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比丘尼受戒录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述

稽夫中边得戒。始末源由。中制十人受具。边许五人得戒。中是中天竺。天竺之东际白木调国。南际靖善塔。西际一师黎仙人山。北际柱国。自此四外。名为边国。震旦乃在白木调东二万七千余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昔汉明帝初。摩腾法兰二法师来至此土。与人出家。唯剃须发。披缦条衣。授彼五戒十戒而已。以不满五人。不得受具。后至汉桓帝。一百余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递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支法领等五沙门。来至汉地。始於长安与人授具足戒。其时大律未有。唯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流行此土。时尼众来求受戒。五僧曰。如律所明。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诸尼辞退而还。泣泪如雨。曹魏初三年。中天竺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至雒阳。译出戒律。立羯磨受法。准用十僧。於是佛法大行震旦。为东夏受戒律之始也。时汉末魏初。东天竺国。有二尼来到长安。见诸尼众问曰。汝等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众。悉未有具。即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死。二人堕黑涧死。唯余十人到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吴地。亦与彼尼众受具。西尼思慕本乡。遂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有余年。又按高僧传。宋元嘉十年。西天僧伽跋摩。至建康。敕住平陆寺。为京师沙门慧照三百七十人。渡蔡洲岸。於船中再受具戒。或问其意。照曰。以疑先受。若中若下。更求增胜。故须重受。依本腊次。十一年。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戒坛。为僧尼授戒。为震旦戒坛之始。时师子国。比丘尼八人来未几。复有尼铁索罗三人至。足为十众。乃请僧伽跋摩为师。为景福寺尼慧果等。於南林戒坛。依二部重受具戒。度三百余人。噫。古人忘身为法。不惮数万里而来。然此方得戒者。岂可不生难遭想哉。惜夫今当末法。知法秉羯磨者难得。而二部僧尼受戒。失传久矣。昔摩腾罗汉。并诸贤哲。多是果位圣人。尚不敢违律。僧不满数。与人授具。一部僧而与尼授大戒。我等何人。敢违佛教。灭佛正法。致他永失比丘比丘尼性。得虚假名。授受俱成非法矣。顺治十四年。余在广州羊城。时各县余尼来求受具。余辞不获已。因立二部僧。各满十人。与授大戒。自后十人难得。但有五人以上。亦与为授。要须持律清净。故云边地持律五人得受具戒。其尼亲教师。要满十夏。而羯磨教授二师。及余证人。无论岁腊。事须解律。纵律未能精炼。其羯磨者。必是持律明了。方许秉法。若不如是。强与他授。令他尽寿戒不沾身。罪非小也。虽云边地五人僧受。不论尼众。斯乃古人慎重。边地僧尚难得。尼众何能易有。兹以窃推。律既许僧。尼必预列。昔迦旃延尊者。在西天竺。阿盘提国。有长者子名亿耳。出家求受具戒。时彼国无十人僧。不得受具。乃往白佛。佛听边地五人得受。时因缘在僧。故未及论尼。况今末法出家。遇正教者实难。若不论尼。则尼部全缺。八敬谁修。虽是边地。而有持律清净十人。别拣五人。律文不听。知非持戒清净。方任拣择。以受戒事大。一不如法。则戒体斯失。今诸方丛席。为人授具。既不知作法结僧大界。戒坛奚立。则戒无由得矣。故云。若不结界。一切羯磨受戒等法。俱是空作。复不依律作白羯磨。唯师自心。在沙弥白衣前。杜撰唱说。非法为法。以讹传讹。递相踵习。沿波日久。不觉其非。佛言。若有秉羯磨说戒。则正法未灭世间。又云。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弘绍之宾。特宜遵教。俾正法而恒存。木叉而永固也(戒坛。即戒场。在大界内结)。已上略述得戒缘由。向下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二部僧名。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尊卑也。

