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遗身篇

宋 喻弥陀传(附净真)

思净。钱塘喻氏子。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杨无为。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或者问。师能画弥陀。何不参禅。师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异时当镌此石为佛。后果为弥勒像。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凿石奚为。师答曰。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其应对机辩如此。师平生务实。不事虚饰。尝就北关。僦舍饭僧。不二十年。及三百万。移妙行额。广所居为寺。属离乱。寺独不焚。师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贼竦然。为之少戢。全活者众。绍兴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张无垢九成。铭其塔。

其后嘉熙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於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於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於会灵。祀焉。

化僧传(附吉祥.慈济)

化僧者。初不识其谁何。苍颅黧面。去来[郫-卑+((白-日+田)/廾)]繁间。甚熟匝人。盖多见之。而无相问讯者。崇宁五年十二月二日晨。从外来乞食城中。如故尝洋洋也。视日欲昃。辄囊其衣。若将去者。行次廛东。小息於逆旅马氏。乞浆焉。敛裓趺坐。浆未馈而告寂。玉骨山峙。不杌不倚。人皆聚观罗拜。迎归北溪。龛而奉之。至今真身俨然如生。宋杨天惠。作文记之曰。异哉。我昔未之见也。是导师者。不离阛阛喧閧。而示静便。不鄙屠沽垢纷。而示精洁。不舍生死浊恶。而示究竟。不乐相好设饰。而示坚固。其音制和软。类近里社。而莫知其名氏。其肤臞劲。类七十许人。而莫知其寿腊。其衣履简野。类空林衲子。而莫知其居止。呜呼。生吾不知从师游。没吾徒知志其迹。是刻舟之说也。虽然。繇吾之说。瞷师之相。起欣慕想。成净信行。庶其有从入哉。

又僧。曰吉祥。尝寓东川解魔寺。魁梧多力。一饭五钵。日夜诵经五函。寺前有池畜鱼。祥。尽知其数。以名诏之。皆次第出水面。若受祥话言。靡靡而去。

滇有僧。曰慈济。尝在洱海东北青颠山险石上。礼迦叶佛。日课百拜。人名其石。名礼拜石。下临不测之渊。后即於石立化。今无能蹑其石者。示现难思。皆化僧之流亚也。

咸平府大觉寺法庆禅师传

法庆嗣。佛国白禅师。尝掌书记。初住泗州普照。后迁嵩少。汴破被虏。收牛于北方。惟一讲僧识之。次居东京。因侍者读洞山录。作愚痴斋。者云古人甚奇。师云我化后。汝可唤之。若能复来。是有道力也。后预知时至。乃作颂云。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檀那地土。衣物。尽付侍者。饭僧。始闻初夜钟声。坐逝。侍者如约唤之。师睁眼应曰。争么。者曰和尚何裸跣而去。师曰。来时何有。者欲强穿衣。师曰。休留与后人。者曰。正恁么时如何。师曰。也只恁么。复书一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跳-兆+孛]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寿七十三。皇统三年五月五日也。

元 觉庆.德林二师传

觉庆。号寿堂。四明毛氏子。弱岁礼寿梅峰为落发。师精戒律。游戏人间。脱然无碍。凡可以泽物利人之事。至於甃衢。凿井。施汤。茗行。针药。事无巨细。靡不鼓勇直前。见人行之。如出乎己。助成益力。至正间。至云间随喜。普照佛会。忻然欲就。会入灭期。以正月二十三日。预作书。别四明及杭之麴院道友。附偈曰。无量劫来元有我。无有有我我亦无。无我无人无觅处。荡荡光明耀太虚。人皆止之。不听。有陈源坚者。迎归其家。越二日。师曰。月明立到三更后。彻骨寒来有几人。既云归去。胡颜复留。言已寂然。探之已逝矣。大众奔赴。舁於西延恩。茶毗。而遍体汗下。复迎归。是夕红光烛天。停十日颜貌如生。须发自长。源坚深信。舍所居为庵而祠之。加髹漆焉。

德林者。东瓯人也。至正间。挂锡上海之柘泽废寺。饥寒弗婴其心。岁夏五。忽语人曰。畴能施我一龛。九月一日。焚却此身。人以为欺。不之信。至期。空钵囊易薪樵自环。趺坐合掌云。二十七年学无为。信手拈来获得渠(云云)。火从身起。观者始矍然。膜拜请曰。活烧人地里不祥。师火中应曰。雨过无妨。

明 落魄僧(附雪梅)

