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绪 论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古人感到充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意服官,二不愿意叩头。他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以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前面已经指出过,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性。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A字甲级等等,必然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大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吾人称之为妖术及迷信者,及后代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祗,更象征的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但孔子学说中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天神的秩位等级,也没有创世的神话。他的纯理论,绝无掺杂巫术之意,亦无长生不老之药。其实虽笼罩于现实氛围的中国人,除掉纯理论的学者,常怀有长生不老之秘密愿望。孔子学说没有神仙之说,而道教则有之。总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阙如。

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司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罗曼司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以及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想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那是很有兴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创造中华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你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

讽刺孔子哲学,固非难事,他的崇礼仪,厚葬久丧并鼓励其弟子钻营官职,以期救世,均足供为讽刺文章的材料。道家哲学派之憎恶孔教哲学,即为浪漫主义者憎恶经典派的天然本性。或可以说这不是憎恶,乃是不可抗的嘲笑。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只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藏室史,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从这点上,吾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据我的估价,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它的理由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又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如见于《野叟曝言》及一切中国伟人传记,每劝服一个强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道教的观点。在中国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入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蹶起争斗,以其战胜对方。即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许此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举一个眼前的例证,则为梁漱溟教授,他本来是一位佛教徒,隐栖山林间,与尘界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便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于乡村教育工作。

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此道家哲学之思想者不少。中国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即家庭快乐图,上面画着女人、小孩,正在游玩闲坐;另一种则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闲坐松荫之下。这两种题材,可以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樵夫,采药之士,和隐士都接近于道家哲学,在一般普通异国人看来,当属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诗,它就明显地充满着道家的情调: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企慕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不过孔子哲学在这一方面亦有重要贡献,崇拜上古的淳朴之风,固显然亦为孔门传统学说之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农业基础,一半建筑于家庭制度,一半建筑于孔子哲学之渴望黄金时代的冥想。孔子哲学常追溯尧舜时代,推为历史上郅治之世。那时人民的生活简单之至,欲望有限之至,有诗为证: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掘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崇拜古代,即为崇拜淳朴。在中国,这两种意识是很接近的,例如人们口头常说"古朴",把"古代"和"素朴"连结成一个名辞。孔子哲学对于家庭之理想常希望人能且耕且读,妇女则为最好从事纺织。下面吾又摘录一首小词。这是十六世纪末期陈眉公(继儒)遗给其子孙作为家训的箴铭的。这首词表面上似不属于道家哲学,而实际上歌颂素朴生活无异在支助道家哲学:

《清平乐·闲居书付儿辈》

有儿事足,

一把茅遮屋。

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

世家闭户先生。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道家哲学在民间所具的真实力量,乃大半含存于其供给不可知世界之材料,这种材料是孔教所摈斥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学说中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更没有什么精魂不灭的理论。他解决了人类天性的一切问题,却把宇宙的哑谜置而不顾。就是于解释人体之生理作用,也属极无把握。职是之故,一他在他的哲学上留下一个绝大漏洞,致令普通人民不得不依赖道家的神学,以解释自然界之神秘。

拿道家神学来解释宇宙之冥想,丢老庄时代不久即见之于《淮南子》(公元前(178-122年),他把哲学混合于鬼神的幻境,记载着种种神话。道家的阴阳元意识,在战国时代已极流行,不久又扩大其领域,参入古代齐东野人之神话。据称曾梦见海外有仙山,高耸云海间,因之秦始皇信以为真,曾遣方士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往求长生不老之药。由是此基于幻想的立脚点遂牢不可破,而一直到如今,道教以一种神教的姿态在民间独得稳固之地位。尤其是唐代,道教曾经长时期被当做国教,因为唐代皇裔的姓氏适与老子同为"李"字。当魏、晋之际,道教蔚成一时之风,其势力骎骎乎驾孔教而上之。此道教之流行,又与第一次中国文学浪漫运动有联系的关系,并为对待经汉儒改制的孔教礼仪之反动,有一位著名诗人曾把儒者拘留于狭隘的仁义之道譬之于虮虱爬行裤缝之间。人的天性盖已对孔教的节制和他的礼仪揭起了革命之旗。

