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七  北平錄(明)不著撰人

(北平錄,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篇載明初太祖命將北征之事。紀事簡略,惟詳於徐達、李文忠所上二表,太祖封爵諸臣詔諭及君臣鑑戒之語。似後人摘鈔明太祖實錄之文。)

洪武元年秋七月,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會諸將於臨清,率馬步舟師進至通州。元主聞報,大懼,集三宮后妃、太子同議避兵北行,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左丞相,同守京城。夜半,開建德門,出奔上都。達等至齊化門外,一鼓而克全城。時上都恃紅蘿山為藩,紅蘿山恃上都為援,皆不設備。常遇春使人覘知之,即以銳騎銜枚具十日糧, (「即以銳騎銜枚具十日糧」,「銜」原作「御」,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晝夜兼行。

八月, (「八月」,原作「八日」,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破紅蘿山及上都,元主遂遁去沙漠,駐應昌府。

冬十月,捷至。詔改大都為北平府。

二年,故元將擴廓帖木兒以兵犯蘭州。 (「二年故元將擴廓帖木兒以兵犯蘭州」,清勝朝遺事初編本在「二年」與「故......」之間多出一段文字。「秋七月,征虜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卒于軍。詔贈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是歲......」此孤証,故不補入。) 時元臣擁兵者皆次第降附,惟擴廓帖木兒乘大軍之還,復烏合其眾,時為西北邊患,自以家世封王,故又名王保保。

三年春正月,復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國勝為右副將軍,及鄧愈、湯和等征沙漠。上問諸將曰:「元主遲留塞外,王保保近以孤軍犯我蘭州,其志欲僥倖尺寸之利,不滅不已。今命卿等出師,則當何先?」諸將皆曰:「王保保之寇邊者,以元主猶在也。若以師直取元主,則保保失勢, (「則保保失勢」,原脫一「保」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可不戰而降也。」上曰:「王保保方以兵臨邊,今捨彼而取元主,是忘近而趨遠,失緩急之宜,非計之善者。吾意欲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將軍自潼關出蘭州,擣定西,以取王保保;一令左副將軍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況元主遠居沙漠,不意吾師之至,取之必矣。事有一舉兩得者,此是也。」諸將皆悅服,受命。

夏四月,徐達等兵至蘭州,王保保時已引去。達等乃追至定西,大敗其眾,斬首無算,王保保遂棄城走漠北。 (「王保保遂棄城走漠北」,原脫「城」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五月,李文忠等兵至應昌,元主前一月已殂。其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僅以數騎北奔, (「其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僅以數騎北奔」,此句下原衍「去」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金聲玉振集本刪。) 乃獲其皇孫買的里八剌及其后妃、寶冊等物,悉送京師。

六月,捷至。中書省上言:「宜獻俘太廟。」上以帝王之後,有所不忍,止令其具本俗服見。

至日,上服皮弁御奉天殿,百官具朝服侍班,侍儀使引見,行五拜禮,見皇太子行四拜禮,后妃朝坤寧宮,命婦具冠服侍班。禮畢,俱賜以中國冠服,并給第宅、廩餼。封買的里八剌為祟禮侯。誥曰:「昔帝王有天下,必封前代子孫,使作賓王家,其來尚矣。元失其政,四海紛爭。朕以武功削平羣雄,混一區宇,為天下主。而買的里八剌,實為元之宗孫,比者遣將北征,爾祖已殂,既克應昌,爾乃來歸。朕念帝王之後,爰稽古制,錫以侯封,爾其夙夜恭慎,稱朕優禮之意。」以元主不戰而奔,克順天命,今殂,特謚曰「順帝」。且以其后妃不能耐暑,況北狄但知食肉飲酪,敕中書省臣,務使其飲食居第適宜,若其欲歸,當遣還沙漠。

冬十一月,徐達、李文忠師還至龍江。上親出勞於江上。達等奉車駕還宮,越明日,乃率諸將各上平沙漠表。達表曰:

