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之革命

佛法之于众生,有因循者,人天乘是;有半因循半革命者,声闻、缘觉之二乘是;而大乘则唯是革命而非因循。故大乘法,粗观之,似与世间政教学术诸善法相同;细按之,则大乘法乃经过重重革命,达于革命澈底之后──谓大涅槃,乃建立为法界缘起,以彰事事无碍。其革命之工具,即“二空观”是也。故摩诃衍论云:‘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事事无碍法界,似乎近于吠檀多及黑格尔等之泛神教,但其根本不同之点,即大乘之事事无碍法界,是已经过“二空观”之澈底革命而离染纯净者。彼泛神教未经过二空教之澈底革命,故非清净,而只是众生之杂染心境。可图表示之:

二空观  般若心云:菩萨依般若──即二空观──故究竟涅槃;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事事无碍法界──;亦明斯义。

此图曲线表杂染生死法,直线表清净常住法。生死故、流转业系苦海中,旅进旅退,飘泊无归。常住故、超出苦海流转──苦海流转即世间义及生死义──外,随缘任运,应现自在。而世间虽有种种政治革命、宗教革命、产业革命等,以求之惑业苦中故,无二空观之澈底革命,故仍堕循环之因。故修学大乘者,必有二空观之革命精神以贯澈之,不能茍安图便,妄想从众生界横达佛界。从众生界横达佛界,则相似佛界之事事无碍,仍等于众生界之泛神教耳。学华严真言者,未经过二空之澈底革命,亦不能达真实之事事无碍界。故华严须由理法界观──即二空观──经理事无碍法界观,然后事事无碍。真言亦须以阿──即本空义──字为根本观也。然大乘革命之进行果如何耶?兹分数章述之。一者、革众生不定聚之命入正定聚 命者,相续之义。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忽邪忽正,忽大忽小,如猴在树,似尘在风,转变相续,种性不定;故大乘有习所成种性位,革除不定聚之相续,令入大乘正定聚中,永不退转。故摩诃衍论云:依不定聚众生,由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以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聚者、类也,住于大乘正信类中,毕竟不退。此即经过修行十信心位入初发心住位,从此但有前进,更无后退,已革除不定聚之惑命相续故。其修行信心之主要工夫,亦在修习二空真如观也。见摩诃衍论修行信心分。

二者、革众生异生之命入大乘圣位 众生无始以来,随业流转,于五趣中或人、或天、或畜、或鬼,异类受生,以分别所起我法二执为异生性故。得入大乘正定聚后,则有十住、十行、十向之资粮位,及暖、顶、忍、世第一之加行位。以二空观伏断我法二执,经初无数劫满,由世第一位无间顿断分别所起我法二执,入真见道通达位,得圣性──由自发愿不在此限──已革除异生性之业命相续故。

三者、革众生五乘之命入唯一大乘 众生无始以来,有世间出世间及有相无相等分别相续。入真见道后,依二空无分别智,于初地、二地修施戒,犹似人天世间之善;三地、四地修定慧及菩提分,犹似二乘出世之善;五地虽会世间出世间真俗两智之相违,犹见有世间出世间之差别相;六地观众生缘起极有相边际,犹与无相相违,类人天智;七地观真空无相极功用边际,犹与有相相违──由无相中有功用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类二乘智;经二无数劫满,由第七地入第八地,于纯无相观不假功用故,能任运现相及土故,乃超过人天二乘之观智,革断有相无相等分别相违之智命相续,纯一大乘法空妙行。

四者、革众生命入如来位 众生无始以来,舍前异熟取后异熟,有异熟识取得舍坏之苦相续,亦即依此故名众生──受众多生死故;离此则名如来,失众生名;故此相续,即名为众生命。由第八地纯依法空智,历九地十地至金刚道后,经三无数劫满,顿断烦恼障种及所知障种现,异熟识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故,入如来地,永断先业所引之异熟报,革断众生苦命相续,证大涅槃,成大菩提,乃为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之事事无碍法界。

世之谈革命者,其亦知此最胜之革命乎?盍相率而从事乎此!(见海刊六卷一期)


猜你喜欢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
  阿育王经 第九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佚名
  卷第三十三·元来
  弥勒经游意·吉藏
  卷五百六十·佚名
  毗沙门仪轨·佚名
  律相感通传·道宣
  卷第一·志磐
  发问本业断结品第三·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代智旭
  法界安立图卷中之下·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全文·佚名
  卷十八·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四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刘克庄

      陈拾遗  《感遇》诗云:“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又云:“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

  • 卷六十一·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一长真子谭处端【七首刻顾嗣立元百家诗中今补九首】补唐顺之史纂左编谭处端初名玊字伯玊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葢祖师授之也世为寜海人以金太宗天防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

