。者曰破也。师曰。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者无对。 投子同代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雪窦显云。我要不全底头角。 

  • 序偈·佚名

    一 一婆罗门[婆和利] 通达[吠陀]之真言 继续冀求无所有 憍萨罗都去南路(九七六)二 阿摄迦与阿罗迦 中间境域等距离 瞿陀婆利河畔住 彼拾落穗食树实(九七七)三 于彼[住所]之附近 已有广大之村镇 收获为生在彼处 彼于

  • 过去现在因果经·佚名

    凡四卷。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采释迦自传之形式,说其过去世为善慧仙人修行者,曾师事普光如来,至成佛后所说的本生之事迹,由于此一因缘,故于现世能成就一切种智。为汉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