乾坤宣五德之運,歷數在於一人,帝王開萬世之基,功業超於百代,干戈載戢,文■〈車丸〉既同。欽惟皇上陛下,聖神合德,文武成能,天命所歸,人心攸戴。拯黎民於塗炭,沛霖雨於焦枯,奮六師而江漢奠安,揚九伐而荊吳底定。旋收淮甸,遂略中原。齊魯十二之山河兼旬俱下,幽薊百年之腥穢一旦廓清,既驅氊毳之羣,遂復衣冠之治。何我師之奏凱,而彼孽之再萌?掊兇鞠頑,敢寇攘於邊鄙,乘間抵隙,乃賊害於忠良。蜂蠆之毒,豈可復遺?熊羆之師,惡容不舉!

臣等是用祗承明詔,恭行天誅。爰以今年四月之中,師至定西之北,逼虜營而築壘,出峪口以陳兵,將校懷敵愾之心,士卒憤超乘之勇,霆驅電掣,渠魁棄甲而遁逃,獸駭禽驚,虜眾望風而降附。吐蕃、枹罕之列障,無不土崩,忙忽、高昌之羣酋,悉皆面縛。山川為之輝震,草木為之昭蘇。壺漿之迎,無思不服,幅員之廣,有德必歸。臣等仰遵廟算之成,幸獲大勳之集, (「幸獲大勳之集」,「幸」原作「聿」,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治平有象,適遭千載之期,功德難名,願祝萬年之壽。

文忠表曰:

乾坤大一統,羣生荷覆載之恩,日月麗中天,萬國仰照臨之德,誕敷文教而治具畢張,繼揚武威而妖氛頓息,臣民忻戴,海宇騰歡。欽惟皇帝陛下,卓冠羣倫,茂膺景運,皇圖啟祚,粵申命之自天,曆數在躬,遂化家而為國,拯生民之墊溺,救亂世之劻勷,大鈞播而品物亨,皇極建而彝倫敘,凡有血氣,莫不尊親。惟彼殘胡,敢行肆毒,竊乘間隙,侵犯邊陲,赫怒皇心,用加天討,爰聲罪而致伐,乃鞠旅以陳師。臣文忠賦質庸愚,托屬外戚,忝受副將之寄, (「忝受副將之寄」,原脫「忝」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壬辰條補。) 慚無贊畫之能,拜命闕庭,俾率熊羆之眾,總戎行陣,誓空胡馬之羣。前度關,而興和之將即降,後出塞,而駝山之兵旋衂。進開平,乘破竹之勢,克應昌,奮覆巢之威,皇孫、后妃,兩宮之貴人俱獲,玉璽、金冊,歷代之重器全收。皇風遠被於遐荒,胡運竟終於此日。凡茲勳庸之建,豈因臣下之能,茲蓋伏遇皇帝陛下,廣運如天,宏謨蓋世, (「宏謨盖世」,「宏」原作「寵」,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明見萬里之外,遂成千載之功。東日窟而西月氏,莫非王土;南炎荒而北瀚海,共惟帝臣。一統太平,萬年悠久。

