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华义记卷第六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信解品之余

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句也。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明大教于其无用。今不领此唯领正明无机本有二。初明有小次明无大。今此一句领有小机即是诸子幼稚句大乘教拟。非意所期故言惊愕也。称怨大唤以下第二领无大机即是上未有所识句。我若有大乘机往犯汝大乘教。可得大乘教来见捉。我既无大何为见捉。是故称怨大唤也。

使者执之此下是第二名为再呼不来段。上领诫宜与无机。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领诫教拟宜。第二于时穷子以下领无机。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诫教拟宜中有二者。即是领譬说两段。使者执之逾急此是第一。领上思惟作诫教则是火宅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大乘诫教疾故言急也。第二强牵将还正领诫教拟宜。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明于时小机与大教不相从故言强牵也。第二于时穷子自念无罪下是领诫无机。就中亦有二。即是领譬说两段。第一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此先领无大机。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无大机。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意下是也。我既无有大机汝强用诫教逼我。或起诽谤断善根慧命也。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是第二追领有小机。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也。小机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遥见之此下是第三放舍儿譬。则并领两家息化。此则领火宅中劝息化。言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句。就此息化中亦有二。第一思惟欲放舍儿内合欲息化。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正明放儿内合正明息化。又就此两段中各有二。思惟息化中有二者。第一思惟欲息化。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欲息化意。此两段各有二意。一者思惟欲息化。二者先明有小后明无大也。今先明有小父遥者。小机望大教相去殊远故言遥也。将教作使于时欲息化。如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人天机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人天等教称会根性。故言洒面令醒悟也。莫复与语者此明无大机。由无大机故勿复与语无大机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释上两种欲息化之意。只由有小无大故息化便成两段。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此即释上冷水洒面句。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此下释明无大。此即释上莫复与语句也。亦言释上勿强将来句也。审知是昔日二万亿佛大乘所化之子。只自不语诸菩萨道。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语他人也。使者语之下领息化中本有二段。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就中亦有二。第一言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此是正息化。佛复不用大乘教拟宜故言放也。即是火宅中劝教息化言恋著戏处或当堕落等。诫教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即是方便品中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义也。第二言穷子欢喜此明息化得宜。含有二义。故喜一者少机既不为大教所逼故言欢喜。二从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拟宜之时如躄地。今既不复被大乘教所拟宜故如从地而起。人天教如贫里。其中人天果报如衣食。则是人天小教称会人天小机故喜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唤子得譬。此则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领上第四譬也。今此第四譬领上第四譬中前两段拟宜与见三乘机。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明父唤子。第二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为论。先领佛用三乘教拟宜后见三乘人能受。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第一父唤子中有四阶者。且就外譬为语。第一先觅可使之人。第二即得可使之人。第三与使之人语。第四使人受命唤之也。今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者此是第一觅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觅三乘教。此则领火宅中我今当设方便也。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于时未说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拟宜故言密遣。形色憔悴者以理来名教。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华。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无威德者二乘教不说声闻辟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畏等德。故言无威德也。向者言三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解释者言。今止道声闻辟支二人领解故仍道二乘也。汝可诣彼此下是第三与使人语。内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四谛如此十二因缘如彼也。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义奢故言徐语也。倍与汝直者。二乘教拟宜为说二乘家尽无生智胜天等果故倍直也。将来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应令修行。故言将来使作也。雇汝除粪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后望见修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如雇汝除粪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也。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此是父唤子中第四阶。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如来正用二乘教拟宜也。此则领火宅中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亦则领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也。

从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众生有二乘机可受二乘之教。此则领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亦即是方便品中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见三乘人机也。就此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者。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众生有堪闻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外凡夫善根。即是心各勇锐义也。具陈上事者此是第二阶。明众生有能堪受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内凡善根。互相推排也。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此是第三阶。见众生有能行之机。后亦为说必生无相行已上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之能即是竞共驰走义也。所以言先取其价者。即是三界外尽无生智。二乘人要先标心三界外有尽无生智。然后只修行断烦恼。即此是取其价义也。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阶。明长者起愍伤之念。内合如来见众生只有修行得罗汉果之机。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此是即诤出火宅义亦犹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此则领火宅第四譬中后两阶。初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句。又领诸子闻所说心各勇锐等句。亦远领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说三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今就此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下讫状有所畏名教作缘由也。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竟犹在本处名为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内合为义则如来将欲说三乘教。先舍法身受应身。此则是教作缘由义也。既受应身然后造鹿苑转三乘教化呴邻等。即是正教作义也。既说三乘教三人受行即是称可长者意也。后两阶正是领上譬。前一阶但四大声闻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说教之前舍本现迹。是故名长者教作缘由也。只就第一教作缘由中自有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讫污秽不净明长者见穷子。内合明如来以道眼见众生为五浊所壅。二从即脱璎珞以下即明长者舍贵人服饰。内合明如来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第三从更著粗弊以下讫状有所畏。即明长者受贱人之服。内合明如来示受应身同凡夫之体。作太子之形。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三阶。第一有三者。一者明见子时。二者明见子之处。三者正明见子之相。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长者见子之时。内合佛临说三乘教照机之时。所以言他日者。上已明见者则是领用三乘拟宜之时见机也。此中言见者即是说教时见。欲别此见异于前见故言他日。然两见只是一时义得作前后也。于窗牖中此是第二见子之处。所以不道于户中而道窗牖者。表明如来方便智中见众生。此机非是实智如牖也。遥见子身此是第三正明见子之相。内合明如来正照小乘机。自有二。第一明有善。第二明有恶表明纯善不感圣也。今者第一小乘机无善自资如羸瘦也。无威德故言憔悴也。第二明有恶者备有九十八使故言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即脱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贵人服饰。内合舍法身。就中亦有三。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来舍种智也。细软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来又除功德也。严身之具此一句是第三明如来又舍相好也。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净土分身诸佛以为法身也。更著粗弊此下是第三明如来受应身。亦有三阶。更著粗弊垢腻之衣此一句对第三严身之具示无有相好。悉达太子凡夫之体。尘土坌身是第二对第二除细软上服。右手执持以下是第三明如来示无智慧。此即对第一即脱璎珞句。此明如来示修智慧。用智慧之手执二谛境。断除烦恼示同厌生死。故言状有所畏也。

语诸作人此下是第二正教作。就此正教作中有四阶。一者劝令勤作。二者明加汝价。三者赞叹作具。四者安慰作人也。此则领上为说三乘之四阶也。语诸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但语不次第。先领第三语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领火宅中第三劝诸子。往取三车汝等宜速出来合譬。又言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句也。后复告言此下是第二非唯直劝作而已。亦复加与汝价此则领上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今此中加汝价者昔但人天果报今加价。只是尽无生智也。诸有所须乃至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是第三阶赞叹作具。此则领譬中第一赞叹三车。上言如此种种希有难得。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也。戒能盛物如瓮器。米如智慧面如禅定盐酢者。以苦酢味无常咸味作无常苦空无我行观智。故言盐酢之属也。老弊使人者本以代手足运动。明罗汉备有六通隐显游方。此六通不及如来神通故言老弊也。此自是罗汉神通何故言佛给。解释者言。则是佛为众生说得罗汉果必得此六通。既由佛说故言相与也。好自安意此下竟言而汝少壮是第四阶。安慰作人。此则领上譬中第四必与不虚。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化彼众生来久故言我年老大。众生善根劣弱故言而汝少壮也。

