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学校(上)

○太学高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儒林传序。)

武帝兴太学。(本赞,徐天麟按三辅黄图云,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

董仲舒对策曰,养士之大者莫大呼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武帝立学校之官,皆自仲舒发之。(本传。)

元朔五年,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湣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棱,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阙,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按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邪,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厮中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史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儒林传序。)

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讫于元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林传赞。)

元帝初元五年,罢博士弟子,毋置员以广学者,永光三年冬,复博士弟子员。(本纪。)○辟廱

武帝封泰山还,儿宽上寿曰,闲者圣统废绝,陛下发愤,祖立明堂辟廱。(儿宽传,师古曰,祖始也。)

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景十三王传,应劭曰,辟廱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

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廱,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廱,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廱,因以篡位,世祖中兴,乃营立明堂辟廱,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养三老五更于辟廱,威仪既盛美矣。(礼乐志,徐天麟按三辅黄图,汉辟廱在长安西北七里,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

平帝元始五年,刘歆孔永孙迁平晏四人,使治明堂辟廱,得万国欢心,功侯各千户。(恩泽侯表。)○郡国学

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斋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循吏传。)

元帝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儒林序。)

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本纪。)

何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本传。)○图书(上)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收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艺文志,下同。)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地宣元,有施孟梁邱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邱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今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人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离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资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及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寝以益微。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与左邱明,观鲁史记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丘明论本事而作传,及末世,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傅之,各处在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故文字读皆异。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三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篇。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猜你喜欢
  卷五百十五 列传三百二·赵尔巽
  ●卷十三·司马光
  卷之十·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双槐岁钞卷第七·黄瑜
  孝静帝纪·魏收
  史弘肇传·欧阳修
  完颜娄室传·脱脱
  完颜跋黑传(附完颜崇成传)·脱脱
  王士元传·宋濂
  卷二百五十·杨士奇
  新版增定本识语·钱穆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司马光
  卷七十八·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玄诗中旨格·佚名

    诗中旨格 五代 王玄王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仅知其曾官正字。罗根泽考其为五代时人,宋初或犹在世。 《诗中旨格》一卷,王玄撰。《直斋书录解题》录有《拟皎然十九字》一卷,并称“正字王元撰,不知何人。”疑即此

  •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班固

    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鼠盗肉,父怨,笞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父死后,汤为长安吏。周阳侯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事

  •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欧阳修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凤翔节度使高升召署列将

  • ○礼部堂议和·许指严

    英法联军攻入白河,焚烧圆明园,咸丰帝出狩热河。斯时,清之宗社,盖岌岌矣。当时不识外情者咸谓即不如辽、金之割据燕云,亦必如宋、明之割地输币。斯时,恭亲王为京都留守,召六部九卿大会议。惟某侍御稍知外情,抗言:“夷多以权利之

  • 卷之一百一十一终·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二成化九年春正月壬辰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癸巳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甲午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

  • 后集卷九·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九 宋 朱子 纂集 曾巩 字子固建昌军人中进士第事英宗神宗官至中书舍人 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以赈给而田居野处之人不能皆至城郭至者羣聚有

  • 平准书第八·司马迁

    刘洪涛 译注【说明】《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

  • 司马悦传·魏收

    司马悦,字庆宗。由司空司马出任为立节将军、建兴太守,转任宁朔将军、司州别驾。后又迁任太子左卫率、河北太守。世宗即位之初,任司马悦为镇远将军、豫州刺史。当时有个汝南上蔡人叫董毛奴的,身边带有五千钱,死在大路旁。郡

  • 贞简曹太后传·薛居正

    武皇帝贞简皇后曹氏,是庄宗的母亲。太原人,以良家妇女身份做武皇妃子。身姿美丽气质娴淑,性格谦让明辨是非,深为秦国夫人看重。常从容对武皇说“:我看曹姬不是一般妇人,请王厚待她。”武皇有很多内宠女子,乾宁初年,平定燕北蓟

  • 聂豹传·张廷玉

    聂豹,字文蔚,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官为华亭知县。疏通陂塘,使三千余户农民复业。嘉靖四年(1525)被召到京都封为御史,巡按福建。又派到苏州任知府。家有丧事归回故里,后来补为平阳知府。山西多次受到寇贼的

  • 提要·沈彤

    【臣】等谨案周官禄田考三卷国朝沈彤撰彤以班禄之法自宋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后人多从其説即有辨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彤独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因撰是书为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凡田爵禄之数不见于经者或求诸注

  • 卷十一(竺法护译)·佚名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四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何谓为如来心秘要。其业清净。所以因缘一切诸天子所生。以一识慧。寿八万四千劫。又其神识不转不变。以为馀识乃至定意还得寿命。从彼终没。因其所行受身而生。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三·澄观

    第二尔时文殊下。辨言说答。就文分四。一叹众希奇。二诸佛子下。牒问总叹。三何以故下。征叹总释。四诸佛子如来下。广显难思。今初也。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

  • 清洁女工之死·阿加莎·克里斯蒂

    《清洁女工之死》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侦探小说,属于“赫尔克里·波洛”系列。麦金蒂太太死了,是被人残忍地击中后脑勺致死的。嫌疑立即被锁定在性格怪异的房客詹姆斯·本特利身上,因为他的衣服上沾有死者的血迹和头发

  • 永乐大典残卷·佚名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因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姚广孝等组织3000名文臣儒士,历时5年编纂而成,故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括经、史

  • 桐山老农集·鲁贞

    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

  • 吕氏春秋·吕不韦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