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上

  此于瑜伽大部中略出。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

  五身作者如是生  不见众生决定身

  亦复不见决定心  观想诸佛亦如是

  若欲顶礼佛大士  应当顶礼自实智

  佛智自智本同源  秘密性中无二相

  若了一切无我生  所生即是无二智

  爱非爱中得解脱  彼顶礼相无所有

  法非已生非现生  已生已谢现无住

  观想诸佛相亦然  应当顶礼自实智

  爱非爱本无分位  随众生心而动乱

  染种烦恼过失中  悉成一切相应事

  众生有身故有苦  此苦所因心所生

  若有于心善觉了  即能出离一切苦

  十方三世一切佛  毗卢遮那一佛摄

  彼一切佛证觉圆  故现佛身救生死

  为利一切众生故  悲心起作方便事

  因性平等既相应  果性由斯而出现

  果真实故平等住  彼因真实示求相

  于中若有实求心  即长轮回诸种子

  相应法从相应生  随所爱法不可得

  有得乃是一法存  彼即不离分别相

  正念观佛无所缘  正念观法法相应

  自他二行亦复然  佛二足尊常所说

  自相如实安住已  想入诸佛影像中

  正念观佛得相应  故诸佛云从此现

  自相如实安住已  想入金刚法性中

  正念观法得相应  起大法云而普遍

  相者所谓幖帜义  破者即是破相心

  四种即相幖帜门  能破烦恼为最上

  自身即是诸众生  自心即摄一切法

  法无我中得相应  诸魔由斯而自灭

  自心如实证觉已  彼所觉心不可得

  自心如实正了知  而诸魔心亦如是

  相应相应性和合  是性求生不可得

  观想诸佛若相应  是故我即同诸佛

  三摩地智所出生  平等一切佛自性

  佛相应行既非无  从相应心得佛性

  若于妙性有所见  彼粗染性不能除

  于性无性若差殊  而观想心即分别

  不可以性观于性  是中观亦无所观

  观想及性二俱无  由心动转故差别

  非众生境非佛境  是中非佛非众生

  众生自心即佛心  觉了无佛无佛智

  若于因性如实见  果性如实亦复然

  此即三摩地智门  无二相应平等行

  诸法因性不可得  诸法果性亦复然

  实智观故性本真  此即相应平等行

  法本无因而观因  法本无果而观果

  若于因果有所观  是即自心而起著

  观因当观实智因  观果当观秘密果

  秘密无二相应中  应当如是自观察

  若能了知真实性  即知秘密中秘密

  甚深秘密既了知  乃成最上相应行

  若于爱境中平等  即是非爱境自性

  爱非爱境诸相中  如来虽观而无见

  相应行者相应生  非无表了无分量

  自智若入清净门  诸佛如来即清净

  由是身语心出生  秘密无二相应行

  量初四种表了门  谓即相应四印法

  羯摩印为身密印  法印名为语密印

  大印即是心印门  三昧耶印印一切

  观想诸印印诸法  即秘密主三相应

  自性如实得正知  三摩地智善施作

  由身语心善表了  起诸教相种种事

  然其不离三密门  巧业金刚故安立

  五部如来真实智  即是秘密无上智

  秘密四印若相应  能作相应语悉地

  地水火风四大种  即是所说四密印

  四印平等若相应  四种明妃皆合集

  佛眼菩萨为地大  摩摩枳尊为水大

  白衣菩萨为火大  多罗菩萨为风大

  东方帝释天地大  西方水天为水大

  南方火天为火大  北方风天为风大

  当知帝释天黄色  坛相四方作增益

  水天白色坛相圆  作息灾法应如教

  火天赤色坛三角  作敬爱事如本仪

  风天黑色坛弓形  忿怒心作降伏事

  从四大种所出生  四种事业如其次

  转此四种事业轮  最上悉地皆圆满

  息灾当依佛眼法  增益莲华金刚法

  敬爱毗卢遮那法  降伏金刚忿怒法

  初夜当作息灾法  平旦作彼增益法

  日中应作降伏法  中夜作于敬爱法

  息灾贤圣像白色  增益贤圣像黄色

  敬爱贤圣像赤色  降伏贤圣像黑色

  当知三摩地智生  最上悉地诸事业

  观想诸佛本清净  一切佛事皆成就

  中方毗卢遮那佛  四方金刚界如来

  想五部主真实身  一切所作皆成就

  于心复想大明妃  相应者持相应法

  能生一切诸佛身  此是金刚界佛母

  世间贪嗔痴三毒  即是金刚界如来

  由佛秘密清净门  了彼三毒成无毒

  即于贪嗔痴三毒  获得三界中自在

  诸佛大士破毒心  观想即是诸佛智

  若了诸佛离贪心  菩提心从贪性出

  复能出生普贤行  贪心即是佛如来

  若了诸佛调伏心  微妙智从嗔性出

  复能出生一切智  嗔心即是佛如来

  若于自心能觉了  光明从彼痴性出

  复能出生一切佛  痴心即是佛如来

  若了诸佛无我心  诸亲友从我见出

  复能出生一切佛  慈心即是佛如来

  诸佛爱为普观照  诸佛慈悲为法语

  一切无畏即大施  此名诸佛敬爱法

  布施相应欢喜地  持戒具足离垢地