汝常作时此下教作人譬中是第三。明作人就作称长者之意。内合明三乘人受行称佛施三之意。此即领上譬中诸子受行义。上诸子受行有四阶。穷子今者亦具领四。汝常作时下竟如余作人是第一。此则领上心各勇锐句。外凡善也。无有欺怠嗔恨怨言五种之过。如余作人者不如诸新学轻毛位人也。自今以后竟言名之为儿。是第二。此则领譬中第二阶互相推排句。外譬明长者忽尔转客作之人名之为儿。内合此人既修行出彼外凡登此信首。佛呼相似圣人绍系佛种。即是子义也。尔时穷子虽欣此遇此下第三。领上譬中第三竞共驰走句。明入无相行于时修见谛思惟两种治道断烦恼。故言二十年也。过是已后此下是第四阶。此则领上受行譬中第四诤出火宅句。只过见谛思惟二种治道断正使尽成无学果。故言过是已后也。心相体信者是无异之言。若约教为论罗汉无为与佛无为无异也。犹在本处者但有为果功德智慧此处为隔。佛自是大乘家有为果一切种智。彼是小乘位那得与佛共齐。故言犹在本处也。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此下是第六付财物譬。此譬不领上譬。领昔日大品座席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转教说般若。于时命须菩提转教之意。已自为法华作由渐。何以知之。大品之教三乘通教。言欲学声闻辟支者当学波若。此波若本是菩萨法。忽令声闻小道登座宣波若。表欲令声闻作菩萨。今者四大声闻既解同归之义皆是佛道。此即会昔日转教之意。深取佛意探领昔日事也。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是父付。第二尔时穷子即受教敕下是子受。就此父付子受之中各有三阶。初段中三阶者一者明付财物时。二者正付财物。三者诫敕也。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是第一阶。明付财物之时。由有疾故付若无有疾云何付也。内合如来大品座席只用三乘通教。化功为命。于时将废此化功故言有疾。若使化功已废如长者死。于时未废故言有疾也。语穷子言此下是第二正付财物。内合正是佛告须菩提。汝为诸菩萨说波若。若多若少广说为多略说为少。前人来受为取说授前人为与也。我心如是当体此意。宜加用心勿令漏失。是第三诫敕。即大品时敕须菩提为菩萨说波若之方法也。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此是第二子受。内合于时须菩提受佛敕为菩萨转教说波若。就此子受中亦有三阶者。第一一往受命。第二正明子受财物。第三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也。即受教敕是第一。一往受命内合须菩提于时受佛教也。领知众物此下第二正明子受财物。内合须菩提正登座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也。次而无希取一餐之意。此下是第三阶。明子虽受付而无取意。明须菩提于时为诸菩萨说般若明因辨果。而须菩提终日为他说大乘因果。于因果中无有求意。唯为他说大而已。不舍声闻位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此是第七见子志大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子出难譬。上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火宅。方便品中第五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见大乘机发义也。就此譬中有三阶第一先明时节。复经少时者转教之后去法华座不远故言少时。只迳说维摩教故言经时也。第二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正明志大譬。渐已通泰明无五浊。成就大志正明大乘机发。第三自鄙先心者鄙昔日是小机而无希取意。今日之大形昔日之小足可鄙也。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此下是第八付家业譬。此则领火宅中第八长者赐诸子珍宝大车。言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譬。方便品中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即是。说法华明万善同归明三乘人皆转作菩萨皆成佛道。就此譬中自有四阶。一者付家业之时。二者集于证明之众。三者会父子天性。四者正付家业。临欲终时此一句是第一付家业之时。只称临终故付。内合如来品初说法华时三乘化功势未息。此即如方便品略说开三显一。于时未的道无三。三乘化功有渐废之义。若使说法华究竟明无三之义。三乘化功已废如死。说法华既未周竟。波若势由未尽故名临终也。而命其子并会亲族此下是第二集证明之众。内合明如来放光动地。招集有缘。即是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义。分身诸佛为亲族。多宝佛塔如国王。十地菩萨如大臣。九地菩萨如刹利。八地已还菩萨如居士。即自宣言此下是第三叙父子天性。内合会通今昔之意。即是今于法华座席唱言。昔日已佛用大乘化汝。今复大乘化也。此实我子者此实是昔日所化大乘之子也。于某城中者即二万亿佛教为某城也。舍吾逃走者昔日佛用大乘化。后众生失大乘解。既失解密有远佛之义。故言舍吾逃走也。既失大解广起烦恼。备经六道故言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于二万亿佛以来恒觅众生一乘机。故言推觅。今始大机发称本来之意。故言得之也。此实我子者实是菩萨子。迳受大乘化我实其父也。我实迳大乘化也。吾今所有一切财物此下是第四正付家业。内合正说法华经为诸菩萨受记得佛。今吾所有皆是子有者付显一之义。语三乘人言。汝未来得佛果如我无异故言是子有也。先所出内者付开三之义。语言我昔来所说三乘等教悉令众生知是方便。故言是子所知。