比丘尼弟子      年  月  日 时生族姓 系  府  县人於    年月  日拜  师出家 僧部戒於    年  月  日 时受 和尚具足戒秉羯磨阿阇黎名  号  轨范师尊证僧伽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尼部亲教师尼名  字羯磨师尼名  字教授师尼名  字证戒尼僧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附作法略仪

初受具足戒尼。未能即阅大律。其亲教阇黎二师。当与戒本令其熟读。使知护持。无致亏犯。及识布萨。自恣。受衣。净施等法也。

布萨法

(半月半月布萨。下至有四比丘尼。即应诵戒本。不足四人。三人。二人。当对首布萨。若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后布萨)。

对首说戒法

(至布萨日。若有三人。各各相向露顶。脱屣。互跪。作如是言)。

二大姊。一心念。今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后二人。亦如是说。若只有二人。除上二字。即云大姊)。

心念说戒法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

对首安居法

(前安居四月十六日。应对一知法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依某僧伽蓝(若在村内。非僧住处。应云某聚落。若在别房。应云某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彼应语云)好。(答言)善(若后安居。至五月十六日。应云后三月)。

心念安居法

(若无所依人对作法。即自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尼。依某处某房。前三月夏安居(三说)。

对首受日法

(若有佛法僧事。或檀越父母等请唤。不及即日还。若须二日。乃至七日。应对一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此中安居。白大姊令知(三说。不应为饮食衣物故去也。若前事不及七日还。当从僧乞十日。半月一月。羯磨去)。

对首自恣法

(凡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后自恣。若住处有五比丘尼。应僧中差受自恣。若无五人。四人当对首各各相向。作如是言)。

三大姊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若有三人二人亦如是作)。

心念自恣法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

受五衣法

(佛言。五衣应受持。有衣不受持。得罪。过十日。即犯舍堕。若得如法衣。应具威仪。对一比丘尼。或亲教师。或阿阇黎。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僧伽黎(若干)。条衣受(若干)。长(若干)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说。佛制恐污三衣。用覆两肩。然后着三衣在上)。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衣受。长四肘。广二肘。是衣厥修罗衣持(三说。厥修罗。此云篅衣。即裙也。以两头缝合。形如小篅。着时入内。抬使过脐。各蹙两边双排擪脊。系之以绦。篅即谷围也)。

受尼师坛法

(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尼师坛。是我助身衣受(三说)。

受钵法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三说)。

受十六枚器法

(即日得器。应即日受。可须用者。十六枚。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谓大釜。小釜。二盖。水瓶。及盖。洗瓶。及盖。四盘。二小杓。二大杓。受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某器。是我十六枚数。今受(三说)。

受非时药

(佛听饮八种浆。即果汁。谓梨。枣。甘蔗。蒲萄。藕根等。应先净人擪已。滤过。澄清。从净人手受。应对一比丘尼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非时浆。为经非时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七日药

(酥。油。生酥。蜜。石蜜。一受得七日自手取服。八日即施与人。自不得服。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七日药。为共宿七日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尽形寿药

(谓丸。散。一切咸酸等。不任为食者。一受得自取服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尽形寿药。为共宿。长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净施法

(有二种净施。一真实施。二展转净施。真实净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舍与大姊。为真实净故(谓真实舍与他。欲要着。应问彼。乃着)。

展转净施法

(比丘尼受戒已。除五衣外。所有一切新旧衣服。对一比丘尼说净。不说。过十日即犯舍堕。后凡所得衣。若布。下至长一尺四寸。广七寸。即须说净。作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姊。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应云)大姊。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受已语云)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甲。(受净者云)大姊。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今受之。受已。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善护持着。随因缘(当称一比丘尼名为净主。或亲教师。或阇黎师。若净主死。即须别称一净主。将前所有衣物。称后净主名。说净)。

(其余一切作法行护威仪。备载羯磨本。及沙门日用中。自当检阅)。

八不可过法

(亦云八敬法。佛告阿难。我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何等为八)。

一。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令坐。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可过。  二。比丘尼不得骂詈比丘。诃责。不应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说)。  三。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诃比丘。比丘应诃比丘尼。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四。式叉摩那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六。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七。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八。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如是阿难。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桥梁而渡。女人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云云)。

