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章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13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语译]

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亲近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惧他;最末一等的国君,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轻侮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种国君本身诚信不足,人民当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国君是悠闲无为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各安其生,得到最大的益处。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却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慨叹大道剖析以后的不良现象,特别谈到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教化的结果。这个思想给庄子制造了反对圣人之教的机会,尤其针对孔子"仁义礼乐"这方面,他毫不放松任何可以讽刺的良机。

这个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在人的本性尚未腐败时,他可以依道而行,且完全服从自己的本能。这时的善是无意识的善,一旦圣人的善恶,智慧之教和政府的奖惩法则蔚成时,大道就开始废坠。以至于使人的本性由真善而伪善,由伪善而天下乱。

一、尧的老师

啮缺碰到许由(啮缺的弟子,尧的老师),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许由答道:"我要逃避尧。"

啮缺好奇地问:"为什么?"

许由回答说:"尧一天到晚行仁行义,看来没有多久他就要被天下所耻笑了,不但如此,后世的人大概也要互相残杀了呢!其实,百姓是很容易召集的,你只要爱他,他就亲近你;有利给他就归顺你;称赞他就努力得不得了,要是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可就要离散了。

"能够忘记仁义的人少,以仁义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义,虚伪也就随之而起。这种行为不但不诚实,反而供给贪求的人作为伪善的工具。一个人治理天下想整齐划一的话,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百姓。尧只知道贤人有利天下,却不知道贤人有害天下啊!"(《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

因为有了教化才产生大道颓废的理论,所以人们对尧的批评比他的继承人舜要好,对舜批评又比禹要好。因此在庄子的作品中,尧被叙述为道废的开端(另有一说:在尧之前道就开始衰颓了)。

二、尧的天下

尧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以后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给禹,而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乡耕种。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着田里的事。于是禹身居下手,站着问他说:"从前尧治理天下,你贵为诸侯,后来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天下给我,而你却辞去诸侯回乡耕种。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子高回答说:"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奖赏,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罚,百姓自然避恶。现在你大行奖赏和刑罚,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来愈失本性。这是道德衰废,刑罚实施的先兆。看来天下要乱了。你还是走吧!不要耽误了我的农事。"说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顾自地耕作起来。(《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三、道德的衰废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际,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话淡寂寞,没有作为。那个时候,阴阳之气和顺安静,鬼神都不会来干扰人类;四时的运行也合于节度,所以万物都不曾受到伤害,生物也没有死于非命。尽管人有智慧,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没有受到一点外来的干扰。

后来道德渐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时,也只能做到顺人民的心意,而无法与万物混合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农、黄帝治天下时,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从天下人的心意。

等到尧、舜君临天下时,便开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使淳厚的民风趋于淡薄,朴实的本性,日渐消灭,人们离开了道去求善,隐没了德去行事,然后再舍弃天性而顺从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窥探,使得巧诈丛生,更无法来平定天下,于是他们再用世俗的礼文来修饰,以世俗的学善去求见识广博。但是礼文掩盖了实质,世俗的学问也淹溺了人们的心灵。

从那时起,百姓坠入迷惑昏乱的地步,再也无法使性情回返真。(《庄子》外篇第十六章《缮性》)

四、老子和阳子论明王

阳子居对老子说:"如果有个人做事敏捷,勇于决断,通达事理,勤于学道,那么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说:"那怎么能和明王比呢?这个人和会技艺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样,只苦了自己的形体,乱了自己的心神。俗语说,虎豹因为身上有纹彩,以致指引了人来打猎;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狗因为会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来以供玩赏使役。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

阳子居皱了皱眉说:"那么请问明王是怎样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业普及,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教化施及万物,使百姓产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觉。虽然人们无法说出他的影响,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万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却处于神妙不可测的地位,游于虚无的境界中。"(《庄子》内篇第七章《应帝王》)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佚名
  正世第四十七·管仲
  提要·石光霁
  卷三十二·佚名
  卷十一·范处义
  卷首下·鄂尔泰
  (三十二)研究朱子学之方法·钱穆
  卷之四十九·邵经邦
  卷三百一十七·佚名
  戒品第二十五·佚名
  ○发愿文第十·玄觉
  在加尔各打与波史先生谈话·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六·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五·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代诗话卷十·郑方坤

      杂缀  墨鸦诗  幽蓟数州自石晋败入戎后懐中华不已有使北者见燕中传舎壁画墨鸦甚工旁题诗云星稀月明后皆欲向南飞【古今诗话】  汾晋野语  汾晋村野间语曰欲作千箱主问取黄金母意谓多稼厚畜由耕耘所致【清