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此下是第九子欢喜。即领上火宅第九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明得车欢喜。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明三乘人闻说法华得受记作佛故欢喜。我本无心者此四大声闻自道。昔日大品座席时见大因大果。于时都无悕求之心。此举昔不求形释今日自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上有九譬今亦具合九譬。但阙略耳。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此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上譬中本有四段。一者子离父而去。二者父觅子不得。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既失子忧念转深。又此四段中各有两阶。今此两句都得合尽。今言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此上句即得合第二第四段也。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第三段也。上句合两段者上第二父觅子不得中两阶。一者正明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小事废于家业大功。第四父忧念转深中两阶。一者言失子之苦。二者言设念得子之乐也。我等皆似佛子此下句合第一段第三段者。第一段子离父中两阶。一者背父而去。二者向国而还。第三子近父中两阶。一者近父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也。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一句即合上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自有二。一者言子见父。二者父见子。子见父中有四阶。今尽不合。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此四阶尽不合也。唯合第二父见子。但上见子中亦有四阶。今者不合第一第三两阶。总合第二第四两阶。第二言见子便识正见子之义。又合第四阶言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明长者既见子生开畅之念。今者总合两阶故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略不合第一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明见子之处。又不合第三言心大欢喜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此三句合上第三唤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三。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第三并领诫劝两家息化。今者唯合前两段不合第三领息化。但上领劝诫拟宜与无机中各有二也。领劝中有二者一领劝教拟宜。其中有二合。皆不合也。二明无机其中亦有二。今者合之。领诫中有二。一者领诫拟宜。其中有二阶。今不合也。二者领诫无机。其中有二。今亦合之。是故今者不合两家拟宜。唯合两家无机。领劝无机中有二者。一明有小。二明无大。领诫无机中有二者。一明无大。二明有小。今者并合两家无大机。亦并合两家有小机。而此合中有所长则为两种。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此是第一。先释所以无大之意。正由五浊障故无大机。三苦者是三界中苦。不道苦苦坏苦行苦也。第二正合迷惑无知此则合领诫劝两家无大。上领劝无大机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领诫无大机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今言迷惑无知只是无大乘机也。乐著小法此一句合两家有小机。劝中有小言穷子惊愕。诫中小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皆明有小机。今言乐著小法只是有小机故乐著小法也。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下讫勤精进故所得弘多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唤子得譬中有二。一者长者遣人唤子。二者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今合此两阶。上长者唤子中本有四阶。今唯合第四阶。上第一者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先觅可使之人明如来觅方便教。今者不合。二者言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得可使之人即是明得方便教。今者亦不合。三者言汝可诣彼以下与使人之语明佛作方便教方法。今者亦不被合。四者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一句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正明如来用三乘教拟宜众生。唯合此第四阶。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触除诸法戏论之粪此正合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今唯合第三阶。一者言既以得之有外凡夫堪闻之机。今者不合。具陈上事。有内外凡夫堪受之机。今者亦不合。第四阶言其父见子愍而怪之。长者见子唯有乐小之志得无学果之机。故起愍伤之心。今者亦不合。唯合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有见谛思惟堪行之机。今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乃至言勤精进故所得弘多正合上第三阶堪行之机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此下讫于此大乘无有志求以来作三句。合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三阶。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今者合此三段皆尽但阙略而已。先合第一教作缘由本有三段。第一先明长者见子。第二言舍贵人服饰。第三言受贱人服饰即是舍法身受应身。今者唯合第一阶不合后二阶也。但第一阶长者见子中本有三。一言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合。第二言于窗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亦不合。唯合第三正见子上明见子言遥见子身羸瘦憔悴污秽不净。于时唯有小机不堪为说大故言先知我等深著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也。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此则是合上第二正教作。但上教作有四段即领上譬中为说三车四阶。今者不合第一第四唯合第二第三也。上第一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即是领火宅中劝取三车今不合也。第二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此即是领上示三车处。今者合此第二又得合第三言诸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明长者叹作具领上叹三车也。上第四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即领上保与不虚今不合也。是故言正教作中有四不合第一与第四。唯合第二与第三。所以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只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家之因持作我等三乘人异果也。我等从佛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即是合教作人譬中第三段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上称可中本有四阶。即是领上诸子受行中四阶。今唯合第四阶。一者言汝常作时下即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合。第二言自今以后如所生子下领上内凡夫中修行互相推排今者亦不合。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领上竞共驰走见谛思惟治道修行今者亦不合。第四言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即领上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今者唯合此第四阶。从佛得涅槃只是昔日罗汉果一日之价以为大得。故如荒年赁作百日只得一千。今日一日作得一千。是为今日歒。昔日百日作得千止与今一日作相歒。当于昔日以自言大有所得。无异昔日得罗汉果有诸功德智慧。由自不敌今日佛果一切功德智慧。故言一日之价也。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下三句合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本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父付中有三阶今者不合也。子受中又有三阶今具足合之。今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此即合上第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也。为诸菩萨开示显说此下即合上第二阶领知众物及诸库藏也。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下讫随我等说即合上第三阶而无悕取一餐之意也。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此一句即合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上言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有三。今唯合第二。所以言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者我等于时有大乘机发。唯如来知。然我等迳竟自不知。举我不知形出如来知。故言不知真是佛子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此下二句合上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付家业时今者不合。第二集证明之众今者亦不合。第三明会父子天性今亦不合。唯合第四正付家业。上正付言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但此中有正合有释合也。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竟长行合上第九诸子得家业故欢喜。上言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等也。

重宣其意而说偈言第二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二段。第一从而白佛言下讫七十三行半偈。是正领解开三显一同归之义。此解不空来来必有所由。是故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行。前又解言。两段之中各开为二。正领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自此下有七十三行半偈。是第二偈颂。但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领解。第二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第三正广领。今者唯颂第一略领解。复颂第三广领解不颂第二咨审如来。今就此七十三行半偈自分为二。初有两行偈颂上第一略领解。第二余有七十一行半偈颂上第三广领解也。又上略领解中本有二。一者法说二者譬说。今两行亦分为二。初一行半颂法说余半行颂譬说。但上法说中本有二段。一者明昔日不求二者明今日自得。此一行半偈不颂不求唯颂自得。上自得言闻未曾有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也。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半偈颂上第二譬说。颂上譬说中本有二段。一者言无上宝聚不求为昔日不求作譬。二者言自得为今日自得作譬。今此半行具颂此两阶。初言无量珍宝不求此颂上不求譬。自得两字即颂上今日自得作譬。但言语还与上相似故知颂也。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颂上第三广领解。但上广领解中本有二段。第一开譬第二合譬。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下有三十行半偈颂合譬也。上开譬中本有九譬。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为九段。初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佣赁展转下有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第三即敕使者下有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第四即以方便下有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第五长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颂第五教作儿譬。第六示其金银下有两行偈即颂第六付财物譬。第七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下半行偈颂第七见子志大譬。第八欲与财物下有四行半偈颂第八付家业譬。第九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两行偈颂第九子欢喜也。今更道十三行颂第一。七行半颂第二。三行颂第三。复有三行颂第四。五行偈半颂第五。两行颂第六。半行颂第七。四行半颂第八。两行颂第九也。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一者子离父二者父觅子三者子还近父四者父忧念转深。今者十三行亦具足颂此四段但不次第复有阙略。今者一行半颂第一。次有六行半颂第二。次有两行半超颂第四。次有两行半追颂第三也。譬如童子幼稚无识一行半先颂第一子离父。但上子离父中本有二段。一者言背父而去。二者言向国而归。今此一行半唯颂背父而去不颂向国而归也。其父忧念此下六行半颂上第二父觅子。上父觅子中本有二阶。一者觅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废于家业大事。今者具足颂。言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颂觅子不得。上言其父先来求之不得也。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颂上第二段不失家业大事也。豪贵如是有大力势此下有两行半偈。超颂第四父忧念转深。上本有二阶。一者失子之苦。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乐。今不颂假使作念得子之乐。唯颂念失子之苦。上言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也。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此下两行半偈追颂上第三子近父。上子近父亦有二段。一者近父之缘由。二者正明近父。今者亦具足颂初两行颂近父之由。次半行颂正明近父也。上近父缘由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等。从五戒至五戒故言从邑至邑。从十善至十善故言从国至国也。或有所得或无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迁此身得报名有所得。感生后报者名无所得也。又一解云。成就业感一期名有所得。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无所得也。善法资身恒不足故言羸瘦。非唯无善法亦备有九十八使。故言体生疮癣也。渐次经历到父住城。此半行颂上正明近父。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上譬中本有二段。第一明子见父第二明父见子。今初有六行半颂第一子见父。长者是时下一行颂父见子也。上子见父中本有四阶。一者见父缘由。二者见父处。三者正明见父。四者生畏避之心。今者亦具足颂。初一句颂第一。次一句颂第二。次两行半颂第三。次三行半颂第四也。佣赁展转此一句颂第一见父之缘由也。遂至父舍此一句颂第二见父之处。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门侧。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门侧义自显也。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此下两行半颂第三正见父。上言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有广说有略说故言计算。说与前人故言出化功归已故言内。注记券疏者明因辨果。受记之事故故言注记券疏也。穷子见父豪贵尊严以下三行半颂上第四阶生畏避之心。上言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也。长者是时此一偈颂上父见子中有四段。今唯颂第一第二。上半行颂第一阶见子处。上言时富长者于师子座也。遥见其子默而识之此半行颂第二正明见子。上言见子便识。略不颂第三心大欢喜。亦略不颂第四开畅之念也。

