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五

△优波离因缘品下

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彼时童子剃发师者,莫作异想。即优波离比丘是也。然优波离。昔於尊者辟支佛边。剃须发已,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若得人身。恒常生在剃发师家。复於彼时。更乞愿言:愿我莫生恶道之中。由彼发愿果报力故。不生恶道。从尔已来。流转天人。多受快乐。现得已利。复作是愿。愿我当於未来世时。恒常值遇如是教师或胜此者,若彼教师所说之法。愿我速证。即得知解。由斯业报。今得值我。以为教师。即得出家。受具足戒。证罗汉果。亦复在於迦叶如来法教之中。作如是愿。愿我於彼未来世中。值遇释迦牟尼如来。莫背彼法。随顺出家。若得出家。於彼持律诸弟子中。我最第一。藉彼业报。今我法中。而得出家。乃至持律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汝诸比丘,彼优波离。於过去世。作如是业。今得报生剃发师家。复以造彼愿业因缘。现今得报。於我法中。如是出家。及受具戒。证罗汉果。我今又复授彼记言:於我持律弟子之中。最为第一。

佛本行集经罗睺罗因缘品第五十六上。

又於一时。输头檀王白佛言:世尊,愿佛及僧。受我明朝所设饮食。于时世尊,默然而许。输头檀王。既见世尊默然许已,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围绕三匝。辞退而去。至本宫已,即於彼夜。办具微妙多种饮食。所谓餐食啮食唼食?束食。办具已讫。过夜至朝。洒扫铺设。即遣使人。白世尊言:今已时至。饮食备办。唯愿降赴。

尔时世尊,日在东方。著衣持钵。诸比丘僧。左右围绕。佛为导首。来至输头檀王宫内。到已坐於所设佛座。诸比丘僧。各各依次。如法而坐。尔时输头檀王。以佛为首。诸比丘僧。次第坐已,自手行诸微妙饮食。尽其种数。乃至唼?束。悉令充饱。称意自恣。既见佛僧饮食饱已,洗治钵器。将置别处一小座上。卻在一面。既安坐已,输头檀王。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教诲於我。又愿世尊善逝示现。令我长夜常得利益安乐之事。

尔时世尊,告输头檀王。作如是言:大王今日。若知时者,应须舍此听法之事。亦复不须数来问讯诸比丘等。王身不久。应自得其最胜妙果。於时世尊,方便教化输头檀王。说法显示。令其解悟。令叹喜已,从座而起。还於本处。输头檀王。又於一时。因舍利弗得法眼净。兼得证於须陀洹果。而净饭王。已得诸法。已证诸法。已入诸法。已度诸疑。心无有惑。已得无畏。更不复问自馀法行。悉证知已,诣向佛所。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度我。出家入道。受具足戒。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输头檀王。於此教中。舍家出家。复更能证胜上法不。尔时世尊,思惟是已,自证知此输头檀王。决定不合舍家出家。亦不得证胜上之法。如是知已,而告之言:大王今日。若知时者,但在本家。行檀布施。造福业耳。

至於後日。摩诃波阇波提大夫人。请佛及僧。供给饮食。悉令饱满。至第三日,第一宫内诸妃眷属。又复请佛及比丘僧。供给餚膳。亦悉充足。至第四日。其第二宫。又复请佛及比丘僧。供奉种种百味餚膳。亦悉充足其罗睺罗。如来出家六年已後。始出母胎。如来还其父家之日。其罗睺罗。年始六岁。

尔时如来。至迦毗罗婆苏都城。罗睺罗母。作如是念。我昔因此罗睺罗故。为诸眷属之所诽谤。今日时至。我於彼事。应自清净。以明其身。以是因缘。必须请佛及比丘僧。布施饮食。及请一切诸眷属等。以自明白。耶输陀罗。作是念已,於其彼夜。办具种种微妙饮食。既备办已,过於彼夜。即遣使人。往白佛言:所设饮食。办具已讫。世尊知时。兼告一切诸眷属等。悉令聚集来赴所请。

尔时世尊,於晨朝时。日在东方。著衣持钵。与诸比丘,左右围绕。佛为导首。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向王宫。如所铺座次第而坐。