  忍辱坚固发光地  精进勤策焰慧地

  禅定无见现前地  妙慧了知难胜地

  具大方便远行地  胜力圆成不动地

  誓愿增广善慧地  智修成就法云地

  唯佛如来妙智身  是名十一地圆满

  十圣修十波罗密  十力自在诸行圆

  如是超过十地已  佛相应法然后得

  饮金刚水成正觉  法甘露味即相应

  等同无边一切佛  一切取舍皆远离

  本来清净相应法  饮金刚水净亦然

  法甘露味适其心  金刚弟子亦如是

  本来清净即菩提  而菩提心然后得

  菩提心主若安住  应知菩萨即如来

  如理获得解脱句  而菩提心无有上

  若住金刚萨埵心  现生成就相应法

  羯摩三密三昧门  得三昧眼常观照

  众生界趣广无边  彼三昧母持无尽

  三金刚体善安住  三昧耶印印一切

  三密三昧法印门  而语金刚不厌离

  于彼一切世界中  广说乃至逾始多

  大印心密若相应  而心金刚不厌离

  三界一切所爱道  广说乃至逾始多

  遍知一切所爱门  一切随应受无著

  金刚萨埵所出生  妙逾始多一切印

  于彼所行若相应  一切印中自在用

  最上秘密相应行  出生三摩地智门

  是中我见若不生  不称吽字为警觉

  不假身业有所作  布坛结印造塔像

  不假语业持咒明  及读诵法亦应舍

  不于心业有动想  轻易尊重等无差

  如是三业得相应  求佛菩提此为要

  杀盗染妄四种法  于中勿起防护心

  若起遮防分别生  应知即染常清净

  禅定中作护摩事  及诸所作无异想

  身语心密本相应  此即最上广大行

  若欲成就诸明句  及一切处欲相应

  应当专注起一心  观想一切佛法性

  所有十八不共法  此即名为诸佛法

  于中常起观想心  诸佛菩提得成就

  四禅四定灭尽定  如是诸定皆获得

  是中常离有得心  而佛菩提方成就

  所有菩萨法门中  彼三十七菩提分

  是中观想若清净  能为世间作利益

  世间所有变化心  观想真实而不动

  彼从空性所出生  此即名为金刚智

  复从法无我出生  无二真实最上智

  而最上智即法性  此即名为大法界

  当知法界自性者  即金刚智所成心

  金刚喻定所出生  此即名为金刚界

  最初微妙智相应  此相应心极广大

  一切如来种智生  此即毗卢遮那佛

  修行行者最上门  慈相应行极广大

  无漏真实不动心  此即名为阿閦佛

  随摄众生善施作  悲相应行极广大

  利益众生和合心  此即名为宝生佛

  最上大乘离垢染  喜相应行极广大

  清净光明莹彻心  此即名为无量寿

  觉了一切众生类  善舍心中极广大

  不空无上妙用心  此即不空成就佛

  无上菩提三昧法  是法名为金刚智

  从金刚智所出生  此即金刚勇菩萨

  善以最上金刚钩  普能钩召一切佛

  一切金刚部中王  此即金刚王菩萨

  善以最上敬爱法  普能敬爱一切佛

  大爱心亦不舍魔  此即金刚爱菩萨

  一切诸佛悉欢喜  称赞善哉善所作

  得彼诸佛欢喜已  此即金刚善菩萨

  不空无碍大珍宝  出生是宝等虚空

  普施诸佛及众圣  此即金刚宝菩萨

  智离无明故清净  诸行无著亦复然

  解脱光明大光照  此即金刚光菩萨

  于解脱道如实证  得一切相所成智

  以正法幢为大幢  此即金刚幢菩萨

  菩萨心悦出大息  即大相应金刚笑

  普令一切佛欢喜  此即金刚笑菩萨

  诸法清净如来性  悉能证悟诸佛法

  能与诸佛大相应  此即金刚法菩萨

  大乘妙慧极锋利  能断一切烦恼种

  能破智障亦复然  此即金刚利菩萨

  大士大乘微妙因  随顺如来语轮转

  由佛语故转法轮  此即金刚因菩萨

  智慧庄严清净语  远离一切分别声

  妙音振响法相应  此即金刚语菩萨

  智慧庄严清净业  随起一切化相门

  诸胜事业悉能成  此即金刚业菩萨

  正念观佛相应法  随顺菩提心所行

  正心远离于余乘  此即金刚护菩萨

  利牙食啖罪业者  灭诸烦恼义亦然

  烦恼尽故妙用成  此即金刚牙菩萨

  金刚身语心三密  能尽缠缚诸边际

  智住真如实性中  此即金刚拳菩萨

猜你喜欢
   第五十九則 趙州頭長三尺·胡兰成
  嘱累品第六十七·佚名
  兜率龟镜集缘起·弘赞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佚名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七·智圆
  杂宝藏经卷第一·佚名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第三十八卷·佚名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下·佚名
  卷第六·道宣
  卷九·彭绍升
  普灯录总目录卷上·雷庵正受
  卷三百七十一·佚名
  法华经安乐行义·慧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江南吟士倪道原(太初集)·顾嗣立