即敕使者此下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领劝拟宜与无机。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第三两息化。今此三行亦颂三段。初三句颂第一。次一行一句颂第二。次一行颂第三也。今三句颂第一劝拟宜无机者半行颂劝拟宜。次一句领无机。上拟宜中有二段。一者领作劝教。二者正领拟宜。今此半行唯颂领作劝教。上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也。不颂正领拟宜上言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唤此一句颂第二领劝无机。上无机中有二者。一有小二无大。今言穷子惊三字此即颂上有小机。上言穷子惊愕也。唤此一字颂无大机。上言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明无大机也。迷闷躄地此下一行一句颂上第二领诫拟宜与无机。上诫拟宜与无机中有二。一者正明拟宜。二者无机。今不颂领拟宜。唯颂领诫之无机。上无机中有二段。一者无大二者有小。今者先颂有小后颂无大。迷闷躄地此一句颂有小机。上言转更惶怖闷绝躄地也。是人执我必当见杀此一行正颂上无大机。上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长者知子愚痴狭劣此一行颂第三并领息化。上息化中本有二。一者欲息化。二者正息化。今不颂第二正息化唯颂第一欲息化。上欲息化中亦有二阶。一者明欲息化。二者释欲息化。上言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下思惟欲息化。今不颂也。唯颂第二释欲息化之意。上言所以者何父知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也。

即以方便此下三行偈颂第四唤子得譬。上譬中有二。第一父唤子第二子受唤。初两行颂第一父唤子。后一行颂子受唤。但上父唤中本有四段。今者尽颂一句颂第一。三句颂第二。次三句颂第三。次一句颂第四也。即以方便此一句颂觅可使之人。即是觅方便教。上言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也。更遣余人此下三句颂第二得可使之人。即是得方便教。上言密遣二人也。眇目者不正之相。欲明二乘教非是真正之教故名眇目。二乘教不备说威德相好故言无威德也。汝可语之此下三句即颂第三与使人之语即是作方便教方法。上言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也。倍与汝价此一句即颂第四使人正奉命唤子。正明如来用方便拟宜众生。上言时二使人即求穷子也。穷子闻之此一行颂第二子受唤。上受唤中亦有四阶。今不颂三阶唯颂第三阶。上第一既已得之有堪闻之机。第二具陈上事能受之机。第四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不颂也。上第三阶言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净诸房舍。今唯颂此。言净诸房舍者六尘如房。于此六尘中无染故云净诸房舍也。

长者于牖此下有五行半偈颂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作人。就作称可长者之意。初两行颂教作缘由。次两行半颂正教作。后余一行颂作人称可长者意也。上教作缘由中本有三段。一者明长者见子。二者舍贵人服饰。三者著贱人衣服。今此两行只颂第一第三不颂第二舍贵人服饰舍法身之义。初偈颂第一见子后偈颂第三著贱人衣服。但上父见子中本复有三段。今者不颂第一唯颂二阶。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颂也。二者言于窗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初句正颂此第二阶。下有三句颂第三阶正见子也。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此一偈颂上第三受贱人之服。上受贱人服中自有三阶。今不颂第二。唯颂两阶。上半偈颂上第一明无有相好。下半行颂上第三无智也。方便附近以下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教作。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今具足颂。半行颂第一。一句颂第二。一行一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颂第一阶领第三劝取三车。则是劝精进也。上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也。既益汝价此一句即是颂第二领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也。并涂足油此一行一句颂上第三叹作具领第一赞叹三车。上言汝等所须瓮器米面今以涂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今涂足油代者外国用涂足油能履水如地饮以代上面食以代上米。是故论文言揣食有二者。一粗二细。饭等名粗饮等名细。荐席以代上瓮器盛物明或如荐席。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此半行颂上第四领上第四必与不虚。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与不虚之义。长者有智渐令入出此一行是第三即是颂上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上称可中本有四段。即领上三乘受行中四段。今唯颂第三段。余者皆不颂也。一者汝常作时无有五种之恶即譬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颂也。二者自今已后如所生子领内凡相似圣人。今者亦不颂。唯颂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见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不颂第四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得阿罗汉果也。

示其金银此下两行颂上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阶。今者悉不颂也。唯颂子受。子受中又有三。唯颂第二第三不颂第一一往奉命也。示其金银此一行即颂第二正受。上言领知众物也。犹处门外一行即颂第三而无悕取一餐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颂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也。

欲与财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颂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唯不颂第一临欲终时付家业之时。自余三段皆颂。欲与财物一行颂第二集证明之众。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两行半颂第三会父子天性。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凡我所有一行颂上第四正付家业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此下两行颂上第九诸子欢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行半偈是第二。颂上合九譬而成八段。佛亦如是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次知我乐小法有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次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次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下半行颂合第四唤子得譬。次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下半行颂合第五教作人譬。次佛敕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次如富长者下有三行并颂合第七第八两譬。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颂合第九子欢喜譬也。更道八阶。一句颂第一。一句颂第二。半行颂第三。半行颂第四。半行颂第五。十八行半颂第六。三行并颂第七第八。次七行颂第九子欢喜譬也。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本有二句。今只得颂大富长者即是如来。略不颂我等皆似佛子也。知我乐小此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上合譬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始终为语。今言知我乐小者当照机时为论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上合譬中本有二。无有大机有小机今者唯颂无大机也。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既无大机故言未曾说言汝等作佛。略不颂乐于小法小机之义也。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此半行即是颂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得譬中本有二段。一者父唤二者子受唤。就父唤子中自有四段。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阶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句。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今者不颂也。子受唤中本有四段唯合第三段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今者只颂此句故言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也。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半行即是颂合第五教作人譬。前开譬中本有三。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称可长者意。三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今者唯颂第三段中第四阶余者不颂。何者上教作缘由中有三。上合譬唯合第三不合余二。上合第三阶言先知我等深著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今者都不颂也。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合中唯合第二第三阶。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即是合当加汝价亦得合诸有所须。今者亦都不颂也。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中有四段。上唯合第四阶言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罗汉果。上合譬文言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今言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正颂合此也。佛敕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上开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段。上不合今亦不颂。合子受中亦有三段上备合三段。故今此颂合中亦备颂合子受三段。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颂合第一。次五行颂合第二。次十二行半颂合。第三也。初一行言佛敕我等此颂子受。开譬中第一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合譬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也。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下五行颂合第二正转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也。即是上合譬中言为大菩萨开示宣说也。从如彼穷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颂合第三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明不求之义。但上有正合有释合。今此十二行半分为二。初十一行半颂正合不求。二言导师见舍一偈颂上释句。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三段。第一言如彼穷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第二言我等虽说佛法宝藏一偈内合不求之义。第三从我等内灭下有九行半偈正颂不求。即广上品初三不求即自成三段。初我等内灭有四行广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第二我等长夜有四行偈广上第二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第三言我等虽为诸佛子等一偈半广上第三年朽迈故不求。导师见舍此一行是第二颂上释不求之句。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下是也。如富长者此下三行是第七并颂合第七见子志大譬。亦并颂合第八付家业譬。就中自分为二。第一一行半牒四种外譬。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唤子得譬。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然后乃付一切财宝此牒第八付家业譬。来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种外譬。初二句帖合第四。知乐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调伏其心即帖合第七。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颂合第九子欢喜。就中有三。第一一得正明欢喜。第二半行举外譬帖合。第三五行半广明欢喜相也。