同时,道教本身的范围亦乘机扩展开来,在它的学术之下又包括了医药、生理学、宇宙学(所谓宇宙学大致是基于阴阳五行之说而用符号来解释的)、符咒、巫术、房中术、星相术,加以天神的秩位政体说,以及美妙的神话。在其行政方面,则有法师大掌教制度--凡属构成通行而稳定的宗教所需之一切行头,无不应有尽有。它又很照顾中国的运动家,因为它还包括拳术之操练。而巫术与拳术联结之结果,产生汉末的黄巾之乱。尤要者,它贡献一种锻炼养生法,主要方法为深呼吸,所谓吐纳丹田之气,据称久炼成功,可以跨鹤升天而享长生之乐。道教中最紧要而有用之字,要算是一"气"字,但这气字未知是空气之气,还是嘘气之气,抑或是代表精神之气?气为非可目睹而至易变化的玄妙的东西,它的用途可谓包罗万象,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通,上自彗星的光芒,下而拳术深呼吸,以至男女交媾。所可怪者交媾乃被当作追求长生过程中精勤磨练的技术之一,尤多爱择处女焉。道家学说总而言之是中国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种尝试。

(一)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胆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的。由于老子《道德经》的篇幅少,才会成为中文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四十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1 )。

西方读者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实则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

"黄当说:'老聃(老子)写了两章论虚无,反仁义,评礼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认为,这些学说甚至比《五经》还要好。汉文帝、景帝(公元前(179-143年)、司马迁(公元前145-85年后)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 (2 )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3 )。

换言之,若以"箴言"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老子确实当之无愧,因为,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老子说:"上士闻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相信泰半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学者,便由讥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同时,老子还成了他们终身的朋友。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和爱默生的"直觉谈"一样,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甚至在我国,许多学者将之译给与本国思想、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英语世界。

有人认为,要了解老子,最好去研读早期道家学者--韩非和淮南子的翻译,因为,他们距离老子的时代非常近。

韩非(公元前?--234年)曾经写过两篇对老子的注释(《解老》、《喻老》)。他在后篇描述老子隽语的功用论(人类生活及政治的实际运用)时,比前篇的哲学原理花费的工夫更多,所以内容也比较详尽。

淮南子(刘安,约公元前178--122年)也阐述了不少老子一书中的章节。此外,列子和文子的作品中,亦包含了相关的节数 (4 )。

不过,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和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就时间而言,庄子比韩非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发展体系,除此之外,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因此,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便不难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了,但一般人却很少做这种尝试。

远在基督诞生前几世纪,人们心目中的道家是"黄老学"。随后情况稍微改变,庄子渐受人喜爱,大家把他的名字与老子并列,并且公认他们的思想如出一辙。尤其到了秦、汉两朝(按:魏、晋)(公元4世纪),人们已不再视道家为"黄老之学",而改称为"老庄哲学"。

道家文学及学者所以受人欢迎,主要原因便是庄子散文的魅力;就吸引人的标准和思想形态而言,庄子不愧是古典时期的散文泰斗。

庄子的举止庄严高雅,言语活泼坚实,思想主观深奥,而外观却又极其古怪。如果强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或许就是他谈话诙谐,言辞过多,文句比喻和隐喻稍嫌敏锐吧!

写本书时,我几度钻研庄子的作品,发现其间许多用语,大都是他透过严格的文学手法创造出来的,甚至连最早以同法为文的《论语》,也赶不上他。

一般说来,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庄子尝自述:"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可见,他是属于嬉戏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家的立场,他又是极端厌恶官吏的一派。

当然,一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虚无主义者,多少想从其他方面获取某些娱乐性的补偿,如果只因儒家的失败,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丧的假面具,确是极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关于老子的事迹,我们几无所知,仅知他生于公元前571年的苦县,和孔子同一时代,年龄或较孔子长二十岁,出身世家,曾做过周守藏室的官,中年退隐,活了相当大的岁数(可能超过九十,但绝不似司马迁所说在一百六十岁以上),子孙繁多,其中某一世孙还做过官。

公元前300年的少数作品中,除了庄子曾谈到老子并加以注解外,就只有代表他本人的《道德经》提到过他了。因此有些学者对"是否有老子这个人的存在"抱着极大的怀疑。导致这项怀疑的主因,是清代批评怀疑主义的盛行,尤其梁启超的评论,更使老子的书遭到致命的打击。他认为:老子的书是在公元前300年由某些人所杜撰的。

