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一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慰问如来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将欲请问。汝若多闻愿垂听察。佛告犊子。若有所疑。随汝所问。犊子问曰:身之与我为是一耶。佛言:如此之事。我所不答。又问。身我异耶。佛言:如此之事。我亦不答。犊子复言:今我问汝。我身一耶。汝不见答。身我异耶。汝复不答。如斯等问。尚不见答。云何而能记诸弟子死此生彼。天人之中。汝若记彼死此生彼。宁可不是身留于此。我往于彼五道之中。若如斯者,身之与我则为别异。佛告梵志。我说有取记彼受生。若无取者,则无受生。复此犊子。譬如彼火有取则然。若无取者,火则不然。犊子言:瞿昙。我亦见火无取而然。佛告犊子。汝见何火无取而然。犊子复言:譬如见大火。甚为炽盛。猛风绝炎离火见然。佛告犊子。如此绝炎。亦复有取。犊子言:离火见然。以何为取。佛言:如斯绝炎。因风而然。以风取故。炎得暂停。以风力故。绝炎可见。犊子言:瞿昙。火尚可尔。人则不然。所以者何。身死于此。意生于彼。于其中间。谁为其取。佛言:当于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众生受生。一切世间。皆乐于取。一切皆为取所爱乐。一切悉皆以取为因。众生见取。则生欢喜。一切众生皆入于取。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而得成于无上正觉。犊子言:我于今者,大有所作。欲还所止。佛言:梵志。宜知是时,尔时犊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往诣尊者大目连所。既到彼已,问讯尊者在一面坐。尔时犊子梵志问目连曰:何因缘故。若沙门婆罗门。来问于佛。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默然不答。其馀沙门婆罗门。若见有人来问难者,随意为说。我昔曾问沙门瞿昙。死此生彼。默不见答。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悉不见答。如斯之义。其馀沙门婆罗门。皆悉答之。沙门瞿昙为何事故。默然不答。目连对曰:其馀沙门婆罗门。不知色从因生。不知色灭。不知色味。不知色过。不知色出要。以不能解如是义故着色。我生彼色。我不生彼着色。我亦生彼。亦不生彼着色。我非生彼。非不生彼。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来如实知。色从因生。色从因灭。知色味。知色过。知色出要。如来如实知故。色生彼心无取着。乃知色非生非不生。亦不取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斯之义。甚深无量。无有边际。非算数所知。无有方处。亦无去来。寂灭无相。尔时犊子梵志闻尊者目连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诸馀沙门。及婆罗门。若有所问。皆称顺答说。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犊子复言:瞿昙。如斯之难何故不能称顺而答。佛告之曰:诸馀沙门婆罗门。不知色从因生。不知色灭。不知色过。不知色味。不知色出要。以不能知色从因生。乃至不知色出要故。而于色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取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告犊子。如来不尔。知色因。知色灭。知色味。知色过。知色出要。如实知之。如来如实。能知色因色灭色过色味色出要。能知色。我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彼。悉皆不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告犊子。是故此义甚深广大。无量无边。非算数所及。复告犊子。以是因缘。诸馀沙门婆罗门等。不达义趣。随问强答。若问如来我色生彼。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以无义理置而不答。我已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皆不答。犊子言:希有瞿昙。汝及弟子。义与义句。及与句味。所说之事。等无差别。犊子复言:我于异时。至沙门目犍连所。我于尔时以此句味。问彼目连。彼以此义句味而答于我。瞿昙。汝今所可宣说。与彼无异。是故我今称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说。义理相顺。善答斯问。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三)尔时尊者,僧提迦旃延在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尔时犊子梵志以缘事故。往诣彼城。既至彼已,营事已讫。即便往彼尊者僧提迦旃延所。相问讯已在一面坐。白尊者言:我有所疑。欲相谘问。汝若闲裕。听我所问。愿为解说。尊者告言:犊子我听汝问。然后乃知。犊子问言:以何因缘故。诸馀沙门婆罗门。有人来问。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门瞿昙。为以此问。色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无义理故。置不答乎。尊者告言:我今问汝。随汝所解。而答于我。于汝意云何。若因若缘。若行若根本。若行所从生。若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以此因。以此缘。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从生。无馀寂灭。无想尽处。若如是等。无有因缘。无行无相。及尽灭法。如来宁可说。死此生彼。乃至说非生彼。非非生彼耶。犊子言:迦旃延。如是因。如是缘。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从生。是色是无色。是想是无想。此等诸法。皆至无馀尽灭。无想灭尽。是等诸法。无有因缘。如来云何而当说之。犊子闻已,心怀欢喜。问尊者言:汝为佛弟子。从来久近。尊者答言:我为佛弟子。始过三年。犊子言:迦旃延。汝获大利。能于众中。身口智慧辩才如是,于少时中。能具斯事。实为希有。犊子言:我今缘事。欲还所止。尊者言:宜知是时,犊子梵志闻尊者语。欢喜而去。