世尊大恩此下十三行偈是正领解中第二解。从佛来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前。正领解中有三。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有六行半偈正叹佛恩深难报。第二诸佛希有有六行半叙出佛恩之相。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开三显一也。从无量亿劫下五行半明无能报者。就此第二自有三。初半行总明无能报者。第二手足供给下四行别明世间供养无能报。第三如斯等事下一行总结无能报也。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叙佛恩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有两行明身业利益。第二有四行半明口业利益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义也。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借三草两木为喻。但从多受名故言药草喻品。第二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领解。今此药草喻品是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义。第四授记也。但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正譬说中有二者。第一是舍利弗请。第二如来答。领解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四大声闻得解之相。第二正是四大声闻领解之辞。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领解之义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但上四大声闻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三段。一者略领解二者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三者广领解。今如来唯述成广领解略不述前二段也。然第三广领解中本有二。第一从譬若有人下入偈尽七十三行半偈作九譬。领如来明开三显一同归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今就此长行亦分为两段即述成向者两段。第一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以来。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难报。第二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长行。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领如来七意开三显一之义。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段。述成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者。第一正述成。第二明说所未尽。第三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也。何者从品初讫诚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叹佛恩深难报。汝上言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恒沙劫犹自难报此实自如汝所叹也。但物情起疑见如来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谓言如来德行深恩体尽如四大声闻浅智所叹。是故第二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下讫说不能尽詺为出说所未尽。但汝上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正叹小分一方所说直言如来有权实之智益物之恩。自汝所不叹者复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深恩重德无方益物。此即释疑情也。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复起疑。疑言如来体尽只自有权智无方益物。实智说理度人。佛虽备有众德若以权实往收则不出此两途。云何复言更有无量阿僧祇功德。此则前后自相鉾鍎难可取信。既有此疑是故第三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竟皆不虚也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不自在人有所畏惧吐言陈教率多不实。王之为体居宗体极住自在之地。何容有虚唱之敕。欲明如来是法中之王吐言陈教无有虚唱之说。

是故有此第三段。但第一正是述成已叹佛恩深难报。后两段释疑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阶。第一正述叹佛恩深难报有二者。第一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以下竟真实功德此述赞四大声闻。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及诸大弟子者即是须菩提大目犍连迦栴延等。第二诚如所言。此则述已言下之理实。前明理上之言巧。后明言下理实。此一双合是第一正述四大声闻以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也。第二明说所未尽中有二者。第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此正出说所未尽之法。只言自汝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之外更有无量功德不可说不可数。第二言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此明说不尽。此一双合是第二明已说所未尽。亦是释物疑情。疑如前释也。第三明不虚中有二者。第一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王。此先举法王以为不虚之端。第二言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此正明不虚此一双合。是第三明不虚亦释疑情疑如前述。

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以下是第二追述成第一正领解如来开三显一之义。就此第二段中有三者。第一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先出已上所领之法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之义也。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智慧以来将明今日得解。先道四大声闻昔日不解三一之义。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如草木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得润增长差别之相。此即明昔日不解成今日得解之相。第三从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下竟长行。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开三显一义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第一出所领之法中有二者。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两章门。两章门者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此是权智章门。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是实智章门也。今释权智章门义。于一切法者是佛果佛智知一切法即是一切种智万善是一切智家因以智方便而演说之者。此明如来于一切智家因法上以善巧智持作三乘之法。故言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此是释实智章门。其所说者其权智昔所说万善之法也。此万善理中能感得一切智故言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如来观知此下是第二广上两章门。先广权智章门自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此是第一明如来识法药之义。即是权智所照之境。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是知病之义。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所宜。故如声闻根性宜行四谛。缘觉根性宜行十二因缘。菩萨根性宜行六度也。通达者通是无壅义。达是到义。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断烦恼无壅。是通义也。明三乘人根性所宜行必到三界外尽无生智。是达义也。无碍者明如来知三乘人根性尽。是无碍也。今者举所宜行通达表明如来知三乘根性尽。故云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也。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下是第二广上实智章门。就中亦有二。一者识药。二者知病。今言又于诸法诸法究尽明了此是第一识法药之义。此明识实智所照之境。如来实智于一因一果中悉知故言究尽明了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此是第二知病。知病之义只知众生有大乘机。即为受记未来皆得佛故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也。是则识药如前。知病如后。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此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是第二将欲述已今日得解。先道已昔日不解三一之义。如草木无情禀天泽。增长而不自知增长差别。此中亦有两段者。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此两段各有二。开譬中有二者。第一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以下讫华果敷实以来。詺为禀泽增长譬。第二从虽一地众生下讫各有差别。詺为不自知譬。明三草两木终日禀乎天泽。增长各不自知增长差别之相。内合明四大声闻昔日亲禀受三乘之教。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终同归得一佛果。又就第一禀泽增长譬中自开为三譬。第一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讫名色各异以来先出能禀。能禀即是草木。第二从密云弥布以下讫其泽普洽以来又出所禀。所禀者是密云。第三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以下讫华果数实正明禀泽增长也。前明能禀是草木。次明所禀是云雨。后正明禀泽增长也。内合能禀受教者是四大声闻。所禀之者是如来形声利益也。正明禀泽增长者正明四大声闻禀教修行也。就此三譬之中各有二阶。能禀譬中有二者。即是有本有末。但正明草木是其末。此草木应有本。本是土地也。从譬如三千讫山川溪谷土地以来此五种是第一能禀家之本也。第二从所生卉木丛林讫名色各异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也。内合为论。能禀家本即是众生过去习因善根。能禀之草木即是今日善习果所成众生。今者欲取草木不取其本。是故下合譬中唯合草木不合其本也。问者言众生有多种自有恶习因所成众生。自有恶报因所成众生。自有善习因所成众生。自有善报因所成众生。今者为取何因所成众生。解释者言。不取两恶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但两种善因所成众生中唯善习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不取善报因所成众生为能禀也。何以故尔。善报因无有增长之义故不取也。善习因所成众生有增长义是故取为能禀也。问者又言。今取善习因所成众生以为能禀。为当止取善习因有增长义耶。所成众生亦有增长义。解释又言。众生是假名假名无别体以法为体。今习因善是实法。此法成众生。但习因善有增长。众生是假名不当增长。不增长但有名用而已也。问者又言。众生无别体只用习因善为体。习因既增长众生那得不增长。若言众生不增长则不应言以习因为体。解释又言言。我本言假名法无体以习因善为体。若责今众生别增长者便应假名法别有体。云何言以他为体。此中大意片对四大声闻。今涅槃及五乘故借三草二木以譬能禀。草有三种上中下也。木有二种有大木有小木。下经又言大树小树。但草木自有众多今唯取堪为药者。内合众生虽复凡圣众多。止取五乘之人堪修行者为药之用。人乘天乘此二人以譬小药草。声闻缘觉此二人以譬中药草。三乘中菩萨以譬上药草。今大乘中明内凡夫菩萨以譬小树。初地以上菩萨以譬大树。所以人天二乘合譬小草声闻缘觉复合譬中草者。今欲偏片对此人。道其昔日虽禀如来经教不知权实之用同归之理。是故合人天二乘取譬小草如胜鬘所明名为无闻非法众生。此则鄙其昔日不知之义也。复合声闻缘觉者义亦如是也。问者言菩萨等自知如来权实之教同归之义。何故言鄙之。释者言。已如前释但止片对四大声闻缘觉等涅槃及菩萨。若同取闻佛说法增长善根之义。大乘人与小乘人皆有增长。取喻三草二木皆禀天泽增长。若取知与不知之义大意止片四大声闻故涅槃及余人也。问者又言。汝若使菩萨有增长之义以譬二木者。我声闻亦有增长之义以譬药草不言不知之义以譬药草也。解者复言。此品本为述成四大声闻今日得解先道其昔日不解。故以草为譬。道其禀泽不知故。声闻等存不知之边。菩萨存增长之边。第二所禀譬之中有二。一者是所禀家之本。二者正出所禀也。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是第一所禀家之本。本是云也。内合用如来身形及声教譬云。一时等澍其泽普洽此是第二正出所禀。所禀者是雨以譬如来声教所宣之法。即是雨等被众生如天等雨草木。但明此草木同禀天雨生长有升降。如众生同听佛说法增长善根有升降之殊也。

