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六章 知常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8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9 ),全乃天 (10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语译]

若是致虚、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以去知去欲,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往复循环的规则。虽然万物复杂众多,到头来还是要各返根源。回返根源叫做"静",也叫"复命"。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所以"复命"叫做"常"。了解这个常道可称为明智。不了解这个常道而轻举妄为,那就要产生祸害了。了解常道的人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永垂不朽。如此,终身也就可免于危殆。

虚静的学说是由往复循环的理论而来。当"静"为道回返原始的形体时,动则为道暂时的表现。动静循环说,乃是道家的基本学理。在二十五、三十七、四十章内,对此均有详细的说明。

一、至人的用心像明镜

不要做任何荣誉的承受人,不要做主谋策划的智囊,不要承担事情的责任,也不要做运用智慧的主宰。了解大道的无穷,便可遨游无边无际的所在;克尽自己天赋的本性,不要自以为有所得而喜。因为世上的一切,不过是虚无罢了!

至人的用心像镜子一般,物去了不送,来了也不迎,自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没有私毫的隐藏或偏见。所以它能够消除物我的对立,应接万物而不被物所损伤。((庄子》内篇第七章《应帝王》)

二、心情宁静可以治疗紧张

静默可以补养疾病,按摩眼角可以防止衰老,心情平静可以治疗紧张。这不过是教劳动的人安静休息的方法。若自身能求平静的人,就用不着做这些了。

因此,圣人改革天下人的习俗和见解,神人从来不过问;贤人改革当世人的习俗和见解,圣人从来不过问;君子改革一国人的习俗和见解,贤人从来不过问;小人趋时求利,君子也从不去过问。(《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三、复根(云将和鸿蒙的谈话)

云将到东方游玩,经过一棵神木旁,鸿蒙正在高兴地拍着腿跳来跳去的嬉戏。云将看到了,惊异地停下问他:"老丈是什么人?在这里做什么?"鸿蒙边拍腿跳跃边回答说:"遨游呀!"

云将恭敬地说道:"我有事想请教你。"

鸿蒙抬头看了看云将,然后应了一声:"嗯!"

于是云将问道:"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 (11 ),四时也已不明。如今我想集合六气的精灵,来养育万物,该怎么做才好?"

鸿蒙拍腿跳跃摇头喊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将不敢再问,只得辞别而去。过了三年,云将又到东方游玩,路过宋境,又碰到鸿蒙。云将高兴极了,上前跪下说:"你 (12 )忘记我了吗?你忘记我了吗?"然后再三叩拜,希望听鸿蒙的教示。但是鸿蒙却一味地摇头说:"我顺兴而游,既没什么企求,也没有一定的去所,只是观察万物的形形色色而已,能知道什么呢?"

云将说:"我也自以为无心而做,可是百姓却都跟着我这么做,现在我已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了。我该如何摆脱他们呢?请告诉我一些方法吧!"鸿蒙说道:"混乱自然的常道,背逆万物的真性,未达自然的教化,群兽惊恐而奔散,夜鸟恐惧而飞鸣,草木昆虫均遭祸,这都是在位者造成的过失啊!"

云将惊恐地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鸿蒙叫着说:"回家吧!不要再问了!"

云将仍不死心地要求道:"要碰到你实在不容易,还是请你告诉我一些意见吧!"

鸿蒙无奈,只得告诉他说:"要自养己心。你只要无为,万物各会自生自化。如果再能忘掉形体,抛弃聪慧,那就可与自然混合为一了。把你有为的心解开吧!把你有知的灵释放吧!做一个无知无魂的人才是对的。

"万物纷纭,都不离生死的变化,最后还是复归本根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才能终身不离本根,若是知道的话,便又离开本根了。不必问'它'的名称是什么,也不必追究'它'的实情,万物本来就是自然生长的。"

听完这番话,云将兴奋地说道:"你不但告诉我德的力量,又昭示我沉默不言的道理,我寻求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今天总算得到了。"于是深深叩头,拜辞而去。(《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四、天地开始与回返大道(大顺)

天地开始,有段时间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然后一些没有名字的东西渐渐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但是没有形体。万物由此而生的称作"德"。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形体,却有阴阳之分,阴阳流通,称为"命"。阴阳动则物生,物之理一生成,就称作"形"。形体保护精神,使他们各有行动的自然法则便是"性"。

修养万物的本性回复到道德的范围,再将道德修养到极致,就和天地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了;和泰初相同就进入虚空的境界,那虚空的境界便是至大无涯的大道。……万物混合而无形,又无知无觉,就叫做"玄德",和"大顺"的意思完全一致。(《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猜你喜欢
  卷十七 十七之三·孔颖达
  东西均记·方以智
  ●草木子卷之二上·叶子奇
  颜渊第十二·孔子
  提要·张以宁
  卷一百二·卫湜
  卷八十·卫湜
  卷十六·范处义
  春秋说卷一·洪咨夔
  续诗传鸟名卷卷三·毛奇龄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二·魏了翁
  复净行居士书·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佚名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印光
  四阿含暮抄解第五(首三法第二恶之二也)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仲殊·唐圭璋