(一九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谘问。若有闲裕。愿为解说。佛言:随意问难。犊子言:以何缘故。诸馀沙门婆罗门等。有人来问。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门瞿昙。以斯问。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无义理故。置而不答。佛告犊子。吾今问汝。随汝所解。而答于我。于汝意云何。若因若缘。若行若根本。若行所从生。若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以此因。以此缘。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从。无馀寂灭。无想尽处。若如是等。无有因缘。无行无想。及尽灭法。我宁于此无因缘等。尽灭法中。说死此生彼。乃至说非生彼非非生彼耶。犊子复白佛言:如是因。如是缘。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从生是色是无色。是想是无想。斯等诸法。皆至无馀尽灭。无想灭处。如是诸法。无有因缘。吾当云何而能答之。尔时犊子闻佛所说,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希有瞿昙。汝今弟子。说义句味。等无差别。犊子复言:我于异日。以少缘事曾至于彼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问沙门僧提迦旃延。如斯之事。彼以此义。而答于我。然义句味。及其文字。与今所说,等无有异。都无错谬。是故我今称为希有。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说。义理相顺。善答斯问。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迦兰陀竹林。彼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昙。一切众生。为有我不。佛默然不答。又问。为无我耶。佛亦不答。尔时犊子作是念。我曾数问沙门瞿昙如是之义。默不见答。尔时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彼时阿难闻其语已,即白佛言:世尊,何故犊子所问默然不答。若不答者,犊子当言:我问如来。都不见答。增邪见耶。佛告阿难。于先昔彼问一切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犊子所问。吾于昔时。宁可不于一切经说无我耶。以无我故。答彼所问。则违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我故。云何以我。而答于彼。若然者,将更增彼昔来愚惑。复次阿难。若说有我。即堕常见。若说无我。即堕断见。如来说法。舍离二边。会于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则得生。若因不生。则彼不生。是故因于无明。则有行生。因行故有识。因识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有受。因受故有爱。因爱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因。是故有果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灭尽。则大苦聚灭。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问佛言:瞿昙。汝颇作是见。作是论。世界是常。唯我解了。馀人不知。作是说不。佛告犊子。我不作是见。不作是说。唯我能知。馀人不解。犊子又问。汝若不作如是说者,一切世界悉无常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世界无常。唯我能知。馀人不解。犊子又问。汝颇复作如是论言:世界亦常无常。唯我能知。馀人不解。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亦常无常。唯我独了。馀人不知。犊子又问。汝颇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非常非无常非非常非非无常。唯我能解馀人不了。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非常非无常。非非常非非无常。唯我能知馀人不解。犊子复问。世界有边。世界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非非有边。非非无边。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异命异。众生神我。死此生彼。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昙瞿。汝今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不作是见。不作是论说言:世界有边无边。乃至非非有非非无。犊子复言:瞿昙。汝今于斯法中。见何过患。不取一见。佛告犊子。我亦不言世界是常。唯此事实。馀皆愚闇。彼见结障。彼见所行及所观处。彼见尘埃垢秽不净。见结与苦俱能为害。能与忧恼。能令行人受郁?烝热。生诸忧患。若与见结相应。即是婴愚。亦名无闻。亦名凡夫。能令生死回流增长。复告犊子。世间常无常。亦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世界有边。及以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众生神我。死此生彼。