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六

△大迦叶因缘品中

尔时跋陀罗身。正著睡眠。其夫起立经行之时,彼地方所。有一黑蛇。欲得行过。时跋陀罗。既著睡眠。而其一手。悬垂床梐。毕钵罗耶。见於黑蛇。欲从彼过。跋陀罗手。既垂下悬。心作是念。畏彼黑蛇蜇螫其手。即衣裹手。擎跋陀罗臂安床上。

尔时跋陀罗。以触臂故。睡眠即觉。心生恐怖。愁忧不乐。意中疑怪。即便谘白毕钵罗耶。作如是言:贤善圣子。仁於前时。可不与我有是要誓。我意不喜行於五欲。愿修梵行。今为何故。发如是心。毕钵罗耶报言:如是我不行欲。跋陀罗言:圣子。今若不行於欲。何故向者忽触我臂。

尔时毕钵罗耶。依实报言:向有黑蛇。从此而过。我见汝臂。悬在床前。我於彼时。作如是念。恐畏彼蛇吐毒螫汝。我於彼时以衣裹手擎持汝臂。安置床上。实不故触。如是次第。彼之二人。一处居止。经十二年。同在室内。各不相触。过十二年。後有一时。毕钵罗耶父母命终。家业既广。即便经营。毕钵罗耶。身自捡挍家外田作。其跋陀罗。修缉家内所有一切资生之业。

尔时毕钵罗耶。曾於一时。语跋陀罗。作如是言:贤善仁者,汝处分教压乌麻油。今欲将与诸牛等饮。其跋陀罗。即报夫主。如圣子教。我不敢违。闻是教已,唤诸使女。而告之言:汝等速疾压乌麻油。圣子欲将饮於诸牛。

尔时使女。闻跋陀罗如是言已,即将乌麻。置日中晒。而见诸虫。百千蠕动。见已各各共相谓言:我等当得无量诸罪。或复有言:我等今者知有何罪。此之罪过。属跋陀罗。其使我等作如是事。跋陀罗闻诸使女等作是言已,即语之言若有如是众罪过者汝等当更莫压於油。尔时跋陀罗。遣人摒挡彼乌麻已,入於室内。闭门思惟。心中不乐。低头默然。寂静而坐。其毕钵罗。捡挍田地。观看回还。见诸众生。受彼种种无量苦恼。复睹诸牛受於困厄。作使驱逐暂不得停。见已忧恼。低头默然。作是思惟。呜呼一切诸众生辈。受是苦恼。还至其家。心大忧愁。颜色不乐。低头念坐其跋陀罗。见毕钵罗如是忧恼低头思惟。见已到边。到已白言:圣子。何故如是忧愁。心内不乐。低头而坐。仁今可不作如是念。我处分汝跋陀罗令使人压油。不为我压。以此因缘。心不乐也。彼即报言:贤善仁者,我今不以如此因缘。心中不乐。低头而祝我於今朝。从此而去。捡挍田作。见诸众生。受种种苦。来去行祝不得暂安。复见诸牛。种种作事。不曾停息。我见是已,作如是念。呜呼呜呼。诸众生等。乃受是苦。我以是故。心中不乐。低头而祝

时跋陀罗。复报夫言:善仁圣子。我今亦见如是大患。其夫问言:贤善仁者,汝见何患。其跋陀罗。次第即说如是因缘。尔时毕钵罗耶。语跋陀罗女。作如是言:贤善仁者,住在家内。难行清净。无缺无犯。无损无害。终不能荆一形一命。可得称心。修行梵行。