尔时罗睺罗母。别作一枚大欢喜丸。唤罗睺罗。内著手里。作如是言:汝罗睺罗。往至比丘僧众之内是汝父者,施欢喜丸。罗睺罗母。复告一切诸眷属言:是罗睺罗。今当觅父。时罗睺罗。持欢喜丸。遍观一切诸比丘已,直往佛边。而白佛言:如是沙门。荫凉快哉。如是沙门。荫凉快哉。

尔时输头檀王白佛言:世尊,此事云何。耶输陀罗。颇有如此过患已不尔时世尊告输头檀王。作如是言:大王今日。莫作是疑。耶输陀罗。无此过患。其罗睺罗。真我之子。但是往昔业缘所逼。在胎六年。

尔时输头檀王。及诸眷属。闻佛此语。皆悉欢喜。踊跃遍身。不能自胜。各各以手持诸种种饮食餚膳。供佛及僧。令得充足。自恣饱已,佛及大众。洗钵澡手。各将小座。绕佛左右。坐一面。尔时输头檀王。以敬佛故。不能广问如上因缘。而白众中诸比丘言:愿诸师等。请问世尊,睺罗睺罗。及耶输陀罗。往昔造业因缘之事。尔时诸比丘,即白佛言:是罗睺罗。往昔造作何业因缘。以何业报。处胎六岁。耶输陀罗。复作何业。怀孕六年。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过无量世。时有一王。婆罗门种。名曰人天。生其二子。大者名日。次者名月。其大王子。恒不乐世。愿欲出家。经未多时。其王人天。算尽命终。命终之後。其子日月。互相推让。其长子言:汝当为王治国政事。其第二子。复语彼言:汝当为王治国政事。

其日王子。告月王子。复作是言:汝必为王。我当舍家而出家也。

时月王子。复白彼兄。作如是言:汝既长大。王位当汝。我不合受。

其日王子。复告其弟月王子言:凡受王位。先作何法。其月王子。复报彼言:先颁号令时日王子。复问彼言:世若有人违号令者,当合何罪。其月王子。复报彼言:必须重罚罪之重者,其日王子。复语其弟月王子言:依其道理。我合得王。我今但舍王位付汝。汝当作王。我欲舍家而出家也。

时日王子。以其王位。付月王子。遂即舍家。出家修道。其日王子。所有眷属。皆随出家时日仙人。作如是念。此等诸人。依我出家。我今既与此辈为师。当须勤学求於道业。以胜於彼。作是念已,因发誓言:愿我此身。从今已後。若非他施。不得自龋乃至一物水及杨枝。尔时仙人。至於一时。忘失本念。他不施与药草根等及以诸果而自取食。又时夜渴。见他澡氵盥。谓言自许。遂取而饮。而自澡氵盥。在於一边。时彼仙人本澡氵盥主。见自澡氵盥空无有水。而问之言:是谁取我澡氵盥中水。此乃是贼住居之处。本非仙人所居地也。时彼仙人取水饮者,见自澡氵盥水满其中。在於一边。遂报彼言:我不知故。取汝水饮。谓言我许。而彼仙人。告彼饮水日仙人言:汝若饮者,善哉快哉。尔时错误饮水仙人。正自思念。我已违失昔日誓言:为不善也。此非仙法。我今云何不与不受诸药草根及果子等。而自食之。复取他水。而自饮也。以此因缘。怅怏不乐。心生忧恼。蹲坐地上。思惟正念。忧愁此事尔时弟子摩那婆辈。便即诣向日仙人所。顶礼其足。如法承事。而彼仙人。告彼弟子摩那婆言:汝等童子,从今已後。莫顶礼我。何以故?我於今日。已成贼也。彼诸童子,即问王仙。作如是言:优波陀事云何也。

时日王仙。便报彼等摩那婆言:汝等童子,今须知我不从他边受得药草根及果等。复取他水而自饮之。作是语已,彼等童子,寻复白彼日王仙言:师於今者,莫作是语。所食饮者,一切皆是优波陀物。时日王仙。复语彼等摩那婆言:汝等知我不从他得。而自取不然。我今者不从他得草叶根果及澡氵盥水。而自取饮。我已成贼。是故汝等当罚我罪。如治贼者,等莫有异。时诸童子,咸白彼仙。我不敢决优波陀罪。优波陀弟。今者作王。现领此境。如法治化。至於彼边。必能治罚优波陀也。

