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杂
原文: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贤於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於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译文:
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长各不相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人君高高在上,对下面各有专长的人材都能兼容并蓄。虽然民众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个方面寻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种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国家的各种人材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材,处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君臣之间应该怎样摆正关系呢?臣子要多做实事,君主用不着做实事。君主只要安逸享乐就行,臣子则要不畏劳苦地工作。臣子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君主不要参与具体事务,只坐享其成就可以了。这样国家政事没有治不好的,治理国家的正确道理就是这样。君主如果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与臣下争着干实事,这是代替臣下担负责任而蒙受劳苦,臣下反而安逸享乐。所以说,君主要是喜欢抢在臣下之先干实事,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做事,结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如果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就会出来责备君主,这是导致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根源。
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猜你喜欢 譴交第十二·徐干 张子正蒙注卷八·王夫之 宋儒言性误点·李宗吾 大学衍义卷二十一·真德秀 卷五十二【起昭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卷十四·史浩 墓门·佚名 卷四十三·王道焜 卷一·司马光 卷三·苏辙 卷三十·王昭禹 卷第二十五·李遵勖 覆徐润琴居士书·太虚 大乘之革命·太虚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