这许多没有依据,意欲惊人的言论,使得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别何为伪书?何为真著?因此,如果听到某位学者说哪本《老子》或《庄子》是伪书,却又无法提出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时,我们还是不轻易置信。这种随意批评的风气,带给人们许多不便和反感(5 )。

庄子大约死于公元前275年,活了多大岁数不太清楚,他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是惠施最亲密的朋友,祖籍蒙县,曾任"蒙漆园吏",结过婚,有没有小孩,史籍未记载。

一般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他妻子的棺木搁在屋角待葬时,他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他的弟子问他何以如此时,世上最玄奥的生死谈便流露了出来。庄子最有名的智语,便是谈到他本身的死就是一大玩笑--那带着诗人感触的玩笑。

另一件有趣的事,便是有关他形态的变化。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间轻快地飞舞着,那时的他,一心认为自己就是蝴蝶;但当他清醒后,发觉刚才的一切不过南柯一梦,顿然若失,不禁自语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当时的他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下面就是一例:

有一位寒生(宋国人)去京城晋谒皇帝后,带着皇帝送他的大批马车和随员衣锦还乡。他对自己的晋谒成功颇为自得,不时在人前露出骄傲的神色,一般人对他钦慕不已,惟独庄子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写本书前,我为自己做了一篇老、庄思想索引,发现他二人教人的特性虽一致,表达的方法却颇不相同:

一、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以及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

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以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二、庄子不仅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现实、语言"三者无用的理论,更由于深切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悲哀,而将老子的哲学转为自己的诗谈,作为慰藉。从这种哲学的滋润和对人类生命的感触中,他说出了惊古震今的生死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奥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这篇"灵魂的颤动"实是庄子或昔日我国作家的最佳创作。

(二)

老子爱唱反调,几成怪癖。"无为而无不为"、"圣人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种反论的结构恰如水晶之形成:把某一物质的温度收变,即成水晶,但成品却是许许多多的水晶体。

一件事理的基本观点和价值,与另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完全相反时,便产生了反面论。耶稣的反论是:"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这种反论的起因,乃是把两类特殊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融而为一,呈现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论。

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以及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长退尽,接着开始涨潮。

老子说:"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6 )

另外一种研究老子之法,乃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这篇文章的观点,基于道家思想,爱默生运用诗歌顿呼语"循环哲学家"中之"循环",导出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

爱默生强调:"终即始;黑夜之后必有黎明,大洋之下另有深渊。"惠施亦言:"日方中方睨。"另外,庄子也说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爱默生更谈到:"自然无定","人亦无定";所以,"新大陆建于旧行星的毁灭,新种族兴于祖先的腐朽"。

从这些循环论,爱默生发展了一套类似老子的反论:"最精明即最不精明","社会的道德乃圣者之恶","人渴望安定,却得不到安定",读者可在庄子的精选中,发现爱默生的这种论点。

由此可知,爱默生的两篇短文《循环论》及《超灵论》,和道家的主张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看过老子一书后,读者自可体会出其中滋味。爱默生对相对论深信不疑,他曾说"一人的美是另一人的丑;一人之智慧是另一人的愚蠢。"且引用美国北佬农夫常说的典型道家谚语:"不必祝福,事情愈坏,情况愈好。"

以哲学观点而论,道可概括如下:它是天地万物的主要单元(一元论),是"反面立论"、"阴阳两极"、"永久循环"、"相对论"、"本体论"的主体;它是神智,是复归为一,是万物的源泉。

了解这个道理,你争我夺的欲望顿化无形,而基督登山宝训中"仁"与"柔"的教条,也会在人们心中播下和平、理性的种子。就"无法抵抗的恶"这个思想来说,无疑的,老子的某些思想家乃托尔斯泰所说"仁爱的基督徒(道德家)"中之先驱。

如果世上的领导者看过老子的战争论、用兵法、和平论、不战论就好了;如果希特勒在猛扑之前有一些老子"持而盘之,不如其己"的智慧,人类就不会空洒那么多的鲜血。

(三)

昔时,我就希望能找到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倘若强迫我在移民区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当地从未听过这种字眼的人,说出"道家"二字。

道字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

我曾观察科学思想进展的程序,有理由相信19世纪愚钝的唯物论已经不住考验,尤其在近代物理学之光的照耀下,它再也稳不住阵脚了。

卡尔·马克思在工业极盛期发表他的唯物辩证法,一位新英格兰哲人在他的书中写道:

"新的法则不足畏,如此的愚蠢的思想难道会强迫你降低自己的精神理论?不要反抗它,它不但损不了你的精神理论,反而会使你的物质理论更加精纯。"

这是在1847年出版的书籍,当时的物理学家已探究出物质本身的基础,尤其爱丁顿(Eddington)还简述了一世纪来的研究报告说:"我曾四处探索固体物质,从液体到原子,再从原子到电子,结果在电子里失去了它的踪影。" (7 )

电子在原子里究竟做些什么呢?他说:"一种不知名的东西正在进行我们不知道的事。"

因为某处的光,电子和非电子相遇而混合,竟引起了人类追求真理的欲望。

自爱默生后,求真的研究已过了一世纪,业已完成了一个周期,而爱丁顿又紧跟着写道:

"从近代科学争论可导致出一个结论:1927年左右,重理性的科学家将会接受宗教。不仅如此,到那个时候,这些专讲乏味理论的科学家们,甚至对最普通的事物,也会极感兴趣,说不定还会失去他一向强调的理性而坠入爱河。假如在1927年,我们能看到海森堡(Heisenberg)、鲍尔(Bohr)、波恩(Born),及其他学者将因果关系推翻,那年势必会被命为哲学发展中最伟大的一年。"

神秘(自然)主义常使得有理性的人害怕,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某些皈依者的放肆言行所致。但老子、惠特曼、爱丁顿的神秘(自然)主义却非如此。

以方程式操作的科学工具--数学,除了给我们方程式及物质空虚论的新知外,别无它用。老庄虽谈道之"捉摸不到",却并非意味着他们就是神秘主义者,我们只能说他们是观察生命入微的人。

这两者关系,就好像一位在实验室里思考的科学家,突然碰到生命"捉摸不定"的本质正在进行,科学家拼命敲门,没有得到回音,这时正是他急欲发现生命秘密的时刻,而生命之门却关闭了。他搜索物质,竟在电子中失去了它;他探索生命,又在原形质中失去它;他追寻意识,却又在脑波中失去它。然而,当他面对数学方程式时,一切又都显得那么清楚明白。

忍耐、坚毅、意义、爱、美和意识,均无法以科学的方法去探讨;直觉和数学的观念永不相遇,因为它们所依恃的是不同的平面。数学是人类心灵的工具,透过心灵察觉物质现象的一种表达法,此外毫无他途可循;直觉却不同于此,它不是数学或者其他象征知识的附属品,无法以方程式表达出来。

耶鲁大学的教授拿托普(F.S.C.Northrop)了解认知直觉知识--美学--的重要,这类知识比区别理性心灵的知识还要来得现实。老子常警告人们抵御"分"所带来的危险,或许是这个缘故吧!庄子尤其声言:"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由于需要,物理学家必须谨慎地控制自己去观察形态、物质和活动等现象,他服从数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得留给非科学家去处理。因此,对我们来说,能够远离科学的大门,确是非常幸运的事。

爱丁顿以严密的"不法之地",即意义和价值的范围为例,描绘出科学性的"象征性知识",以及由生活体验得来的"精湛知识"之间的不同。

他机智地反驳那些称其神秘地观点为"胡说"或"该死"的批评家,他问道:"物理的基础能胡说些什么?"某些评论家有权批评他"胡说",而平实主义者却无权如此,胡说和该死都属于价值观的领域,站在平实的立场,那确实是不合逻辑的。

"在醚或电子的世界中,我们或可邂逅胡说,但绝非该死。"所以,我们虽离开了科学的大门,却拥有了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身为科学家,我们了解颇色只是波长的颤动,但它并没有因反射在波长五三○○的色彩特别微弱,就驱散了反射在波长四八○○的强烈视感。"美国科学界领袖米里坎(Robert A. Millikan)阅读了1947年4月29日美国物理协会出版的刊物后,就宗教方面发表了极为重要的声明:

"我以为,纯粹的物质哲学是极为无知的,因为每个时代的智者,都有使自己的心对任何事均充满虔诚和敬意。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沉思不朽的生命之秘密,熟虑微觉的宇宙之构造,谦卑地接受出现在自然界的极为微小的启示等,对我而言,这些就足够了。'那就是我最需要的'上帝'之定义。