尔时王仙。诣月王所。於时月王。既闻此事。知其日王欲来其边。即办四兵。出迎城外。日王到已,顶礼其足。时日王仙。止月王言:莫礼我足。所以者何。我今是贼。大王。必须治罚我罪。如贼莫异。

尔时彼王。即问其兄日仙人言:圣者今日作何贼也。彼时仙人。报月王言:大王当知。我在空闲清静树林修道之时,不从他得药草根果并取他水。而自饮也。

尔时彼王。闻此语已,烦冤懊恼。呜噎悲啼。涕泪满面。作是思惟。如此仙人。功德本行。自来清净。无有过患。云何今日。可罪罚也。作是念已,报王仙言:我许诸仙。取诸果子。及药草根。乃至水等。自食自饮。是故仙人所食之者,皆是己物。大仙非贼。亦不可罚。

时日王仙。告月王言:大王今日始许斯事。非昔日也。王复白言:我昔初承王位之时,即有此语。我施沙门。及婆罗门。草木及水。随意用食。是故大仙。实非贼耳。我於今者,云何罚罪。而彼王仙。复告王言:善哉大王。我今已造不善之事。自念不能消此过罪。我既取他澡氵盥水饮。是故大王。须治罚我如贼无二尔时月王。有一<外男>甥。在彼众会。而彼<外男>甥。白月王言:大王。但与此仙决罪。勿令此仙烦冤懊恼。尔时月王。白彼仙言:事若尔者,入在我苑。止住修道。尔时月王。令此仙人。入其苑已,寻即废忘。不复更忆。至於六日。然後始念。唤诸臣佐诸卿等辈。彼仙在苑出去已未。尔时诸臣。白月王言:彼之仙人。犹未出苑。仍在园内。

尔时月王。放赦天下一切囚系。乃至飞走诸禽兽等。别唤彼仙。布施种种甘美饮食。而白之言:唯愿大仙。随意而去。放已月王心怀不乐。我於此仙。已有罪过。因此仙人。必得罪失。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若有心疑。於时王仙。号名日者,此是谁也。莫作异见。我身是也。汝等比丘。若有心疑。当於彼时。王名月者,此是谁也。莫作异见。即罗睺罗。是其人也。为其将彼仙人入苑住六日故。因彼业报。住於生死烦恼之中。无量受苦。因其馀业。复在母胎。止住六岁。

汝诸比丘,我念往昔。过无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将一女。往至牛群。构取乳酪。所将二器。并皆盈满。其器大者,遣女而负。其器小者,身自担提。至其中路。语其女言:汝速疾行。此间路崄。有可怖畏尔时彼女。语其母言: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其母如是再语三语。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

尔时彼女。而作是念。云何遣我负最大器。更复催促。遣令急行。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母可且兼将此乳器。我今暂欲大小便耳。而彼女母。取此大器。负担行已,其女於後。徐徐缓行。尔时彼母。兼负重担。遂即行至六拘卢舍。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负重。行六拘卢舍者,莫作异见。耶输陀罗释女是也。既於彼时。遣母负重。行其道路六拘卢舍。由彼业报。在於生死烦恼之内。受无量苦。以彼残业。今於此生。怀胎六岁。

诸比丘,所有诸业。非是虚受。随造善恶。还自受之。是故汝等诸比丘辈。恒须舍此身口意恶。何以故?作身口意善恶因缘。汝诸比丘,现见如是善恶果报。汝等比丘。应当如是修学善业。尔时世尊,与净饭王。及彼大众。说微妙法。使令欢喜显示宣通教化讫已,从座而起。还於本处。