永隆。姑苏施氏子。在襁褓。即不茹荤血。惟佛法是慕。年逾冠。白父母求出家。遂舍入尹山崇福寺。落发为僧。受具戒。志力苦澹。耿耿与尝人殊。偶夜坐。闻空中天神报曰。此寺创於梁天监。毁於元末。逮今三十年。吾受佛嘱。卫此伽蓝。师能重建。当阴相之。师乃感天神之言。遂鸣众檀。即刺指血书华严法华二大经。以立愿。书时。笔端出舍利。烨然有光。人罔不骇异敬信。师裒资庀材。先创大雄殿。舟往三衢。构大木过钱塘江。飓风飘筏将入海。舟之众皆叹泣。师曰。吾之所为。皆神所警发。神宁食言者乎。俄顷风转。回筏抵江岸。木商黄有亮异之。与同友曰。奇哉。殿成当为造大佛像以报。以 洪武辛未八月。殿乃成。二十五年壬申。朝廷度僧。师引其徒赴京师。试经请牒。时沙弥三千余人。其中多有不能记经欲冒请者。於是 上怒。送锦衣卫。皆籍为军。师慈悯无可救。遂诣奉天门。奏闻欲焚身以求免。 上允。以二月二十五日。 敕内臣。以武士严卫其龛。至雨华台。师出龛望阙拜辞。入龛索楮。书偈曰。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见全真。 大明佛法兴隆日。永祝皇图亿万春。又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内臣曰。烦奏 上。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须臾秉炬自焚。烟焰凌空。异香扑人。群鹤飞翔於龛顶。良久。火余敛舍利无算。於是。三千余人悉宥罪。给牒为僧。皆师赐也。时大旱。 上召僧录司官。迎师所遗之香。到天禧寺。率众祈雨。以三日为期。至夜即降大雨。 上喜而谓群臣曰。此真永隆雨耳 上亲制落魄僧诗。以彰之。是年八月。弟子奉骨归。葬於尹山。而塔焉。

雪梅。不知何许人。止天禧寺。尝游雨华台。性宕不羁。出言无度。解诗清奇。人争传诵之。数年后。行歌於市。命童子围绕踏歌曰。老雪梅。今日不归。几时归。辄自答曰。归归。三答端坐而逝。

明 祖遇传

祖遇。不知何许人。自称慈海舟之徒。自金陵来远安。缚禅於法琳洞。跏趺而坐。足迹未尝及山下。又服水斋。不粒食惟饮水。如此者四十九日。每岁率以为尝。成化十五年。提学副使薛纲。督学至远安。至洞见遇癯瘦若有病者。因谓之曰。岩冈僻寂。非人所居。何乃自苦如此。遇曰。不如此不能成正觉。又问曰。人七日不食则死。闻汝水斋四十九日。何术致然耶。遇曰。吾知传吾师之教。无他术也。但先三五日。为饥火所烧。体热而倦。力不能支。越六七日之后。饮水透彻。觉清爽如尝。薛叹慕而去。十八年。薛再过洞。遇尚无恙。见庵之西槛。为岩之坠石所毁。去禅所仅丈许。薛诘之曰。汝能先知岩石之坠。而不惧乎。曰。不知也。薛曰。石无慧眼。汝非金身。若一夕再坠。汝其齑粉矣乎。圣贤有戒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汝宜识之慎之。遇微笑而不答。至二十年五月初二夜半。雷雨大作。岩石乱坠。其声动地。遇压焉遂寂。年才四十。其立志之坚。至死不变如此。

明河曰。无论世出世法。办志如此。何事不办。死生浮幻。有道者。视之如戏。处之若无。薛告语谆谆。何异对醒人说梦。宜乎。遇笑而不答也。

善信.大云传

善信。字无疑。苏州嘉定吴氏子也。年二十九。削染为僧。不识一字。惟事禅那入玄墓。参万峰和尚。忽有得。谓众曰。我自出家以来。胁不至席。今日始了当矣。未几。示微疾。索浴入龛。毕於弹指间。歘然火起。自焚其身。是盖得道急於入灭者也。或赞之以偈曰。一念才空万境忘。更无余事可商量。翻身永入火光定。惊倒灵山老药王。出轮回又入轮回。究竟何曾有去来。昨夜冰河中发焰。虚空烧作一堆灰。

大云。襄阳人。初为北京吉祥寺僧。大极之弟。性敏重。通内外学。戒律清苦。嘉靖中。住广德寺。律身事众。人无间然。偶二僧相閧不已。云作斋。为之释愤。因谓曰。昔吾兄大极在京中。一日试合掌。自诵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即坐化。我今为汝解纷。亦当学吾兄自便耳。因趺坐合掌。诵前二句。言讫化去。