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若有人计斯见者,名为婴愚。亦名无闻。亦名凡夫。增长生死烦恼垢污。能令行人受郁?烝热。生诸忧患。无有安乐。以是义故。我于此见。无所执着。犊子又问。汝若不计如是见者,汝今所计。为是何见。佛告犊子。如来世尊,于久远来诸有见者,悉皆除舍。都无诸见。虽有所见。心无取着。所谓见苦圣谛。见苦集谛。见苦灭谛。见至苦灭道谛。我悉明了知见是已,视一切法。皆是贪爱诸烦恼结。是我我所。名见取着。亦名憍慢。如斯之法。是可患厌。是故皆应当断除之。既断除已,获得涅槃寂灭清净。如是正解脱。诸比丘等。若更受身于三有者,无有是处。犊子言:瞿昙。汝于今者,见何因缘。说无生处。佛告犊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譬如有人于汝目前然大火聚。汝知是火然。不知此火聚。在汝前灭。汝知灭不。若复有人。来问汝言:此火灭已,为至东方。南西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斯诸方中。为至何处。若如是者,当云何答。犊子言:瞿昙。若人问我当如实答。若有草木及牛马粪。此火与薪相得。便然不灭。草木牛粪。若都尽者,此火则灭。不至方所佛告犊子。如是如是,若言色是如来受想行识是如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如来已断如斯色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皆悉已断。譬如有人断多罗树断已不生。如来亦尔。断五阴已,不复受生。寂灭无想。是无生法。犊子言:瞿昙。我于今者,乐说譬喻。唯愿听说。佛告之曰:随汝意说。犊子即言:譬如去于城邑聚落不远。平博之处有娑罗林。是娑罗林已百千年。枝叶悉堕。唯贞实在。汝今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瞿昙。当知我今缘务。将欲还归。佛言:宜知是时,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犊子梵志来诣佛所。问言:瞿昙。若有愚痴。起如是见。作斯论言:世间是常。唯此事实。馀则无实。乃至我不生彼。非非生彼。佛告犊子。不知色者作是见。作是论说言:世间色悉皆是常。自执此见。以为真实。谓诸馀者,以为虚妄。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世间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非非有边。非非无边。身一神一。身异神异。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死此非生彼。非非生彼。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犊子言:瞿昙若有智者,不取是见。不取是论。亦复不应起如此见。作如斯论言:世界是常。此见为是。馀见为非。佛告犊子。若能知色。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见。不作是论言:世界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见。亦复如是,世界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非有边。亦复如是,身一命一。身异命异。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如上说。若了知识。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见。不作是论言:识是常。此见为是。馀见为非。识为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见。亦复如是,识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非有边。亦复如是,身一命一。身异命异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亦复如是,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昙。我有少疑。若蒙听察。乃敢发问。佛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问,第二第三。佛亦默然。犊子言:瞿昙。我于长夜。与汝亲厚。我有少问。唯愿答我。佛作是念。犊子梵志长夜已来。禀性质直无有谄伪。诸有所问。皆求解故不为恼乱。吾当听之。若阿毗昙毗尼。随其所问。佛告犊子。恣汝所问。诸有所疑。无得疑难。犊子白佛言:瞿昙。一切世间有不善不。佛答言有。又问。颇有善不。佛答言有。犊子言:瞿昙。愿为我说善不善法。令我解了。佛告犊子。吾能多种说善不善。今当为汝略说其要。佛复告犊子。欲为不善。离欲为善。瞋恚愚痴。是名不善。离瞋恚痴。是名为善。杀生不善。离杀为善。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恚邪见。是名不善。离如是等正见为善。吾为汝说三种不善。三种善。十种不善。十种善。复告犊子。若我弟子。解此三种善不善。及十种善不善。如实能知。便能尽欲。瞋恚愚痴亦能永尽。贪欲诸恶都灭无馀。能尽贪欲愚痴故。诸欲漏都尽。以尽漏故。成就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见法中。自身解了。证知得法。自知生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犊子白佛。颇有一比丘。于佛教法。成就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见法中。自身解了。