其跋陀罗报言:圣子。是故我等二人。详共舍家出家。是时毕钵罗耶。即便报彼跋陀罗言:贤善仁者,汝今且祝我当求师。若寻得已,当告汝知。汝於後时。舍家出家。

尔时毕钵罗耶。即唤家内所有作使诸男女等。而告之言:汝辈可有当我钱财。或复穀米。皆属汝等。皆放为良。我欲出家修行梵行。为厌离故。

尔时毕钵罗耶。取己白氎无价之衣。即时用作彼僧伽梨。即请一人。剃其须发。而作是言:世间可有大阿罗汉而出家者,我今随其出家修道。当於彼时。世间未有一阿罗汉。唯除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尔时世尊,於晨朝时。明相现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毕钵罗耶迦叶。当於是日。夜分已过。日始初出。寻亦出家。是毕钵罗耶迦叶。生於大迦叶种姓之内故。於世间得迦叶名。彼出家已,於聚落内。次第乞食。渐次而行。复一时间。次第游行。到摩伽陀国。摩伽陀聚落。至那荼陀村王舍大城。其间忽见如来在彼一神祇处。尔时是神。名曰多子。在於彼坐。甚大端正。其身正直,犹如虚空之内众宿庄严。迦叶见已,即得清净。得无二想。我於今者,必见教师。我於今者,必见婆伽婆。我於今者,必见一切智。我於今者,必见世尊一切见者,我见世尊,我见无碍知见者,我见世尊,彼大迦叶。如是得净心已,心心相续。正念不散。顶礼世尊足下已毕。右膝著地。在於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是世尊声闻弟子。唯愿世尊,与我为师。我是世尊声闻弟子也。是故论者而说偈言:

彼见佛在多子树,犹如金像光显赫。其心内发一切智,合掌欢喜向世尊,於彼林处礼佛足,合掌尊前作是言:唯愿世尊为我师,犹如闇处燃灯照。

尔时世尊,告迦叶言:迦叶。若有声闻弟子。如是一心正念已讫。言是我师。如是之心。尊重供养。而彼教师。不知言知。不见言见。彼人以此虚妄语故。受是尊重供养之者,彼人头破作於七分。然大迦叶。我今知实言知。见实言见。我为声闻诸弟子等说法之时,说於因缘。非无因缘。非无开遮。非但开遮亦现神通。非唯现通。亦有开遮。非无开遮。

复次迦叶。我於彼时。说於因缘。乃至亦有开遮。非无开遮。如我所说,应奉行之。勿得违也。随顺我言:若如是者,於当来世。长夜获得自利益事。得大安乐也。

复次迦叶。汝应如是学。迦叶。汝若欲学如是行者,於梵行人内下中上所。应起敬重惭愧之心。迦叶。汝应如是学也。

复次迦叶。汝於彼时。常起正念。勿暂。舍离。迦叶。汝於此事。复应当学。

复次迦叶。汝於彼时。於五阴中。应观生灭之相。所谓此是色。此是色生。此是色灭。此是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生。此是识灭。迦叶。汝於是处。应如是学。

於时长老摩诃迦叶。既蒙世尊作是教已,生是不净。常乞食食。经於七日。至於八日。如教生智。於时世尊,如是教已,从座而起。於是长老摩诃迦叶。侍送世尊,

尔时世尊,行路未久。便在路侧。到一树下。到彼树已,然其长老摩诃迦叶。取己身上僧伽梨衣。四叠敷地。而白佛言:世尊,是座为世尊设。怜愍我故。佛坐是座。作是语已,於时世尊,便坐彼座。坐已佛告长老摩诃迦叶言:迦叶。如此僧伽梨。极为微妙。最胜最软。时长老迦叶。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今者怜愍我故。受我是座。

於时世尊,告彼长老摩诃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能持我所著粪扫衣不。於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能持彼如来所著粪扫衣耳。

於时世尊,即授长老摩诃迦叶粗粪扫衣。世尊便受摩诃迦叶所著妙服。於世间中。有人作疑。颇有世尊,怜愍他故。显示大德福利之事。至於富势。在先弃舍。而受粗布粪扫之衣。彼所疑者,唯应说此。摩诃迦叶声闻弟子是也。乃至能从如来。受彼粗粪扫衣。其长老迦叶。乃至得阿罗汉果。尽於形寿。彼长老摩诃迦叶。不舍此想。是故世尊,授於彼记。汝等比丘。若欲知我声闻弟子少欲知足行於头陀悉具足者,所谓长老摩诃迦叶比丘是也。

尔时世尊,复一时间。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於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於昔时。离诸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於初禅。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离诸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