尔时罗睺罗母。遣罗睺罗。往向父边。乞取父封。时罗睺罗。随佛而行。且行且语。作如是言:惟愿沙门。与我封邑。唯愿沙门。与我封邑。

尔时世尊,自授手指。与罗睺罗。时罗睺罗。执佛指已,傍佛而行。

尔时世尊,将罗睺罗。至於静林。遥唤长老舍利弗言:汝舍利弗。将罗睺罗。令其出家。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如世尊教。承佛教已,度罗睺罗而出家也。尔时世尊,为诸比丘,制禁戒时。其罗睺罗。甚大欢喜。遂受禁戒。如法奉行。所以者何。教法应尔。其舍利弗。依佛教戒。摄受教示。当尔之时,有善男子,皆悉获得正信正见。何以故?并欲出家求无上道诸梵行故。利益现自证见法故。自证知已,口自唱言:诸漏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其罗睺罗。亦复如是,自证其心。得正解脱。世尊即记。告诸比丘,当知我之声闻弟子持戒之中。其罗睺罗。最为第一(此摩诃僧祇师作如是说)。其迦叶维。复有别说。当尔之时,输头檀王。办诸食已,即唤宫内诸眷属等。敕告之言:汝等今者勿令一人。示罗睺罗言悉达多是汝之父。何以故?恐罗睺罗。闻已即随其父出家。时净饭王。於其彼夜。备办种种甘美饮食餐啖唼?束。办具已讫。过彼夜分。始晨朝时。铺设诸座。将罗睺罗。及诸侍从童男童女。左右围绕。并遣将入阿输迦林。然後发使往白佛言:食时已至。饮食已办。愿尊知时。

尔时世尊,日在东方。著衣持钵。诸比丘僧。左右围绕。在前而行。相随往诣输头檀王宫。到已即於先所铺座。次第而坐。

时罗睺罗。见彼童男及童女等。各各乱行。漫游漫戏而诸传母。亦不遮断。共相戏笑。遂私便从阿输迦林。渐入王宫。往见世尊及比丘众。见已顶礼。礼已即便昇楼阁上。当於彼时。罗睺罗母。先在楼阁。观见世尊,剃头须发。身著袈裟。见已悲泣。而有偈说。

大王释子新妇者,其名号曰输陀罗。见夫如是出家相,心怀悲泣自懊恼。

时罗睺罗。问其母言:圣者何故悲啼如此。其母报子罗睺罗言:身体金色。在沙门众。即是汝父。时罗睺罗。复白母言:如是圣者,我生已来。未曾忆念。有如是等快乐之事。作是语已,从楼阁上。速疾而下。诣向佛所。入佛衣里。隐藏而祝时诸比丘,即欲遮断。佛告之言:汝诸比丘,莫复遮断。但令入我衣内而祝

尔时输头檀王。见佛及僧次第而坐。自手奉过种种清净甘美餚膳。所谓餐啖唼?束等食。悉令饱满自恣充足。尔时世尊,饭食已讫。洗钵澡手。将一小座。卻坐一面。即为父王。而作愿言:

祭祀火为最,诸偈叹为最。人中王为最,诸流海为最。星宿月为最,诸明日为最。上下及四方,及於众生辈。

若天若人者,诸佛是为最。

尔时世尊,为净饭王。以此偈句。咒愿已讫。即从坐起。随缘而去。

尔时输头檀王。於後捡挍事务东西行。时其罗睺罗。已逐世尊,出於宫外。既出宫已,还欲来入。於时世尊,自授手指。与罗睺罗。令其执捉。时罗睺罗。其身上分。安隐快乐。譬如以绳系诸鸟足。更不复离。如是依附著世尊已,即将往至尼拘陀林。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作如是言:汝罗睺罗。汝能随我出家以不。时罗睺罗。而报佛言:我实如是,能出家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於今者,令罗睺罗。舍家出家。遣舍利弗。以为和上。

尔时诸比丘,作如是念。世尊昔日。曾告我等。作如是言:若有年岁不满二十。不得为受具足禁戒。而罗睺罗。今始十五。我等为当依佛昔教。为当更复别有。所以作是念。时即将前事。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当知。十五而出家者,可为沙弥。时诸比丘,蒙佛教已,即令出家。请舍利弗。以为和上。

尔时输头檀王。发遣世尊,及比丘僧。诸眷属等。然後方自欲坐食时。而作是言:汝等当唤罗睺罗来。与我共食。尔时左右。处处求觅。了不能得。还至王所。俱白王言:大王我今求罗睺罗。莫知所在。