证知得法。自知生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为有是不。佛告犊子。得是法者,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多有比丘。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法中。自身取证。犊子复问。佛教法中。颇有一比丘尼。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不。佛告犊子。我教法中。比丘尼等。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犊子又问。除彼比丘及比丘尼。颇有一优婆塞。度疑彼岸以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塞度疑彼岸。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又问。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除于疑悔。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梵志复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颇有优婆塞。独在居家。受五欲乐。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如斯等人。乃与男女群居。逼迮共住。香华婴珞。着细缯衣。用好旃檀众妙杂香。以涂其身。受畜金银种种珍宝。奴婢僮仆其数众多。处斯愦闹逼隘之中。能断三结。得须陀洹。决定必至于三菩提尽诸苦际。极钝根者,任运七生。不至三恶。人天流转。自然得尽诸苦边际。犊子又问。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又置优婆塞。在欲得须陀洹。颇有女人。在佛教法。作优婆夷。在于欲中度疑彼岸者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夷。在欲度疑。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诸优婆夷。虽处居家。如优婆塞。断于三结。得须陀洹。犊子言:瞿昙。汝于菩提。已得正觉。设当修梵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处欲优婆塞。处欲优婆夷。若如是等。不具道行。便为支不满足。犊子言:瞿昙。汝今既得成等正觉。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优婆塞优婆夷。处欲优婆塞处欲优婆夷。悉获果证。于佛教法。是名具足。犊子复言:瞿昙。我今乐说譬喻。愿听我说。佛告之曰:随汝意说。譬如天降大雨。随下水流。注于大海。汝之教法。亦复如是,男女长幼。及以衰老。蒙佛法雨。于长夜中。尽趣涅槃。善哉瞿昙。善哉妙法。善哉能入佛教法者,犊子言:我今相问。设得出家修梵行者,为久近成。佛告犊子。若有外道异学。于佛法中。求出家者,先剃其须发。满足四月。于众僧中。心意调濡。然后受戒。不必尽尔。亦随人心。犊子梵志闻佛语已,心生喜乐。若蒙出家。得受戒者,假设四年。我尚为之。况四月也。佛告犊子。吾先为汝说二种人。不必一切悉皆如是,犊子言:瞿昙。先者实作是说。佛告比丘。汝等今者与彼犊子。剃发受戒。尔时比丘。受佛敕已,即剃其发。并与受戒。如比丘法。尊者犊子。精勤修道。于半月中。具于学地。知法到法。见法觉法。既得学果。知已解已,得证法已,尊者犊子作是念。我今应诣佛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于学地。都证知已,唯愿世尊,重为我说。令我闻法。心得解脱。佛告犊子。汝若速求。心得解脱。应修二法。当学二法。增广二法。言二法者,所谓智定。若能如是修习增广。是则名为知种种界。通达诸界。知无数界。佛告犊子比丘。若欲离欲恶不善者,有觉有观。入于初禅。如是比丘。应修二法。定及智慧。乃至四禅。慈悲喜舍。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犊子。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应学如是二法。欲学身通。欲知他心智。欲知宿命。欲得天眼耳。欲得漏尽智。应修二法。增广二法。知种种界。通达诸界。知无数界。尊者犊子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大悲如来。种种因缘教导。犊子受佛教已,于闲静处。独坐精勤。心不放逸。常处禅定。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欲为修无上梵行故。于现法中。自身取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尔时尊者犊子见诸比丘,即问之言:汝等欲何所至。比丘答言:我等将诣佛所亲近供养。犊子比丘语诸比丘言:汝等今者往至佛所。因以我语问讯世尊,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并可为我白世尊言:犊子。比丘已报佛恩。为法供养。顺佛所行。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尊者犊子比丘。稽首世尊足下。问讯世尊,起居轻利。少病少恼。犊子比丘。又作是言:为我白佛。我已修行。随顺佛说。世尊所行。我已具得。佛告比丘。先汝有天来至我所言:犊子比丘已得罗汉。我已先知。天在后导。汝等今者复在天后。尔时世尊记彼犊子已成罗汉。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身命及目连,希有迦旃延。未曾有、有我,见及于愚痴。