广玉.宁义传

广玉。字无瑕。蜀资中红莲池人。在俗为孟居士。因睹世相无尝。感焉而出家。一衲入九峰山。山最高处。为雷音寺。玉居寺九年。习枯安静。霍然有得。万历甲申岁。忽告众曰。三月七日。贫道与诸君别矣。自是水浆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而神气益王。膜拜求法语者。日尝数百人。悉煦婉酬答。如轮转水注。累累不绝口。而闻之者。无弗感激发心。至期沐浴升座。忽天尽暝。雷大震。檐瓦欲飞。众皆栗伏。不敢仰视。少选日霁。师乃慈音慰众。且云。吾之遗骸。如澄过白蜡。随汝辈意置之。言讫而化。初厝骸於桶。三期开之。颜貌如生。彭之士民。举铜万觔。创塔殿於峰顶。漆而奉之。

宁义。亦资人。初居三堆山。后云游遇知识。命事苦行法门。因茹菜啖豆。兀坐精练。人有致讥者。义曰。我业障深重。非如此不可。久之有所得。万历癸未。积薪自焚。才举炬若朽株。斯须而尽。识者谓。入火光三昧矣。

夜台.秋月传

夜台者。西蜀人。少习引导辟谷之术。遇大智师於峨眉。剃发受戒。辞师至终南伏牛。又至五台多服水斋。日则静坐。夜则游台。人因呼为夜台。五台方圆五百里。暴风怒号。走大石。吹骡马。如扫叶。师棕衣棕帽。手握铁杖。遇风则止。风止则行。有时昏黑。堕入坑谷中。铁杖垂卷。而师无恙。遇虎即投身。示之曰。汝啖我结一小缘。遇矿贼。振锡环响。贼遥呼曰。夜台师慑伏不敢动。大雪满山。众负锸迹师雪中。师已僵槁。雪埋腰膝间。众舁归。置热火土锉上。沃以汤。稍久乃苏。复夜行如前矣。师夜中时见灯光野火。猛兽鬼怪。亲见文殊。或为老比丘。或为美好妇女。抱婴儿赤裸下体。顷刻不见。如是夜游。二十余年。岁癸卯。入京师。 慈圣太后。赐钵杖及紫襕袈裟一袭。师先。于塔院寺。设千盘会。于龙泉寺。设龙华会。皆四十九日。又于峨眉五台。各铸幽冥钟一口。重万三千觔。又于普陀峨眉。请藏经二部。又于九华。设水陆道场。其余镪粟。分施静室及诸贫僧。铢两尺寸。不入私槖。故久而缁素益信之。师往反四大名山。精神尪顿。繇蜀至广陵。忽病作。道人某。断指入糜。冀疗师疾。师诃曰。出世人。岂效儿女子所为。吾期已近矣。是时疾已瘳。买一巨舫。设水陆像。放焰口不绝。庚戌十月。繇通州渡海。过福山。忻然欲留。先遣散诸弟子。独留老道人自随。登舟将行。有新安二贾客。恳附舟。师曰。此有缘人许诺。扬帆甚驶。问日中乎。曰中矣。命作饭。饭二客。复出衬钱授之。因礼十方诸佛曰。我欲归海。众惊曰。今已在海中。复何归。师曰。我闻。解脱菩萨。临命终时。戒其弟子。分身为三。一施鸟兽。一施鱼鳖。一施蝼蚁。我今亦尔。众哀号牵挽。师出一纸授客。即解脱菩萨语也。众方哀挽不已。师曰。汝为我礼佛。皆拜。师一跃入海。众欲收帆援师。师端坐水浪上。摇手曰。帆一下。汝曹皆覆矣。须臾白黄雾拥师而去。时万历庚戌十月二十五日也。老道人。归言之人。华亭陈眉公。作文记其事。

秋月者。苏州玄墓山老僧也。精戒律。勤礼诵。以茗饮作佛事。过玄墓者。必访秋月。然非高雅之士。秋月不与之见。见亦不与茗饮。方时禅期讲席。四至轰然。师恬如不闻。或劝之一出随喜。笑而弗答。天启改元之岁。别山中道侣。朝南海。从莲华洋。忽起至船头礼拜。高声称佛名。即奋身下水。众急出扳挽。已无及矣。时风浪大作。师出没浪间。犹合掌称佛。声舟渐远乃失。

系曰。夜台。走四大名山。足迹徧海内。秋月静闭一室。不知户外事。夜台广修福业。秋月一事弗为。二公之平生。判然如此。至末后一着子。则无少异。盖夜台藏静於动。秋月寓动於静。动静二公之迹。脱然生死之际。而无丝毫挂阂者。二公之心。实不可得而优劣之也。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
  第十一卷·佚名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佚名
  卷第四十九·佚名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佚名
  雪峰真觉禅师语录卷之上·雪峰义存
  卷第五十八·佚名
  致 私 篇·太虚
  贤愚经卷第五·佚名
  胜鬘义记·佚名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五卷·圆照
  卷下·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澄观
  御选语录卷八·雍正
  第二十一章 觉方王事业的末期与羯磨旃陀罗王时代·多罗那他
  第三章 妙弓王时代·多罗那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王翰