卉木丛林此下是第三正明禀泽增长譬亦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下讫各有所受以来名为受润譬。第二从一云所雨下讫华果敷实名为增长譬。前明受润后明增长。内合明众生初始闻佛说法皆欢喜领受。如草木禀天雨一往受润。后明增长者。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法后相与增长善根。下合譬虽道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此明报因得报果。非不有报因。但今日辨增长之义止取习因习果。明其增长之义。此两譬中各有二阶。受润譬中有二者。第一从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下讫随上中下以下此牒受润之法。即是三草二木根茎枝叶者喻前所述五种人信戒定慧也。第二言各有所受此一句正明受润之义。内合明众生昔日闻佛说教各各受持。故言各有所受也。第二增长譬中有二阶者。第一言一云所雨先牒增长所由。所由者是云雨。内合众生所以得习善增长者由有如来形声。第二言称其种姓下三句正明增长。此三句亦次第相生。初言称其种性此先举增长之类。喻五乘人根性各有种类而得生长。此正明增长。华果敷实此释成增长之相。若不增长云何言有华果之实也。

虽一地所生此下是第二明不自知譬。三草二木终日禀乎天泽不知增长差别之相。明四大声闻昔日亲自禀受如来三乘教执三乘定别。迷同归之理而不自知三乘所行始终只是一乘同趣一果。又就不自知譬中亦有二阶者。第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者。先举不自知所由。第二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正明不自知。虽复有差别之相而不自知。所以有此差别内合四大声闻昔日禀如来三乘别教各得别果。于时三乘自言彼此各异而自不知始终同归俱至极果也。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但上开譬中本有二。一者是禀泽增长譬。二者不自知譬。今此合譬中亦有二段者。第一从如来亦复如是下竟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合禀泽增长譬。第二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以下合不自知譬也。就第一段中有二。第一历别正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也。历别合者但上禀泽譬本有三。三中各有二。今者合之为体。宜开为五。所以不六者上开能禀譬中有二。一者本二者末。今但合末不合其本。所以成五段。又不次第。今先合云。二合草木。三合雨。四合受润。五合增长。但上草木本是第一。今者在第二。上作次第者先有草木然后兴云注雨则受润增长。今此中则先兴云荫草木然后注雨令草木受润增长也。就合云譬中有二重。一者举佛形合云。二者举如来声教合云。佛形声普周皆譬于云。但第一举如来形合云中自有二阶。第一正举如来形合。第二言如大云起举外譬帖合也。以大音声此下是第二举如来声教合云亦有二重。第一举总合云。第二举别合云。此两段各有二。举总合云二者。第一言以大音声普遍天人阿修罗此正举总声教合云。第二言如彼大云下竟大千国土此举外譬帖合。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第二举别声教合云。就此第二亦有二亦有二者。第一正举别声教合。第二奖劝时众来听法也。就第一举别声教合中自有六种别声教。第一从于大众中而唱是言以下先明如来有十号之德。第二从未度者令度下明四弘誓之德。第三从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此明三达之德。今世即是现在世后世即是过去世。亦是未来世。若据现在追望过去此即后世。若背未来向过去此未来即是后世之义也。第四言我是一切知者此明种智。知一切法故言一切智。此即举境目智也。第五言一切见者此则明五眼之德也。第六言知道者下明有导师之德。开导者开三乘是方便说三乘法只是一乘法故言有导师德也。汝等天人阿修罗此下是第二奖劝来听法也。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下竟来听法此是第二合上草木。上言所生卉木。来至佛所而听法上开譬所无。今日义出也。如来于时观是众生此下是第三合上雨。上言一时等注也。种种无量此下是第四合上受润。此合中自有二。即合上二。上言随上中下。今言种种无量。正合随上中下也。皆令欢喜快得善利即合上各有所受也。是诸众生闻是法已此下是第五即合上增长。上言一云所雨称其种性。今就此合譬中自有二。一者明报果即是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稳后生善处也。亦得闻法此下是第二明得习果也。

