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合理的人生生活

这个问题似乎是人人都当留意的,无须解释。但是在什么时候的人最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在青年时代,尤其较优秀的,愈觉这种寻求的急切。我在中学时即如此,有几个朋友也如此。后来到北大,那边有几个同学也如此。都是感觉烦闷,因而发生种种奇异的思想,甚至自杀。恐怕这边诸位中或者也许有这样的。所以把这个问题略说一下。

大约要说这个问题,与生理心理方面很有关系。一个人身体发育将要完全的时候,不知不觉有种种不宁贴的情境。过了这一阵即将渐渐复归平静;或是问题稍得解决,亦可渐归平静。大约天资较高的,此等现象较甚。据我个人的经验,在这时候,很想求得自己所要求的人生生活,很想打量打量,不愿模模糊糊的过下去。此中多少含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意思,很容易看着庸众生活的讨厌。此时出世思想甚易萌动,有许多朋友都如此。要遁迹空门。这种念头大约在自杀念头以前。总之他愿意与别人不同一点,不一定拘什么方式,如想成英雄伟人也即是。这在男青年格外的多。想出世多少是不合理的,但除非最亲切的师友,不容易劝转这种念头。凡是特殊的生活,其性质总带不合理的意味,如想求道求仙或成伟人等等。这与知识关系较少,与情志方面关系较为深切,所以由特殊人生生活的倾向到合理的人生生活之转变,很非旁人所能为力。虽然也有永远持其特殊人生生活态度,但大多数都能由激越转入平实,这实在是好现象。

由激越转入的平实,方为真正的平实,否则恐怕是凡庸。

凡是想做特殊生活的,根本都是一个浅。他太重视大人物,很为大人物所引诱。不但这个,无论什么财货、圣贤、仙、佛、功业、学问,只要看上一样东西,便都是一个浅。我们希望人人都有圆满的生活,如果你要做特殊生活,便是希望有加于人。这根本是侮辱自己的人类,凡是人类都应是一般的,我们只应求一个“人的圆满”,同时也希望人人都得一个“人的圆满”。如果圣人的意义是超加于常人的,那圣人也就是不必要的。

我们心目中的圣人,只是一个“人的圆满”。又平常人喜欢讲道德,在吾人意思,就是合理的生活,如果以为道德是超于常人的,我们就也同样的排斥。总而言之,激越是我们所欢迎,但希望他能归于平实。

我们说别的生活不合理,那么,合理的生活有没有其积极的主张呢?

有的。方才说,没有一物可以看得上,这就是没有安排计较,这就是合理的人生生活。我们只应顺着我们的本性去走。这须待解释,就是要问,吾人在生活中是怎么回事?何以使我们如此而不如彼?这个支配我们行动的心理作用,是直觉而非理智。我们平常所倾向的,多是合于我们脾胃的意味;所以能领受这个意味的,就是直觉作用,不是理智作用。如果看得上一种东西而安排计较着去走,就会渐渐违离了我们原来生活的路子。说浅显一点,就是,粗莽而任天真的人,生活比较是合理的。若处处抑制情感,事事安排计较,反到错误愈多。我们所谓道德,决非先有客观的道理存放在那里,然后我们人遵循着去走。这种客观的道理,是没有的。我以为只要任听直觉的冲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对的。各时代各地方都有道德伦理等等的名词,但我们求其根本基础,差不多全在直觉,就是平常喜欢说的良心。譬如某人作了一件好的事情,我们看见或者听人称道,便立刻有欣羡赞叹之感,甚或感极堕泪,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因为我们自己根本上喜欢这样,不是谁人能教给我们的,这是一种本能。理智是待教的,直觉不待教——道德不待教。要求合理的生活,只有完全听凭直觉。又如听见恶人做恶而愤怒,粗莽的就恨不手刃其人,其感情较常人格外激烈,因为他比较少受社会上种种复杂习俗的薰染,所以他的天生的反感格外容易引起。只有完全听凭自己真实的真诚的不自欺的直觉,才有合理的生活。最对的莫过于自己直觉的认识。但如何使直觉为真诚的,很应注重。

一个人,只要能完全听凭他真诚的直觉,他虽然不希望成一个大人物,但是他里面有真实的气力,自然有作大事业,成大学问的可能。凡是成大事业,成大学问的人,都是凭他里面的兴味,冲动,决非理智计较的力量。

猜你喜欢
  白馬論·谢绛
  第十二章·王夫之
  卷十·刘逢禄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三·佚名
  第十五章 2·辜鸿铭
  第十三章 15·辜鸿铭
  卷一百二十七·山井鼎
  卷七·王元杰
  卷三十五·林之奇
  提要·方苞
  道应训·刘安
  明解故下·章太炎
  墨子卷十二·墨子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玄奘
  仁 学 粹 编·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帝纪第五 恭帝·魏徵

