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九十一

△第十五静虑波罗蜜多分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静虑波罗蜜多。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既入如是初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以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於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二静虑。既入如是第二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於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三静虑。既入如是第三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於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四静虑。既入如是第四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於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此菩萨摩诃萨。既入如是四静虑已复应思惟。此四静虑於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摩诃萨众为所依止。谓诸菩萨摩诃萨众将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既入如是四静虑已,依第四静虑引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此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往昔菩萨摩诃萨众皆修静虑波罗蜜多我亦应修。往昔菩萨摩诃萨众皆学静虑波罗蜜多我亦应学。往昔菩萨摩诃萨众皆依静虑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我亦应依如是静虑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於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後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由此菩萨摩诃萨众应数现入第四静虑。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能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及此等流胜妙生处。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安住如是四种静虑。为胜方便引诸功德。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第四静虑。起空无边处想。引空无边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引识无边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识无边处定。起无所有处想。引无所有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能现入四无色定。而不味著四无色定及此所得胜妙生处。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观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入。尔时佛告舍利子言:诸菩萨摩诃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定。勿著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证入阿罗汉果或独觉果入般涅槃。诸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入。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虽现入如是诸定而於诸定不生味著。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用而不离染。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最极希有。谓虽现入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而不味著亦不离染。我今为汝略说譬喻。令於此义得圆满解。如有生此赡部洲人。虽於欲界未得离染。而或得往北俱卢洲。因见彼洲女无系属形容端正游戏自在。又见彼洲衣服严具鲜净殊妙皆依树生。又见彼洲有香粳米其味甘美不种自生。又见彼洲触处皆有种种珍宝甚可爱玩。见彼洲人於如是类随意受用无定系属。正受用时非极耽染。既受用已舍而无恋。赡部洲人虽未离染。具观见彼种种胜事。而不贪著舍弃还归。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复现入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静殊胜功德。而不味著还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身。精勤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观。精勤修学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观。精勤修学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观。精勤修学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观。精勤修学若苦若无常若空若无我苦圣谛观。精勤修学若因若集若生若缘集圣谛观。精勤修学若灭若静若妙若离灭圣谛观。精勤修学若道若如若行若出道圣谛观。精勤修学慈悲喜舍四无量观。精勤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精勤修学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精勤修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精勤修学净观地种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智。精勤修学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精勤修学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精勤修学清净五眼六胜神通。精勤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精勤修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精勤修学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精勤修学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精勤修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精勤修学分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诸善巧智。精勤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精勤修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如是等事甚为希有。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缘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下劣欲界之身。尔时世尊告舍利子,诸佛法尔。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何以故?舍利子,勿谓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远离所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由斯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下劣欲界之身。不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失本所愿。时舍利子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舍胜定寂静安乐。还取下劣杂秽地身。譬如有人未离欲染。遇见女宝在空林中。形貌端严甚可爱乐。虽具观见种种身支。而能制心不行放逸。後於馀处遇见女人。形貌粗鬼鄙秽下贱。返生贪爱遂行放逸。如是菩萨摩诃萨众虽数安住微妙寂静四种静虑及四无色而能弃舍。还受欲界种种杂秽下劣之身。故甚希有能为难事。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弃舍胜地受欲界身。当知是为方便善巧。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勤求无上正等菩提。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方便善巧。虽观色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蕴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处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处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处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处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色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声香味触法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识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识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地界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水火风空识界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常无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乐无乐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乐无乐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我无我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我无我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净不净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净不净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相无相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相无相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愿无愿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愿无愿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远离不远离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远离不远离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虽观因缘寂静不寂静性都不可得。及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并从缘所生法寂静不寂静性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入四静虑四无色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言:勿诸菩萨摩诃萨众於四静虑四无色定。心生染著生长寿天。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於四静虑四无色定心生染著久住其中。何以故?满慈子。若生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利子言:诸菩萨众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谓诸菩萨住胜定已,还弃舍之受下劣法。譬如有人遇见伏藏。手执珍宝还弃舍之。彼於後时见贝珠等伸手执取持入舍中。如是菩萨摩诃萨众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随意游止。後弃舍之还生欲界。摄受种种下劣身心。依之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佛观此义应许菩萨摩诃萨众生长寿天长时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时满慈子便白佛言:我对世尊作如是说。岂不显佛是实语者,是法语者,能正宣说法随法者,尔时佛告满慈子言:汝今对我作如是说。非显如来是实语者是法语者能正宣说法随法者,何以故?满慈子。若诸菩萨生长寿天。不能修行如是功德。不能疾得一切智智。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是诸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无色。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是诸菩萨入四静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但欲引发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伏粗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入诸胜定寂静安乐。方便善巧受欲界身。於诸胜定亦无退失。是故菩萨摩诃萨众不超三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界身。饶益有情亲近诸佛。疾能证得一切智智。时满慈子复白佛言:岂不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智智超过三界。佛言:如是如汝所说,如来所得一切智智。超过三界非三界摄。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许菩萨摩诃萨众安住静虑波罗蜜多於三界法究竟出离。时满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观何义故。许诸菩萨摩诃萨众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於三界法究竟出离。尔时佛告满慈子言:若菩萨摩诃萨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萨誓愿。安住声闻或独觉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观如是义。许诸菩萨摩诃萨众求证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不许菩萨摩诃萨众於三界法究竟出离。勿舍菩萨本所誓愿退住声闻或独觉地。又满慈子。若时菩萨摩诃萨众坐菩提座众行圆满。尔时菩萨摩诃萨众方乃究竟舍三界法。由斯证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说一切智智超过三界非三界摄。又满慈子。若菩萨摩诃萨随所生起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随所观察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及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发无染著心。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因缘於三界法渐舍渐远。展转邻近一切智智。