  • 卷二十六·徐世昌

    范承谟范承谟,字觐公,号螺山,又自号蒙谷,汉军旗人。顺治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福建总督。殉难,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贞。有《范忠贞公集》。句留吟此邻碪惊梦忆旧之作也。词内藏署中同时被难诸人里

  • 珂雪词巻上·曹贞吉

    礼部贠外郎曹贞吉撰苍梧谣团扇旧犹堪赠所欢秋风起恋恋故人难寒涧水粼粼白石间终难去沧海作波澜乌夜啼【咏水葱用葱字韵】琅玕出水玲珑郁葱葱好伴莼丝茭叶声中 竹影织苔痕湿颤西风比似个人睂黛可相同浣溪沙【步阮亭

  • 志第十二 乐四·沈约

    汉《鼙舞歌》五篇:《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方皇》、《殿前生桂树》。 魏《鼙舞歌》五篇:《明明魏皇帝》、《太和有圣帝》、《魏历长》、《天生烝民》、《为君既不易》。 魏陈思王《鼙舞歌》

  • 卷三十六 志十一·赵尔巽

      ◎天文十一   △五星合聚   天官书言同舍为合,于两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为最吉,谓经度之同如合朔也。兹就三星以上同宫同宿,及两星以上同度者,着于篇。   顺治元年正月庚戌,土木金聚于降娄

  • ◎学校(上)·徐天麟

    ○太学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儒林传序。)武帝兴太学。(本赞,徐天麟按三辅黄图云,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董仲舒对策曰,养士之大者莫大呼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

  •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五月辛丑朔上至热河行宫驻跸。  ○壬寅喀尔沁多罗杜楞郡王塞棱来朝。  ○癸卯仁孝皇后忌辰遣官祭陵  ○宗人府题辅国公赖士缘事革退奉上□日赖士之公、与应袭之人承袭查此爵应与赖士之侄

  • 卷之九十四·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五月。甲戌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壬寅皆如之。  ○署盛京将军岐元奏、盛京添设礼工二部主事宗室各一缺。以旧居宗室正管长族

  • 今献备遗卷三十二·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李秉李秉字执中曹州人正统元年进士景泰二年宣府总饷侍郎刘琏廵抚都御史任寜罢秉以佥都御史总督边储叅赞军务劾退柴沟堡都督董斌又尽更置诸不才将校三年秋卫喇特入贡上言迤北使臣纳克楚等三千人马驼畜四万

  • 卷十·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圣驾出承圣门大学士王熙宣谕曰圣驾即日幸孔林仍着衍圣公孔毓圻及口北道孔兴洪讲书官孔尚鉝孔尚任引驾于是上由毓粹门出御凉辇卤簿前导经袭封第门上谓衍圣公孔毓圻曰此尔家耶尔可进去恐人多拥

  • 问丧·戴圣

    亲始死,鸡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

  • 致士篇第十四·荀况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

  • 卷二十一·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二十一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周颂清庙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六周颂【二字脱下脱陆曰周颂三十一篇皆是周室大平德洽着成功之乐歌也名之曰颂颂者诵也容也歌诵盛德序太平之形容以此至美告于神明皆成

  • 卷二百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七十四体国经野蕙田案周礼六官之职皆冠以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而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着其疆域山薮川浸人民畜牧之事最详朱子

  • 序·许谦

    诗集传名物钞序白云先生许公益之读四书丛说师道既为之序其徒复有请曰先生所论着独诗集传名物钞为成书向闻屡以示子而一二说亦厠子名於其间子曷有以播其说师道窃惟诗之兴尚矣当周盛时在下则有二南之风在上则有雅颂之作

  • 净土圣贤录卷五·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四梵琦梵琦。字楚石。姓朱。宁波象山人。母梦日堕怀而生琦。九岁出家永祚寺。十六得度。依晋翁询师。阅楞严经。有省。诣径山参元叟端公。不契。寻应诏书经。抵燕京。闻西楼鼓声。豁然大彻。还径山谒元

  • 丁卯诗集·许浑

    又名《许用晦文集》。诗别集。唐许浑(字用晦,有别墅在润州丁卯桥)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丁卯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亦作二卷,但云“蜀本又有拾遗二卷”。今传《丁卯集》二卷,凡七言一卷、五言一卷,收诗三百余篇

  • 蜀道难·李白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