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
《论语》一书,一般认为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就犹如西洋耶教的《圣经》一样。其实这部书是未经分别章节未经编辑的孔子混杂语录。所论涉及诸多方面,但对所论之缘起情况则慨不叙明,而上下文之脉络又显然散乱失离。读《论语》,犹如读Bartlett之《引用名句集》(《Familiar Quotations》),令读者觉得那些警语名句津津有味,引起无限沉思想象,而对那些才子的文句,不禁讶异探索,窥求其真义之所在。如将《论语》的内容与《礼记》和《孟子》,以及其他古籍各章相比,就会发现那些简洁精辟的文句都是从长篇论说文字中节录而来,而所以得存而不废者,正因为深受人喜爱之故。比如说,读了《论语》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后再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的: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夫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论语》本文上并未提到孔子当时说些"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实际情况,只是把这句话做一句抽象的话来说的。另外,《论语》中颇多四五个字的短句,如"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是只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又如"乡愿者,德之贼也"。关于乡愿,我们幸而在《孟子》一书中找到了"乡愿"一词详细的解说。我想,谁也不会相信孔夫子每次说话只说三四个字就算了事。若说,有人向孔夫子发问,发问者整个的意思,读者若不了解较为充分,孔子所作的回答整个的含义就能充分了解,这也是无法相信的。清人袁枚曾经指出,《论语》这部书是孔子的语录,编纂者把弟子的问题部分尽量缩短了。因此在《论语》中发问都简单得只剩下一个字,如某某问"政",某某问"仁",某某问"礼"。于是,虽然是同一问题,因发问之人不同,孔夫子也就以各式各样的话回答。结果为《论语》作注的学者也会因种种情况而误作注解,此种注解,自然不足以称公允之论。另有如下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论语》的人解作"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但袁枚则认为此系孔子与弟子凭窗外望,见牛犊行过,偶有所感而发,并非指仲弓而言。
那么,除去书中所见孔子的智慧之外,《论语》之美究竟何在?其美便在孔夫子的人品性格,以及他对同代人各种不同的评论。那美是传记文学的美,是孔夫子的语言之美,是随意漫谈,意在言外。而夫子的这些如珠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自富有弦外之音。《论语》之美正如英国十八世纪包绥艾所写的《约翰森传》(《Life of Samuel Johnson》by Boswell)一书之美妙动人一样。而与孔夫子在一起的那批人物,他的弟子,他的朋友,也是与约翰森周围那些人物一样富有动人之美。我们随时都可以翻开《论语》这部书,随便哪一页都会流露出智者的人品之美,纵然有时极其粗暴,但同时又和蔼可亲。这就是《论语》这部书对中国人所显示的魔力。至于武断偏执也自有其动人的力量,孔夫子与约翰森的武断偏执之论,永远有动人的力量,因为这两位先哲把自己的见解都表现得那么断然无疑,那么坚定有力,其势堪称咄咄逼人。
《论语》这部书整个的特色只是阐释说明,并没有把孔子的思想系统作一个完备周全的叙述,孔子学说之真面目则端赖读者去深思明辨了。
孔夫子周围的人物,我们也可以借着《论语》这部书,得以略窥一斑。有时孔夫子与二三得意门生欢乐相处,夫子欣然,就单凭文中的片语只字,我们可以稍得一些暗示。与孔夫子的话混在一起的,有些是孔门几位大弟子如曾子、子夏、有子、子张等人的话。这是因为《论语》内那些文字的来源不同,有若干章根本是孔门弟子的弟子所记载的。比如颜回,为孔门弟子之长,沉静而富有深思,孔子对他亦极爱慕,每每对他赞不绝口。另一方面,又有子路,等于耶稣的大弟子彼得,他时常对夫子大人的行为也会质疑问难,不稍宽容。在《论语》一书中,提到子路时,往往缺少恭维之辞,那是因为在《论语》这部书记录成文之时,子路已经去世,没有门徒替他辩护的缘故。还有能言善辩,但有些絮聒的子贡,还有比他们年纪颇轻但却恬静明达的曾子(将来弘扬孔教最为重要的就是他),还有文学气质最重的子夏,最为实际的政客厓求(最后孔子把他逐出了师门)。孔子的门墙之内广阔得无所不包,各式各样的学生都有,据说,每个弟子在学问上之所得,都只是孔子的一部分。后来,曾子、子思、孟子这个传统,发展成为儒家道统理想哲学的一面。而子夏、荀子的儒学则顺着史学及学术的路线发展下去。正像基督教中圣约翰发展了耶稣教义的理想一面,当然其中也加上了圣约翰自己本人的一部分思想。所以,我们在《中庸》一书中可以看出曾子把《中庸》里的哲学、人道精神与中和诸重要性,予以发展引伸了。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把子思与孟子比做耶稣的门徒圣约翰,把荀子比做圣杰姆斯(St. James)。
《论语》本文是属于零星断片而飞跳飘忽的风格,阅读时自然需要读者的凝神苦思。懒惰的读者往往需要作者谈论个没结没完,自己只采取消极的态度,若是那样来读《论语》,便得不到益处了。读《论语》时,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文句中包含的真理必须要凭读者自己的悟力才会彻底了解;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在古代那种教育制度之下,当然并不立即要学习了解世界上那样思想极为成熟的哲学。当年之所求,不过要学生精读,以便牢记在心永不忘记,是留到若干年后作为智慧的泉源而已。不过,儒家对这部书,仍然教人以适当的研读之法。宋儒就论到读《论语》的方法。程伊川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朱熹也曾说,先读《论语》,每日读一两段。不管难懂与否,也不管深奥不深奥,只将一段文字从开头读,若是读而不了解其含义,就思索一下,若思索之后仍然不能了解,就再读。反复阅读探索其滋味,长久之后,便了解其中的含义了。朱熹在给朋友的书信里曾说,在读书时,千万留心不要贪多,读少一点儿,便容易彻底了解。读书能悟到真义,都离不开这种方法。在他著的《语类》中也这样说,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件事,体会其意义又是一件事。一般读者最大的弱点就是只了解字表面,而未能把握住书中真正的好处。他又说,读书的正当办法是要费苦心思索。最初,你会觉得如此了解,是要大费思索与精力,但是等你一般的理解力够强大之后,再看完一本书,就轻而易举了。最初,一本书需要一百分精力去读,后来,只需八十、九十分精力就够了,再后只需六十或七十分就够了,最后,以四十、五十分的精力也就够了。把阅读与思索,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作相辅相成的两件事,这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关于这两种方法,孔子本人也提到过,在《论语》上也有记载。