      按僧仲殊亦称张仲殊,当非此人。此及妇人。   步蟾宫   妻寿夫   笙歌喜庆争催晓。篆烟舞、龙鸾缥缈。香罗上、不画寿仙人,献一段、长生寿草。   一心一意同欢笑。两心事、卒难得了。教传语、天上太白星,剩借

  • 七言巻三十六·洪迈

      七言  逢郑三游山        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攅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杨子津  风巻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鹏腾鳌倒且快性地拆天开总是闲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七·汪楫

      崇禎四年六月   ○崇禎四年六月   四年辛未六月癸卯朔免朝   調山東參政劉錫玄為陝西參政陞禮部郎中翁鴻業為廣東副使   左府左都督朱元臣條陳禦敵卹民之策謂東兵雖強計其數不過中國一大縣然當其構難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闰二月乙巳朔秘书省校书郎许抟守监察御史 宗正少卿直史馆范冲秘书少监朱震并兼侍讲 左朝请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程瑀复徽猷阁待制 除名勒停人孙觌叙左奉议郎 是日雨雹丙午手诏卿大夫奉法守公克勤庶

  • 东都事略卷六十九·王称

    列传五十二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也父国华终右谏议大夫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时方倡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侍从皆贺于殿上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歴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为右司

  • 第五十九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蔡东藩

      却说宣和五年六月,金平州留守张彀或作觉。或作珏。归宋,大书特书为宋、金启衅张本。彀本仕辽,为辽兴军节度副使,辽主走山西,平州军乱,彀入抚州民,因知州事。金既灭辽,仍令彀知平州,寻改平州为南京,命彀留守。会金驱辽相左

  • 通志卷一百二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六晋刘毅【子暾程卫】和峤 武陔 任恺 崔洪 郭奕侯史光 何攀 刘颂 李重 傅元【子咸 咸从父弟祗】向雄 段灼 阎缵 阮籍【兄子咸 咸子瞻瞻弟孚 从子脩族

  • 戴案纪略·蔡青筠

    戴万星作乱三年,台湾道、镇皆殉难,知府洪毓琛亦积劳病故。尔时,北至大甲、南至嘉义三县之交,盗贼蜂起;官军分中、南、北三路进剿,始克荡平。其害较林爽文尤甚。光绪甲午,全台纂修「通志」,爰取林卓人「东瀛纪事」以为参考;但林

  • 第二部分:辛亥风雷·喻血轮

    戴季陶之谐联戴季陶文章勋业,俱极辉煌,昔为报人时,性情潇洒,不拘细节,清末以戴天仇笔名,为上海《民立报》撰文,酒后茶余,喜游览各秘密场所。某岁除夕,为友人邀赴法租界燕子窠观光,时窠主修葺烟室方竣工,乃乞戴为书一楹联,戴适见门

  • 卷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八劾魏忠贤疏【天启四年】     魏大中臣谨奏从古君侧之奸非遂能祸人国也有忠臣不惜其身以告之君而其君不悟乃至于不可救今忠贤擅威福结党与首杀王安以树威于内继逐刘一燝周嘉谟王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

    【原文】 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 食不厌精,脍③不厌细。 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 唯酒无量,不及乱(11)。

  • 卷十八·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十八吴江陈启源撰文王之什下【正大雅】思齐思齐文王所以圣也【序语】首章正言所以圣故专美太任之德能上慕先姑之所行下为子妇之所续耳集传以圣母贤妃并言失轻重之权矣周南序言后妃而不言文王

  • 卷十八·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十八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聘礼第八之四聘遭丧入竟则遂之注曰遭丧主国君薨也入竟则遂国君以国为体士既请事已入竟矣关人未告则反敖氏曰入竟则遂为其已承主国君之

  • 提要·江永

    【臣】等谨案仪礼释宫增注一卷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着録是书取朱子仪礼释宫一篇【案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具原书所称而附着其故于此】为之详注

  • 第三章 无为而治·林语堂

    不尚贤 (7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8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9 )。为无为,则无不治。[语译]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

  • 地狱品第七·佚名

    现前地摄智慧波罗蜜伽陀。无量盲人不见道,无一得入於城郭。修六度行阙般若,无力不能成菩提。譬如画像不画眼,因无眼界无功德。若有受行於智慧,得名有眼及有力。有为无为黑白法,如微尘等不可得。智慧观照如虚空,故名般若出世

  • 语言品第八·佚名

    妄语入地狱,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牵去。恒怀暴恶人,斧在口中出。所以自伤身,由其出恶言:说法自悦人,口出无量义。使我怀妊身,不惭此仪式。誉恶恶还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彼後皆无安。争为微少利,如掩失财宝。从彼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八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二智二解脱  明智三证净颠倒等持修  此章愿具说云何他心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