我於尔时,灭於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灭觉观。乃至入於第二禅行诸比丘,我於尔时,离喜行舍忆念正智。受於身乐。如贤圣所叹。已舍诸事。住於安乐。入三禅行。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离喜行舍忆念正智。受於身乐。如贤圣所叹。已舍诸事。住於安乐入三禅行。

诸比丘,我於尔时,欲断诸苦断舍诸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迦叶比丘。亦复如是,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

汝等比丘。我於尔时,正以慈心。遍於一方。入定安祝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於一切处一切世间。以於慈心。遍满一切。入定安祝广大无量。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悲喜之心。亦复如是,

诸比丘,我於尔时,以其舍心。遍满一方。入定安祝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於一切处一切世间。以於舍心。悉皆遍满。入定安祝广大无量。无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时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不害。

汝等比丘。我於尔时,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思不念。一切别异相念。无边虚空处。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时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过一切色相。乃至入无边虚空处行诸比丘,我於尔时,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念无边识处。即入无边识处行。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无边识处行。

诸比丘,我於尔时,过一切识相念一切无所有相。即入一切无所有处行。汝诸比丘,是时摩迦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於一切无所有处行。

诸比丘,我於尔时,过一切无所有相。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

诸比丘,我於尔时,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行。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诸比丘,我於尔时,入八解脱行。逆顺出入。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

诸比丘,我於尔时,入八胜处行。逆顺出入。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诸比丘,我於尔时,入十一切处行。入已还出。出已还入。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入已还出。出已还入。诸比丘,我於尔时,游戏种种神通境界。所谓一身分作多身。合於多身共作一身。从外入内。从内出外。从上入下。从下出上。石壁山障。彻过无碍。入出於地。如水不异。譬如火炎。现已寻灭。日之与月。有大威德。大威力。而能以手上扪摸之。身得自在。乃至梵天。汝诸比丘,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复游戏种种神通。能以一身。分作多身。复以多身。共作一身。乃至身得自在。至於梵天。

诸比丘,我於尔时,以净天耳过於人耳。所闻众声。或是天声。或是人声。皆悉了闻。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复能用清净天耳过於人耳。乃至一切皆悉了闻。

诸比丘,我於尔时,以他心智。知他富伽罗等心行之事。即如实知如是心念。若愿心。即如实知愿心。若无愿心。即如实知无愿心。如是有瞋心。如实知有瞋心。无瞋心。如实知无瞋心。有痴心。如实知有痴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痴心。有爱心。如实知有爱心。无爱心。如实知无爱心。有为心。如实知有为心。无为心。如实知无为心。小心广心。大心狭心。乱心不乱心。无量心。无边心。有上心。无上心。入定心。不入定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即知。是时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以他心智。知富伽罗等心行之事。即如实知如是心念。若有愿心。若无愿心。乃至如实知。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能知。

诸比丘,我於尔时,忆知种种宿命之事。或一生处。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五十。或百或千。或坏一劫。或住一劫。坏已祝住已坏。或知无量坏劫成已坏坏已成。我於彼处。如是名字。如是姓。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乐。如是苦。如是受。若干时寿命。我於彼处死。於此处生。我於此处死。彼处生。如是相。如是形。种种宿命。皆悉念知。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亦以清净天眼过於天人。见於宿命之事。或一生。乃至如是相貌。如是形。种种宿命。皆悉念知。

诸比丘,我於尔时,以清净天眼过於天人。见诸众生。死此生彼。或好或鬼。或生善道。或生恶道。随其业报。乃至实知此等众生。具足身恶行。具足口恶行。具足意恶行。及谤贤圣。邪见颠倒。此业和合。因缘成故。身坏命终。堕恶道中。此等众生。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於善道。如是之事。以净天眼过於天人。如实见於彼处死生於此处。或胜或劣。或好或鬼。善道恶道。随业受报。皆悉知见。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如实能知。如实能见。诸比丘,我於尔时,诸漏尽已,於无漏中。心得解脱。慧得解脱。於现法中。神通自在。证安乐行。唱如是言:生死已断。梵行成就。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是摩诃迦叶比丘。亦复如是,诸漏尽已,乃至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长老摩诃迦叶。往昔之时,作何善业。生富贵家。资财具足。乃至所作已办。身相端正。众所乐观。世间无比。最上最胜。状如金像。作何业因。复得出家。具足众戒。证罗汉果。又佛授记。诸比丘中。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摩诃迦叶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忆往昔过去之时,有一辟支佛。名曰多伽罗尸弃。恒住在彼波罗奈城。於彼时间。波罗奈处。穀贵饥俭。白骨满地。人民多死。乞食难得。出家之人。不能举措。