如彼大云以下是举外譬帖合。但合禀泽譬有二。一者历别正合。此下是第二举五种外譬。帖合如彼大云即帖第一合云譬也。雨于一切此即帖合上雨譬也。卉木丛林即帖合上第二合草木也。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受润也。各得生长此即帖合第五增长譬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此下是第二合不自知譬。就此合中自有五重。一者先出所不知法。二者正合不知。三者形释不知举如来知诸法形释二乘不知。四者举不知外譬帖合。五者还用如来知结合也。今言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下先出所不知之法自有二。此句作两章门。一相者无为果章门。一味者有为章门。明如来昔日所说三乘之法始终同得一无为一有为之果。故言一相一味也。第二释先释无为章门有三句。所谓解脱相此句正明因果尽处两种无为。下二句别明。离相明因尽灭相明果亡也。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释有为果章门也。其有众生闻如来法此下是第二正合二乘人不自知也。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此下是第三举如来知。形释二乘不知作三阶。第一唯有如来知此众生下正明如来知众生根性。即是知病义。第二念何事下明如来知应根性所须之法。即是识药。何者故如四谛十二因缘等乃至待处待伴种种入道不同也。第三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还举众生根性不同。总结如来知病识药也。今者第一知众生种相体性者明如来知三乘种别不同。表相亦异利钝体殊习性非一也。第二明知众生根性所须法者。大论众生心用不出三慧。故举三慧以明所须之法不同。就中自有四阶。初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正明所须境界不同入道各异也。第二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此三句。由众生现在修行方法不同也。第三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此三句。明现在行家过去因不同也。第四以何法得何法此二句。明现在行家未来果亦不定。若好作文时以何法念得何法。以何法思得何法。以何法修得何法。但文句虽略以义可推也。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是第三总结如来知病识药明了无碍也。如彼卉木丛林以下合不自知譬中第四举不知外譬帖合也。如来知是一相此下第五举如来知结合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此下是第三正述成已今日得解已具足解开三显一。但此文略只道解开权。就此第三段中亦有二者。第一正述其解权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也。

而说偈言此品有两段即长行与偈为二。自此下有五十四行半偈是第二重颂。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先明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今者不颂。所以不颂者。述叹佛恩深难报。此意大悲是正述领解傍及此义。是故略不颂也。唯颂上第二述成正领解而已。但上第二正述成领解之中本有三段。第一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将欲述成领解。先出其所领之法。第二从譬如三千大千以下竟是故不即为说以来。名为明昔日不解形今日得解。第三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以下正是述成今日领解。就此五十四行半亦为三段。初有四行偈颂上第一出所领之法。第二从迦叶当知譬如大云以下有四十七行偈颂上第二昔不解。第三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以下有三行半颂第三正述成领解也。上第一出所领之法本有二。第一有两句开两章门。第二解释章门。今此四行偈亦为二。初两行颂开章门。第二有两行颂第二释章门。就前两偈中初偈颂权智章门。后偈颂实智章门也。今言颇有法王此一偈颂上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即是开方便门。今言破有法王者破二十五有之法王。随众生欲者随三乘根性之欲也。如来尊重此一偈颂上实智章门。上言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今言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同归之要不务速说也。有智若闻此下两偈颂上第二释两章门。初偈颂释权智后偈颂释实智章门。上释权智中本有两句。初言如来观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此是识法知三乘诸法归趣一乘。今者不颂。又言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此是妙识三乘人根性。今者一行唯颂此也。是故迦叶随力为说此偈颂上释实智。上释实智中本有两句。初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此是识法药义。今者不颂。后言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今者一偈唯颂此句也。

迦叶当知此下有四十七行是第二即颂上第二昔日不解。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开譬二者合譬。今就此四十七行中亦分为二。初有十行半颂开譬。第二佛亦如是有三十六行半颂合譬。上开譬本有二。第一禀泽增长譬。第二明不自知譬。今就十行半亦分为二。前有九行半颂禀泽增长。后有一行颂不自知。但上禀泽增长譬中本有三。一者能禀二者所禀三者正明禀泽增长。今就九行半亦分为三。但不次第耳。第一先有四行超颂第二所禀也。第三有两行半还来颂上第一能禀也。第三有三行颂上第三正明禀泽增长也。但上所禀譬中本有云雨为本末。今先有三行颂云也。次其雨普等有一行颂雨也。上雨云譬譬于形声两事。今三行亦分为二。初一行颂颂形云譬。慧云含润下两行颂声云譬。就两行中初行正颂云譬。日光掩蔽此一行是第二义。明含雨云之相自有三意。初言日光掩蔽此一句欲明如来未出之时外道有邪教化人如旱天日光也。今明密云一出日光即隐内合明如来出世之时虽复未说言教。然外道邪教于兹殄灭也。次言地上清凉此是第二意。密云既普上地清凉此明众生睹如来莫不欢喜也。叆叇垂布下两句是第三意。一睹此云似山似石然终不可以手取揽。内合明如来此形有同凡夫之体以智谛求佛身者即法身也。形即不形声即不声也。其雨普等此一行颂雨上言一时等澍其泽普洽也。山川险谷此下有两行半还颂上第一能禀。上能禀中本有二。一者能禀之本即是土地。今先有半行颂之也。二者正出能禀即是三草二木。今所余两行通颂之也。其云所出此下有三行即颂上正禀泽增长。上正禀泽中本有二。一者受润二者增长。今此三行初一行颂受润后两行颂增长也。上受润中本有二。一者受润所由二者正明受润义。今一行中其云所出半行先颂受润所由也。次有半行正颂上受润也。上增长中本有二。一者正明增长。二者明增长相。今者两行中初一切诸树上中下等有一行正颂上增长也。根茎枝叶一行即颂上增长之相也。如其体相此下有一行第二颂上不自知譬。上譬中本有二。一者不自知所由。二者正明不自知。今此一行通颂之也。

佛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六行半颂上合譬。今就此三十六行半中亦为两段。初有三十五行颂合禀泽增长譬。一行半颂合不自知譬也。上合譬中分为两段。第一历别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今不颂帖合唯颂上历别合。上历别合中仍开为五。先合云次合草木次合雨次合受润次合增长也。今者还依开譬中作三段。复依合譬作次第。今就三十五行初有十三行半颂合所禀。第二有两行颂合能禀。第三有十九行半颂合正禀泽增长。今就十三行半自分为二。第一七行半颂合云譬。第二有六行颂合雨譬。今先颂合云譬。上合中本有二。一者举形合云。二者举声合云也。今七行半中初一行颂举形合。次六行半颂举声合也。上举形合中有二。初正举形合次举外譬帖合也。今佛亦如是下半行颂正合。次半行颂举外譬帖合也。既出于世此下有六行半颂举声合云。上举声合中有二。第一举总声教合。第二举别声教合也。今六行半初一行颂合第一。五行半颂合第二也。上举总声教合中有二。初正举总声合。第二举外譬帖合。今既出于世此一行唯颂正合略不颂帖合也。上举别声教合中有二。初正举别声合。第二劝时众来听。今此五行半中亦有二。初有三行半正颂举别声合。次有两行颂合劝听也。但举别声中佛本有六种德合声。今此三行半中初大圣世尊下有两行颂合十号之德也。次充润一切下有一行半颂合四弘誓之德也。略不颂所余四德也。诸天人众此下两行颂合别声中第二劝来听法也。为大众说此下六行颂合上雨譬。分为四段。初两行正颂合雨譬。