    钦定四库全书梁园寓稿卷七明 王翰 撰七律忆平陆旧游金鷄山顶邓家园乘兴来游坐水边柿叶染霜围锦帐菊花承露散金钱溪头怪石如人立洞口苍苔待我眠何日再同三二友一壶浊酒送残年怀东城旧游水边台榭竹间亭日日幽闲共客寻

  • 御选明诗卷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九五言古诗四童冀效陶彭泽少无簪组念雅志在丘岑结庐古涧阿栖迹嘉树林南轩纳朝阳北牖延夕隂踵门无深辙入室有鸣琴良朋以时至清坐谈古今秫田秋向熟浊醪行可斟顷筐撷园蔬持竿钓清浔欢饮聊共适过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七月癸丑朔以孟秋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赐吏部尚书孙鑨乘传回籍○升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黄凤翔为南京礼部尚书山西左布政使陆万垓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推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孟一脉为应天府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六四 谕王杰着充武英殿总裁·佚名

    六六四 谕王杰着充武英殿总裁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奉旨:王杰着充武英殿总裁。(军机处上谕档)

  • 侯調传·姚思廉

    侯調字伯玉,巴西充国人。父亲侯弘远,世代为西蜀首领豪杰。蜀的叛贼张文萼占据白崖山,有人马一万,梁朝益州刺史、鄱陽王萧范命令侯弘远讨伐他。侯弘远战死,侯調坚持请求替父亲报仇,每次作战都在前冲锋陷阵,于是杀了张文萼,因此

  • 卷之五十四  謇齋瑣綴錄二(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二 翰林諸學士,凡賜宴皆侍坐殿中四品官上,而講讀并經筵官皆坐於中左門上,前班舊制也。正統間,李古廉

  • 职官二一·徐松

    光禄寺【宋会要】光禄寺:元丰以后,太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御厨、太官物料库太:原作「大」,据《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改。、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应所、奶酪院、油醋库、外物料库并(此入)[入此]门。余见诸司库务

  • 卷五十九 深衣第三十九·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深衣之制也。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有表则谓之中衣,以素纯则曰长衣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深衣》者,以其记深衣之制也。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素纯曰长衣,有表则

  • 胡子衡齐卷七·胡直

      泰和胡直正甫譔  续问上  弟子问曰:昔之语物理者,曰菱芡皆水物,然菱寒而芡暖者,以菱华背日、芡华向日故也;稻麦皆土物,然稻滋而麦燥者,以稻生卑湿、麦生高壤故也。此其理在人乎,在物乎?曰:子即以背向卑高为理乎,抑以别择

  • 卷二十九·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九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嗣王朝於庙也 朱注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後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也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

  • 卷十八·赞宁

    ◎感通篇第六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后魏西凉府檀特师传释檀特师者,一名慧丰,不知何许人也。身虽剃染,率略无检制,饮酒啖肉,语嘿无常。逆论来事,后必如言。居于武威,肆意狂逸。时宇文仲和为刺史,请之入州,历观厩库,乃云:“何意

  • 佛学院院董会略史·太虚

    一、十一年春间,太虚讲圆觉经于汉阳归元寺,集听者有武汉荆宜各居士,述及今欲弘法利生,应设佛学院,广培师范人才;草佛学院缘起及订佛学院章程,得李隐尘、王森甫、胡子笏、汤铸新、皮剑农、陈元白、萧止因、熊云程、萧觉天、赵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无有烦恼锁超出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印光

    张慧容印光大师于夏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念佛见佛,在苏州木渎灵岩寺关房坐化[1]生西。大师具祖师作略,称(chèn符合)四依[2]垂范[3]。其生平以文字三昧宏扬净土,阐明因果,则有正、续编《文钞》。其示疾以及坐化,则有护

  • 卷第五十(第八诵之三)·佚名

    十诵律卷第五十(第八诵之三)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增一法之三五法下有五事群党。能于僧中起诤。如是起诤多有恼乱。减损天人。有诤比丘以非法约敕。有群党说。轻读诵修多罗比丘。遮说戒者。助斗诤相言。是名五事。

  •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佚名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又名《金书玉字洞房上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北朝。据称乃上清紫精君、皇初紫虚君之经,上相青童君传授。内言存思北斗九星及洞房神君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青村遗稿·金涓

    元诗别集。1卷。金涓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金涓原有《湖西》、《青村》2集,共40卷,但久已亡佚。本集是他的后人辑佚而成,编于明嘉靖年间,所以叫“遗稿”。卷首有门人王可宗撰《祭青村先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