"我很少将自己的'明断'认为是我个人的荣誉,为什么呢?当上帝把早期的进化的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他所创造的万物便开始以惊人的步伐迈入进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责任只是尽可能地扮演好我们的角色。"

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智者,似乎都已看到宇宙伟大的真理。虽然米里坎、爱因斯坦、爱丁顿、爱默生、老子和庄子等人的背景和知识不大相同,但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几乎都回归到同样的一桩事--自然--上。

相信前面有关信仰的陈述,近代有思想的人必然都能接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我思足矣"、"自然表达的智慧"、"我们能微微地察觉"、"他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以及爱默生所说,他是"自然神"的一部分。

爱默生百年前所写的东西至今仍是真理:"我们每人都需具备左右世界宗教的正确观念,刻意在牧场、池中的船、林中鸟儿的对答声中寻找寄托,那是绝对看不到基督教的。"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所在。

老子也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8 )

(四)

1942年,我翻译了《道德经》和《庄子》三十三篇中的十一篇,刊载在《中印思潮》这本书内。后来我修改过一部分,并将庄子的余篇翻译了出来,本书选自庄子的精选,堪称是庄子作品及思想的代表。

《道德经》修改得并不多,主要是将"爱"、"德"易以"仁"、"性"。要此,我把《道德经》重新分成七篇,相信必可帮助读者把握住每一章的主要思想。

简言之,本书前半部的四十章为哲学原理,余则为功用论--可直接运用人类的各种问题。在说明庄子的精选时,我曾竭力为他们澄清彼此的关系,并指出其间的重点,避免加入我个人的意见。

由庄子来介绍老庄时代的思想背景和特性,实是再恰当不过。

一九四八年八月

注释

(1)请参阅《中印思潮》577页《道德经》的介绍。

(2)《杨雄、韩肃之生活》。

(3)有某些例外。从历史上来看,道家文体在公元3、4世纪时,曾经风行一时,至唐朝(公元8-10世纪),连皇帝也正式鼓励人们研究老、庄之学。

我开始接触道家的思想,是由于看了王先谦的著作。他花了半生时间为《庄子》注解,却在1908年,故意在序文中反对庄子,借以贬低自己的作品。魏源对老子的注释也是如此。舆论本就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最好的,而对庄子的评价一向不高。

(4)请参看杨树达的《老子》一书,1992年出版,1998年修订,除自庄子中取三四例为《老子》作直接引句外,他省去了《庄子》其余的部分。

(5)苏东坡认为《庄子》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等章,皆不是庄子的作品,而是后人加进去的篇幅,这个说法较为学者所接受。

(6)请参阅《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五。

(7)爱丁顿(A.S.Eddington)所著《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第318页。

(8)《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二。

猜你喜欢
  卷九 檀弓下第四·郑玄
  随时第四十五·佚名
  卷八十五·湛若水
  六经奥论卷六·郑樵
  卷一百八十二·秦蕙田
  卷四·敖继公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佚名
  卷四·佚名
  四十二、女子出定·慧开
  八大人觉经略解·智旭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玄奘
  指月录卷之二十四·瞿汝稷
  佛教对于将来人类之任务、种性·太虚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太虚
  佛说铁城泥犁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二·彭定求

        卷292_1 【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司空曙   香殿留遗影,春朝玉户开。羽衣重素几,珠网俨轻埃。   石自蓬山得,泉经太液来。柳丝遮绿浪,花粉落青苔。   镜掩鸾空在,霞消凤不回。唯馀古桃树,传是上仙栽。   卷29

  • 第五出 交战·梁辰鱼

    【一枝花】〔小生生末戎服领军校上小生〕江干烽火晓。海甸兵戈绕。吴儿深入也怎生好。〔生〕封豕无厌。何事多强暴。况兵少诚难保。〔末〕誓定边疆。谩自退缩。被人谈笑。〔生末〕主公参见。〔小生〕二位大夫少礼。

  • 卷八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八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题畵集刘叔赣神宗朝中书舍人华山隠者图六王昔崩荡秦帝按劔兴虎争四十年方隅为之平豪气竟未己用民如不胜因河既为池起洮复坚城嘉哉诸老翁携手西山行避世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二·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二【起阏逢涒滩十月尽着雍困敦九月凡四年】孝宗绍统同道冠徳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隆兴二年冬十月丁夘知枢密院事贺允中致仕 庚午诏曰朕每聴朝议政顷刻之际意有未尽自今执政大臣或有奏陈宜于申未间入