    道原,字太初,安仁人。以明经就试,弗利于有司。工诗文,好游览山川,所至吟咏弗辍,后没于都下,朝廷贵重而葬之,题曰「江南吟士之墓」。 寄简吴宗师 奉呈虞侍讲三首 题张真人觐回行卷后 送道者归闽省亲 送人入京二首 赠人远游 题

  • 上清帝第四书·康有为

    光绪二年闰5月初八日具呈,工部拿事康有作为为权宜妥善料理后事,讲究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呈请代奏事:窃职前月不自量狂愚,妄陈大计,自以僭越,干犯重诛,待罪弥月,惊慌战栗,乃蒙陛下六合包涵,不责其僭妄之罪,难道不是广刍荛之听,

  • ◎名伶之寿险费·李定夷

    上海天蟾舞台,由北京聘到名伶梅兰芳、王凤卿,订立合同,每月包银一万八千元。满期后,补演十天。及登台演唱,大有人满之患。该舞台经理许少卿,查悉有人妒忌,在市遍发传单,大致谓诸君如往该舞台观看梅兰芳、王凤卿演戏者,务须谨防

  • 卷四十三·萧常

    <史部,别史类,萧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三   宋 萧常 撰 魏载记八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初为郡吏守绦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过城邑皆下逵独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引单于并兵急攻

  • 第二十册 天聪三年十二月·佚名

    第二十册 天聪三年十二月十二月初一日,大军起行,西起良乡,行猎南苑。遂渡浑河,至良乡城东山冈驻营。是夜,招城主知县降,不从。初二日卯刻,正蓝旗光登,即克其城。尽诛军士。收养之生员六人。是日,遣石廷柱、龙什,招降房山县知县

  • 选举一二·徐松

    制科宏词科真宗景德三年,龙图阁待制陈彭年奏请条制贡部宏词科采择经术,许流内选应宏词拔萃科明经人投状自荐,策试经义,以劝学者。哲宗绍圣元年罢制举,惧无以收文学博异之士,于是置宏词以继贤良之选。所试以章、表、露布、文

  • 卷三、明季战争·黄鸿寿

    明熹宗天启七年,春正月,满洲遣使遗宁远巡抚袁崇焕书议和。先是,崇焕总统关内外诸军,闻满洲新丧,欲乘间修复锦州大小凌河诸城,为持久计,遣使偕喇嘛僧一人至吊,因以觇虚实,满洲主皇太极遣使报之。至是,使者再至,要求偿金与岁币,数各

  • 卷九·方苞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注卷九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秋官司寇第五寇害也刑之设以除民害天地之气春生秋杀故司寇为秋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

  • 卷二上·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二上    明 王应电 撰地官上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书周官曰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太宰

  • 励士第六·吴起

    励士,就是鼓励将士立功。全篇是讲述论功行赏,崇礼有功,以勉励全体将士,从而使全军争相建功。38、武候问曰:&ldquo;严刑明赏,足以胜乎?&rdquo;起对曰:&ldquo;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   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爲爲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

  • 卷第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

  • 净土论序·迦才

        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  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弥陀宝界。凡圣同欣。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余每披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其达之者。觖之稽颖。未悟者。瞩而踌躇。

  •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四·昙旷

    显无明缘起之由。后显缘起染心之相。此初也。是□上言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之言虽染而有染心常不变作能所念染。故以念染释其不变。一以自性常明洁故而不变。作能念之染。二以自性非可取故而不变。作所念之染。故新论云

  • 文章辨体汇选·贺复征

    七百八十卷。明贺复征 (生卒年不详)编。贺复征字仲来,丹阳 (今属江苏)人。本书首无序目,书中有贺复征自著道光和尚述云:“先宪副昔宦夔门, 时为天启四年 (1624)六月。越岁乙丑(1625),予入蜀,悉其事。先宪副为郎南都,嗣后入粤

  • 剡录·高似孙

    浙江地方志。南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原十二卷,今存十卷。安之字子田,浙江鄞县人。官鄞县令。似孙字续古,号疏寮, 与安之同籍,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出知徽州、处州,晚年居越州,故或称余姚人。 “剡”为汉县名,唐置嵊

  •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济苦经·佚名

    以无极大道、无上正真道、无为太平清约大道并列为三道,与 《三天内解经》中的无为大道、清约大道、佛道等三道有联系,吉 冈义丰《太平经と佛教》据此认为该经出自六朝极末。敦煌遗经 《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与本经部

  •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佚名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谓一切众生有种种苦难,皆因争财兢宝,利己损他,口是心非,恣情嫉妒妬,故使妖魔作害,枉遭诸苦。天尊愍念众生,故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