是日禮成,達等退自西階,皇太子、親王及文武百官各上表賀。

次日,上躬詣郊廟,大告武成。命大都督府、兵部錄上諸將功績,吏部定勳爵,戶部備賞物,禮部定禮儀,翰林院撰制誥,以封功臣。

又次日,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親王侍,丞相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陛左右。上召諸將諭之,略曰:「汝等其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倣古先帝王之典,籌之二年,以征討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創業之初,天下擾亂,羣雄並起。當時有心於建功立業者,往往無法以馭下,故皆無成。朕本無意天下,今日成此大業,有非人力之所致,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披堅執銳以征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是用報以爵賞。其新附將帥之有功者,亦如之。其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如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乏闕。右丞相徐達,朕起兵時即從,征討四方,摧疆撫順,勞勣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餘悉據功定封。書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今日所定,如爵不稱德,賞不酬勞,卿等宜廷論之,無有後言。」諸將皆頓首悅服。遂頒行爵賞。封公者六人。宣國公李善長,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碌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封韓國公,食祿四千石。 (「食祿四千石」,「四」原作「五」,據明紀錄彙編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信國公徐達,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進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綺、帛各百疋。開平王常遇春子常茂,封鄭國公;馮國勝封宋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鄧愈封衛國公,俱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並食祿三千石,綺、帛八十疋。封侯者二十八人。湯和封中山侯,唐勝宗封延安侯,陸仲亨封吉安侯,周德興封江夏侯,華雲龍封淮安侯,顧時封濟寧侯,耿炳文封長興侯,陳德封臨江侯,郭子興封鞏昌侯, (「郭子興封鞏昌侯」,明紀錄彙編、明金聲玉振集、清勝朝遺事初編諸本皆作「郭興」,明史卷一三一兩說並存。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洪 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條則作「郭子興」,今從實錄。) 王志原封六安侯,鄭遇春封滎陽侯,費聚封平凉侯,吳良封江陰侯,吳禎封靖海侯,趙庸封南雄侯,廖永忠封德慶侯,俞通源封南安侯,華高封廣德侯,楊璟封營陽侯, (「楊璟封營陽侯」,「營」原作「滎」。按前文已載鄭遇春封滎陽侯,此處不應再有滎陽侯之封。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 申條作「營陽侯」,今據實錄改。) 康鐸封蘄春侯,朱亮祖封永嘉侯,傅友德封潁川侯,胡均美封豫章侯,韓政封東平侯,黃彬封宜春侯,曹良臣封宣寧侯,梅思祖封汝南侯,陸聚封河南侯,俱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其食祿及綺、帛各有差。並賜誥命鐵券。

乃詔天下曰:「曩者有元失馭,海宇紛爭。朕自布衣,奮身行伍,覩羣雄之無力, (「覩羣雄之無力」,「無」原作「角」,據明紀錄彙編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遂率眾渡江,撫太平,定建業,選將練兵,征討四方者幾二十年。荷皇天宗社之眷,山川百神之助,諸將效謀,六軍用命,遂致華夏清寧,藩夷臣伏,一統之業屬予一人。今者班師振旅,定功封爵,朕重念諸將士委身暴露艱苦之狀,欲加重賞,則天下鎮守之兵及京師護衛之士不下百萬,而民之資力有限,是用計倉庫之所儲,度民力之所具,均其等第,祟爵祿,頒金帛,以勞將臣。仍稽古制,定勳爵,俾其子孫世襲。軍士則各賞白金十兩,錢六千。朕之此言,通于天地。昭布中外,咸使聞如。」

乃大宴諸臣。宴罷,因曰:「創業之際,朕與卿等勞心苦力,艱難多矣。今天下已定,朕日理萬機,不敢斯須自逸。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卿等今皆安享爵位,優游富貴,不可忘艱難之時。人之常情,每謹於憂患而忽於宴安,然不知憂患之來常始於宴安也。明者能燭於未形,昧者猶蔽於已著,事未形猶可圖之,患已著則無及矣。大抵人處富貴欲不可縱,欲縱則奢;情不可佚,情佚則淫。奢淫之至,憂危乘之。今日與卿等宴欲極歡,恐天下定而忘其艱難,故相戒勉也。」