尔时辟支佛。日在东方。於晨朝时。著衣持钵。入波罗奈城。次第乞食不得。如先洗钵。空钵而出。

尔时波罗奈城中。有一人。其家贫苦。而少居积。而彼贫人。见辟支佛多伽罗尸弃。渐进而前。威仪庠序。视地而行。进止得所。舒颜平视。威仪具足。心得正念。於时贫人。见辟支佛。心得清净。渐到彼已,白辟支佛。作如是言:善哉大仙。於此城中。求乞饮食。可得以不。尊者报言:善哉仁者,我於此城。乞食不得。

时彼贫人。白辟支佛言:善哉大仙。来诣我家。於时彼人家内。唯有稗饭一升成熟已讫。遂将辟支来入家中。敷设安坐。以饭奉献。而诸辟支佛。有如是法。以神通力。教化众生。不以馀通。尔时多伽罗辟支佛。於彼人所。受得食已,怜愍彼故。从彼贫舍。腾空而去。时彼贫人。见彼尊者辟支佛腾空而去。彼既见已,欢喜踊跃。身心遍满。顶戴十指合掌恭敬。头面作礼。乞如是愿。愿於将来。值遇如是辟支圣人。或复胜者,若彼圣人。所说法要。愿得闻持速疾解悟。又愿生生世世。不堕恶道之中汝等比丘。欲知尔时波罗奈城贫苦之人。请多伽罗辟支世尊,到其家内。而施食者,摩诃迦叶比丘是也。时彼贫人。以少贮积。能以好心。施多伽罗辟支世尊一食缘故。千返生於北郁单越处。於无量世。往返恒生刹利大姓婆罗门种居士大家。藉是业报因缘力故。於迦叶佛出世之时,得为迦尸国王讫利尸子。其迦尸国王讫利尸子。恭敬尊重迦叶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尽於一世。然後涅槃。是迦尸国王。为佛舍利。造七宝塔。其七宝者,所谓金银颇梨琉璃虎珀玛瑙及车磲等。其宝塔内。七宝庄挍外以石砌。覆其宝塔。其塔高妙。极一由旬。广半由旬。其王子名奢婆陵伽(隋言攀缘)。於其塔上。造七宝盖。遍覆其塔。