尔时输头檀王。复告之言:汝等往至阿输迦林。及诸宫内。处处求觅。时彼左右。复即往至阿输迦林。及诸宫内求亦不得。来告王言:往至彼处求亦不见。

尔时输头檀王。复告之言:速往至於尼拘陀园。或非世尊将令出家如是去也。

尔时左右。闻王此敕。速即至彼尼拘陀园。处处求觅。见罗睺罗已为世尊遣令出家。见已还宫。而白王言:大王当知。其罗睺罗。已被世尊,放令出家。王闻是已,迷闷躃地。经於少时。还得醒悟。从城出至尼拘陀林。到於佛所。顶礼佛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往昔在家之日。诸解相师婆罗门等。已曾授记。若其在家。必当得作转轮圣王。世尊,今已舍家出家。我见世尊出家之後。作是思惟。欲以王位付与难陀。世尊於後。复令出家。彼既出家。我复思惟。令阿难陀绍其王位。复为世尊已放出家。彼出家後。我复作念。当欲令彼阿尼楼陀绍其王位。复为世尊放令出家。彼出家後。我复作念。婆提唎迦。绍其王位。世尊亦复放令出家。今者望欲留罗睺罗。拟付王位。复为世尊将出家也。世尊如是,将罗睺罗出家之後。岂不断我王种姓耳。

复次世尊,虽复如此。兼恋子情。穿彻皮肉筋骨及髓。是故世尊,从今日後。作如是教制。诸比丘,有出家者,令谘父母。许出家已,然後乃放。

尔时佛告输头檀王。如大王意。我不违也。我必当教作如是事。作是语已,尔时世尊,向净饭王。说诸法义。显示教化。令王欣悦。加其威力。复令欢喜。尔时输头檀王。既欢喜已,从坐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匝。辞退而去。还其宫内。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而告之言:汝等比丘。当知儿子於其父母。报恩最难。所以者何然其父母难作能作。显示世间。长育诸阴故。令乳哺养成身体。是故汝等诸比丘辈。从今已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出家者,先须令彼谘其父母。然後乃听。若不许可放出家者,须如法治。我今日後。立如是制。凡人来投请出家者,先须问言:汝之父母。生存已不。彼人若报云:我父母现今生在。方更问言:复当听汝出家已不。

然其五师。或有异说。作如是言其罗睺罗。生二年後。菩萨尔时,方始出家。苦行六年。然後成道。成道七岁。方始来向迦毗罗城。如是次第。数罗睺罗出家之日。正年十五或有诸师。作如是说。波阇波提。见其菩萨舍家出家。为此因缘。忧愁懊恼啼哭之时,眼坏失明。然佛世尊,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十二年。然後方还迦毗罗城。欲於眷属现怜愍故。尔时输头檀王。及诸宫内。一切眷属。左右围绕。王为导首。在前而行。

尔时复有同姓种族。合有九万九千人。俱同来见佛。其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同在彼众。往诣佛所。为看其子罗睺罗故尔时如来现双神变。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既闻他说。今我之子。显现神通。所谓於身下分放其火光。於身上分出其冷水。如是闻已,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往诣佛所。到佛所已,为敬佛故。取其佛身所流之水。自洒己身。及以洗面。

尔时世尊,为令摩诃波阇波提。起於慈悲。遍满其体。受其快乐。其所坏眼。寻得清净。胜於本时。尔时摩诃波阇波提。即於佛边。更增信敬。

时诸比丘,又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今此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为世尊故。忧愁啼泣。失坏其目。复因世尊,还得清净。

尔时佛告诸比丘僧。作如是言:汝诸比丘,其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非但今日为我作是忧愁啼哭。失坏此眼。还复因我。而得清净。过去之世。亦曾为我忧愁啼哭。失坏其眼。复还因我。眼得清明。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愿为说之。

猜你喜欢
  十誦比丘戒本·欧阳竟无
  枯崖和尚漫录卷中·枯崖圆悟
  致苏慧纯居士书·太虚
  大阳延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十·普济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卷十·赜藏主
  卷第八·白岩净符
  辩观行品第五·佚名
  水鉴海和尚天王语录序·水鉴慧海
  中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卷第二·佚名
  卷第五·本谧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五·岱宗心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彭定求

        卷880_1 【城阳公主卜繇】   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   卷880_2 【冯存澄为明皇占】   合因斩关,铸印乘轩。始当果断,终得嗣天。   卷880_3 【钱知微卜卖天津桥】   两头点土,中心虚悬。人足踏跋,不

