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 )。玄之又玄,众妙 (2 )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做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作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作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作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

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

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

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四、众妙之门

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

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猜你喜欢
  卷第三·董仲舒
  卷二·蔡清
  卷三十六·卫湜
  卷三上·傅恒
  卷之三十四·邵经邦
  卷十七·曾国藩
  卷第二 风操 慕贤·颜之推
  轻重第十四·桓宽
  卷八十七·佚名
  卷五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三·唐慧琳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序·太虚
  致海潮音社书·太虚
  第二十一卷·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朝卿·唐圭璋

      待考   玉楼春   摘仙暂下金銮殿。开宴瑶池春未晚。飞琼南舞锦靴寒,弄玉吹箫银字暖。   寿觞阿母年年劝,犹道碧桃尚浅。花开更待几东风,应见华千岁换。   玉楼春   炉烟不断腾金兽。香雾入帘波影皱。秋堂

  • 二集卷七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二古今体五十八首【丁丑七】将往徐州阅河命简亲王奇通阿率衆护卫皇太后先至山东灵岩行宫驻跸减从登途八韵纪事【有序】州维禹画方见雅歌溯开国於大彭指名都於西楚聿自澶渊既徙遂当黄水最

  • 卷二三 漢紀十五·司马光

      起旃蒙協洽(乙未),盡柔兆敦牂(丙午),凡十二年。   孝昭皇帝始元元年(乙未、前八六年)   夏,益州夷二十四邑、三萬餘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呂破胡募吏民及發犍為、蜀郡奔命往擊,大破之。   秋,七月,赦天下。   大雨,至于十

  • 國語卷第四·韦昭

      魯語上   1 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一〕。公曰:「余不愛衣食於民〔二〕,不愛牲玉於神〔三〕。」對曰:「夫惠本而後民歸之志〔四〕,民和而後神降之福〔五〕。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

  • ●卷三·司马光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相,车驾因出,急幸其第。时两浙钱ㄈ,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四·佚名

    万历十七年八月丙子朔大学士申时行等言时值中秋 天开万寿望 皇上仰求 天庆俯察群情特出御门视事经筵秋讲如期举行○甘肃巡抚李廷仪申饬堤防四议一重关宜建二墩台宜修三夷兵宜鼓四信地宜明章下兵部○改刑部左侍郎孙

  • 卷之七百五十九·佚名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四月乙卯谕曰杨廷璋奏称小镇安守备土司等巡查隘口见怕怀隘外山顶山洞聚集多人随据交趾夷目报称。该国隘口谷旁村夷匪聚集抢掠现在起兵擒捕恳求内地堵截等语。已派委将弁严守卡隘慎密堵截一摺内有虑

  •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二百三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巡盐任内补欠已完听部拨解摺·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十三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江宁、苏州织造衙门亏项,蒙万岁天恩,著前盐臣李陈常代补。除补过五十四万二千两外,仍有二十八万八千两零未完,奉旨令接任御史代补在案。 上年奴才又蒙特旨巡视盐课,是既赦从前亏空

  • 绎史卷一百二十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周分东西【两周之争附】史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帝王世纪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 世本西

  • 一三九、田骈考(附:彭蒙、王斶)·钱穆

    《史记?孟荀列传》:“田骈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汉志》道家有《田子》二十五篇,(《吕览》高诱《注》云:“道书十有五篇。”)班固曰:“名骈,(《庄子释文》引《慎子》云:“田骈名广。”)齐

  • 卷五十二·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二学十入伦【师友附】问尽其道谓之孝弟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者则能敬其身敬其身者则能敬其父母矣不尽其道则不敬其身不敬其身则不敬父母

  • 北山录卷第四·神清

      宗师议第七(议经律论禅各有师承宗祖之道)  柰苑余波。永平肇流(波罗奈国之苑也。亦云婆罗痆斯国。此云注遶城。以江遶城种于花木。有苑号鹿野。如来常于此说法。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流于此。故云肇也)葱岭

  •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道原

    重刊景德传澄录状湖州路。道场山。护圣万岁禅寺。耆旧僧希渭。系庆元路昌国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礼本路在城观音禅寺绝照和尚为师。[利-禾+言]到法名投礼慈溪县开寿普光禅寺龙源和尚剃发为僧。仍

  • 卷第八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九苦集谛缘识。有漏缘缘缘识有为缘。世俗智亦尔者。苦集谛等皆通三界九地。五部唯有漏故。如后四取蕴等应知其相。灭谛

  •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第四明破法遍者法性清净不合不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破非不破何故言破。但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破颠倒令不颠倒。故言破法遍耳。上善巧安心则定慧开发。不俟更破。若未相应。应用有定之慧而尽净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六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书问复埽庵谭司成昔世尊以佛法付嘱宰官居士作吾门内外护者恐其波旬炽盛正法凋零所以历代王臣勇心墙堑尽力护持

  • 续红楼梦·秦子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0卷。秦子忱著。卷首题有“秀水郑师靖”的序和“易水谭溁”的题词。清嘉庆四年(1799)原刊本问世,以后有数种坊刻本。作品内容沿着神、鬼、人3条线索离合引伸,叙述了宝玉、黛玉之间上天入地、寻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