又有师说。造塔八分。於比丘僧。布施衣服饮食靴履。施已作愿。愿我将来值如是圣。彼圣说法。寻即领悟。又愿不生恶道之中。所生之处。得金色身。作是事已,遂从父王。求乞出家。其父不许。时彼王子。父命终後。乃得出家。既出家已,读诵经典。成就禅定。於彼命终。往返恒生天人之内。无量世中。游历是已,於最後身。今得生於尼拘陀羯婆罗门家。其家巨富。具足财宝。乃至所须。皆无少乏。而是摩诃迦叶。於迦叶佛舍利塔上。造七宝盖。供养尊重因缘力故。得金色身。以於彼时。乞如是愿。愿我不生恶道。以是业报因缘力故。从是已来。不堕恶道。常得生於天人之处。受於无量无边乐报。而於彼时。复乞愿言:愿我将来值是圣人。既得值已,勿令背我。或胜此圣。彼若说法。闻已即解。以彼业报因缘力故。得值於我如是教化。即值我已,即得出家。具足众戒。证罗汉果。我所授记。诸比丘中。少欲知足。即此上座摩诃迦叶比丘是也诸比丘,此是摩诃迦叶。往昔所造功德业报因缘力故。生於大富婆罗门家。乃至无所乏少。身相端正。最妙最胜。状如金像。复得出家。具持众戒。证阿罗汉果。故我授记。少欲知足。头陀第一者,即摩诃迦叶比丘是也尔时世尊,经於多时。复一时间。告大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今。将迈少年已过老年。复至汝身所著粪扫奢那粗弊之服。宜须舍弃。今可取我上妙衣服。迦叶。汝来如是之服。长者所施。微细轻软。刀所割成。缝治著身。受他人请。常在佛边。勿离於我。作是语已,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我於长夜。在阿兰若。亦常赞叹阿兰若法。我於长夜。乞食活命。亦复赞叹乞食功德。我於长夜。著粪扫衣。亦复常叹粪扫衣德。我於长夜。不非时食。亦复赞叹不非时法。我於长夜。修一坐食。亦复赞叹一坐食法。我於长夜。受一抟食节量餐啖。亦复赞叹受一抟食。及以赞叹节量食法。我於长夜。在於冢间。亦复赞叹在冢间法。我於长夜。在於露地。亦复赞叹在露地法。我於长夜。住在树下。亦复赞叹住树下法。我於长夜。在於经行。亦复赞叹在经行法。我於长夜。常坐不卧。亦复赞叹常不卧法。我於长夜。唯畜三衣。亦复赞叹畜三衣法。我於长夜。少欲知足。亦复赞叹少欲知足。我於长夜。乐於寂静。亦复赞叹乐寂静法。我於长夜。不曾乐说无益之语。亦复赞叹不乐无益言语之法。我於长夜。常行精进。亦复赞叹常精进法。我於长夜。成就正念。亦复赞叹成正念法。我於长夜。成就正定。亦复赞叹成正定法。我於长夜。成就智慧。亦复赞叹成智慧法。我於长夜。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入禅定法。

佛告迦叶。作如是言:迦叶汝见何利益故。长夜自行阿兰若法。亦复赞叹行阿兰若法。乃至长夜自入禅定。亦复赞叹入禅定法於是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二种利故。长夜在阿兰若处。亦复赞叹行阿兰若者,乃至长夜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定者,何等为二。一者我今现得安乐行法。二者为後世众生。生怜愍故。唯愿将来人众。见我等故。学我等行。应作是言:过去之世。有老宿上座声闻比丘。彼等长夜乐阿兰若。赞叹阿兰若行。乃至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禅定者,我等云何学於彼行。乃至自入禅定。赞叹常入禅定者,世尊,我见此二种利故。长夜在於阿兰若行。亦复赞叹行阿兰若者,乃至常入禅定。亦复赞叹常入禅定者,

佛告大迦叶言:善哉善哉。大迦叶。汝於来世。为多众生。作大利益。作大安乐。安隐无量诸天人民。是故汝今随意所乐。住阿兰若处。汝於随时。欲见如来。时时来见於时诸比丘,问佛言曰:希有世尊,是长老摩诃迦叶。何故乃能为多众生。作大利益。作是语已,佛告彼等诸比丘言:诸比丘,是摩诃迦叶。非但现今为众多人作大利益。过去之世。亦为多人。作大利益。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世尊,愿说因缘。佛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我念往昔。此摩诃迦叶。曾作帝释天王。於彼时间。无佛出世。亦无辟支佛出世於彼时中。一切人辈。从人道中命终已後。舍人身已,多生恶道。少生人天。如是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堕已,多生恶道。少生人天。於彼之时,天处人处。多有空旷。

猜你喜欢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六卷·佚名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上卷·白马昙照
  三宜禪師語錄目次·明盂
  卷下·佚名
  法华义疏卷第三·吉藏
  须摩提经·佚名
  太子须大拏经·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二·佚名
  诸上善人咏·道衍
  无心论一卷·佚名
  敦煌坛经全文·佚名
  阿育王经 第四卷·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八·佚名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四·希叟绍昙
  华严经关脉义记·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于湖词原序·张孝祥

    苏明允不工于诗欧阳永叔不工于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防诗如词才之难全也岂前軰犹不免耶紫薇张公孝祥姓字风雷于一世辞彩日星于郡国其出入皇王纵横礼乐固巳见于万言之陛对其判花视草演丝为纶

  • 古诗镜卷二十·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二十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四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弱冠以五经授宋始安王刘子真为南徐州王新安从事奉朝请始安薨举南徐州桂阳王秀才转建平王主簿雅以文章见遇及王移镇朱方又为镇军参军领东海

