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六

△第二分善现品第六之一

尔时佛告尊者善现,汝以辩才应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时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诸天人等咸作是念。尊者善现,为自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为当承佛威神力耶。尊者善现,知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诸天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尊者舍利子言: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如来为他宣说法要。与诸法性常不相违。诸佛弟子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舍利子,我当承佛威神加被。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非自辩才能为斯事。何以故?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诸声闻独觉境故。

尔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菩萨摩诃萨。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世尊,我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菩萨摩诃萨。亦都不见有一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我亦不见。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皆得成办。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唯有名。般若波罗蜜多唯有名。如是二名亦唯有名。善现,此之三名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善现当知。如世间我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之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亦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有情乃至见者,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如内诸色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之为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受想行识。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处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眼处。如是耳鼻舌身意处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处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色处。如是声香味触法处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声香味触法处。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眼界色界眼识界唯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眼界色界眼识界。如是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亦唯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耳界声界耳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胁腰脊?坒膝腨胫足等皮肉骨髓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内身头颈等物。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及花果等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外事草木根等。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诸佛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过去未来诸佛。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梦境谷响光影幻事阳焰水月变化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梦境乃至变化。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方便假应正修学。所以者何。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色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名若乐若苦。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色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名若生若灭。不应观受想行识名若生若灭。

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处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处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乐若苦。不应观眼处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处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处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处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处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处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处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处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处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名若生若灭。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色处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处名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色处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处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处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处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处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处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处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处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处名若生若灭。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名若生若灭复次善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观眼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眼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耳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耳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不应观鼻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鼻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鼻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鼻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鼻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鼻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鼻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鼻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鼻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鼻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鼻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舌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舌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舌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舌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舌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舌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舌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舌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舌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舌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舌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身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身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身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身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身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身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身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身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身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身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身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不应观意界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意界名若乐若苦。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乐若苦。不应观意界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意界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意界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意界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意界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意界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意界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意界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意界名若生若灭。不应观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若生若灭。所以者何。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名。若般若波罗蜜多。若般若波罗蜜多名。皆不见在有为界中。亦不见在无为界中。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不作分别。无异分别。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住一切法无分别中。不见菩萨摩诃萨。不见菩萨摩诃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修布施波罗蜜多。亦能修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能住内空。亦能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能住真如。亦能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能修四念祝亦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能住苦圣谛。亦能住集灭道圣谛。能修四静虑。亦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能修八解脱。亦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能修空解脱门。亦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能修一切陀罗尼门。亦能修一切三摩地门。能修五眼。亦能修六神通。能修佛十力。亦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摩诃萨於如是时,不见菩萨摩诃萨。不见菩萨摩诃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善达实相。善达其中无杂染法清净法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觉一切法名假施设法假施设。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於名法假如实觉已,不执著色。不执著受想行识。不执著眼处。不执著耳鼻舌身意处。不执著色处。不执著声香味触法处。不执著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不执著意界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执著有为界。不执著无为界。不执著布施波罗蜜多。不执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执著诸相好。不执著菩萨身。不执著肉眼乃至佛眼。不执著智波罗蜜多及神通波罗蜜多。不执著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执著成熟有情。不执著严净佛土。不执著方便善巧。何以故?善现,以一切法皆无所有。能著所著著处著时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无所执著。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增益布施波罗蜜多。增益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趣入菩萨正性离生。趣入菩萨不退转地。圆满菩萨殊胜神通。如是菩萨殊胜神通得圆满已,从一佛土趣一佛土。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欲严净自佛土故。为见如来应正等觉。及为见已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令诸善根皆得生长。如是善根得生长已,随所乐闻诸佛正法皆得听受。既听受已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能不忘失。普於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得自在。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觉知名假法假无所执著。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色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受想行识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眼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眼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色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香味触法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香味触法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眼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眼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鼻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鼻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舌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舌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身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身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意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意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地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水火风空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地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水火风空识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无明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无明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行乃至老死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尔时佛告尊者善现,汝观何义作如是言:即色等法非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无菩萨摩诃萨耶。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菩萨摩诃萨。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有菩萨摩诃萨。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色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受想行识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受想行识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眼处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处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眼处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处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色处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香味触法处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处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香味触法处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眼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眼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鼻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鼻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舌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舌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身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身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意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意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地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水火风空识界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地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水火风空识界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无明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无明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行乃至老死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尔时佛告尊者善现,汝观何义作如是言:即色等法真如非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无菩萨摩诃萨耶。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三·白岩净符
  卷第三·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三[宋刻]·惟白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佚名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十六·佚名
  致 蒋 主 席 书·太虚
  卷第三十二·李通玄
   第十四則 雲門對一書·胡兰成
  卷第二·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二·印光
  卷第七·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卷第五十(第八诵之三)·佚名
  卷之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九·彭定求

