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近思录》卷十三辨异端之学,凡十四条。明道言:“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一作义),墨氏兼爱疑于义(一作仁)。申韩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甚。杨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今按:个人自由近于杨,集体极权近于墨,所谓杨墨之言盈天下,不之杨则之墨,天下分裂而为二。亦有中立国,乃彼此依违,偷图苟存,非真能有第三路线之出现。则孟子在当时,辟之廓如,其功大矣。汉代以下独尊儒,而佛老起与抗衡,佛老亦同本心性来探讨人生大道。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较之杨墨,仅在外面事物上作主张,超出远矣。宋明理学以辨佛老为宗旨,其事难于孟子。然注意在精微处,高明处,而忽略了广大中庸处。于修齐方面多发明,于治平方面少创建,遂与汉唐儒若相歧趋。清初黄顾诸儒出,庶欲复挽二者而为一。而异族政权镇压于上,此一路线终难发展。及清政衰于上,而西力东渐,传统儒学,孔孟程朱,迄未获一完整之开展。斯亦近代学术史上一大问题所在也。
伊川言:“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如师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至于兼爱,不及则渐至于为我,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于杨墨。至如杨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盖其差必至于是也。”今按:伊川此条,语更和平。故持论贵得其中,贵免于差,所谓是非仅在此。今日世界亦贵寻出一中道来,若必欲灭彼存此,恐无其理。
明道又曰:“佛氏不识阴阳昼夜,死生古今,安得形而上者与圣人同乎。”今按:中国人主和合。但亦必先知分别,乃始知和合。形而上必有形而下与之作分别,形而下则必有形而上与之为和合。阴阳昼夜,死生古今,乃形而下之分别,而形而上之和合即存其中。司马迁所袋谓:“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矣。佛家忽视了一切形而下,则亦无形而上可得。
又一条:“问神仙之说有诸。明道言,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保形链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譬如一垆火,置之风中则易过,置之密室则难过,有此理也。又问扬子言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能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间一贼。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延年,使圣人肯为,周孔为之矣。”今按:孟子辨不为与不能。近代发明核子武器,若依中国人道理,则虽能之,决不为。故有此理,仍必合此道,穷理仍贵于明道。知有此理能为而不为,此亦司马迁所谓天人之际也。今人则只问能不能,却轻视了为不为。凡能则为之,斯必限之以法,否则出于争,而至有核子战争。是则人类纵能战胜自然,但不能自胜,禁止核子武器,以求归于和平。故中国人言道,但贵和,不贵争。中则能和。佛老亦决不争,但终有差,不能中,斯亦不能和矣。今日世界人类如何能免于争,而归于和,则成了一大问题。
猜你喜欢 迩言卷十一·刘炎 张子抄释原序·吕柟 大学章句大全【大旧音泰今读如字】·胡广 提要·朱公迁 此木轩四书説卷三·焦袁熹 卷二十·山井鼎 卷十一·林之奇 周书·冏命·佚名 没有勇气不行·梁漱溟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佚名 十、清税孤贫·慧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智旭 佛说苦阴经·佚名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