  • 卷八·孙一元

    钦定四库全书太白山人漫藳卷八明 孙一元 撰六言诗杂兴三首道在须传大雅歌长再和建安天马离渥洼水凤凰饮砥柱湍河岳英灵锺聚星辰躔次依然化作开元二鸟启鸣大运千年神君衣裳冶雅天人气韵高闲题首犹余甲子瓣香谁拜门间

  • 第四十五回 刘太监榜斥群贤 张吏部强夺彼美·蔡东藩

      却说刘瑾用事,肆行排击,焦芳又与他联络,表里为奸,所有一切政令,无非是变更成宪,桎梏臣工,杜塞言路,酷虐军民等情。给事中刘、吕翀,上疏论刘瑾奸邪,弃逐顾命大臣,乞留刘健、谢迁,置瑾极典云云。武宗览疏大怒,立饬下狱。这疏

  • 卷八十五·国朝·蒋一葵

    【施】 〔字宗铭,苏之东洞庭山人。正统戊午,吴县学池莲一茎三苍,巡抚周公忱见之曰:“行有当之者。”明年,以县学生状元及第,年才二十余。时皆以“洛阳年少”遇之,公卿争前席。亡何遽卒。〕 施少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九章 新民府·冯玉祥

    彰德秋操结束,我们的队伍仍同驻南苑。这期间,王化东统领对于讲堂的训练加倍努力。在秋操的时候,他曾著有《步兵战斗心镌》一书,内容切实精到,不但在当时是本好书,就是现在还依旧有价值的。我们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此

  • 卷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二选举考【十六】考课乾隆三十三年谕向来各衙门保举抚民同知通判例由吏部请旨特派大员考试第思此项人员原不过取其通晓字义标判文书而止并非塲屋衡文可比若一一传集校艺恐其中转易滋代

  • 关菁麟·周诒春

    关菁麟 字颂华。年二十七岁。生于上海。永久住址。上海虹口老靶子路同福里。P●字五十六号。父寿平。任事上海招商总局。初学于上海广东公学。及南洋公学。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华盛顿大学。习政治经济学。宣

  • 卷一·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一      元 李廉 撰左氏【杜氏曰春秋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宣子所见盖周之旧典也仲尼因鲁史防书

  • 卷三十二·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二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正义序唐国子祭酒上防军谨按宋板正德本并无官衔姓名但作毛诗正义序诗谱序谨按崇祯本或脱此序臣所阅本书写补之

  • 卷十二·蔡卞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解卷十二宋 蔡卞 集解释虫萤  蟋蟀 蛣蜣  阜螽  蟦蛴蛾  蠁  蝶   莎鸡  蜩螟蛉 蜴  蝤蛴  熠燿  蜉蝣萤夜飞腹下有火故字从荧省萤小火也月令季夏曰腐草爲萤不言化者不

  • 机器人与银河帝国·阿西莫夫

    地球纪元3624年。故事分别发生在奥罗拉世界、索拉利世界、贝莱世界和地球。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索拉利世界上已空无一人,只剩下机器人留守,索拉利人都到哪里去了?地球人的殖民运动蓬勃发展,地球及其银河殖民者的壮大,使外世界

  • 证词·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个女子正对着镜子在重新梳妆。小巧的三面镜是石野贞一郎上个月从百货公司给她买来的。旁边放着的衣橱和五屉柜都是前后脚置的。虽然只有两间房,每间面积才九平方米,然而,家里却布置得很象个样子,富有年轻女人居

  • 晋真人语录·佚名

    包括语录、答问、诗词、颂并录王嚞《修仙了性秘诀》。阐述全真道性命双修之真功和济贫拔苦之真行。称王嚞为祖师并有《答马师父十四问》。蜂屋邦夫《金代道教研究》称晋真人为王重阳同时之前辈道士柳存仁《读蜂屋邦夫

  •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谢金吾》。无名氏撰。旦本。剧写北宋枢密王钦若私通辽邦,为陷害镇守三关的杨景,派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并伤及佘太君。杨景闻讯偕焦赞私下三关,回家探母,因而中了王钦若奸计,为其所执。焦赞夜入

  • 春秋通说·黄仲炎

    十三卷。黄仲炎(生平不详)撰。黄仲炎字若晦,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穷经笃古,老而不第。黄氏不是朱熹门人,但其说却以朱熹为宗。黄氏认为:“《春秋》者,圣人教诫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何谓教?所书之法是也;何谓戒,所

  • 古雪哲禅师语录·佚名

    卷前有序、请疏,卷一收住洪都翠岩寺语录,卷二至卷六,收住翠岩寺语录,住百法院语录,卷七至卷八,收住建宁府黄岩寺语录,卷九,住建州佛顶寺语录,卷十至十一收普说、行实,卷十二收问答机缘、垂问、入室,卷十三,颂古,卷十四,法语、赞,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