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湻熟。记忆不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刹那刹那迁变转异。不实故虚。非真故伪。递相乘代故无主。则于正报无可贪著。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爱惜之。于事无益。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心便为众恶之源。一迷四大为自身相。则形便为众罪之薮。倘不直下觑破。害安有极。若能如是观察。则身心二执渐轻。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

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思惑虽多。欲贪为首。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

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既修少欲。复修知足。以专心于慧业也。多欲不知足人。最能障慧。今于少欲之中。又复知足。则慧业任运可进矣。

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倘托言知足。而反坐在懈怠坑中。则坠落不浅矣。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烦恼之魔既破。则阴魔天魔死魔皆悉摧伏。而五阴十八界狱乃可出也。

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虽云精进。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则成暗证之愆。又有闻无慧。如把火自烧。有慧无闻。如执刀自割。闻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虽有智慧而无福德。亦不可以自利利他。故须具行三檀也。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即财施也。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即无畏施也。法施已于上文明之。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虽修智慧福德。若不永离居家五欲。终不可以绍隆僧宝。住持佛法。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者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也。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则为窃佛形仪。罪加一等。不可不知。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苦之心。则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精进行道下十六字。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显也。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结成觉他功德。惟自觉。方能觉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结成诵念功德。能诵其文。必能精思其义。能思其义。必能以此自觉觉他。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趣觉而证常住乐也。

猜你喜欢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八卷·湛然
  目次·晦翁悟明
  文艺的时代风气·太虚
  分别功德论卷第三·佚名
  五门禅经要用法·佚名
  续指月录总目·聂先
  序·朱时恩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二·唐慧琳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太虚
  开化品第十四·佚名
  注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八卷·宝亮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邵雍

    人物吟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补护既已多,卒归于败露。人有人之情,物有物之理。人物类不同,情理安有异。偶得吟林间无事可装怀,昼睡功劳酒一杯。残梦不能全省记,半随风雨过东街。观物吟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

  • 五集卷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十九古今体八十二首【丙午一】丙午元旦践阼已周大衍数得年七十六身康敢因莅久忘无逸惟是体乾朂自强百岁休和致岂易万民衣食计犹长以兹日慎日增惕肯作虚言袭庆当元

  • 卷五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五十四项斯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会昌四年擢第终丹徒尉诗一卷寄石桥僧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别後何【一作无】人见秋来几处禅溪中云隔寺夜半雪【一作雨】添泉生有天台约知【一作应】无却【一作

  • 岳州西城·张说

    水国何辽旷,风波遂极天。 西江三纪合,南浦二湖连。 危堞临清境,烦忧暂豁然。 九围观掌内,万象阅眸前。 日去长沙渚,山横云梦田。 汀葭变秋色,津树入寒烟。 潜穴探灵诡,浮生揖圣仙。 至今人不见,迹灭事空传。

  • ●卷五·邵博

      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写本。齐衡阳王钧手自细书(五经),置巾箱中。巾箱《五经》自此始。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虽极乱之世,而经籍之传甚广。予曾大父遗书,皆

  • 千百年眼卷三·张燧

    子夏《易》说《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摩之。"相观而善之谓摩,鸣鹤以相和成声,好爵以柑摩成德,子夏《易》说如此。今本作縻,縻,牛缠也,取系恋之义,然不如摩厉之说为长,以韵读之又叶也。儒者说《春秋》之失儒者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五月丙辰朔直隶巡按何熊祥参内使白忠送武当神象骚扰驿递诸不法状不报○庚申端阳令节赐辅臣上尊珍馔○辛酉辅臣等为热审届期拟传谕一道进呈未报再请题旨亦不报○是时九卿科道及抚按诸臣交章劾辽东税监高淮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一·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十一礼部防同四译馆表礼部防同四译馆国朝官制提督防同四译馆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衔一人掌四夷朝贡之国设广厦以待贡使之至置象译以通言语习畨夷书凡贡使就馆率大使庀治屋宇稽其出入互市

  • 《明史》小评·吴晗

    在官修之正史中,自来学者多推崇《明史》,以为“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唯《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1]。理由是(一)修史时间极长,从康熙十

  • 卷八·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八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召南四野有死麕篇野尔雅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疏云以细别言之则郊外之地名牧牧外之地名野若大判而言则野者郊外緫名故周礼六遂在逺郊之外遂人职云凡

  • 卷二十六·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六士防礼上第十二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大戴第四小戴第十三别録第十二 贾氏公彦曰此诸侯之士也知者下云君若

  • 《內學》敘言·欧阳竟无

    范圍之比例,因果之遞嬗,天然之模仿,天下古今,世、出世學,盡在乎是,是不可以已乎?雖然,有說。今吾且問︰立范圍者誰?寧不操柄而聽其命﹗范圍有量,量寧局是?范圍有數,是數以外何獨無事?率爾操柄,是名武斷,武斷者不足以立范圍;聽命非創,非創者

  • 卷第一百七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

  • 名僧传抄·宝唱

    梁 宝亮 撰名僧传第三求那跋陀(梁言功德贤也)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风甬盈虚。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

  •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三·无准师范

    小参结夏小参。天高东南。地倾西北。一句全提。乾坤黯黑。三世诸佛望风斫额。历代祖师退后攒眉。德山有棒无处施呈。临济有喝亦须架阁。清凉长老固是不知惭愧。汝等诸人各自知时。寒时寒杀。热时热杀。青绢扇子足风凉

  • 罗氏字辈·佚名

    罗氏字辈就是罗姓人家的世系族谱,罗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姓氏,家谱的修订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罗氏族谱最早者,可能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

  • 律二十二明了论·佚名

    一卷。正量部佛陀多罗多法师造,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简称《明了论》或《了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书主要系以二十二首偈颂,列出律藏中的名目,并以散文体解释其义。第一偈相当于发起序,偈云(大正24·665b)︰‘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