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原鬼译文赏析

译文

有东西在房梁上呼啸,跟上去用烛火照,没看见什么。这是鬼吗?回答是:不是,鬼是没有声音的。有东西站在堂上,跟上去看看,没看见什么。这是鬼吗?回答是:不是,鬼是没有形的。有东西碰着了我的身体,跟上去要抓住它,没有抓到什么。这是鬼吗?回答是:不是,鬼没有声音,没有形,怎么会有气。有人说:鬼没有声音没有形体,没有气,果真没有鬼吗?

我说:有形体却没有声音,事物中是有的,土、石就是;有声音却没有形体,事物中是有的,风和雷霆就是;有声音和形体事物中是有的,人和兽就是;没有声音和形体的,事物中是有的,鬼神就是。

有人说:那么,怪异而又和百姓事物相关联的是什么呢?我说:这有两种,有鬼怪也有物怪,模模糊糊没有形状没有声音的,是鬼常有的特征。百姓中有人忤逆上天,违背民心,违反物性,悖逆人伦。而又感受了气,于是鬼就附形于有形的东西上,附声于有声的东西上来呼应这种事。从而降下灾殃、祸害,都是由于人的活动。这以后,又返回常态。有人问:什么叫物怪?我说:有形体和声音的,是土、石、风霆、人兽;没有声音、形体的,是鬼、神;不能有形体和声音,也不能没有形体和声音的,就是物怪。

因此,它的活动对人的影响是不一定的,有的作用于人而降下殃祸;也有的作用于人而为人造福,也有的作用于人却无所谓灾祸或福气。恰逢老百姓有遇鬼的时候,就作了这篇《原鬼》。

赏析

《原鬼》认为鬼是无声、无形、无气的,按无神论观点,既然无声、无形、无气,那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韩愈的有神论思想,使他在论证鬼的无声、无形、无气之后止步不前。仍然承认了鬼的存在,“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由肯定鬼的存在,他自然而然地得出鬼神能祸福于人的结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原鬼》是一篇宣传有神论的哲学论文。

韩愈一方面相信有鬼神,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有神论为其恢复儒学,建立道统服务。他指出:“民之忤于天,有违于民,有爽于物,逆于伦,而感于气,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焉”。人间可若有背离先王之道、违反孔子教诲的,必在冥界引起鬼的反应,鬼就会加殃祸于人。得咎获祸,“皆民之为之也。”穷根究底,鬼加祸于人,是因人做坏事,有违圣人之教造成的。这实际上是用有神论告诫人们:不得违背先王之道。这是用有神论来为复兴儒学运动造舆论。

如果说《原鬼》思想内容无甚可取的话,那么,在艺术表现上,它却有可资借鉴之处。首先,设问手法贯穿始终,使得文章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作者设计了六问六答,都是在论鬼神的有无,鬼神的特征,鬼神的作用的关键地方,故意设下疑惑,然后一一解答,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开头三个“斯鬼乎?”的疑问及自问自答,使人产生作者持无神论的错觉,于此转捩要紧处,作一设问:“果无鬼乎?”然后回答:有鬼神。设问在此起强调作用。是否与人接触的怪物只有鬼,这又是一个关键处,所以作者再次设问,指出不只有鬼神,还有物怪。由于通篇以设问为标志,来划分层次段落,所以显得条分缕析,不紊不乱。

其次,纵横曲折,愈转愈深。这是韩愈“深厚雄博”的一个体现。第一段,自“有啸于梁”至“无气也”,用三个设问句刻画鬼神的特征:似乎有声、有形、有气,实则无声、无形、无气。《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韩文在此把《易》之所述具体化,描摹出鬼的情状。第二段,自“果无鬼乎?”至“鬼神是也。”辨析有形无声、有声无形之物,指出,无声与形之物为鬼神。第一段似乎在说明不存在鬼神,这一段扳转文意,肯定有鬼神,命意曲折。第三段,自“曰:然则有怪而与民物接者何也?”至“物怪是也。”分辨与民物接者的两种情况:一是鬼神,二是物怪。鬼神殃祸于人是由于人有忤于天,有逆于伦等等。第二段承认有鬼神存在,第三段则阐述鬼神如何活动——“与民物接”。并说明其原因也在于人。比第二段深入一层。在此充分阐述之后.得出全文结论:鬼神能祸福于人。这便是第四段内容。文章环环紧扣,不断深入,曲折有致,正所谓“文贵奇”,“昌黎文奇”也。

第三,排比反复,气势腾跃。林纾说韩愈的许多议论之文,“篇幅虽短,而气势腾跃,万水回环,千峰合抱,读之较读长篇文字为久,即无烦譬冗言耳。”短文气盛,不易。造成气势雄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发端数语,是三个排比句,中间兼用“有……,从而……,无……,斯鬼乎?”构成反复。第二段,“有……,无……者,物有之矣,……是也”,排比、反复配合使用,文势如江河奔腾,不可遏抑。三、四段亦然,不赘述。

