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三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佛十力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佛十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佛十力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佛十力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佛十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佛十力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佛十力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佛十力若生若灭。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生若灭。不应观佛十力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佛十力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佛十力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佛十力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佛十力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佛十力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佛十力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佛十力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大慈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大慈若乐若苦。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乐若苦。不应观大慈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大慈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大慈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大慈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大慈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大慈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大慈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大慈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大慈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大慈若生若灭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生若灭。不应观大慈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大慈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大慈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大慈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大慈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大慈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大慈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大慈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大悲大喜大舍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乐若苦。不应观八十随好若乐若苦。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八十随好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八十随好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生若灭。不应观八十随好若生若灭。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八十随好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八十随好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三十二大士相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八十随好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忘失法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恒住舍性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无忘失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恒住舍性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无忘失法若生若灭不应观恒住舍性若生若灭。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可得若不可得」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智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一切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一切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一切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一切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一切智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一切智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一切智若生若灭。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生若灭。不应观一切智若善若非善。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一切智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一切智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一切智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一切智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一切智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一切智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一切智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预流果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预流果若乐若苦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乐若苦。不应观预流果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预流果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预流果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应观预流果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预流果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预流果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预流果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预流果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预流果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预流果若生若灭。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生若灭。不应观预流果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善若非善。不应观预流果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预流果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预流果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预流果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预流果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预流果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预流果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乐若苦。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空若不空。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生若灭。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生若灭。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善若非善。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俱不见在有为界中。亦不见在无为界中。何以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不起分别无异分别。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布施波罗蜜多。亦能修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能住内空。亦能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能住真如。亦能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祝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能修四念祝亦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能住苦圣谛。亦能住集灭道圣谛。能修四静虑。亦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能修八解脱。亦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能修空解脱门。亦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能修一切陀罗尼门。亦能修一切三摩地门。能修极喜地。亦能修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能修五眼。亦能修六神通。能修佛十力。亦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能修无忘失法。亦能修恒住舍性。能修一切智。亦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於如是时,不见菩萨摩诃萨。不见菩萨摩诃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善达实相。了知其中无染净故。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实觉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於名法假。如实觉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不著眼处。不著耳鼻舌身意处。不著色处。不著声香味触法处。不著眼界。不著耳鼻舌身意界。不著色界。不著声香味触法界。不著眼识界。不著耳鼻舌身意识界。不著眼触。不著耳鼻舌身意触。不著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若不苦不乐。不著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若不苦不乐。不著地界。不著水火风空识界。不著因缘。不著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及从缘所生法。不著无明。不著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不著有为界。不著无为界。不著有漏界。不著无漏界。不著布施波罗蜜多。不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不著内空。不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著真如。不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祝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著四念祝不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著苦圣谛。不著集灭道圣谛。不著四静虑。不著四无量。四无色定。不著八解脱。不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著空解脱门。不著无相无愿解脱门。不著陀罗尼门不著三摩地门。不著极喜地不著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不著五眼。不著六神通不著佛十力。不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不著大慈。不著大悲大喜大舍。不著三十二大士相。不著八十随好。不著无忘失法。不著恒住舍性。不著一切智。不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著我。不著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不著异生。不著圣者,不著菩萨。不著如来。不著名。不著相。不著严净佛土。不著成熟有情。不著方便善巧。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所有。能著所著著处著时。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法无所著故。便能增益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亦能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亦能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祝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亦能增益四念祝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能安住苦集灭道圣谛。亦能增益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亦能增益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能增益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能趣入菩萨正性离生。亦能安住菩萨不退转地。亦能圆满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亦能圆满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雲地。亦能圆满五眼。六神通。亦能圆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亦能圆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亦能圆满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亦能圆满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亦能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得菩萨最胜神通。具神通已,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欲严净自佛土故。为见如来应正等觉。及为见已,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令诸善根皆得生长。善生长已,随所乐闻。诸佛正法皆得听受。既听受已,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能不忘失。普於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皆得自在。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实觉名假法假。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色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色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色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色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受想行识不。不也世尊,离色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受想行识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眼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耳鼻舌身意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眼处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处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眼处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耳鼻舌身意处不。不也世尊,离眼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色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香味触法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色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声香味触法处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色处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声香味触法处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色处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声香味触法处不。不也世尊,离色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香味触法处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眼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耳鼻舌身意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眼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眼界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耳鼻舌身意界不。不也世尊,离眼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色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声香味触法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色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声香味触法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色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声香味触法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色界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声香味触法界不。不也世尊,离色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声香味触法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眼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耳鼻舌身意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眼识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识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眼识界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耳鼻舌身意识界不。不也世尊,离眼识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识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触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触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眼触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耳鼻舌身意触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眼触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触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眼触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耳鼻舌身意触不。不也世尊,离眼触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触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不也世尊,离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地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水火风空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地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水火风空识界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地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水火风空识界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地界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水火风空识界不。不也世尊,离地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水火风空识界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因缘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因缘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因缘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因缘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不。不也世尊,离因缘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缘所生法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异缘所生法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缘所生法中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中有缘所生法不。不也世尊,离缘所生法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