我观一切下二行半明心平等。常演说法下一行明无疲厌。充足世间下下半行举外譬帖也。从贵贱上下两行是第二颂合能禀譬也。一切众生闻我法者下十九行半是第三颂合上受润增长。就十九行半中分为二。初十一行颂合受润。后八行半颂合增长。就十一行中自开为五段。初一切众生下半行颂合种种无量句。即是颂合受润众生也。次随力所堪下半行正颂合受润也。次或处人天下七行广举三草二木明受润不同众生。次佛平等说法下一行半明佛心平等而众生受润自异也。次佛以此喻下一行半明是少分喻也。今还就七行广举三草二木。中前四行明三草后三行明二木也。四行明三草者或处人天转轮圣王下一行明人天二乘为小草。知无漏法下两行明声闻缘觉二乘为中草。求世尊处下一行明外凡夫偏行六度菩萨为上草也。三行明二木者有诸佛子下一行半明内凡菩萨为小树。安住神通下一行半明常住以上圣位菩萨为大树也。我雨法雨此下八行半颂合增长分为四段。初一行略颂合第二有一行举外譬帖合也第三有一行半广颂合譬也。第四有五行据五品人颂合也。初一行中自有二。初我雨法雨下三句颂合增长所由。次一句正颂增长也。如彼藂林此下一行是第二举外譬帖合。亦有二。初如彼藂林下三句举增长法体即是称其种姓句也。次一句亦颂增长也。诸佛之法此下有一行半是第三广颂合。初三句正颂合一相一味句。次一句颂合快得善利句。次有二句颂合后生善处句也。声闻缘觉此下有五行广举五品人明增长。但不具足。初声闻缘觉下一行半先出二乘人即中药草也。次若诸菩萨有一行半出小树。即是信首以上菩萨也。次复有住禅得神通下有两行出大树。即是初地以上菩萨也。如是迦叶此下一行半是第二颂合不自知譬也。

迦叶当知此下三行半颂长行末第三述成今日之解。上述已解开权略不述解显一。既述开权显实自彰也。今此偈长出显实之义。初有两行半正颂上述开权。次一行长出显实也。但上述开权中本有二。初正述解开权二释。今此两行半唯颂正述句。不颂释句也。

法华义记卷第六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五·志磐
  无倚相品第七十六·佚名
  成实论 第十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佚名
  虚舟省禅师诗集·虚舟普度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佚名
  地藏菩萨仪轨·佚名
  又序·智旭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四百九十一·佚名
  佛说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经卷第二·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七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五古今体一百三十九首【戊子七】河南廵抚阿思哈奏报得雨志喜迩日西南云气重庶几豫省被优霖披章果报均沾泽【阿思哈奏五月下旬及六月初一二等日各属节次得雨尚

  • 卷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八晴类五言古天晴诗         【晋】湛方生屏翳寝神辔飞亷収灵扇青天莹如镜凝津平似砚落帆修江渚悠悠极长眄清气朗山壑千里遥相见开霁          【梁】简文帝景

  • 御选元诗卷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九五言古诗七宋褧送张孟功扬州觐省分题得游丝东郭畅景韶飞丝荡晴朝细逐柳绵度狂随薫风飘燕郊萦去防楚岸罥征桡嗟予顾不及相送共迢遥王君冕闗中别墅芳润亭寄题二十韵雍壤第上上土厚风气温水泉

  • ●霓裳续谱 万寿庆典(乾隆五十四年备)·王廷绍

    △五谷丰(二段第一)【朝天子】太平鼓齐,喧庆贺丰年,万寿曲唱无疆,海屋筹添,比南山在先,满乾坤河清海晏,皇恩似天,万万民瞻圣颜,乐然,喜千秋奇花开遍,效尧天,谁曾见,(重)○太平鼓响叮当,太平歌词庆吉祥,太平天子朝元日,太平景象庆吾皇,○太

  • 卷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十九乾隆二十七年冬十月乙巳命设总管伊犂等处将军以领侍卫内大臣公明瑞补授上谕大学士曰伊犂为新疆都防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昨已简用明瑞往膺其任着授为总管伊犂等处将

  • 李嗣真传·欧阳修

    李嗣真字承胄,赵州柏县人。博通技艺术数,应举明经科,中第,累迁至许州司功参军。贺兰敏之担任东台修撰之职,表奏李嗣真入直弘文馆,嗣真与学士刘献臣、徐昭都是少年出名,时人称他们为“三少”。高宗东封泰山返回,下诏封赠孔子太

  • ●岭海焚余卷中(永历戊子十一月止庚寅正月)·澹归

    仁和金堡道隐父着●时政八失疏为中兴之根本在朝廷、经国之规模惟法度,谨论时政八失,仰祈圣断,亟行厘正事。臣闻天下有道,以理驭势;天下无道,以法徇人。谋国者类以国家之变乱,听其凌夷,而不知以纲纪之凌夷,酿成变乱。尔者殷忧启

  • 提要·程公说

    【臣】等谨按春秋分纪九十卷宋程公説撰公説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人居于宣化年二十五登第官邛州教授吴曦之乱弃官擕所着春秋诸书匿安固山中修之甫成而卒年仅三十七是书前有开禧乙丑自序淳祐三年其弟公许刋于宜春凡年表九卷

  • 卷三十六·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三十性理八仁义程子曰仲尼言仁未甞兼义独于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孟子言仁必以义配盖仁者体也义者用也知义之为用而不外焉者可与论道矣世之论仁义者多外之不然则混而

  • 哀公·哀公十五年·左丘明

    【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成叛。夏五月,齐高无ぶ出奔北燕。郑伯伐宋。秋八月,大雩。晋赵鞅帅师伐卫。冬,晋侯伐郑。及齐平。卫公孟彄出奔齐。【传】十五年春,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

  • 定公·定公十四年·左丘明

    【经】十有四年春,卫公叔戍来奔。卫赵阳出奔宋。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人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夏,卫北宫结来奔。五月,于越败吴于檇李。吴子光卒。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公至自会。秋,齐侯、宋公会于洮。天王使石尚来

  • 卷十七·赜藏主

      ○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   △垂示代语师因不安。云:“打草鞋行脚去。”无对。师云:“汝问,我与汝道。”僧便问:“和尚什么处去?”师云:“四维上下对机设教去。”代前语云:“和尚宜吃涢附汤。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二·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六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佛善了知至处力诸正定聚知彼因及不定聚诸众生彼成熟相皆明了三种贪处佛善了嗔痴三种亦复然三种烦恼差别门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憨予暹禅师语录憨予暹禅师语录卷第六嗣法门人 法云 广学 同编行实师在汾阳狮子禅院忽一晚性明监院忻然维那隐素副寺本觉知客领众怀香入室请师述行由师云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有何行迹可状哉进云后学规模乞

  • 钦定热河志·和珅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

  • 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短篇小说集。明末凌濛初作。与《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40篇,内有杂剧1篇,同《初刻》重复1篇,实有小说38篇。其中部分作品有一定价值,多数缺少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如《叠居奇程客得助》表

  • 养一斋诗话·潘德舆

    诗论。清潘德舆(1785—1839)撰。十卷。附《李杜诗话》三卷。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举人,安徽候补知县。此编为作者晚年定稿,由徐宝善于道光十六年(1836)刊行。总三百二十五则。书前有钟昌、徐宝

  • 隐忧续记·林西藩

    浙江杭州林西藩著。南京图书馆藏稿本,1卷。起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止同治三年。太平军二克杭州时,作者适在城中,后去宁波,并在太平军中供事。内中记太平军在浙江的情形,以及中、法反动武装联合镇压太平军事。多为其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