明日,魏國公徐達率諸將詣闕謝,上退御華蓋殿,賜達等侍坐,從容燕語,曰:「今成一統之業,皆汝諸將功勞。」達等稽首曰:「臣等起自畎畝,際風雲之會,每奉成算出師致討,其次第如指諸掌,及其成功,不差毫釐。此天錫陛下聖智,非臣等能與也。」上曰:「曩者四方紛亂,羣雄競起。朕與卿等初起鄉土,本圖自全,非有意於天下。及渡江以來,觀羣雄所為,強者不能自責,剽者喜於戰鬪,而皆無救人之心,徒為生民之患。其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械恃其財富,則侈而無節;友諒恃其兵強,則暴而無恩。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布信義,守勤儉。所恃者,卿等一心,共濟艱危,故來者如歸。嘗與二寇相持,人有勸朕先擊士誠,以為士誠切近,友諒稍遠,若先擊友諒,則士誠乘我後、此亦一計。然不知友諒剽而輕,士誠狡而偽;友諒之志驕,士誠之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友諒有鄱陽之侵,與戰宜速。吾知士誠必不能踰姑蘇一步以為之援也。向若攻士誠,則姑蘇之城并力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我將徹姑蘇之師以禦之,是我疲於應敵。事有難易,此朕之所以取二寇,固自有先後也。二寇既除,兵力有餘,皷行中原,宜無不如志。或勸朕盪平羣寇,始取元都。若等又欲直趨元都,兼舉隴蜀,皆未合朕意。所以命卿等先取山東次及河、洛者,先聲既震,幽、薊自傾。且朕親駐大梁,潼關之兵者知張思道、李思齊、王保保皆百戰之餘,未肯遽降。急之,非北走元都則西走隴蜀,并力一隅,未易定也。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元眾膽落,不戰而奔,然後西征張、李,二人望絕勢窮,故不勞而克,惟王保保尤力戰以拒朕師。向使若等未下元都,而先與之角力,彼人望未絕,困獸猶鬪,聲勢相聞,勝負未可知也。事勢與友諒、士誠又正相反。至於閩、廣,傅檄而定,區區巴、蜀,恃其險遠。此特餘事耳,若等可以少解甲冑之勞矣。」於是達等皆頓首謝。

上又命廷臣試言元之所以亡,與朕之所以興。誠意伯劉基進曰:「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國者,而元以胡人入主華夏幾百年。腥膻之俗,天實厭之。況末主荒淫,法度隳壞,民困於貪殘,惡得而不亡。陛下應天順人,神武不殺,救民於水火,所向無敵,惡得而不興。」上曰:「當元之季,君宴安於上,臣跋扈於下,國用不經,征斂日促,水旱災荒,頻年更多,天怒人怨,盜賊蠭起,羣雄角逐,竊據州郡。朕初起兵,欲圖自全,及兵力日盛,乃東征西討,削除渠魁,開拓疆宇。當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向使元君克畏天命,不自逸豫,其臣各盡乃職,孰敢驕橫天下?豪傑焉得乘隙而起!朕取天下於羣雄,不在元氏之手。今獲其遺胤,朔漠清寧,自非天之降福,何以致此?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天命如此,其可畏哉!」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二·徐梦莘
  卷十六 后妃诸王列传第十三·陆游
  ●卷第二十六·胡三省
  宋季三朝政要卷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十二·佚名
  ◎愿作鸳鸯不羡官·李定夷
  ●绎史恤谥考卷七·温睿临
  卷二十·班固
  ·请变通船政书·丁曰健
  西夏传·脱脱
  卷七十一·雍正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司马迁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二·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三·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五十三异人拟栩王中立【六首】中立字汤臣岢岚人博学强记问无不知少日治易有声塲屋间家豪于财賔客日满门所以待之者备极丰腆其自奉则日食淡汤饼一杯而已年四十防妻遂不更娶亦不就举

  • 卷四十五·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目录闲适类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隐宅图【宋苏轼】昭武刘圻甫以?篁隐居图求诗【宋戴复古】爱诗李道人嵩阳归隐图【金刘勲】爱诗李道人嵩阳归隐图

  • 第八十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蔡东藩

      却说督军团递入呈文,待了两日,未见批答下来,料知黎总统不肯照允,遂向总理处告辞,陆续出京。行到天津,复在督军曹锟署内,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适徐州张勋,亦有密电到津,邀各军长等同赴徐州,各军长又复南下,与张辫帅晤谈竟夕,彼

  • 第六回 许优待全院集议 允退位民国造成·蔡东藩

      却说清太保世续,召袁总理世凯入宫,当由隆裕后问及优待条件,曾否寄往南方?袁总理答云:“未曾。”明明是欺弄孤儿寡妇,安有外人尽知,尚说未曾寄往耶?隆裕后凄然道:“这个局面,看来是难免了,烦你寄去交议罢。”袁总理道:“事关