最后,全文以短句为主,多“也”字判断句,斩截有力。句子短则二字,长则十余字。大多为四、五字。短句节奏急促,铿锵有声。且多“也”字判断句,是与非,旗帜鲜明,语气肯定。如“非也”、“土石是也”、“鬼之常也”、“皆民之为之也”等等,不胜枚举。

猜你喜欢
  卷二 士章第五·邢昺
  季氏第十六·朱熹
  地广第十六·桓宽
  榕村语録卷五·李光地
  卷六十九·程公说
  卷二十·鄂尔泰
  第二十卦:《观卦》·佚名
  卷十一·李光地
  卷四百五十七·佚名
  肇论序·僧肇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答妙慧女士问(九则)·太虚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佚名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佚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琴操·唐圭璋

      琴操,杭(今杭州)妓,后为尼。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

  • 十·郁达夫

    ◆为晓音女士题海粟《芦雁》万里南飞客感深,露香菰米费搜寻。炎荒怕读刘郎画,一片蒹葭故国心。◆晨雨天凉吟赠大鹰画室一雨顿教大暑收,炎荒亦自可凉秋。临风写幅丹青卖,不羡人间万户侯。◆题悲鸿画梅花中巢许耐寒枝,香满罗

  • 第三折·高文秀

    (赵光普引祗从上,云)两朵肩花擎日月,一双袍袖理乾坤。休言天下王都管,半由天子半由臣。某姓赵,名光普,字则平。辅佐主公,官拜丞相,到太师韩国公之职,乃开国功臣也。圣主常夜半幸某第,立风雪中。小官惶恐出迎,设重裀席地,炽炭烧肉。

  • 卷一百四十二·徐世昌

    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赠太傅,谥文正。有《求阙斋诗集》。怀刘蓉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

  • 卷五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四张籍籍字文昌和州乌江人第进士为太常寺太祝久之迁校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歴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仕终国子司业刘邠诗话云张籍乐府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至七

  • 卷一百六十六·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六 ∷起玄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三月,凡一年有奇。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   春,正月,己丑,以孟珙为京西路兵马铃辖。初,珙父宗政知枣

  • 卷之一千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十五·佚名

      不奏闻。又不议罪。且阿济纳叶思赫在内行走。欲用在内妇人三百。暗掘地道。与伊子、及一切心腹人同谋、约于某日某时出狱。如此大事、不以奏上、将以何事奏上乎。和硕殿亲王、系承袭父爵、应仍留亲王。罚银五千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 宗室传二十·纪昀

    宗室传元 【二】○元二世祖诸子成宗一子武宗诸子仁宗诸子段泰定帝诸子段文宗诸子段顺帝诸子△世祖诸子裕宗珍戬【显宗噶玛拉 顺宗达尔玛巴拉库春布哈 特穆尔布哈】世祖十子长多尔济王次皇太子珍戬即裕宗也次安西王

  • 卷二十五·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五 朱批福敏奏摺 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九日署理浙江廵抚印务吏部侍郎【臣】福敏谨 奏为恭报微【臣】入境事窃【臣】蒙 皇上洪恩署理浙江

  • 卷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十三王礼考君臣冠冕服章明太祖洪武元年二月诏衣冠如唐制 二十四年六月诏廷臣参考历代礼制更定冠服居室器用制度明史舆服志曰明初俭德开基重惩时弊乃命儒臣稽古讲礼历代守之递有禁例世

  • 自序·崔子方

    春秋经解自序始余读左氏爱其文辞知有左氏而不知有春秋也其后益读公羊谷梁爱其论説又知有二书而不知有春秋也左氏之事证于前二家之例明于后以为当世之事与圣人之意举在乎是矣然考其事则于情有不合稽其意则于理有不通意

  • 卷十六·曾国藩

    卷十六胸襟篇襟怀宽广,能容天下之物。《呻吟语》曰:涵容是处人第一法,养心第一着。曾国藩说,喜怒形于色,“乃无涵养之力,是薄福之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宋代名相吕端外似愚拙,然每临大事不糊涂。军机大臣张廷玉胸中有泾

  • 地神护法·佚名

      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

  • 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五十三·佚名

    【古文】有智慧巧便人。以小缘故。能发大心趣向佛道。懈怠懒惰人。虽有大缘。犹不发意趣向佛道。是故行者应强心立志。勇猛善缘。【白话】具有智慧、聪明善巧的人,可以依靠很小的因缘便能发起大心趣向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八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八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爱敬品下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

  • 续补永平志·佚名

    康熙六年丁未秋九月,皇上幸迁安县,驻跸于县南谢留庄。永平府文武各官朝服迎至驻跸处所,免朝。戊午,由清节祠东庞家崖渡河,驻跸于滦河之西,免朝。己未,沿滦水而南至滦州南,驻跸岩山,文武官朝服朝见。庚申,驻跸钱家营。辛酉早西行

  • 潜园琴馀草简编·林占梅

    本书(一册一七○面一○二○○○字)不分卷,林占梅撰。占梅字雪村,号鹤山;淡水竹堑人。以席前人遗荫,饶于财。少从丈人游京师,学日殖。后于里居建潜园,延款宾客,文酒极一时之盛。综其阅历,清道光二十一年英人犯鸡笼,倡捐助防,获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