    恭皇帝,讳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曰韦妃。性聪敏,有气度。大业三年,立为陈王。后数载 ,徙为代王,邑万户。及炀帝亲征辽东,令于京师总留事。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寻镇京师。义兵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帝纂业。 义宁元年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正统十三年冬十月甲寅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复给镇远侯顾兴祖成安侯郭晟永康侯徐安驸马都尉焦敬永顺伯薛绶遂安伯陈埙都督佥事陈友俸禄兴祖等先以失误朝参奉旨免问但住俸禄一

  • 卷之四百七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冬十月。己亥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问安。至戊辰皆如之。  ○谕内阁、马安良所部各营。现有三营。业经来陕。加恩着赏给米一百五十石。由前路粮台发给。该军仍遵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三下·袁枢

    宋 袁枢 撰侯景之乱梁武帝中大同元年 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右足偏短弓马非其长而多谋算诸将髙敖曹彭乐等皆勇冠一时景常轻之曰此属皆如豕突势何所至景尝言于丞相髙欢愿得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

  • ·与台阳属吏书·丁曰健

    我辈出身加民,除莠安良,原分内应为之事。如不能弭患于未萌,以致糜帑殃民,方引罪之不暇,遑曰计功。仰荷圣恩垂念海外宣劳,无不准其请奖;而或因以饰词取巧,清夜实属难安。然得之昭昭,终失之冥冥。仆阅历宦场将三十

  • 王瞺传·李延寿

    王..,字师罗,太安狄那人。父亲王基,酷好读书,很有智谋胆略。王基最初跟随葛荣,因而与周文帝宇文泰认识。宇文泰据守关中,齐神武帝高欢派王基与长史侯景一同前往。宇文泰留下王基不让回来,后来他设法逃了回来。历任南益、北豫

  • 礼五九·徐松

    册命王亲大臣国朝《开宝通礼》载三师、三公、亲王、大臣临轩册命仪。凡降制命宰相、亲王、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及公主制书,皆有备礼册命之文,多上表辞免而未尝行。其制并翰林草词,夜中进入,翌日自内置于箱,二黄

  • 四十四年·佚名

    (戊戌)四十四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戌,忠淸監司尹憲柱狀陳沿海邑被災狀,仍請前春所貸安興米及江都米,竝捧留本邑,各樣身布停捧,軍兵大都案,待秋擧行,備局覆奏,許之。○平安監司金楺狀請義州潛商逃躱罪人金得達,梟首

  • 论语纂疏卷八·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八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衞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衞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衞灵公无道之君

  • 卷十九·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九宋 段昌武 撰节南山之什节南山家父【音甫】刺幽王也东莱曰按左传韩宣子来聘季武子赋节之卒章杜氏谓取式讹尔心以畜万邦之义然则此诗在古止名节也 郑曰家父字周

  • 卷六十二·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二   宋 王与之 撰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贾氏曰其职掌外朝之法左右九棘之事主询众庶谳疑狱故属秋官掌建邦外朝之灋郑锷曰天子有三朝一曰治朝司士所掌是也二曰内朝大

  •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太虚

    佛教未传人中国以前,中华民族对于人死后之观念,大抵不出配天为神及入地为鬼之二途。如孝经文王配天,及左传郑庄公黄泉相见,及越绝新书夫差羞见先王于地下,勾践赐剑死文种令先至地下为前驱等等,书不胜书。晋、隋、唐、宋以来

  •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一切菩萨。皆于毗卢遮那佛前。各自说心真言印。于是曼殊室唎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白佛言。

  • 焚薪卷第二(婺州张明刊)·师会

    可堂 师会 录薪二该摄下一切三乘等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乃至云先举即一之三也。议曰昔人有言曰文章最忌随人后文章且尔况吾道也哉昔在仙潭予以该摄大旨语复而复固执易简之说而拒予曰只此一义与吾老不同可乎予笑曰汝试思

  • 约翰·克利斯朵夫·罗兰

    长篇小说。罗曼·罗兰著。作于1904—1912年。共分10卷: 《黎明》、《早晨》、《少年时代》、《反叛》、《广场上的市集》、《安多纳德》、《在家里》、《女友们》、《燃烧的荆棘》、《新的日子》。主人公约翰·克利斯

  • 心成颂·智果

    一篇。书论。隋代释智果撰。智果,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亦善文学。隋炀帝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遂被囚于江都。后炀帝为太子,出巡扬越,为其书《上太子东巡颂》,获释,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谓其书

  • 造立形像福报经·佚名

    全一卷。译者不详。约译于东晋时代(317~420)。又作造佛像福报经、造立形像经、形像福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经中叙述优填王发愿造立佛之形像,世尊即为王说造像之甚深功德,谓于无量后世身心必得大福报。卷末有‘往生阿

  • 百论疏·吉藏

    凡三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为鸠摩罗什所译‘百论’之注释书。文前详释僧肇之百论序,分为叹论功能、明造论时节、叹造论之人、陈外道兴世、释论题目、述注论婆薮、叙论大宗、明翻论罗什、辨檀越姚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