  • 第一折·关汉卿

    (末、小旦云了)(打救外了)(正旦共夫人相逐慌走上了)(夫人云了)怎想有这场祸事!(做住了,唱) 【仙吕】【点烽唇】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觑那关口城池,马到处成平地。 【混江龙】许来大中都城内,各家烦恼各家知。且说君臣分散,想俺父

  • 淮阳集·张弘范

    ○五言律 【泛舟继韵】风软扁舟稳,行依绿柳堤。孤尊秋露滑,短棹晩烟迷。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飘飘信流去,误过子猷溪。【雨霁登楼】楼外雨初霁,乾坤望眼明。岸髙秋涨满,帘卷暮霞生。燕入泥香润,龙归海气清。阑干残照底,一

  • 卷三十八·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三十八 翰林院编修查愼行撰古今体诗四十四首【起绍圣元年甲戌秋自江西赴岭外十月到惠州尽是年十二月作】 过庐山下【并引】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

  • 别集上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十 宋 李幼武 纂集 周葵 简惠公 字立义常州宜兴人自乡校移籍京师宣和六年第进士甲科调广德军刑曹改徽州推临安府教未赴召试馆职将试引对面授监察御史绍兴五年也徙农少求去不允

  • 马得臣传·脱脱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通古事,尤其擅长做诗。保宁间(969~979),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常参与朝议,以正直著称。乾亨初,宋国军队多次侵犯我国边境,皇上命他为南京副留守,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皇太后临朝称制,马得臣兼

  • 卷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六十二明 俞汝楫 编称号备考诞生皇子生请诏告成化五年皇子生贤妃柏氏出也礼部奏春秋子同始生即书於册重国嗣也皇上即位六年於兹天下臣民宗藩亲王仰期圣嗣非一日矣国家根本端在於此宜诏告天下

  • 卷六 礼一(吉礼 )·龙文彬

    ◎礼太祖初定天下,首开礼乐二局,广徵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寺定拟祀典,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庙宗社议以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鉴戒者,名曰《存心录》。二年,诏诸

  • □□第五十四(阙)·墨子

    (阙)

  • 春秋集传辨疑卷六·陆淳

      僖十七年夏灭项  公谷皆云齐灭之为齐桓讳也啖子曰按其文义乃是鲁讳岂可为齐讳而鲁自取恶乎齐桓虽贤灭项非合义何得为之讳乎为齐桓而称鲁君非臣礼  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

  • 无为而治·孔子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八·智周

    沙门智周撰论。云何此依十五处立者。而有两释。一云云何此十因依十五处立。二云此者此前四缘。既云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有差别建立十因。云何此缘依处立因 有义断云。后解为胜。依处差别立缘为因。非离缘外别有因也。

  • 菩萨地持经 第七卷·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七卷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菩萨地持方便处四摄品第十五云何菩萨爱语。略说有九种。一者自性爱语。二者一切爱语。三者难爱语。四者一切门爱语。五者善人爱语。六者一切行爱语。七者除恼

  • 弘戒法仪下卷·法藏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日差阇黎师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佛在世时。有比丘白四羯磨已。舍众而去。虽已白四羯磨得自心洁净法体。然未识佛后所制犯戒之罪相。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四羯磨已。当先说

  • 宋稗类钞·潘永因

    笔记集。清潘永因编。永因,字长吉,金沙(今江苏金坛)人。此书三十六卷(一作八卷)。分君范、吏治、武备、科名、鉴识、文苑、词品、神鬼、工艺、古玩等59类。广采前人笔记、野史、诗话群书,经过章节与文字上的整理而成。资

  • 警世通言·冯梦龙

    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整理。四十卷四十篇。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宋元作品约占半数。经编者编辑加工,风格统一。书中优秀作品大多描写市民生活,反映他们所受封建势力的迫害及反抗斗争精神,如《崔待诏生死冤家》

  • 名臣碑传琬琰集·杜大珪

    107卷,南宋杜大珪编录。杜大珪生平履历无考,书前自署“眉州进士”,自序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则他大约为孝宗朝进士。“琬琰”意为美玉,意谓其所选皆系佳品。此书专门选录汇辑宋代名臣碑传,上起北宋太祖建隆年间,下至南

  • 释迦氏谱·道宣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释氏略谱、释迦氏略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分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等五科。系据大小乘三藏,叙述释迦出世之时间、释迦族谱之传说、释迦创教之地域、传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