中国学者从未有人把《论语》再作一番校正功夫,或予以改编,以便使读者对《论语》的含义获致更精确的了解,这一点确属出人意外。当然有一些学人写过文章,论及《论语》书中若干不同的见解,如清人焦循著的《论语通释》,戴东原著的《孟子字义疏证》。但是除去西方学者外,没有中国学者编过一本孔子对"君子"一词的诸种解释。这个极为重要的描述"君子"的诸要素,会构成一个综合性的面貌。本章内选了《论语》文字约四分之一,而根据思想性质予以重编。如不特予注明,皆系《论语》原文。遇必要之处,如将"仁"字解释得更为清楚,我即从《礼记》上若干章内选出约十数节,以为补充。《礼记》中第三十二及三十三章,与《论语》的内容及风格相差不少,记载孔子的话特别丰富,当然对本书极为有用。
一、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宰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则不复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二、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之所慎,斋、战、疾。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迅雷、风烈,必变。
三、谈话的风格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子,谓门第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四、霸气
子曰:"观过知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巨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时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于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五、急智与智慧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子贡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礼记》第三十二)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同前)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人道精神与仁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七、以人度人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礼记》第三十二)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同前)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人同此心)(同前)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恕道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仁"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礼记》第三十二)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同前)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不其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礼记》三十二)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僧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仁又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其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日不要,吾弗信也。"(《礼记》第三十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八、中庸为理想
夫子之所厌恶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第三十二)
九、论为政
为政之理想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以德行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为政要素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十、论教育、礼与诗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第十八)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猜你喜欢 卷二 士冠礼第一·郑玄 曾子本孝第五十·戴德 牧民第一·管仲 卷七 精神训·刘安 詩經卷之三 朱熹集傳·朱熹 卷十·杨简 士翼卷一·崔铣 提要·崔铣 卷十五·纳兰性德 提要·李光地 卷三·易祓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二 辨問·王明 道行经强弱品第二十四·佚名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五·智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