  • ◎职官一·徐天麟

    ○上公(四辅师友附)太师。(徐天麟按沈约宋书云,汉制保傅在三公上,号曰上公。)太师古官,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位在太傅上。(百官表下同。)太傅。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太保。太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宣德十年冬十月己亥朔享 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遣中官祭司井之神○册封永和王济烺第三女为赵城县主命太原右卫中右千户所总旗吴海子亮为仪宾赐诰命冠服等件○遣行在户部左侍郎王佐往甘

  • 卷二十六·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二十六      宋 陈均 撰徽宗皇帝【起辛巳建中靖国元年止癸未崇寜二年】辛巳建中靖国元年初韩忠彦性柔懦天下事多决于曾布布乃议以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九·佚名

    惠帝惠帝时陆机掌兵【何去非】孝懐帝 愍帝刘曜之乱【张籍】王衍【东坡】通论西晋人君【温公】晋室之祸【何去非】晋祖尚浮虚【张说】惠帝时陆机掌兵何去非陆机论曰扫境内之众而属人以将持疎远之身而将人之兵于君臣授

  • 第四讲·孙中山

    照前几次所讲,我们知道欧美人民争民权,已经有了两三百年,他们争过了两三百年,到底得了多少民权呢?今天的题目,就是欧美人民在近来两三百年之中,所争得民权之多少,和他们的民权,现在进步到什么地步。民权思想已经传到中国来了,中

  • 卷八十五发配·冯煦

    编发皖省编发军、流及收管军、流,向有定例。兹各列为道里表,而以部议工作、监禁、罚赎三项新章载于表后,俾资参考。编发军犯道里表安庆府属附近二千里东:浙江金华府金华县、永康县、兰溪县,台州府天台县、临海县。南:福建福

  • 论寂品第八·佚名

    尔时持心梵天。谓普行菩萨曰:族姓子。仁者以何行为行。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为悉无所有。而随众生所着行者,又问。一切众生所有为着行者,何谓为众生行。答曰:从诸如来之所行也。又问。计诸如来为何所行而以为行。答曰一切永

  • 《附录》·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六法尊法师译子二别于后二度修学法分四,丑初止观自性,丑二学止法,丑三学观法,丑四学双运法。 今初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于止观中摄。所言止者,谓内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维法,作

  • 卷第三十一·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一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经藏之六 佛说解忧经(三纸欠) (南深北命)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先有偈赞,偈述,次长行,乃佛在祇园,为诸比丘说一切无常,应求解脱。 佛说无

  • 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苏珂嚩帝佛刹。与诸大菩萨并部多众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大吉祥。亦诣佛所到已绕佛三匝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一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一卷圣天菩萨本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破常品第一之一稽首妙慧如日轮垂光破闇开净眼远布微言广百论百圣随行我当释论曰。为显邪执我我所事性相皆空。方便开示三解脱门故造斯论。执见事

  • 卷第六(初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六(初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三十尼萨耆法之二佛在舍卫国。尔时华色比丘尼。晨朝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入安和林中。在树下端身政。坐威仪清净。时有五百群贼。先入林中。是贼主信佛法。见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十·丈雪通醉

    嗣法门人彻岩等编偈下萬竹道中土曠人稀日正長,空山絕響路羊腸,驚看伏麈文翻蔚,忍見歸鴻羽帶黃。客思易消樵語雜,沙場難禁野夫狂,秖因不負中天令,錫影橫挑鷲嶺香。遊白兔亭數峰晴色湧香泉,氣燄凌空意悄然,玉兔和雲翻雪浪,溪龍帶

  • 笑府·冯梦龙

    明代文言谐谑小说。十三卷。题墨憨斋主人冯梦龙纂集。《笑府》所收基本上都是可笑的故事,尤其集中收录民间笑话。共搜集了五百九十五条笑话,按内容分为十三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部一卷,每一部的开篇都有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