猜你喜欢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太虚
   第二十三則 保福長慶遊山·胡兰成
  卷第九·呆翁行悦
  卷二十六·赞宁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自融
  宗镜录卷第九十八·延寿
  卷第一·佚名
  评无乐器之音乐·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文殊师利发愿经·佚名
  示临终切要·印光
  摄大乘论释 第十卷·世亲
  卷三百五·佚名
  卷十七·赞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文□□质(学古集)·顾嗣立

    质字学古, 【一作固。】 甬东人,隐居吴之娄江。学行卓然,词章奇放,好为长吉体。酒酣长歌,声若金石,尝与杨铁崖夜行,有挑梅花灯者,铁崖命赋一诗,立就,为铁崖所称。年九十六卒。《昆山志》载:学古与邑中耆儒卢观、赵天佑、卫馆、盛

  • 第二十六出 二妻思望·王世贞

    【念奴娇】〔旦上〕野棠花落。渐残红飘尽。暮春时节。上苑才郞频入梦。一枕银屛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时飞燕能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绿鬓不归魂梦冷

  • 第四出 觅赠·叶宪祖

    【菊花新】〔净众同上〕一朝名姓动星台。列戟高门昼日开。补衮愧非才。只感荷圣恩如海。 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下官覆姓令狐。名绹。幸遇今上特达相知。不次擢用。由学

  • 李群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 卷九·吴广成

      景德四年春三月,德明使谢廪俸。  宋制:节度使俸给钱四百千、粟一百五十石,春冬加绢各百匹、大绫各二十匹、小绫各三十匹、罗各十匹、绵各五百两,惟诸王皇族充节度及藩镇管军节度则有之,外蕃遥领者不与焉。真宗赐德明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四·张岱

    张煌言列传(阙)

  • 卷十 左道二十四案·丁耀亢

    一、九黎乱德《史记》曰: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扰天常,神民杂揉,不可方物。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渎于祀,祸灾荐臻,莫尽其气。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民用安生。盖左道之始云。二、孔子诛少正卯荀子曰:孔子为鲁相

  •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洪武三十年三月甲申朔四川柏兴州三尖寨土官千户剌兀遣其子八的高进马剌兀卜木瓦寨叛奠贾哈剌之弟也初贾哈剌与月鲁帖木儿叛剌兀谏不从自退守三尖寨因至盐井卫归顺既而月鲁帖木儿就擒贾哈剌遁山谷中怒剌兀异己乃引众击

  • 卷三十一·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三十一谨制度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癸亥上谕九卿等自皇考升遐以来朕心哀慕无已一应典礼俱详考旧章务从隆备盖不敢以天下俭其亲也但上之所行下必效之向

  • 卷九十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五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諡法上仁宗论夏竦不当諡文正司马光等臣等伏覩故赠太师中书令夏竦以旧在东宫特赐諡文正臣闻大戴礼曰諡者行之迹也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所以劝善沮恶不可私也臣等叨预礼

  • 第五章 从陆军速成学堂到将校讲习所·李宗仁

    一在北伐军离桂之后,陆小遂正式改为陆军速成学堂(后改“堂”为“校”),林秉彝为监督。林氏出身南宁讲武堂,系陆荣廷的参谋长林绍斐(号竹筠)的长子。竹筠初为陆氏办文案,荣廷逐年升迁,竹筠也随着水涨船高,累迁至广西都督

  • 卷二十·郑玄

    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物谓毛色也。辨之者,阳祀用も,阴祀用黝。○黝,于纟斗反。)[疏]注“物谓”至“用黝”○释曰:“阳祀用も,阴祀用黝”者,《牧人》文。彼注云:“阳祀,祭天于南郊及宗庙;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郑举此二者,其望

  • 卷一○·邱濬

    ▲公铨选之法 《虞书》:禹曰:“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 蔡沈曰:“敷纳以言而观其蕴,明庶以功而考其成,旌能命德以厚其报。” 臣按:试人之法有二,曰言、曰功而已。所谓言者,《礼记》所谓“或以言扬

  • 卷三十七·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七宋 陈经 撰蔡仲之命【周书】仲乃蔡叔之子也蔡叔流言于国周公既囚之于郭邻矣何为而复用其子也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使蔡叔之谋害及周公而不及王室则周公必将恕其

  • 卷十·胡广

    <经部,诗类,诗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十     明 胡广等 撰彤弓之什二之三彤弓弨【尺昭反】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叶虚王反】之钟鼓既设一朝飨【叶虚良反】之赋也彤弓朱弓也【孔氏曰弓皆漆之以御霜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续补  音普曜经八卷 玄  正法花经十卷 玄  无量义经一卷 琳  法花三昧经一卷 琳  萨昙分陀利经一卷 琳  法花后译添品经七卷 琳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玄  维摩诘经二卷

  • 诸子辨·宋濂

    一名《龙门子》,诸子辨伪著作。一卷。明宋濂撰。成书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初刊于明正德年间。原为《宋学士文集》中的一篇,后世乃裁篇单行,有一九二八年北京朴社铅印出版顾颉刚点校本,后又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

  • 无极宝三昧经·佚名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入无极宝三昧召集十方菩萨,舍利弗与十方来之菩萨及文殊师利问答法要。佛在竹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亿菩萨俱。竹园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华,华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萨。皆如文殊,问法,百日之中,六道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