  • ◎曲粉皮袍人心收买·宣南吏隐

    军阀之生命完全属于丘八手中,军阀之威势完全为丘八所造成。故自前年李纯自杀之后,一般头脑清晰之军阀,大有觉悟,曹尤始终抱定他杀之疑心,故对于部下军官兵士,均实行有福共享主义。前年冬天,曹特地购置一万件皮袍,凡属直系军官

  • 梁元帝本纪·李延寿

    梁世祖孝元皇帝名叫绎,字叫世诚,小字叫七符,是武帝的第七个儿子。起初,武帝梦见有个瞎眼和尚手拿香炉,自称要托生在王宫。随后元帝的母亲以采女的名分侍奉武帝,刚一揭开门帘,有一股风吹荡起她的衣襟,武帝心意感动而与她欢合。

  • 王稚登传·张廷玉

    王稚登,字伯谷,长洲人。四岁就能对句,六岁会写碑文大字,十岁能做诗,长大更是声名大振。嘉靖末年游于京师,客居于大学士袁炜家中,炜命诸有才华的人以紫牡丹为题赋诗,都不满意。稚登写了一首,寓意新颖,词句动人。炜对那些才子说:“

  • 关中奏议巻四·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巡抚类一为边务事题为边务事准兵部咨伏蒙皇上命臣不妨督理马政巡抚陜西地方自度不堪负荷已经具本陈情辞免巡抚仍督理马政俟命外钦奉勅谕委任褒嘉出乎常格揣分度力益深愧惧感恩圗报誓竭心力续准兵部咨该

  • 《中山世谱》目录·佚名

    正卷首卷 中山世谱序 凡例十条 当官姓氏 中山世鉴原序 中山世谱原序 琉球舆地名号会纪 历代国王世统总图卷一 历代总纪 历代总论卷二 中山万世总纪卷三 天孙纪 舜天王 舜马顺熙王 义本王 英祖王 大成王 英慈王 玉城王

  • 十六年·佚名

    (乙巳)十六年大明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甲申朔,百官分半,以權停例,賀正如儀,一半詣景福宮,賀兩大妃殿。命都承旨權健,進表裏于兩大妃殿。○中宮還昌德宮。1月2日○乙酉,兀良哈護軍回伊波等七人,來朝。○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

  • 卷六十二·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六十二厯代四东汉光武南轩张氏曰光武之不任功臣为三公盖鉴高帝之而欲保全之前史莫不以为美谈以予观之光武之保全功臣使皆得以福禄终身是固美矣然于用人之道则有未

  • 卷十·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     明 夏良胜 撰九经之义【脩身 尊贤 亲亲】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程頥曰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可易也君子观风自火出之

  • (十三)·钱穆

    《近思录》卷十三辨异端之学,凡十四条。明道言:“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一作义),墨氏兼爱疑于义(一作仁)。申韩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

  • 卷第五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九有五补特伽罗。谓随信行随法行信胜解见至身证。乃至广说。问何故尊者此结蕴中依五补特伽罗作论。后智定蕴中依七补特伽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十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松江超果禅寺语录 师于顺治丁酉春受请。四月初四日入院。至山门云。不劳弹指。楼阁门开。是汝诸人止可暂时经过。若要到大休歇之场。前头犹有活路在

  • 九命奇冤·吴趼人

    章回小说。近代吴沃尧著。三十六回。叙广东富户凌复兴,笃信阴阳,以为自己没有中举,是表兄弟梁天来家的石室阻断凌家风水,便勒迫梁家拆居。天来不从,凌便买通无赖去梁家掘坟墓、伐树木、填鱼池、抢银钱,更纠合暴徒将梁家老幼

  • 巧联珠·刘璋

    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目录书影清雍正间可语堂刊本《巧联珠》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五回。题“烟霞逸士编次”。序中又称其为“烟霞散人”,或为清初太原刘璋。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

  •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佚名

    全一卷。又作大孔雀王神咒经、大金色孔雀咒经、孔雀王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原始密教经典。内容包括︰金色孔雀王、大孔雀王心咒、弥勒菩萨、梵天、天帝释、大鬼神、咒等。帛尸黎率先将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