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传 戒
──二十三年春作──
余自稍知经律以来,辄因于受戒持戒未能自信,故祗与人授三皈、五戒,至多亦授璎珞十善戒,瑜伽菩萨戒而已。于沙弥十戒,且未敢与人授之,况于具足诸微细戒之苾刍戒耶?兹某长老来书嘱雪山开坛传戒,使效诸方所为,余期期以为未可。忆灵峰蕅益禅师在重治毗尼事义要集中有答问一则云:“从上诸祖,各有三类:
一者、严净毗尼,宏范三界,如远公、智者、左溪、永嘉、荆溪、大梅、永明、觉范、高峰、中峰、楚石等是也。觉范、非时不食,中峰、冬夏一衲,具载传记,芳轨昭然。古今如此知识,亦甚众多,所应景仰仿效。
二者、丁兹末世,劳不获已,遵佛遗命,舍微细戒,故住静则刀耕火种,领众则垦土开田;然于非时食等诸戒,仍自遵行,故清规晚用药石,不云粥饭,祗许非时浆、七日药、终身药耳。德山托钵,亦因视日早晚,当知不非时食明矣。然而此等知识,则便不敢为人授戒。所以唐宋以来,禅有禅寺,讲有讲寺,律有律寺。初出家时,多先学律,律学有得,则以律名家,律学无得,则舍之而习讲参禅,但舍微细戒,不舍重戒及性戒也。复有不能学律,径投禅教而参学者,此即名为乘急戒缓,然亦必获根本五戒,断无毁犯重戒之理。而决不敢自称比丘,亦决不敢轻视律学,但自愧亦未能兼修以为惭德。故至出世接人之时,或重登戒品,性遮皆净,如六祖等;或单提向上,独接一机,如寿昌等。有人问寿昌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损伤草木,今日何自耕自种,自耘自获’?答云:‘我辈祗是悟得佛心,堪传祖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仅可剃发居士,何敢当比丘之名也’!又问:‘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师将何以视之’?答云:‘设使果有此人,当敬如佛,待以师礼;我辈非不为也,实未能也’。又紫柏大师生平一粥一饭,别无杂物,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故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则授五戒法耳。嗟乎!从上诸祖,敬视律学如此,岂敢轻之!若轻律者,定属邪见,非真实宗匠也。
三者、大用现前,观机利益,破他疑执,不拘恒规。如文殊菩萨执剑逼佛,三处度夏;重胜比丘与女同坐,令证无生;乃至寒山、拾得之呵律主,归宗、南泉之斩蛇猫,并是一时不得不用之权谋。譬如良医用砒霜以治病,大将设奇谋以除贼,偶一为之,不可以为典要!又凡诃佛骂祖,痛捧毒喝,皆是不得已而用之;所谓兵者,不祥之器,非布帛菽粟比也。若用得其当,则迹似违律,实真持律,以得律之意旨故。例如末利夫人饮酒救杀,佛赞其为真持斋戒。菩萨戒本亦云:‘菩萨见机得杀盗等,于菩萨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也。若用失其宜,将所门庭施设,譬如优孟之学叔敖,宗既非宗,律又非律,谤大般若,疑误后学,三涂剧报,何由得免’?!
遂检录其文以谢之。今各处禅林本非律寺,侈然以传戒闻,果将不免于三涂剧报;辄号称专门律寺之宝华等,皆莫逃无戒传戒之过。噫!僧宝非传戒、受戒、持戒、、莫能建立,今戒种断而僧命亡矣!续命之方,其惟集有志住持三宝之曾受苾刍戒者二三十人,清净和合,阅十年持净苾刍戒律,然后再开坛为人授苾刍戒,由此展转持净戒者为授戒师,则中国庶几其有清净僧宝复生耳!(见海刊十五卷二期)
猜你喜欢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八卷·佚名 如来道品第二十二·佚名 中国人用中国法之自救·太虚 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 卷第二十六·居顶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七·玄奘 重校一切经音义序·唐慧琳 第七十九則 投子一切聲是佛聲·胡兰成 卷第一百三十六·佚名 毗尼母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二十四·德清 绝余编卷四·智旭 复姜摩西先生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一卷·宝亮 佛说五无反复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