犊子所出家。

猜你喜欢
  卷十一·道世
  翻译名义集卷第八·法云
  卷第六·佚名
  题居士传偈·彭绍升
  卷五百八十八·佚名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佚名
  卷四百一十五·佚名
  评层化论与盘化论·太虚
  第十九卷·圆瑛
  第十三卷·佚名
  跋改锓枯崖漫录·枯崖圆悟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一·雍正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之二·佚名
  卷第十四·呆翁行悦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三卷·圆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六·董康

      ○珍珠記   一名珍珠米■記。不知何人所作。記稱洛陽高文舉負欠官銀不能償。有王百萬年暮無子。■捨家財于十字街頭。救濟貧困。適遇文舉。奇其狀貌。邀之至家。以女金眞妻之。後文舉上京應試。得中狀元。適奸

  • 诗(三首)·林徽因

     给秋天正与生命里一切相同,颠倒密切中牵连着除却严冬铁样长脸阴雾中,偶然一见。等到太晚的那个早晨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笑脸向着晴空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稚气,豪侈,你没有悲哀。每早必来缠住我的晨光。果然没有把我惊醒

  • 徐正字诗赋巻一·徐寅

    唐 徐寅 撰赋【共八首】涧底松赋碧涧千仞青松几年岂天生之有异盖地势以居偏挺操弥贞虽厄岩峦之下抡材倘鉴合居樗栎之前则知植物之近不可用而或用生物之逺其可贡而谁贡伊彼良木何慙其青竹成龙工未我求且伴其髙梧宿鳯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脱脱

        张昭 窦仪 吕余庆 刘熙古石熙载 李穆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

  • 卷八十·志第四十七·柯劭忞

      ○食货十三   △赈恤下 入粟补官内外诸仓 惠民药局   灾赈:   中统元年,平阳旱,赈之。   二年转懿州米万石,赈亲王塔齐尔部饥民。赈桓州饥民。   三年,甘州饥,给银赈之。发粟三十万石,赈济南饥民。   

  • 前汉孝武皇帝纪卷第十五·荀悦

      太始元年春正月。因杆将军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腰斩。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陵在云阳。己已晦日有食之。夏六月赦天下。   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秋大旱。九月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御史大夫杜周

  • 第四卷·王方庆

      ○對所居殿隋文帝造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所居殿,隋文帝造,已經四十於年,損壞處少。唯承乾殿是煬帝造,工多覓新奇,鬥棋至小,年月雖近,破壞已多。今為政,更欲別作意見,亦恐似此屋耳。」公對曰:「昔魏文侯時租賦歲倍,有人致

  • 卷之三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十二、手足间的温情和谐趣·秦翰才

    溥仪弟溥杰和妻弟润麒同在日本留学,溥仪妹三格格嫁润麒后,也到日本读书。他们三人起先都住在千叶。溥杰和日本嵯峨实胜侯爵孙女浩子结婚后,独自搬往稻毛住。他们常和溥仪通信,后来浩子也加入。信封上都用“宫内府奏事处毛

  • 二八 云南巡抚李湖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二八 云南巡抚李湖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云南巡抚臣李湖跪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

  • 卷一百四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四十六雍正十二年八月上谕六道初六日奉上谕陕西领运民人急公敬事办理军粮妥协可嘉着巡抚史贻直硕色查明交米多寡之数酌仿从前之例分别赏赉务令均沾实惠初七日奉上谕朕闻湖南五寨

  • 相列 第二十七·王符

    诗所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二〕”。是故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三〕,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着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四〕,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气具焉〔五〕。故师旷曰“赤色不寿”,火家性易灭也〔六〕。易之说卦:“巽为人多白

  •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庄子

    [题解]《让王》以事名篇。“让王”是辞让王位的意思。全篇宗旨在于阐明庄子的轻物养生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人认为此篇与庄子思想不合,非庄子作品,实误。此篇当是《养生主》的继续,分四个层次。在“尧以

  • 卷九·方苞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注卷九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秋官司寇第五寇害也刑之设以除民害天地之气春生秋杀故司寇为秋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

  • 甲一 教起因缘分·太虚

      【释 经】  甲一 教起因缘分  乙一 证信序  丙一 五重证信  丁一 略叙闻时主处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中国佛教诸大师略有八种释义:一、约信顺释,言如是者信顺

  • 卷第十七·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七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道品第十之三以何因故作是说。如比丘。心知分别食不净想。于揣食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

  • 中枢龟镜·苏瓌

    家训具有教化、规范、惩戒等作用,在古代家庭教育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中枢龟镜》反映了苏瓌的为官心得及寄予后辈之殷切希冀。

  • 鬼问目连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述说诸饿鬼问恶报业因于目连,目连乃一一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