        卷819_1 【兵后馀不亭重送卢孟明游江西】皎然   携手曾此分,怳如隔胡越。伦侯古封邑,荣盛风雨歇。   饥鼯号空亭,野草生故辙。如何此路岐,更作千年别。   冯轼望远道,春山无断绝。朝行入郢树,夜泊依楚月。

  • 朱敦复·唐圭璋

      敦复字无悔,洛阳人。希真兄。   双雁儿   尚志服事跛神仙。   辛勤了、万千般。   一朝身死入黄泉。   至诚地、哭皇天。   旁人苦苦叩玄言。   不免得、告诸贤。   禁法蝎儿不曾传。   吃畜生

  • 韩维·唐圭璋

      维字持国,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生于天禧元年(1017)。用门荫入仕。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出判泾州,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初,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州郡,召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元符元年(1098)卒,年八十二。  

  • 卷之九·魏庆之

      托 物   取 况   诗之取况,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德泽,雷霆比刑威,山河比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玉比忠烈,松竹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   诚斋论比拟   白乐天女道士诗云:“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此以

  •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范晔

    刘淑 李膺 杜密 刘祐 魏朗 夏馥 宗慈 巴肃 范滂 尹勋 蔡衍 羊陟 张俭 岑晊 陈翔 孔昱 苑康 檀敷 刘儒 贾彪 何颙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

  • 卷七 乾德四年(丙寅,966)·李焘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丁卯朔,御文明殿受朝。   乙亥,遣中使葬樞密直學士趙逢妻朱氏。時逢權知閬州,上聞其妻病死京師,故令官給葬事。逢性慘酷,其在閬州,會賊窎起,攻逼州城,逢捍禦有功,及事平,誅滅者

  • 第八十七回 张大帅狂奔外使馆 段总理重组国务员·蔡东藩

      却说张勋辞去议政大臣,及各种兼衔,自思从前徐州会议,诸多赞成,就是一二著名人物,亦无违言,今乃群起反对,集矢一身,不得不自鸣不平,通告全国,电文有云:  我国自辛亥以还,因政体不良之故,六年四变,迭起战争,海内困穷,人民殄瘁,推

  • 卷之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三六七 谕内阁梁国治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佚名

    三六七 谕内阁梁国治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八日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内阁奉上谕:梁国治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欲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首中东年表·黄遵宪

    考日本诸史,均托始神武。近仿西人以耶稣降生纪元之例,又以神武耶位之元年辛酉为纪元之始。至今皇明治五年壬申,称为二千五百三十二年。尔后凡外交条约、内国政典,每冠以是称。惟考神武在位七十六年,递传世而至崇神,日绥靖在

  • 岁时广记卷三·陈元靓

    宋 陈元靓 撰秋礼记郷饮酒曰西方曰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太经曰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管子曰秋者隂气始下故万物收说文曰秋禾谷熟也淮南子曰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前汉律厯志曰少隂者西方西迁也隂气迁落

  • 卷九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宋光宗绍熙四年司农寺主簿吕祖俭奏曰臣闻天下之势未有久安而不动之理而治忽安危之几每伏於暇豫无事之时此繇昔及今事

  • 楚宣王问群臣曰·佚名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 卷三十四 论语十六·黎靖德

      ◎述而篇   △述而不作章   徐兄问:"'述而不作',是制作之'作'乎?"曰:"是。孔子未尝作一事,如删诗,定书,皆是因诗书而删定。"又问:"圣人不得时得位,只如此。圣人得时得位时,更有制作否?"曰:"看圣人告颜子四代礼乐,只是恁地,

  • 卷五十四·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四    明 湛若水 撰 正百官下 唐高祖武徳七年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至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

  •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佚名

    引《抱朴子》、《真诰》,当撰于南北朝末期。述存神、服符、咒祝、理发、服药、澡浴、禁忌等养生法及入山辟邪法。

  • 牛郎织女传·朱名世

    全名《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白话小说。明朱名世编。四卷不分回。描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小说据民间传说繁衍而成。叙金童与天孙织女互相爱慕。玉帝得知要斩金童,太上老君保奏金童下凡,托生到牛员外家为次子,名牛金郎。令

  • 屈原研究·梁启超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撰。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有《饮冰室合集》已著录。在楚辞研究方面,他首先运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把楚辞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