猜你喜欢
  卷第五·白岩净符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九·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五卷·一行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佚名
  南明禅师语录序·佚名
  卷六十三·佚名
  第四 恶魔相应·佚名
  佛教与中国女学·太虚
  沙门日用卷下·弘赞
  五门禅经要用法·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法云
  慈明四家录(并序)·楚圆
  卷四十七·道世
  佛说求欲经·佚名
  卷第五·居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文若·唐圭璋

      待考。   蝶恋花   玉宇生凉秋恰半。月到今霄分外清光满。兔魄呈祥冰禾彡烂。广寒仙子生华旦。   聪慧风流天与擅,淑质冰婆,本是飞琼伴。□领彩衣椿祝劝。蟠桃待熟瑶池宴。

  • 第十二出 私引·李渔

    (净扮鸨母上)接客的人家都不怕,刚刚只怕得穷措大;一夜沾身定有几夜闲,只为晦气侵人难洗刷。——自家非别,乃勾栏中一个鸨母。只因女儿邓蕙娟,被那侯酸丁睡了许久,不见一厘嫖钱,前日已经谢绝。这几时不见上门,今早着人

  • 第一出·叶小纨

    (末上)小生蕙百芳,得遇文琴、飞玖兄弟,洵是千古异人。今日相约游赏凤凰台,小生索先往,此时如何还未见到?正是:风飘黄叶下,疑是故人来。(昭、琼上)(云)昨日相约茝香,同到凤凰台玩月,须索走一遭也。(见介)(末云)大哥、三弟真信人也。小弟

  • ●词旨上·陆辅之

    夫词亦难言矣,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词格插於诗,以其不远俗也。然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矣。]予从乐笑翁游,深得奥旨制度之法,因从其言,命韶暂作词旨,语近而明,法简而要,俾初学易於入室云。陆辅之识。○词说七则命

  • 列传第七·刘昫

    ○裴寂 刘文静 弟文起 文静子树义 树艺 李孟尝 刘世龙 赵文恪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刘师立 钱九陇 樊兴 公孙武达 庞卿恽张长逊李安远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也。祖融,司本大夫。父瑜,绛州刺史。

  • 第八十四回 奉皇弟权阉矫旨 迎公主猛将建功·蔡东藩

      却说前御史中丞李孝本,本来是唐朝疏远的宗室,孝本被杀,家属籍没,有二女刺配右军,统是豆蔻年华,芙蓉脸面,文宗闻她有色,召令入宫。自己方得倖生,又想拥抱美人,非昏庸而何?拾遗魏谟上书谏阻,略言:“数月以来,教坊选女,不下百数,又

  • ◎刑法一·徐天麟

    ○刑制夷三族。(高纪,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要斩。(隽不疑传,张延年自称卫太子,诬罔要斩。)磔。(景纪,谓张其尸。)弃市。(师古曰,取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腐刑。(如淳曰,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生子,如腐木不生宝,又曰,诸服宫刑者下蚕室。)髡

  • 卷三十三·杨士奇

    永乐二年秋七月庚子朔享 太庙○辛丑○作镇海卫横夹大舍等港桥及筑新塘烟墩○壬寅○车里宣慰使刀暹答遣子刀鲁来朝贡方物命赐刀暹答诰命冠带绮帛及赐刀鲁钞币 置四川建昌卫之普济昌州威龙三长官司贵州新添卫之丹平丹

  • 列传卷第四十八 高丽史一百三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辛禑三。○九年正月癸丑纳哈出遣文哈刺不花请寻旧好。 禑如谨妃殿作傩戱翼日禑以妓乐出游时寒风甚烈禑手自吹笛谓妓辈曰: "手冻吹笛甚苦。"

  •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九·佚名

    職官七 ○職官七 內務府 △內務府【總管大臣 堂郎中 主事 廣儲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織造監督 會計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內總管 副內總管 掌儀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御茶膳房總管大臣 尚茶尚膳正副侍衞 

  • 审分览第五·吕不韦

    审分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凡为善难,任善

  •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孔子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读解】 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

  • 卷五·范家相

    <经部,诗类,三家诗拾遗  钦定四库全书三家诗拾遗卷五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淇奥緑竹猗猗【韩作菉】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咺韩诗作宣】有匪君子【匪韩诗作邲】韩诗内传菉篇筑也邲美也僴美貌宣显也【正义】毛传緑

  • 如来赞叹·佚名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佚名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

  • 郑板桥年谱·佚名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先生生。 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是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   

  • 枫山语录·章懋

    一卷。明章懋。此书为语录汇编,分为 《学术》、《政治》、《艺文》、《人物》、《拾遗》等五类。其《学术》、《政治》部分,虽然多为人人习见之理,但极明白醇正。如谓“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而为性”。“格物穷

  •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佚名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与佛说菩萨本业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