  • 列传第十八 到捴刘悛虞悰胡谐之·萧子显

    到捴,字茂谦,彭城武原人也。祖彦之,宋骠骑将军。父仲度,骠骑从事中郎。捴袭爵建昌公。起家为太学博士,除奉车都尉,试守延陵令,非所乐,去官。除新安王北中郎行参军,坐公事免。除新安王抚军参军,未拜,新安王子鸾被杀,仍除长兼尚书左

  • 卷一百九十三 嘉祐六年(辛丑,1061)·李焘

      起仁宗嘉祐六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卯,判大宗正事允弼請以潭王宮教授周孟陽等編修本司所降宣敕、劄子。從之。孟陽,海陵人也。   壬辰,翰林學士王珪權知貢舉。   乙未,詔有司製南海廣利洪聖昭順王廟所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八 逆臣传二·纪昀

    逆臣传唐 【二】 ○唐二 李希烈 朱泚【源休 姚令言 田希鉴】李希烈 朱泚 【源休 姚令言 田希鉴】 △李希烈 李希烈燕州辽西人少籍平卢军从李忠臣浮海战河北有劳及忠臣在淮西因署偏裨试光禄卿军中称其才大厯十四

  • 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郑樵

    奉防开列校刻通志诸臣职名监理和硕和亲王【臣】 昼武英殿总裁内 阁 学 士 兼 礼 部 侍 郎【臣】德 龄大理寺少卿【臣】王防汾国子监祭酒【臣】陆宗楷提调翰林院编修【臣】林蒲封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

  • 李景传·魏徵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 父亲李超,北周的应、戎二州刺史。 李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 平定北齐,他颇有功劳,授为仪同三司。 因平定尉迟迥之功,升为开府,赐爵平寇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开皇九年(589),他以行军总

  • 卷三十八 乐记第十九·郑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夔欲舜与天下之君共此乐也。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父母之长养己,其辞未闻也。夔舜时典乐者也。《书》曰:“夔,命女典乐。”○夔,求龟反,舜臣。女音汝。)[疏]“昔者”至“诸侯”

  • 大学古本质言·刘沅

    学自羲农至夏商,皆明明德而在位者也。学之一字,傅说始言,岂前此圣人无所学哉?古人重实行,有所师法,不求人知,无处非学,亦无念非道。穷达一致,不必以为奇事,亦何必定传为美谈也?后世标理学之名,而道统以立。圣人不能尽人而为,夫子

  • 卷四·佚名

    (一七)复次若诤竞者闻断结名。所诤事解。若人欲得供养恭敬应断诸使。我昔曾闻。有差老母。入於林中采波罗树叶卖以自活。路由关逻。逻人税之。于时老母不欲令税。而语之言:汝能将我至王边者,税乃可得。若不尔者终不与汝。

  • 世界佛教联合会开会讲词·太虚

    ──十二年七月在庐山世界佛教联合会讲──今天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成立之第一日,亦即为开讲佛学之第一日,于此庐山牯岭最清凉之所,得与诸公济济一堂,畅谈妙谛,亦实为难得之盛况,大好之胜缘!但常人以研究佛法,实践梵行,专属诸出家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下·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三第三验知虚实。略为二意。一正明验知虚实。二简是魔非魔。一明验知虚实者。若于定中。发诸禅善根。是中有真有伪。不可谬生取舍。所以者何。若发诸

  • 钦定热河志·和珅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

  • 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佚名

    述科仪。黄箓斋拯拔地狱罪根,开度九幽七祖。其中有服气内修之内容。

  • 秦修然竹坞听琴·石子章

    元杂剧剧本。简名《竹坞听琴》。石子章作。剧述郑礼部之女郑彩鸾,自幼与秦工部之子秦修然指腹为婚。后因父母双亡,长久不通音信。因官府榜示民间女子限嫁,彩鸾急迫无计,只好投奔姑母郑道姑落发为尼。秦修然亦因父母双亡,投

  • 三正考·吴鼐

    二卷。清吴鼐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夏时”说,胡安国《春秋传》

  • 瑜伽师地论·无著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