比丘尼受戒录(终)

猜你喜欢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六卷·湛然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玄奘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百六十八·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遁伦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二卷·湛然
  佛说幻士仁贤经·佚名
  卷第五·佚名
  布施品第十·佚名
  卷下末·太贤
  第二十四 兄弟交战·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八十一·佚名
  卷第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七十·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言·老舍

    有不少话剧已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戏曲节目改编为话剧的还不多见。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风格,理当这幺试验试验。不试验便不易找出困难何在。最近,我试验着把川剧的《荷珠配》改编为话剧。能否上演,演出能否成功,我都不知道

  • 明宗纪二·薛居正

    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兴圣宫赴西宫,文武百僚缟素于位,帝服斩衰,亲奉攒,涂设奠,哭尽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易吉服班于位,帝御衮冕受册讫,百僚称贺。丁未,群官缟素赴西宫临。以枢密使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守左领军大将军,依前充

  • 卷九·常璩

      李特雄期寿势志   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汉中。魏武定汉中,祖父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

  • ●卷十九·邵博

      晁以道言:“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昔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荆公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庸人众诗集以经荆公去取皆废。今世所谓《

  •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蔡东藩

      却说董承杨奉等,护着献帝车驾,驻扎安邑,一住过年,改元建安。太尉杨彪等,名为三公,毫无政权,行止进退,俱由武夫作主,文臣不得过问。杨奉等拟就安邑定都,独董承欲奉驾还洛,与杨奉等更生龃龉,奉竟遣将军韩暹,袭击董承。承奔往野

  •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七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史记集解卷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八髙祖本纪第八髙祖【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諡法无髙以为功最髙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李斐曰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曰后沛为郡丰为县】字季父曰太公

  • 长庆·周绍良

    №长庆001【盖】大唐故马府君墓志铭【志文】大唐故□京内仓使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扶风郡马府君墓志铭并序南安郡单少达述噫!父能播圣善之声,内德垂品哲之范。有一於此,流庆必

  • 附錄·佚名

    《高宗太皇帝實錄》編纂委員。委員長,李王職長官從三位勳一等法學博士,筱田治策。副委員長,李王職次官從三位勳一等男爵,李恒九。監修委員,京城帝國大學敎授從三位勳三等,小田省吾。監修委員,經學院大提學從四位勳六等,鄭萬朝

  •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大学一书言明明徳新民经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脩身为本先儒谓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尔然考之传文意既诚矣犹不能无欲动情胜之失心既正矣犹不能无五者之偏身既脩家既齐国既治又

  • 卷六·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六吴江朱鹤龄撰十五年书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赵汸曰凡称人执者史策之恒辞称君执者经变文与伯主以讨贼之义也传例不知篡夺之罪重于虐民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按曹伯杀太子自立乃罪之

  • 卷四·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四安溪 李光坡 撰乡饮酒礼第四郑目録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賔之与之饮酒○疏曰知是诸侯之乡大夫者案春官小胥云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者编县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

  •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初证法已,共相谓言:我女胜鬘。慈晤聪愍多闻智慧。若见如来。於甚深法速能解了无诸疑惑。我今应当令善谕者发其诚信。作是议已,王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陈如品之二起卷是第六外道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论义有二番。初番问众生何法故起常无常等六十二见。佛答。不知色故起常无常。乃至不知识故起常无

  • 卷第二十五·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二十五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五世大觉念禅师法嗣绍兴府云门显圣寺湛然圆澄禅师会稽夏氏子。家贫为邮卒。传符踰期愳受辱。走投隐峯。执役。後谒妙峯剃落。充净头三载。一日忆乾峰示众。举一不得举二话。遂大发

  • 卷第十六·宗密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卷第十六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二十四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无起故。乃至如来法轮。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

  • 明熹宗宝训·温体仁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