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十一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九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苦圣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苦圣谛苦圣谛自性空。集灭道圣谛集灭道圣谛自性空。是苦圣谛自性即非自性。是集灭道圣谛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苦圣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集灭道圣谛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苦圣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苦圣谛若乐若苦。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乐若苦。何以故?苦圣谛苦圣谛自性空。集灭道圣谛集灭道圣谛自性空。是苦圣谛自性即非自性。是集灭道圣谛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苦圣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集灭道圣谛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苦圣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苦圣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苦圣谛苦圣谛自性空。集灭道圣谛集灭道圣谛自性空。是苦圣谛自性即非自性。是集灭道圣谛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苦圣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集灭道圣谛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苦圣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苦圣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集灭道圣谛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苦圣谛苦圣谛自性空。集灭道圣谛集灭道圣谛自性空。是苦圣谛自性即非自性。是集灭道圣谛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苦圣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集灭道圣谛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苦圣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静虑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静虑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静虑波罗蜜多。於此静虑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静虑。是修静虑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静虑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三卷·佚名
  卷第三·佚名
  山家绪余集卷中·善月
  卷四十六·性音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一·唐慧琳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窥基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玄奘
  序·书玉
  俱舍论疏 第二十卷·法宝
  卷三十四·佚名
  行狀·佚名
  卷一百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例言四则·杨际昌

      国家百数十年来,声教覃敷,风雅之盛,远轶前代,坛坫巨公,又无明人水火相射之习,诚太和元气也。不揣谫劣,常思遍博采,汇选成集。而身处乡曲,无力网罗,姑取案头所有,参以管见,庸妄无所逃罪矣。  秀水朱竹太史《明诗综》,多录

  • 巻六·黄大舆

    钦定四库全书梅苑卷六宋 黄大舆 编减字木兰花【十首有序】       李子正窃以花虽多品梅最先春始因暖律之潜催正值氷澌之初泮前村雪里巳见一枝山上驿边乱飘千片寄江南之春信与陇上之故人玉脸娉婷如寿阳之傅粉

  • 黄庭坚诗全集七·黄庭坚

    葫芦颂大葫芦乾枯,小葫芦行酤。一居金仙宅,一往黄公垆。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虎号南山一章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二章伊彼大吏,易我鳏寡。

  • 卷十三·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後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十三     宋 陈起 撰曾由基 由基三山人 题画梅水仙山矾三友图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山谷秀而野厥有山矾风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後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赠贵官

  • 本姓解第三十九·王肃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于殷。后作微子之命,由之与国于

  • 第三十四回 满恶贯奸相伏冥诛 进良言直臣邀主眷·蔡东藩

      却说铁木迭儿,于黑驴等谋变事,本是置身局外,坐观成败。因此黑驴等同日授首,铁木迭儿不遭牵累,反得了许多赏赐。这赏赐从何而来?因黑驴、失列门、哈克繖家产,尽付查抄,不得藏匿。各家拥资甚富,失列门平日仗着太后宠幸,所有

  • 卷之三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闽游月记卷二·华廷献

    华廷献撰嗣后,下午必打粮,黎明必犯城。或掘地道,则御以矢炮;或从水门,则御以火石。如是者三昼夜。至十二日,而士气懈矣;张公厉声曰:『今晚男子困乏,须妇女上城!吾老妾、幼婢,尚堪鞍马;何论绅衿!有下城者,共砍之』!于是复奋。予谓非信

  • 郭宝玉传(附郭德海等传)·宋濂

    郭宝玉,字玉臣,华州郑县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骑射。金末封汾阳郡公,领军屯驻定州。太祖五年(1210),玉随独吉思忠、仆散揆领兵筑乌沙堡,太师木华黎军忽至,打败金兵三十余万,思忠等逃走,宝玉投降蒙古。木华黎

  • 卷六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七宋 宋敏求 编典礼南郊一贞观十七年冬至有事南郊诏祭圆丘明堂并以高祖太宗配诏郊礼唯昊天开元十一年郊天制命宰臣等分祭郊庙社稷勅外坛入庙行事官先去剑佩及履勅天宝元年南郊制每载四

  • 高仑瑾·周诒春

    高仑瑾 字季瑜。年三十一岁。生于江苏南京。已婚。子二。女一。初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得学士学位。得第一名学绩奖。任南京美国领事馆翻译。及南京陆军学校教员。宣统元年。以官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民国元年。得

  • 論語全解卷二·陈祥道

    八佾第三 

  • 第二十卦:《观卦》·佚名

    观:盥而不荐,有孚?若。【白话】《观卦》象征瞻仰:瞻仰了祭祀开头盛大的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去看后面的献?之礼了,因为这时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 卷五·王引之

    孔《爾雅》曰:「孔,甚也。」《書&middot;禹貢》「九江孔殷」,《史記&middot;夏本紀》作「甚中」。今孫炎注《爾雅&middot;釋詁》曰:「即,猶今也。」故「今」亦可訓為「即」。《書&middot;召誥》曰:「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

  • 第七十四則 金牛菩薩子喫飯來·胡兰成

    第七十四則金牛菩薩子喫飯來舉:馬祖的法嗣金牛和尚每至齋時,自將飯桶於僧堂前作舞,呵呵大笑,云:菩薩子喫飯來。(雪竇禪師云:雖然如此,金牛不是好心。)僧問長慶禪師:古人道菩薩子喫飯來,意旨如何?長慶云:大似因齋慶讚。古來於食,未有

  • 卷第十七·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七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肃众提纲 汾阳无德禅师一日谓众曰。夜来梦亡父母觅酒肉纸钱。不免狥俗置以祀之。事办於库堂。设位如俗间礼。酌酒行肉化纸钱讫。令集知事头首散其余盘。知事辈

  • 深衣考误·江永

    清江永辨析历代关于深衣误注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其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其制始于春秋。后世注家众说纷纭,多不得要领。江永认为郑注于裳衽之制、裁布之法,与 “续衽钩边”

  • 古本难经阐注·丁锦

    四卷(后又有二卷本、一卷本,内容均同)。清·丁锦注。初刊于1738年。丁氏自称曾获见《难经》古本,其排列次序及文字均与通行本有一定出入。故据此本并参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订、注释,注文主要参阅《内经》等书以发《难经》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